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

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字形演变

故事链接

武训兴学

清朝时山东省堂邑县有一个名叫武七的乞丐,他用行乞、做杂工、省吃俭用所存下来的钱,买土地办学堂,因为办学有成,人们为他取名“训”。

武训五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和母亲行乞为生,生活虽然过得辛苦,但还有母亲相依为命,日子倒也踏实。不幸的是,他七岁时又失去了母亲,孤单一人,便四处帮人打杂。武训一点儿也不在乎生活困苦,但让他难过的是,不能和寻常孩子一样到私塾中读书识字。

后来,武训在做短工期间,因为不识字,被地主用假账赖去三年工钱,反被诬为讹诈,遭到痛打。武训从困苦中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因为自己没读书不识字,不仅保护不了自己的权益,也无法有大的作为,于是他决心要办免费的学校,让穷人家的孩子也能读书。于是他白天乞讨,晚上搓麻绳,经过三四十年的努力,武训的学堂——“崇贤义塾”终于兴办起来了。

武训十分关心学生的课业,对老师更是敬重。遇到不认真教书的老师和不用心学习的学生,他就跪在他们面前,请求他们要各尽本分,好好努力,因此师生都大受感动,不敢懈怠。武训办学的精神感动了许多人。 9juhAlUPE7naWfO701aQee9oOH7YYYYvWHJNH2ZDKq++E5zKE/n3vdKJVGrpEwD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