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回到齐国,正是稷下学宫最辉煌的时期。淳于髡成为学宫的领袖,他对来自邹国的孟子本来很是高看,以至孟子在学宫的地位也比以前更高了。不过,孟子正要有进一步发展的时候,他的家乡来人报告了一个令他震惊而悲痛的消息——他的父亲孟公宜去世了。孟子当即动身返回邹国,并在两个心爱的弟子的陪伴下急匆匆地赶路。
孟子的家乡在鲁国南边的邹国,但孟氏的祖坟在鲁国郊区。于是,孟子依照自己的家庭状况和自己的身份,按照士的规格和程序办理了父亲的丧事并让其落叶归根。
在守丧的日子里,孟子不时地想起父亲孟公宜平日任劳任怨的情形,虽然自己的成长过程是母亲仉氏起着主导作用,但父亲默默劳作承担着家庭经济的绝大部分则是关键的因素;而自己从小到大没有受过贫穷的煎熬,可以无忧无虑地读书,最关键的还是父亲的勤劳和顾家。作为儿子来说,孟子特别想让自己的双亲都能够享受优渥的生活,也让自己能尽一个儿子的孝心,但父亲没有等到这一天就过早地去世了。孟子想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不由得内心不胜唏嘘和感慨:子女想在父母在世的时候尽可能尽孝,但很可能又没有条件,而等到有条件的时候,父母却又不在了。这真是很无奈的事,但这些都是命吧!孟子回想过去的日子,欣慰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操心和失望,而作为儿子也只能如此了。
孔子云:“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孝吧,也是孔子教导孟子的高祖孟武伯的话。对此,孟子深以为然,而这一点自己做到了。
孟子在家为父亲守丧两年零一个月。在这期间,孟子全面整理自己的思想,他对于如何做人、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逐渐有了更明确的目标,也确立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和前进的方向。正是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孟子把这一堂最关键、最重要的人生课程传授给了弟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