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国家保存读书种子的人

陈寅恪到美国时,经表弟俞大维介绍,认识了在哈佛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系师从白璧德教授的留学生吴宓。这一次相识是现代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两位专攻不同的青年学子,在异国他乡,一见如故,成为最好的朋友。他们之间的友谊,从此持续终身。这总使人时时想到李白与杜甫的相识和后来深厚的友谊。李杜友谊是中国唐朝的两位伟大诗人的一段佳话,它留给后世的是一段让人怀念的美好的回忆,一种文人之间难得的真诚。陈、吴作为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似乎是在证明中国文化的一脉相承和真正的学人在传统文化中的自得其乐。

吴宓是这样记录他和陈寅恪的交往的。最初的印象总是深刻的,在吴宓眼中,陈寅恪是那样的不同凡俗:

陈君学问渊博,识力精到,远非侪辈所能及。而又性气和爽,志行高洁,深为倾倒。新得此友,殊自得也。

几次接触,吴宓就惊叹,就佩服,就五体投地。而吴宓,也是一个学贯中西的博雅之士。吴宓后来在《空轩诗话》中对此有一议论:“始宓于民国八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得识陈寅恪。当时即惊其博学,而服其卓识。驰书国内诸友,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今时阅十五六载,行历三洲,广交当世之士,吾仍坚持此言。且喜众人之同于吾言。”

据陈哲三回忆,他在重庆时,与傅斯年一起吃饭,傅对他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陈哲三是陈寅恪的受业弟子,对此论深以为然。

“全中国最博学”的荣誉,包含了这样的内容:

一、多种语言的掌握;

二、深厚的国学功底;

三、刻苦的学习态度;

四、深刻的思想见识。

这是大师级的学者所应具备的素养。陈寅恪的博学在当时已为人们所认识,意味着他必将在学术上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 wI8zqURRvL96+ENTzXYnDHYEtqk0rUG9+5WaY83C7x4MgVlsuRkrY83DfqPaky5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