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围魏救赵

李秀成原本是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广西乡下人,从军后却很爱读书,太平天国禁读孔孟之书,谓之“妖书”,他因偷读这些书曾几乎被杀。

读书和悟性使李秀成迥然不同于太平军的其他将领,他也是唯一一个戴眼镜的太平军高级将领。事实上,在太平天国后期,要论对战场总体局势的洞察和把控能力,可以说无人能与之比肩,即便石达开也和他有着一定差距。

为报答天王的知遇之恩,李秀成绞尽脑汁,苦思良策。考虑到直接打破天京之围比较困难,要在浦口立即击退张国梁亦不现实,他想到了采用围魏救赵之计。

所谓围魏救赵,是汇集各路援军,主动攻袭清军兵力薄弱的杭嘉湖地区。那一带枕山负海,物产丰饶,早已成为江南大营与皖南清军的主要粮饷供给地,每年都要提供七十万两白银给军队。李秀成大胆预测,只要能够调集到足够的兵力攻击杭嘉湖,江南大营便不得不进行援救,到时天京之围自然可解。

计议已定,李秀成立即骑马进京,向洪秀全报告自己的设想,并毛遂自荐,请求亲自出京调兵。可是这一请求却未能得到同意,洪秀全反对李秀成出京,要求他继续死守浦口。

如果能派别人承担围魏救赵的使命,当然最好,问题是当下没有合适的人选哪!李秀成很是无奈:“留我镇守浦口,解天京之围该指望何人?”

他当着洪秀全和朝臣们的面,扳着指头,将原来的五军主将一个个地数过来:陈玉成无能力调兵,而且正在皖北与湘军作战,连自己都抽不开身;杨辅清、李世贤与清军胶着在一起,无法移动;韦俊已经降清。

除了五军主将,其余一些将领虽也号称能战,但不过徒有虚名,关键时候很难指望得上。想到天京局势危殆,刻不容缓,李秀成忍不住加重了语气:“京城四门全都被清军包围着,朝内粮食也不多了,现在主(指洪秀全)又不准我离开浦口,谁来救天京之围?我主到底是怎么想的?”

李秀成的这番话令洪秀全十分不悦,他当场将李秀成给责骂了一番。不过骂过之后,对于到底如何为天京解围,他也依旧想不出什么别的招,只是一味说着靠天父天兄保佑之类的话。

其余朝臣也都苦留李秀成,李秀成的第一次进谏宣告失败。

眼看围魏救赵的计划面临夭折的危险,情急之下,李秀成决定击鼓鸣钟。

中国有一种古老的司法直诉制度,叫作“登闻鼓”,用以让普通民众击鼓鸣冤或向朝廷提出意见。“登闻鼓”在宋以前并不算是个稀罕事,据记载北宋时有个老百姓在京城宫门外击鼓,为的只是自己丢了一头猪,宋太宗不但亲自受理,还诏令对他进行了赔偿。

到了宋以后,皇帝可就没这么好说话了,击“登闻鼓”的条件越来越苛刻,到了清代更已形同虚设,美其名曰“防止无端刁民恶意上访”。

宫门外的鼓都还在,可你要是想击鼓的话,首先得做好被廷杖三十的准备。如果你告状的理由,竟然是想要政府赔你猪这样的“小事”,那不把你的屁股打得像猪头一样肿,估计也不会放你出门。

太平天国移用清制,从天王府到各地方衙署,其大门走廊内都设置有大鼓两面,凡有意见建议或需要申冤投诉的人均可前来击鼓。听到鼓声,天王和地方长官们必须即刻受理。当然它们同样仅仅是用来装点门面的摆设,一般情况下,没人敢冒着被责罚的危险轻易上去击鼓。

李秀成已无路可走,只能选择这种办法。几天后,他再次入京,在天王府的朝堂上击鼓,终于迫使天王不得不重新坐殿听取意见。

当着天王的面,李秀成再次陈述了自己的理由和决心,表示无论如何一定要出京:“为解天京之围,请主(洪秀全)容许臣(李秀成)便宜行事、长算远略,以期能够扫荡妖穴,永奠磐石之安。”

见李秀成坚决要走,除此之外也确实没有别的办法为天京解围,洪秀全终于同意了他的计划。

干王洪仁玕后来在一份自述中说围魏救赵是他的计策,而且也是由他向天王奏准施行,然而从这一期间李秀成的活动轨迹来看,在围魏救赵之计制定之初,他应该并不知情。或许在洪秀全批准后,他也参与了一些意见,但毫无疑问,计划中最漂亮的部分仍然只会来自经验丰富的李秀成,并由其亲自负责实施。

获得天王的允准,李秀成立即将浦口军务移交给其他将领,自己乔装改扮,穿着普通士兵的衣帽服饰潜出浦口,动身前往芜湖。

李秀成离开浦口不过三四天时间,浦口城外靠江边的二十余座太平军营垒就全部被张国梁攻破,九洑洲要塞亦随即陷落。九洑洲要塞是保卫天京和浦口两岸交通的关键,也是粮食转运的咽喉,清军占据此处,不仅完全截断了浦口的运粮水道,而且意味着对天京的合围之势已完全形成,如果李秀成再晚一点走,能不能出得去都很难说了。

李秀成一到芜湖,即以忠王的身份召集皖南的太平军将领开会,以具体商讨如何解救天京。 yjhoiNl1JWrzT4iHmAWGnt+lNbEMCi3UglvdhdGOFNZ1GSv8vG75TooB0AvHtAu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