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新时代的号角

消费者主权的崛起

数字时代,商业演进的最大挑战是消费者主权的崛起,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同行竞争。面对权力的转移,商业需要快速迭代以适应消费端的变化。20年前,8848、易趣网、当当网等电商平台横空出世,代表着电商零售行业划时代的到来,同时也结束了线下零售一统天下的商业格局。随后,淘宝、京东等平台逐渐成为电商零售行业的主角,伴随而来的是搜索、购物车、隔天送达、七天无理由退换货、购物评论区等用户体验新名词的出现。近5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消费升级、商业模式创新以及物流城配能力的提升,原先提供跨城业务的电商零售业态硬是被撕开了一道口子,以美团、饿了么、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等为代表的同城零售业态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同时,伴随着社交平台强大的聚合力,社交购物(以拼多多为代表)、直播购物、短视频购物(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等新型电商全面开花,为电商零售业态增添了更多的色彩。我的消费我做主、随想即得、数据智能、个性化、30分钟送达,成为新零售业态的关键词。

2021年,中国线上零售额为13.1万亿元。其中,实物商品线上零售额为10.8万亿元,同比增长12.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4.5%。 从1999年算起,22年的时间,市场份额从0增长到24.5%。中国的电商零售行业高速发展,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但是2019年全国实物商品线上零售增长率为19.5%,增长幅度下降,在近10年来首次跌落到20%以下,2021年的增长率是12%。不到20%的增长听起来有点令人悲观,但是相比于近两年全国消费品零售大盘的个位数增长率,线上零售依然在高速增长。在大电商零售业态增长放缓的背后,有一股暗流在涌动,那就是面向同城和社区的本地生活O2O(线上引导线下消费的电商模式)电商。作为电商业态的一个分支,本地生活电商在2021年以25%的增速发展到3.3万亿元的规模,其中到家消费业务占比为63%,达到2万亿元的规模,支撑着这一渠道的快速增长。从2016年算起,相比于到店业务17%的增长率,到家业务的5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64%。 2016年,本地生活到家业务大盘规模是1768.8亿元,当年同城实物商品线上下单的零售总额是4.2万亿元,前者占后者比重为4.2%,这一占比在2021年达到了近20%。 5年的时间,数字提升了近4倍。但重要的不是数字本身,而是背后暗藏的新消费趋势:个性化与多元。

一个小故事:晓明家一天的新消费

晓明与美妍的一日生活代表着现代人的新零售消费形态。晓明是一家公司的高管,收入中上,喜好网购,善于精打细算。而晓明的太太美妍,乐于尝试新鲜事物,喜欢各种新型消费。

周日下午,晓明之前在网上选购的书柜到家了,师傅就现场安装起来,将一块块木板、一片片长玻璃组装拼接。师傅的手法干净利落,50分钟就装好了两个漂亮的书柜。这与晓明几年前的体验完全不同。当时柜体板材到家后,一直约不上师傅来安装,夫妻两人白天都要上班,只有晚上的时间能约师傅,一连约了一周还等不到。晓明在周末尝试自己组装,却因没经验把手给弄伤了。这次他试了最新的“小安服务+”小程序,送与装一体化解决,他对此很满意。

晚上睡前,晓明打开手机购物App看几个月前存放在购物车中的手表、家电有没有降价,一旦降价就点击下单。对于眼镜、西服、公文包之类的物品,晓明也会选择定制,这样的商品样式精致,有设计美感,只是需要等待3~5天才能拿到货。这也没事,晓明愿意为一些能代表自己独特精神气的商品多等待几日。

周一上班任务重,没时间到外面排队吃饭,而单位食堂又在重新装修,晓明打开饿了么点外卖,半个小时多一点小哥就送餐上楼了。他又在瑞幸咖啡App上点了一杯最喜欢的热拿铁咖啡,思索着咖啡何时从店内“第三空间”的享受转变为外卖比例已经超过堂食。晓明有些感冒咳嗽,可能是因为近期加班太多,身心疲惫,抵抗力有所下降。身体不舒服加上今天天气阴冷,他也懒得去医院和药店。于是,他在短暂的午餐休息后,打开京东健康App,选择离单位近的药店下单,20分钟药就送到了。临近下班,他突然想起先前给大学同学准备的生日礼物还没有送出去。明天就是同学的生日了,总得当天将礼物送到吧。晓明想起顺丰最近开通了同城快递业务,于是,下载App、注册、下单。顺丰小哥很快就上门了,承诺明天上午10点能送到。这下好了,小哥帮忙快速将礼物送到,晓明表达了心中对朋友的情谊。下班后,晓明打开高德导航,选择一口价车型打车。最近疫情有点严重,晓明选择晚上回家做饭。

就在前几个月,因为疫情严重,全区进行封闭隔离、居家办公。美妍为了张罗食物,担任起小区的“团长”。她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物流供应链的服务愈加健全、贴心。除了日常生活所需的生鲜蔬果,美妍能够找到从希腊进口的橄榄油、法国厨师做的法棍面包、西班牙的黑猪火腿,甚至40公里以外一家平时都排不上堂食的网红餐厅的菜品。因为小区一次团购40份熟食,餐厅也愿意包车送过来,而且把每一户所点的不同菜品包装好,标签上写清楚住户单元号、姓名、电话,到达小区后进行消杀,然后每户自己去拿,避免群聚。整个流程中,美妍这样热心的兼职“团长”只需要通过小程序、接龙等数字工具做好订单管理、邻居意见沟通工作,其他如商品分装、运输、自提、收款,都有一套简便的流程系统帮助完成。疫情似乎促使分布在小区如神经末梢似的社区意见领袖、热心团长挺身而出,分享自身的生活情趣,让邻居共享平时吃不到的食材,提升生活体验。

解封后,小区继续保持着特殊食材的团购模式。所以当天回到家,晓明发现太太已经备好晚饭了,阳澄湖大闸蟹、青海牦牛肉、北京烤鸭和上海腌笃鲜汤,都是自己喜欢吃的。晚饭后,两口子看了会儿电视,然后各自在网上遨游。太太喜欢逛淘宝、抖音直播间,看到心仪的面膜、化妆品、包包之类的,买买买,眼睛都不眨一下。

作为中产阶层的典型代表,晓明的消费观理性,注重生活品质,美妍则略带感性,追求流行新趋势。小两口的消费行为,代表了消费的个性化与多元。“我就是我,好好宠自己”“极致消费体验,一刻都不愿意等”已经成为当下消费新势力的生活与消费方式。在新消费价值观下,单一产品、单一购物场景的“一招鲜”打法已经属于过去式。随着消费者主权的崛起,他们“不耐烦、不想等”,商家需要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去思考供与需、产与销之间的连接和匹配方式,也就是从以前“人找货、人等货”迈向未来“货去找主人”、随想随得的境界。

柔性供应链,引领新消费

新的消费观叠加数字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刺激消费者体验新的商品与服务的同时,也引领着商业的持续升级。新商业,不仅是购物场景的创新这么简单,背后是人(消费者)、货(商品)、场(包括传统的渠道、与消费者互动的数字化触点)等商业要素的大范围连接与重构。这场由消费拉动、技术推动的商业变革,不是一个部位的手术,而是商业从品牌制造端到消费端的全链路、全渠道的大手术。在趋势面前,任何一个商业角色都不会置身事外。面对个性化、多元化的购物场景需求,管理者需要思考商业变革中“变”与“不变”的哲学命题。不变的是什么?变的是什么?如何重新架构商业底层基础设施和丰富的应用层,以便随时通过柔性连接来适应和响应变化?我们认为,数字化是商业的底层,借助数字技术可对商业全链路做一个解构与重构的手术,将商业全链路看清楚,看看哪里需要动小手术、哪里需要动大手术,需要哪些仪器辅助做好诊断,哪里需要切掉再生,手术后的复原方案是什么,等等。

韧性供应链,应对不确定性

在打造柔性的同时,也需要在供应链中植入一定的韧性以应对不确定性。韧性是指抵抗外界压力而不易破裂或崩溃的能力。近年来,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新冠肺炎疫情、中美产业链脱钩、俄乌冲突、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频频发生,给产业链、供应链的运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与风险。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态化防控以及无法预料的城市静态管理措施下,物流供应链的脆弱性充分暴露,只要几个仓库节点因为检测出阳性样本而停摆、快递员被隔离在家,仓配网络则运力大幅下降,濒临崩溃,影响民生物资递送。有农场出不了货,有消费者吃不到新鲜蔬菜,甚至影响整个供应链大盘,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这凸显出过去几年物流供应链只注重增长与效率,疏于演练应变力与抗压力,也就是缺乏因应不确定环境的供应链韧性。面向未来,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增强韧性?数字化能不能发挥关键作用?数智物流如何帮助商流实现高效、柔性和韧性的多维度诉求?

物流与商业重构分工协作,打造柔韧供应链

供应链的“柔”和“韧”,可以通过商业主体间的数字化协作来同时增强。数字时代,由于组织的边界被不断突破,协同将取代博弈,精细化分工将取代封闭式自理,成为商业创造价值的新机制。协同的意思,就是大家把组织的边界打破之后重新分工,以达成满足客户未来需求的共识,看看现在的业务流程需要如何改变,需要借助什么工具实现全流程一体化的效率,以及优化全链路的商业要素管理,思考供应链是否做到了实时匹配供给端的集成和需求端的变化。例如,与消费者互动的数字化触点如何设计,以萃取真实需求、快速聚单?需求如何引导研发与供给?生产端如何做到小批量、快返单、柔性制造?商业全链路要素与流程如何实现可视化管理和数智优化?商品的流转方式如何叠加数智技术以增强柔韧性?……

如今,物流是商业创造价值的重要变量。物流与商业协作重构,势在必行。要改变过往物流随着货权的转移而线性流动的低效方式,商业需要一轮大变革,重新分工与协作,让货直接连接消费者,不再由中间商设置层层路障。为此,各路商业主体包括平台型企业、品牌制造商、经销商、门店都需要重新界定自身的角色与功能,重新分工,重构仓、运、配、端的连接,并借助数字技术赋能打通物流全链路,实现对你、我、他的物流要素的数智化管理和重新配置。技术与组织、运营的融合可以产生化学反应,让连接大于拥有、使用权优于所有权,成为打造新物流的重要商业认知。

新物流:物流的数智化协同

举个例子。“双11”是中国消费者的年度盛会,除了激情买买买,物流的“速度与激情”也着实惊艳。2020年,天猫“双11”订单量为22.5亿笔(2019年的数字是12.9亿笔),平均签收时间比2019年提前1天左右。在订单量不断攀升的同时,物流效率也走出了大幅提升的神奇曲线,而这背后反映的是商业的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数智化协同。天猫“双11”期间,全球有300万物流人、3000万平方米的物流设施、3000家物流公司、20多万辆物流车和20多万个物流站点在协同作业,这是一场商业生态的大运动会。要协同数量庞大的不同物流角色,传统的管理与运营方式是无法实现的。在目前物流圈的数字化进程中,各级生态伙伴仍然需要2~5个月来准备一场“双11”大运动会,未来能不能在数智新基建的加持下,将筹备期缩短成2~5天呢?

物流要实现在产业甚至社会层面的高效运营,需要创新商业和运营模式,从而实现多维度价值创造。物流商业模式的创新与升维,需要一个更高的角色如“面”或“体”,来协同数量众多的“点”和“线”角色共同完成一个项目或任务,共创价值。每一个要素如分拨点、小件员和运输专线做好本职工作,需要时可以在一起,项目完成后可以自行解散。共生、共创、共演,帮助他人升级(如连接更多的业务、数字化能力的提升、变成更高级的角色),同时让自身在物流生态圈的角色得到升维,提高可持续性及话语权。物流生态圈中,各种物流要素通过共享,然后通过算法优化得到合理的调度。调度的前提,是物流要素本身要数字化甚至智能化。只有实现了数智化,才能做到全流程可视化、可感知、可调用和可协同,对处于游离状态的物流要素、物流基础设施进行联网与分布式协作运营,从而打造面向未来的产业、社会和城市的物流新基建。

本书分为五章:第一章阐述新消费时代的趋势,提出我们对消费者主权引导商业变化的几个判断;第二章探讨新商业如何进化及倒逼物流与供应链的变革;第三章揭示新物流的特征以及如何把握数智技术搭建物流新基建的机会;第四章论证商业与物流的重新分工、协作升级以及价值链重构方法论;第五章阐述新生态的未来以及物流如何通过“点、线、面、体”的框架进行商业模式、能力及角色定位的升维。本书帮助品牌商了解未来供应链的变革如何引导消费创新机会,帮助物流从业人员更好地预见未来转型重构的方向,帮助经销商及门店经营者了解去中间化及重新分工的趋势并提早规划数智升级,以及携手企业服务专家更好地洞察未来,帮助物流生态创造更大的价值。 9lXLwfrI55VAi810KCgBIUZAnMFwDmDwhGpRlFChJHKTZy0FYZAoZpoDbZZxpMp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