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坚持雅操,好爵自縻。

仁慈隐恻,造次弗离。

节义廉退,颠沛匪亏。

性静情逸,心动神疲。

守真志满,逐物意移。

坚持雅操,好爵自縻。

译文

仁义、慈爱、对人的恻隐之心,在最仓促、危急的情况下也不能抛离。气节、正义、廉洁、谦让的美德在最穷困潦倒的时候也不可亏缺。品性沉静淡泊,情绪就安逸自在;内心浮躁好动,精神就会困倦。保持纯洁的天性,心灵就会感到满足;追求物质享受,意志就会转移改变。坚持高尚情操,不被爵禄所累。

故事链接

淡泊明志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写给儿子的文章当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正是这样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让自己更加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不清心寡欲就无法让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无法实现远大理想,并为此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正的知识,就必须让身心在宁静当中发展成长。人们的才能是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功进行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无法让学业得以成功。淡泊明志形容不追求名利,过宁静俭朴的生活以表明志向与情趣。

诸葛亮一生位极人臣,手握重权,但临终时却说:“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死后只留给子孙一些桑树,用其劳作养蚕,令人不胜感慨。

嗟来之食

战国时期,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百姓困苦不堪。

有一个富人名叫黔敖,看着穷人一个个饿得东倒西歪,反而幸灾乐祸。他想拿出点粮食给灾民们吃,但又摆出一副救世主的架子。

有一个瘦骨嶙峋的饥民走过来,他以袖子蒙住脸,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拖着鞋子,由于几天没吃东西了,他走起路来踉踉跄跄的。

黔敖看见这个饥民的模样,便故意拿了两个窝窝头,还盛了一碗汤,对着这个饥民大声吆喝:“嗟!来食!(喂!过来吃吧!)”饥民抬起头瞪大了眼睛紧盯着他,说:“收起你的东西吧,我宁愿饿死也不愿吃这样的嗟来之食!”

尽管黔敖随后向他道歉,但最后这个人依旧不肯吃东西而饿死了。曾子听说这件事后说:“他无礼进行呼唤时,自然可以拒绝;但他随后道歉了,就该去吃一点儿。”

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出生于楚国的一个贵族之家,他少年时读书很刻苦,并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天,太阳早已落山,但屈原还没有回来。姐姐到学堂询问,才知弟弟早已离开学堂进山了。原来,山中有一个天然的岩洞,屈原每天放学后,总要钻进这个岩洞里刻苦读书。

这天,他照例在洞中背诵,没过一会儿,就疲惫地睡着了。恍惚间,屈原看见了一个女子的身影,飘飘悠悠地来到他的身旁,递给他一叠厚厚的书简。

他急忙施礼,接过书一看,竟是《楚声》《渔父歌》《五谷调》……都是楚国各地的民歌民谣。

只听女子说道:“真诗乃在民间!”

“仙姑在哪里?”屈原惊叫着醒来一看,却是姐姐。姐姐拉着他向洞外走去。一出洞,姐弟俩便听见山上传来的伐木声和悠扬的山歌。

屈原不禁感叹道:“果真‘好诗在民间’。”

从此,屈原常请教樵夫、猎人、渔翁等劳动者,从民间采集各种歌谣并加以整理、修改,从而创造出“骚体”这一崭新的文学形式。 CCYHXuKcsTE1Xda+bIqmwuEqImURAZNVGjQZtc8PL9hff6a8fuWFEfk+0qBNsyx1

字形演变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