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

自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推进协同发展已经成为东北地区各省市的自然选择。近二十年来,东北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方面布局充分,为深入推进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近十年来,无论是沈阳经济区的发展,还是哈长城市群的推进,都没有发挥区域增长极的作用,对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引领作用也不明显。深入考察分析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状,进而合理规划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必要而迫切。

(一)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利条件

1.地缘相邻是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基础

地区相邻或者相近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首要前提。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接壤,都是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适合温带经济作物的增长。沈阳距长春300多公里,长春距哈尔滨200多公里,沈阳距哈尔滨500多公里。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相邻,自然地理环境相似,有通向内陆和俄罗斯的口岸以及畅通的交通条件,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区。从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来看,东北三省地缘相邻,水系相通,道路相连,文化相似,资源互补,市场互通,三省的山地、草原、河流等自然景观基本是连成一体的,构成了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

2.自身优势是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要素

无论从自然资源角度还是从区域经济角度来看,东北地区均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不仅在地缘文化传统方面较为相似,而且在产业结构方面也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加强东北区域经济协作,有利于推动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

东北地区在资源禀赋方面的优势:辽宁省矿种较齐全,矿产资源丰富,各种有用矿产110多种,其中铁矿、菱镁矿、溶剂灰岩、高铝原料红柱石均位于全国首位,这些资源构成了东北发展工业的优势条件。吉林省树种繁多,森林资源丰富,猴头菇、松茸、黑木耳等野生植物资源也非常丰富,矿产资源中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较丰富,水泥用灰岩等不仅储量大,而且分布集中。黑龙江省耕地面积较大,在2019年时达到2.39亿亩,居全国第一位,林地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四分之一。齐齐哈尔是畜牧业基地,伊春市药材资源所占比重较高,牡丹江是“黑木耳之都”,这些资源为东北地区发展林业、牧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另外,黑龙江省是东北三省中煤炭最丰富的省份,黄金、石墨、铜、铅、锌、钨等矿产资源产量居于全国前列,可提供给其他两省发展冶金行业。蒙东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石油、煤炭、天然碱的储量巨大。目前黑、吉、辽三省部分地区的电力资源、林木资源、水资源、煤炭资源以及矿产资源大部分来源于蒙东地区。因此,充分利用蒙东地区丰富的能源和原材料资源,对缓解黑、吉、辽三省资源压力、推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全方位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东北地区在科技发展方面的优势:高水平人才在推动科技发展中有重要作用,是实现产业、经济创新的重要源泉。东北三省拥有1000多所中央和省级科研机构、100多所高等院校,形成了不同特点的教学、科研与开发体系,具有较多的高水平人才。以辽宁省为例,辽宁是全国的科技大省,有高校116所,其中本科院校65所,另外还有很多科研院所,积聚了一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拥有大量科技成果存量。辽宁省有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众多高等院校,高层次人才较多,且在技术、机械、石油、化工、农林土壤、新型材料、计算机硬件等方面具有优势;辽宁省依托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和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加快推进中国智谷(机器人未来城)、中德产业园—东方机器人谷和人工智能“创新特区”建设,逐步发展成为以机器人和智能产业为核心的智慧产业带。吉林省有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电力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人才资源丰富,在基础化学、量子化学、运输机械、光电子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此外,省会城市长春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评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黑龙江省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高层次人才较多。黑龙江省在石化、有色金属、农林、生物工程等技术方面有较好的基础。这些为东北区域人才交流以及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东北地区在产业发展方面的优势:东北地区发展历史悠久,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其现代大工业布局已经基本成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东北地区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和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拥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性产业,资源、产业、科教、人才、基础设施等支撑能力较强,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钢铁、冶金、机械、能源等工业领域都具有较为完整的工业发展模式和体系,并且拥有一批优势产业和举足轻重的骨干企业。区域内集中了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吉林省的汽车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黑龙江省的动力产业、粮食产业、旅游业、电子信息产业等。辽宁省省会城市沈阳作为世界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其装备制造、石化、煤炭、冶金等产业在全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吉林省省会城市长春是汽车主要生产基地,大部分的发动机管理系统、发动机系统部件、变速箱控制单元、高压油泵总成和传感器等电子产品都在这里生产。延边地处中朝边境,充分利用独有的地缘优势,发展对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劳务经济。黑龙江省省会城市哈尔滨把冰雪经济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白雪换白银”给东北老工业基地注入了新活力。辽宁省的支柱产业是装备制造业、石化和冶金。吉林省的支柱产业是汽车产业。黑龙江省除了传统优势产业外,旅游业也形成很大优势,近年来已经成为全国冬季旅游的热点区域。目前东北地区在基础设施和重化工业方面有很大优势,但是对外开放程度低,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黑龙江省地处国家边陲,毗邻俄罗斯,是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与俄罗斯在经贸交流、科技人文等领域合作成效显著。俄罗斯国土广大、资源丰富,且产业结构与东北地区差异较大,通过发挥黑龙江在中俄合作中的“桥头堡”作用,能够扩大国际市场,增强东北对国际资本、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从而为东北产业分工、发展外向型经济奠定基础。此外,凭借自然资源禀赋发展起了一系列原材料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东北积累了大量制造业技术、经验和职业技能工人。

东北地区在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方面的优势:实现交通一体化是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黑、吉、辽交通运输比较发达,网络密度较大,目前已基本上形成了由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等运输方式构成的、较为完整的区域交通体系。自2012年哈大高铁通行以来,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四大城市实现四小时内通达,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长吉图经济区和哈大齐工业走廊也逐步实现了连成一片。2015年,吉林省积极推进以高速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集中资金建立了贯通纵向省际大交通和“山水旅游”快速通道。在“十三五”期间,吉林省重点建设国高网省际大通道、旅游通道和国防战略通道等一批重大项目。辽宁省境内主要有京哈铁路、沈大铁路、沈吉铁路等普通铁路以及哈大、丹大等高速铁路,是全国铁路密度最大的省份。陆路交通比较发达,公路通车里程占路面里程的比例超过80%,境内有京哈高速、辽中环线高速、丹大高速等众多高速公路,全部省辖市均由高速公路网联通。黑龙江省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并以齐齐哈尔、牡丹江和佳木斯为主要枢纽,主要铁路有京哈铁路、滨绥铁路、滨洲铁路、滨北—北黑铁路、平齐铁路等。境内的松花江干流航道,是全国内河水运主通道之一,“全长489公里,目前可通航千吨级船舶,年通航期为210天左右。横贯哈尔滨都市圈整个区域,从西向东,流入黑龙江,流经区域内的肇东、哈市市区、双城、宾县,全长360.21公里”

2015年东北三省综合运输基础设施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交通年鉴2016》

总之,东北地区在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等方面各具特点。我国以行政区为边界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向以产业互动为基础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向转变。所以,在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大背景下,加强东北地区的经济联系,大力发展联合协作,实行优势互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有利于产业的合理布局,促进产业关联和产业发展。

3.国家政策的支持是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力保障

党的十六大之前,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一直是一种部门层次的战略,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资源开采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 ,明确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实现东北振兴要走协调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共识。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标志着东北振兴战略的启动和实施。2004年6月26日,东北三省在长春签署了东北三省人才市场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书,这不仅是国家加快东北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东北三省区域合作的重要契机。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国务院2005年工作要点的要求,振兴东北办和国家发改委组织编订了总体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期间东北地区进一步发展的整体定位,确定了区域发展的整体目标和重点,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总体部署。2007年,国务院正式通过了《规划》,明确了规划的范围,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并提出了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极的战略目标。2014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2015年4月,李克强总理提出了“新一轮东北振兴”方针;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增强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的老工业基地振兴新思路。2016年,国务院召开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推进会议,部署进一步推动东北振兴工作,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部署和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这一系列的政策表明了党中央坚决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的决心,为东北地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可靠的政治保证。

4.投资环境改善是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保障

过去东北经济一直盛行“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如今,东北投资环境持续改善,“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已经过时。近年来,东北各省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为创造和改善良好的投资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辽宁省出台了全国第一个《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并建立了省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以制度创新推动投资环境改善;黑龙江省取消下放省级行政权力942项,权力清单精简71.2%;吉林省取消省级非行政许可项目审批,审批时限缩短50%;长春市精简了70%的行政审批项目;哈尔滨市所有市级自设行政事项实现“零审批”,建设项目审批时限最短为17个工作日;沈阳市对照世界银行标准,聘请第三方机构对企业每年进行营商环境评估。从投资者角度来看,东北地区投资环境取得明显改善。海外各企业投资主体纷纷到东北投资、开展业务,对政府的投资支持政策表示高度认可。据统计,2017年上半年,东北地区新登记企业数量达15万家,同比增长19.2%,增速位居全国四大板块之首。一些城市增速尤为突出,如目前长春市全市登记各类市场主体突破60万户,3年翻了一番,平均每3.3分钟就新增一户企业;上半年沈阳市新增市场主体7.6万户,增长54.2%

由此看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向好势头,外资和新增企业的快速增长也表明东北地区投资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扶持东北的优势政策为东北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全面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后,东北地区应当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发掘新兴技术产业发展的潜力,同时,加大机制体制改革力度,努力缓解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争取吸引更多的境内外投资,促进东北经济全面振兴。

5.区域共同体意识较强是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动力

“东北人在思想认识、生活习惯、区域发展定位等方面都已形成区域共同体意识。” 一方面,东北地区地域相连,生活风俗习惯相似,人缘相亲,能够很好地实现交汇和融合。蒙东地区(除锡林郭勒以外)从1969—1979年曾划归东北三省管辖10年,因此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有着良好的社会历史基础。另一方面,东北地区要求进行统一规划,加快东北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愿望越来越迫切。东北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合作步伐大大加快。早在2004年,内蒙古自治区及蒙东地区的党政领导、企业家到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进行了为期10天的考察,带回了180多亿元的经济合作成果,推动了蒙东地区与黑、吉、辽三省经济融合的进程。2005年开始,黑、吉、辽三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会,此后文博会每两年在沈阳举办一届,以此为契机,促进了东北三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2015年,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一行赴黑龙江省学习考察,考察了哈尔滨华南城和群力新区,了解华南城的基础业务、商业运行模式等情况,并对华南城的多元功能表示赞赏。2018年11月24日,吉林与黑龙江两省召开经济合作交流座谈会,双方致力于建立多层次战略合作关系,全面加强重点产业合作,助力新时代东北振兴。2018年10月20日至10月21日,为推动东北三省一区智库合作走向深入,在牡丹江召开了推进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研讨会暨东北三省一区社科院院长联席会议。2018年12月2日,辽宁省和吉林省在沈阳举行了经济合作交流座谈会暨签约仪式,双方希望借此机会,推动合作纵深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吉辽协调发展新格局。

(二)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的不利因素

实现东北地区全方位振兴的重任,要求通过区域相互协调合作,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优势互补。近年来,东北地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从区域经济协作的现状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仍然存在不足。推进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地区本位思想和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地区本位思想是指地方政府及其领导人为了实现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在经济发展中从本位主义的角度出发采取相应的措施、策略的一种行为原则。” 对东北地区来讲,走区域经济一体化道路,进行区域内部整合,必将对各行政区近期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区域内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将在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进而更加固了地区本位思想,阻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我国,有行政区经济的说法,也就是各级政府按行政系统和行政区划来组织经济活动,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行政区域内的经济资源受制于政府的干预,各地方政府间的行政政策缺乏衔接,带有浓郁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东北地区仍然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期望通过计划手段实现产业优化配置的愿望还比较强烈。另外,部分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地方保护主义,当地方与地方间存在经济利益摩擦和冲突时,各地方政府为了争取地方利益最大化,往往以行政区为依托,构筑各种壁垒,阻碍区域内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破坏公平竞争,加剧了区域经济的封闭性,最终损害了区域内整体利益。地区利益造成各子区域展开争夺各种生产要素的不正当竞争,形成所谓的“行政割据”“诸侯经济”,各自为政,独立发展,使得各种生产要素不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优化配置。地区本位思想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容易导致地区之间的关系紧张和封闭发展,是阻碍东北地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障碍之一。解决行政区域协调和一体化问题,要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摆脱地方本位思想和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从而使原材料、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真正实现高度的区域协作,实现真正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2.产业结构矛盾突出

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东北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重点建设了以原材料、机械等为主要内容的重工业体系,对轻工业发展的重视度不高,造成轻工业发展缓慢。经过多年的调整和改造,东北地区轻重工业比例相比之前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仍然存在比例不协调的问题。目前,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仍然老化、单一,企业淘汰率高,濒临生命周期,产业替代缓慢,产业结构矛盾突出。

一是资源型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低。东北很大一部分产品经初级加工便走向市场,产业链条短、终端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不高,没有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都是全国第一,但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黑龙江省的煤炭行业一直进行产品的粗加工,深加工率仅相当于全国的五分之一,产业层次处于较低的水平。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资源能源、机械工业是东北地区的强势产业,但是在目前的价格体系中,这些基础工业部门的产品价格偏低,从而使东北地区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二是产业同构现象比较明显。产业同构也称产业趋同,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区域间的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高度相似,结构差异逐渐缩小,虽然短期内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产业结构的趋同会加剧区域内的竞争,影响区域协同合作,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东北地区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各子区域之间产业同构的现象比较明显,再加上各子区域地理位置相邻,经济基础和资源条件相似,产业同构不可避免,大量的重复建设与长期零和博弈弱化了规模效益,降低了运行效率,阻碍了产业升级,职能分工不明,使得区域内各省经济发展战略趋同。绿色食品加工业、能源工业、金融业、房地产、住宿餐饮等产业的相似度较高,具有较大的同构性,这说明东北地区因产业同构导致的竞争内耗过大,造成各种资源的巨大浪费,进而降低了区域的整体竞争力。产业发展是区域经济运行的基础,东北地区需要走一体化发展道路,统一规划和部署,有效解决区域内产业同构的问题,进而助力东北全方位振兴。三是非国有制经济比较脆弱。东北地区国有大中型企业数量较多、资产规模较大,其国有经济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也比较大。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非国有经济不断壮大,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与沿海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的非国有经济起步晚、规模小、发展缓慢、水平低,明显处于落后状态,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仍比较小。四是支柱产业断层。东北地区的经济开发是在丰富资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煤炭、铁矿、石油与天然气等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一度是东北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随着资源的枯竭,东北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过去的支柱型产业将不再作为支柱型产业,逐渐被其他产业代替。但从实际情况看,一些替代产业的成长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目前还很弱小,没能成长为新的支柱产业;而原有的支柱产业与时代发展要求不符,已经逐渐步入衰退期,丧失了应有的作用,从而导致产业衔接错落不齐,出现了支柱产业断层的现象。以黑龙江省为例,煤炭行业一直以来在黑龙江的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自2012年开始,煤炭市场供需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黑龙江煤炭行业陷入了严重的困境,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缩面”和“死面”行业,而黑龙江高新产业较少,以高新产业为龙头的现代工业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3.经济体制转换滞后

制约东北经济一体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体制问题是症结所在。“东北是进入计划经济体制最早、退出最迟最慢、受影响最深的地区” ,致使市场经济意识淡漠,经济体制转换滞后。

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取得重大突破。国有经济是东北经济的主要力量,只有搞活国有企业,才能实现东北经济再振兴。东北的国有企业大多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逐步形成并成长起来的,为国家上缴了相当数量的税收,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国防安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计划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展开和不断深化,以及世界局势经历深刻演变,我国的发展战略部署和经济格局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工业中心逐渐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东南沿海省份的非国有经济成分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济实力得到极大增强。而与此同时,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发展却没有跟上改革的步伐,暴露出的问题愈来愈多,无论是在体制上还是在思想观念上,与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性愈加明显。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困境,自身经营机制不健全,企业历史包袱重,资金困难,亏损严重,现有业务未来无发展潜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的大中型企业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产物,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企业设备、工艺变得陈旧落后,产业层次偏低,生产的产品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效益较差。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经济机制以及思想观念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改革相对滞后,尚未打开发展新局面。虽然国有企业改革力度与范围不断加码,股份制、融资、兼并、收购、破产、集团化等多种形式的改造重组都不乏成功的范例,但从实际效果看,改革进度并不理想,慢于市场预期,似乎远未达到中央要求和社会期待,经济体制转换滞后于市场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许多企业从转换经营机制入手,积极调整经营结构,探索转变发展方式、进入市场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取得了初步成效和较大发展,但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进入市场还有许多问题和矛盾亟待解决。

各种经济杠杆运作不够协调。东北地区经济运行和收入分配缺乏有效制约管理的机制和办法,阻碍了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可以看到,东北地区相对于东南沿海地区市场体系发育比较滞后,致使一些改革措施发挥作用受限。除此之外,东北地区现行体制机制存在弊端,区域内结构性矛盾突出,如地区、部门之间条块分割、自成体系,不可避免带来了重复建设、盲目生产、流通堵塞、壁垒森严与相互牵制等问题,直接影响东北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和效果。

4.跨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而言,跨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其发展建设的重要前提,同时跨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东北地区在这方面缺少应有的协调机制,在基础设施一体化方面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东北地区的交通设施以及基础建设发展并不均匀,相较而言,由于地区性的原因,辽宁省的基础设施较区域内其他地区相对便捷。从整体来看,区域内铁路、公路、航空、港口、口岸等交通运输还未形成一个整体,综合交通运输网还未形成,目前还存在各种运输路线与运输形式不整合的问题。黑、吉、辽三省与蒙东地区的联结线路质量差、等级低,不利于两个大的地域之间的联系。如辽宁向赤峰方向的锦朝高速公路到了朝阳变成了低等级公路,哈尔滨至满洲里方向的高速公路到齐齐哈尔变成了301国道。黑、吉、辽三省各自形成了以省会为中心、其余重点城市为骨干的交通运输体系,而在三省边缘与联结处的交通运输线路则被弱化和边缘化,线路工程质量低。区域内主干交通路线还有断头路,多年来没有打通,省区交界处公路等级下降,水利设施落后。跨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基础设施区域统筹整合不到位,一定意义上限制了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阻碍了各地区经济的相互交往和区域市场一体化发育,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激化了区域矛盾冲突和地方保护主义情绪。这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5.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的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由于各方面的矛盾,使得东北地区在全国的地位不断下滑,老工业基地昔日的雄风荡然无存。在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蒙东地区与黑、吉、辽三省在发展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黑、吉、辽三省在其自身的城市基础建设上也比蒙东地区更加完善。东北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在规模、范围与水平上都受制于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一是地区内部在产业关联上较为单一。从经济一体化的互补性与竞争性方面来看,蒙东地区与黑、吉、辽三省的经济互补主要体现在蒙东地区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的优势方面,在重工业和制造业方面区域内部存在着竞争的一面。这种单向的产业关联使经济水平较低的一方处于不利地位,结果必然要求提高合作的利益分配比重,从而提高了区域一体化的成本,影响区域一体化的深化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也就不断加大。二是蒙东地区承接能力较弱。黑、吉、辽三省的制造业具有优势,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较高。在新一轮东北振兴中,黑、吉、辽三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把一些高耗能以及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能源丰富的蒙东地区转移,是一种合理互惠的双赢选择。但是由于蒙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无法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前来投资,人才资源、技术水平和黑、吉、辽三省有较大的差距,产业配套能力和承接能力较弱,尤其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的转移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区域一体化的合作层次难以快速提高。三是合作规模受到限制。蒙东地区发展水平仍然较低,经济总量和规模较小,产业部门与黑、吉、辽三省相比还较为单一,结构层次较低。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合作伙伴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将加大一体化的困难,在经济领域合作规模的扩大有赖于蒙东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6.缺乏有效的区域协调机构

区域协调机构的主要功能是协调区域内各方利益,推进区域合作,消除矛盾或冲突,实现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的优化配置,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欧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组织,内设欧盟理事会,由欧盟成员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及欧洲理事会主席、欧盟委员会主席组成,是欧盟的主要决策机构之一,其关键职能包括协调成员国的总体经济政策。欧盟理事会的存在使得区域内经济能够有序发展。反之,如果没有协调机构,就无法解决好行政区和功能区错位问题,区域经济就会一直处于无序的、各自为政的发展状态,就不能形成合力,无法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区位优势也将无从发挥。

东北地区长期以来缺乏一个有效的区域协调机构,各自为政的现象突出,地方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并没有实质性改变,经济运行仍然过于强调行政作用,条块分割严重,地区间协调困难,省份、城市、企业间存在恶性投资项目竞争。各行政区仅从自身眼前利益出发,造成区域内产业结构趋同、整体竞争力不强、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制约了东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尽管黑、吉、辽三省及内蒙古之间签署了一系列区域性合作的框架协议,三省一区之间横向联系无论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始终带有强烈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在各级地方政府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使下,对一些跨行政区划的区域性发展问题仍然难以达成共识,比如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污染的治理,公共健康问题,区域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问题,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这些问题仅仅依靠某一独立行政区的努力无法解决,因此,地区间的分工与协作就显得十分重要。缺乏有效的区域协调机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容易出现资源的争夺、环境的跨区污染等现象,威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构必不可少,还要将相关的责任和义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推动一体化合作内容的规范化和法律化。

7.传统生产方式仍居主打地位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老问题新课题。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传统经济管理体制的制约,东北地区一直没有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但是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还有很多,长期形成的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仍然突出。东北经济增长尚未摆脱粗放型经营发展方式,传统因素多,现代成分少;资源消耗、投资多,技术含量、收益少。粗放式增长方式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当前经济生活中许多矛盾和问题的症结所在。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方式落后是影响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管理粗放问题比较普遍。东北地区在生产建设和流通的各个领域普遍存在资金周转慢、占用量过大、损失浪费多、经济效益低的问题。

二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当前,在东北,影响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障碍还很多。首先是观念障碍。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但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却还没有完全转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上来,科研人员重论文,轻技术、轻研究;企业缺乏主动拉动科研成果的积极性。这种观念障碍,使科技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次是体制障碍。目前的科技体制使整个国家的科技资源分布还存在不合理之处,仍有大量科学家和工程师集中在企业之外的科研机构。科研机构各自为战,自成体系,独立进行应用系统的研制和开发,缺乏应有的协调;而企业的科技力量十分薄弱,这就使科研与生产缺乏有效融合,直接导致科技与经济分割,阻碍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最后是投入障碍。由于东北地区对科技研究、开发、应用的投入不足,且投入比例又不适当,所以阻碍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东部沿海地区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企业对国内外先进技术缺乏吸纳和再创新能力,产品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少;缺少明星企业与名牌产品,产品缺少创新和定位,产品竞争能力差。由于部分企业经营者观念滞后,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经营观念,劳动者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经济建设和发展还没有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是东北地区相对封闭落后。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高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条件是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哪里对外开放早、推进的力度大,哪里的发展就快。由于体制和地缘的原因,东北是封闭发展较为久远的地区之一,人民的思想较为封闭,不善于从开放中寻找自己的发展之路。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是东北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8.文化与思想观念障碍

由于社会实践活动各不相同,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特别是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存在着文化与观念的差别,影响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给区域协调发展带来障碍。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及新一轮东北振兴的重大决策,给东北地区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较发达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差距明显。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观念的差距以及文化的差异。实践证明,推动经济发展要有科学的发展观,发展观实际上就是人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东北地区幅员辽阔,地域差异较大,民族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区域内各子区域差异是存在的,这些文化、理念上的差异会给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带来困难。此外,由于受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东北的思想受到严重束缚,与时代要求不符,而新的观念、新的思想又无法很快被接受。思想观念滞后,跟不上改革开放的时代步伐,容易错失良机,与东南沿海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必须要进行深刻反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充分认识自身不足,紧跟时代的步伐。 LinVwknBpkCAAsT88j5syUhwHrgDpfOe6gyO0rS26qL4fQ/XwgOFvjkoKGs4N8Y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