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酒:一部文化史

如果说茶是中国所特有的,那么酒则是世界所共有。世界上不论哪一个地区与民族,都先后发展出了自己的酒。与其他地区一样,中国很早就发现了酒,但与其他地区不一样的是,几千年来,酒渗透到了中国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等各个领域,成为了中国人一个道德、思想、文化的独特载体。

酒之所以遍布全球,主要是因为,酒在最开始是大自然的产物,一般浆果表面都有酵母菌,当落到不漏水的地方就自然发霉,当人们发现这种水果流出的汁水喝了能使人感觉快乐,就纷纷开始研究怎么自己造点出来。中国酿酒业发家起源很早,什么样的说法都有,比如猿猴用花果酿酒之类。按晋人江统《酒诰》来说:“酒之所兴,肇自上皇。一曰仪狄,一曰杜康。”仪狄和杜康都是传说中的人物,如果确有其人,大概跟大禹同时代。不管酒到底是怎么诞生的,不可怀疑的一点是,自其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和中国的历史深深地融合在一起。

到了殷商时期,粮食酿酒就开始了。但早期的中国,粮食产量十分有限,可能满足本身温饱都不够,所以酒在史前一直产量少。可喝过酒的飘飘欲仙让人欲罢不能,酗酒之风在早期的中国飞快地蔓延,前有太康纵情狂饮,政务荒废;后有殷纣王“酒池肉林”,亡国丧命。因此,周公旦一道禁令,禁止无事饮酒,只有祭祀重大欢庆时候,才能分饮,喝之前还得先敬鬼神。这种节制饮酒的传统精髓延续到先秦时代,成为了“礼”的一部分。各种仪典上,酒成了表达同神鬼相接,同热烈庄严相挂钩的手段。尊卑、长幼、亲疏都不能乱,饮酒的座次和顺序相当严格,对应的是“君臣孝悌”的隐形纲领,是对尊者长者的敬意和谦让。也因着酒的珍贵,无论是聚会还是独酌,都不能过量。饮酒,是很庄严的事,怎么能醉呢,况且,早期的酒没有蒸馏工序,所得的米酒度数很低,想醉真的不容易。醉酒恐怕大多是“酒不醉人人自醉”。所以君王酒醉,说明喝的肯定很多,铺张又浪费,也因此,酒醉被认为是君王道德败坏、不顾民生的表现。

大概应该在唐代,才开始出现度数高一些的“烧酒”。“烧”字很形象,代表的就是高温蒸馏的过程。但这种高度数、味道辛辣的白酒,在明代以前,几乎只是下层社会在饮,到了近现代,白酒才开始流行,在漫长的古代,中国人喜欢的多是酒精度很低的米酒和黄酒。这种低度数的酒浅酌慢饮,能让酒精持续刺激神经中枢,让人的兴奋点“渐入佳境”,因此大多数文人士子、迁客骚人都爱喝,恰到好处的醉意让他们灵感迸发,文从中来。心有所思,口有所言,酒话、酒诗、酒歌、酒赋油然而生,不论何种场合情绪,都有文对应。节令佳期要“春风送暖入屠苏”,欢聚一堂要“会须一饮三百杯”,祭奠扫墓也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开心时“今朝有酒今朝醉”,忧伤时“举杯消愁愁更愁”,庆祝时“白日放歌须纵酒”,离别时“劝君更尽一杯酒”,重遇时“斗酒相逢须醉倒”,孤独时“举杯邀明月”,闲适时“能饮一杯无”,思亲时“把酒问青天”,慕才时“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遇到朋友“酒逢知己千杯少”,遇到敌人“欲饮琵琶马上催”。

不得不说,酒牵涉了太多的场合和心情,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几杯酒下肚,情况就完全不同。前有齐景公二桃杀三士,专诸鱼肠刺吴王,后有刘邦鸿门宴全身而退,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酒桌上觥筹交错的瞬间,让人情绪无限放松,感性无限放大。

许是感性大于理性,很多“情”才可以讲,许多事才可以做,因此,能喝、会喝,在中国是太重要的一件事。比起独酌自乐,在以群体意识为文化内核的中国,会喝酒才好立足,喝酒喝的更多的是人际关系。酒桌之上,往往有劝酒。直白如“感情深,一口闷”,“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的劝酒,在古人看来大概只配一哂,酒令作为饮酒时的桌游,在酒宴上助兴,才是中国酒文化的又一灿烂硕果。在一群人喝酒的时候,宾客们会自己定一套游戏规则玩文字游戏。酒令很有强制性,一般令官都会说“酒令如军令”,赏罚分明,说到做到,令行一出,便须饮尽杯中酒。现在的酒令似乎只有“猜拳”还流传,但在更早的中国,酒令可雅可俗,尤其文人相聚,更是少不了行令。《红楼梦》中就记录了包括射覆、飞花令、合字令等一些行令方法,但古时酒令的丰富程度远不止这些。

酒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商品经济发展,饮食行业日渐繁荣后,可以坐下来聊天吃饭的地方大多都能喝酒,甚至连名字中都大多带“酒”字。酒店、酒肆遍布街巷,规模大一点的还开始叫酒楼。在全是一层土房的时代,楼可是拔地而起的多层建筑,虽然现在看起来,宋朝时最高的楼也不过只有三层,但在当时,已经是东方明珠一样的地标存在,比如五座三层小楼连起来的“白矾楼”号称是当时的“天下第一楼”。这种豪华大酒楼喝的不是酒而是格调,消费的昂贵和今天的奢华场所如出一辙,随便点杯酒配三五碟果盘和小菜就是上百两银子,一顿饭几乎是平民百姓一家几个月的口粮。直至今天,在每年的各种传统节日以及人生各类重大庆典上,酒还是不可或缺的。结婚要去“喝喜酒”,丧礼要去“喝丧酒”,春节要饮“欢乐”酒,端午要饮“辟邪”酒,中秋要饮“抒怀”酒,重阳要喝“幻梦”酒。从祭祀敬神到自娱众乐,都能在酒中找到痕迹,酒已经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体。 Sny2ooGi5u+n73LaU2cc9Bh+SerTNchdY1A6AQJRVS4Yz8pA6qCrWq2hK0flsiw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