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俗语讲“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用西方的话说就是“You are what you eat”。这句话在笔者远离故国,独自在欧洲漂泊的多年岁月里,有着越来越深的感触。在被异域语言裹挟的那些年,到处探寻中餐厅以及自己摸索着学做中国菜,成为了缓解思念祖国最直观有效的方法。

有些菜在欧洲普通的超市就可以买到,比如芹菜;用番茄酱和罗勒煲出的,是意大利味的浓汤,而热锅冷油快火烹饪,再加入酱油调味,则是彻彻底底的中国味道。有些菜只有在亚洲超市才寻觅得到,比如豆芽;即使用最简单的橄榄油和海盐凉拌,仍旧能吃出中国特有的感觉。慢慢的,笔者开始思考,是什么造就了每道菜的“中国感”,这一道道香气四溢的菜品,都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经历了哪些过程,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吃等奇怪的问题。当笔者开始细细追寻时才发现,食物身上蕴含的密码,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般简单。在那些早已司空见惯,不用思考就做的菜背后,涉及的是历史文化的变迁,思想和哲学的影响。

既往介绍中国饮食史的书已有很多,尤其是宋明之后涌现出的饮食类专著更是浩如烟海。即使在近代,也有徐海荣先生主编的《中国饮食史》及赵荣光先生主编的《中国饮食文化史》等专著,这些书籍虽专业全面,却鲜少涉及中国之为“中国”的细微变迁。而实际上,“中国”的味道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上千年与边疆、地域、民族融合之后的,不断变化的“中国味”。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开篇一个吃,却处处没细节,这不是一本食谱,也并非一本饕餮指南,笔者更希望的是通过这本与其说是书,不如称之为思考笔记的作品,将大家带回到动荡千年的历史中,将中国古代饮食历史发展的脉络更清晰地呈现给读者,深入浅出地将历史融入生活。

饮食史的展现基本上是通过什么条件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吃了之后怎么样去展开的,而饮食这一块既包括吃,也包括喝,因此书籍中会涉及茶、酒、饭菜、零食、点心等,还会涉及吃饭的礼仪、餐制、容器等这些话题。其中有些话题是贯穿性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一直存续演变,如饮食文化、地域差异、食物储存、茶、酒等话题,这些笔者在首章单独列出。而另一些食品和礼俗包括原料、菜式、技术、祭祀、年节、日常、饭桌礼仪、禁忌、特色菜肴、宴会、婚丧嫁娶等按照断代划分,每个朝代不会设置相同的环节去一一做介绍,因为有一些东西是长期存在并不断完善的,在朝代间的变化并没有很大,而有一些东西的出现是具有很强时代特征,甚至是打破原有的规则成为新式主流的,笔者会选取每个朝代最有特色的点着重描写。

本书因为涉及思想文化史,笔者希望做到尽量客观介绍,但难免带有诸多的主观推测,如有不妥,望多指正。 qeQ1MAORAKr9NdzL0HMQjzzmvhJPtHRhJ3e9hVKLl4zTnWCGYGLBRW89JyJtFiq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