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地道风物:中国美食地理

中国的国土自古以来就以广袤著称,北方人还跋涉在沙漠中“大漠孤烟直”的时候,南方的渔民可能却在“出入风波里”。江东美人可能“独倚望江楼”,而她思念的夫君却在巴蜀“走马向承明”。山川地理的变化,带来的不只是视觉的冲击,更是物产、风俗、饮食的差异。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取材,在没有网络传播、快递物流不发达的古代,中国的饮食,一地与一地,具有巨大的反差。

比如,东南沿海地区的人,嗜吃生猛海鲜;而西北内陆的人,终其一生可能都无缘大海,从未吃过海产鱼虾;中北地区的人,离不开牛羊肉和奶制品;长江中下游的人,则是“饭稻羹鱼”。东西南北中,各方的人,对食与味,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偏好。

在八大菜系形成之前,最初最大的差异莫过于南北,北方以长江为界,黄河流域以及京津、东北几乎都呈现了一个特点——咸。在五味当中,咸味似乎是人们对北方菜的第一印象。由于北方的气候寒冷,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几乎都是奢侈品,尤其在冬季,因此各种各样的腌菜和酱几乎顿顿不离。如若细分,光一个咸就有些笼统了。比如东北水草丰美,民族众多,白山黑水之间一直是众多游牧狩猎部族的天堂。从12世纪开始,契丹、女真相继崛起,东北人一直是畜牧、种植、射猎、渔捞都有,肉食多是这儿的特色。中北青海、宁夏、新疆一带也为草原文化,奶制品和牛羊肉是不可或缺的日常饮食。西北有丝绸之路贯穿,生活着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锡伯、柯尔克孜、乌兹别克等民族,伊斯兰教盛行,清真的风格是这里的风味。黄河中游的山西、陕西、河南等西北地区,从先秦起就是最重要的粮食大省,面食的繁盛无可匹敌。面粉经过山西人的手,可以做出拉面、刀削面、面鱼儿等上百种面条食品,高粱、莜面、荞面、豆面、玉米面、小米面等都能使用,不单煮着吃面,还有盖浇面、凉面、蘸面、炒面、焖面等,在河南人手中面粉又是另一番光景,他们可以把馍做得千变万化,发面馍、开花馍、包子、杂面馍、锅盔、火烧、菜盒、锅贴、油条、炸果子等,古中原也就是山东、苏北一代,大葱煎饼和海产是特色。“三亩地,一头驴,吃着饼子就着鱼”是公认的小康之家的写照。

划江为界,长江以南的饮食与北方大不相同。今天的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西等东部地区,甜味是刻在他们基因里的味道。这里素来被称作“鱼米之乡”,稻米是最重要的主食,鸭蟹鱼虾等是这里独特的风味。战国时代,江苏就有全鱼炙。自孙吴至南朝,江南的饮食随着政治的助力和佛教的兴盛变得更加优雅素淡起来,素食与江南喜甜喜淡的口味极其契合,就这样在东部扎下深深的根基。隋唐之后,中原文化逐渐向东迁移,经过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乱和随后的藩镇割据,经济重心已经彻底向东南转移,江南一带成了财政赋税最大的来源,扬州、临安、苏州都是当时中国最繁荣的商业大都会。市场催生了一大批精致的工艺菜品,精致的点心,清淡的菜品,带着太湖和江南独特的婉约。在宋代,不少江苏风味食品都被列为贡品,被称为“东南佳味”。

再往南的闽粤是中国真正的南方,是南部最突出的一味。在中国的东南边,丰饶的物产和繁盛的海上贸易让这里充满了与海外交融的味道。蛇、猴、猫、鼠、虫这些山中野物统统被搬上桌面,西方饮食对香港、澳门的浸润,更让传统中被认作是不毛之地的“岭南”显得格外洋气,与勤俭朴素的北方菜,低调奢华的华东菜相比,闽粤港澳的菜肴大胆又创新,透露着一股中西合璧的味道。

中国的西部,当今的滇桂川渝,是辣的代名词。在这个气候适宜,物产丰富的地区,由于万山阻隔,除了早期的四川,其他西南地区始终人口稀少,是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方。特殊的地理环境让这里的各个少数民族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为了对抗湿气和瘴气,这里的人早早就学会了用辛味,饮茶饮酒的嗜好也是这里最为浓重。

中国的腹地,长江中游的饮食,一直保存着荆楚独特的味道。“武昌鱼”“槎头鳊”“辣子鸡”是很早就出名的楚地名菜。甜酸生冷是遗传至今的口味。饮茶风极盛,也是这里最大的特点。可以说茶文化真正的兴起,就是从荆楚开始。

自然造就了各地不同的风味,酸甜苦辣咸,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特点,但随着居民的个人迁徙以及政治动荡造成的人口流动,食物的口味和烹饪的技艺一直在交流融合,比如北方的小麦粉和成面,包入剁碎的咸味肉菜,制成汤食的饺子,这种包面的技法传到南方,因地制宜改为糯米面,加入剁碎的甜味豆沙,做成同样汤食的汤圆,南方用稻米箬叶包入蛋黄肉块制成粽子,北方也用芦苇加入红枣包成粽子。虽然直至今天南北都存在着过年吃饺子还是汤圆,粽子吃甜还是吃咸的争辩,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片叫作“中国”的土地上,藏在不同口味背后的,是东西南北的交融与沟通。 jrc264TJZDKbn2g2K1p9yKT7vLwrKJcActB+WZ6Remp0XH6y3XRoWLPPi/y4hJO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