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诺曷钵迎娶公主
吐谷浑世享安乐

吐谷浑,是中国西北古民族名,原为人名,是辽东西鲜卑慕容氏单于慕容涉归之庶长子。4 世纪初,慕容涉归死,其嫡子慕容廆继任单于,与慕容吐谷浑不和,吐谷浑率部西迁上陇,到达甘、青地区,与氏、羌杂居,以此为据点,遂成强部。吐谷浑死后,孙子叶延在沙州(今青海贵南县一带)建立木克川总部,以祖父吐谷浑为其族名,从此,吐谷浑由人名转为姓氏和族名。

吐谷浑居住和活动的地方,气候寒冷,适宜种大麦、蔓菁等,出产良马、牦牛及铜、铁、朱砂之类。区域内有沙漠数百里。

吐谷浑占据与活动的地方——河湟地区与河西走廊,正好是中原王朝与西域交往的交通要道。当时的吐谷浑王伏允对中原王朝(隋)很不友好,经常劫掠商旅行人、侵犯边塞。隋炀帝曾亲率数十万大军征讨,伏允大败而逃,到党项避难。隋炀帝立伏允子慕容顺为王,令其统率吐谷浑余众。但在隋大业末年(618 年),因中原爆发农民起义,伏允乘机又收复了河湟和河西走廊,对中原王朝又构成严重威胁。唐灭隋后,慕容顺率部来归,从江都到了长安。伏允也曾与唐朝友好了几年。唐太宗即位后,伏允又故伎重演,屡次犯边,先进犯鄯州(今青海乐都),又抢掠岷州(今甘肃岷县),紧接着进犯凉州(今甘肃武威)。虽然每次都被唐军击退,但就是屡败屡犯。这时,伏允年老已不能理政,大权落入国相天柱王之手。天柱王又扣留了唐朝的鸿胪丞(专管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赵德楷,故意挑衅唐朝的权威。

贞观九年(635 年),唐太宗诏名将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李道彦、李大亮、高甑生等率重兵征讨伏允。当年夏四月,李道宗在库山(今青海湖东南)将伏允击败,俘斩 400 余人。伏允放火烧荒,企图将唐军引入荒无人烟且无水草的大碛内,以拖垮唐军。李道宗向李靖建议:“柏海(今青海鄂陵湖或札陵湖)接近黄河的源头,从来无人到过那里。伏允向西逃去,不知在哪儿。现因马无草、人缺粮,不宜深入大碛。不如驻军鄯州,等马壮以后再想办法打击他们。”侯君集不同意,他说:“不是这样。以前段志弦(唐朝将领)就曾驻扎鄯州,被吐谷浑兵经常围城,他们完好无损时,君臣一心,很难对付。现在吐谷浑大败,没有侦察哨兵,君臣相失,这正是我们取胜的好机会。柏海虽远,可一鼓作气而到。”李靖采纳了侯君集的建议,将部队一分为二:李靖、李大亮、薛万均一路向北,从右追击;侯君集、李道宗一路向南,从左追击。李靖一路在曼都山(今青海共和西南一带)、牛心堆(今青海西宁西南)、赤水源(今青海兴海东南)等地斩杀吐谷浑名王及从众 500 余级,俘获吐谷浑高昌王慕容孝隽,收杂畜数万。侯君集一路在汉哭山(今青海鄂拉山)、乌海(今青海兴海县东南的苦海,另说为青海托索湖)等地也俘获吐谷浑名王梁屈葱。李靖还在赤海附近大破吐谷浑相国天柱王等,收杂畜 20 万。李大亮俘吐谷浑名王 20 人、杂畜 5 万,并且到达了且末(今新疆且末县)之西。伏允见势不妙,拟通过大漠西遁于阗。薛万均率轻骑穷追不舍,在大漠深处,将伏允余党击破。大漠缺水,唐军将士全“刺马血而饮之”。侯君集、李道宗也从南路深入乌海,“行空荒二千里,盛夏降霜,乏水草,士糜冰,马秣雪”,走了两个多月,“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又名阿尼玛卿或玛卿岗日),览观河源”,而后又与另一支唐军会于大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切吉旷原)、破逻真谷。伏允的儿子慕容顺早就对其父的内政、外交政策不满,这时见时机已到,便杀了国相天柱王,率众降唐。伏允害怕了,自引千余骑遁入荒碛中,但后来一点检,追随其后的不过一百骑。伏允见众叛亲离,便自缢而亡。慕容顺虽是伏允长子,但从小留在长安充当质子,而且又是“隋氏之甥,志怀明悟,长自中土,幸慕华风,爰见时机,深识逆顺”。所以即位以后,采取了与其父截然不同的政策,与唐朝通好。唐太宗便封其为“西平郡王,仍授趉胡吕乌甘豆可汗”、青海国王,食邑一万户。但是,因为慕容顺从小离开本土,久质于隋,对本国情况不太熟悉,一些伏允旧党常常借机作乱,虽有唐太宗派大将李大亮镇援,终被叛臣所杀。于是,慕容顺的儿子、燕王慕容诺曷钵继承了吐谷浑王位。当时,诺曷钵年龄尚小,吐谷浑大臣乘机争权,国中大乱。

为了帮助年轻的诺曷钵稳定局势,唐太宗令大将侯君集率兵救援,并遣淮阳王李道明亲自持节册封诺曷钵为河源郡王,授乌地也拔勒豆可汗,“赐以鼓纛”,诺曷钵十分感激。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权威,唐太宗贞观十年(636 年)腊月,诺曷钵亲赴唐都长安晋谒唐太宗,并请求婚娶唐朝公主为妻,同唐王室修世代甥舅之好。唐太宗李世民答应了诺曷钵之请。贞观十三年(639 年)冬,诺曷钵到长安迎娶公主。翌年二月,唐太宗派遣左骁卫将军、淮阳王李道明护送 18 岁的弘化公主往吐谷浑与诺曷钵完婚,并陪送了大量珍贵妆奁。

慕容吐谷浑

慕容诺曷钵

弘化公主是唐高祖李渊弟弟的女儿、唐太宗李世民的亲族妹,是唐朝所有和亲公主中与皇帝血缘最亲近、地位最高的一位。

弘化公主和亲后,吐谷浑和唐朝的关系更进一步密切了,而这却引起了吐谷浑国内不少大臣的不满。贞观十五年(641 年),吐谷浑丞相宣王和他的两个弟弟密谋在祭山活动中,劫持诺曷钵和弘化公主投奔吐蕃。弘化公主得知这个消息后并没有惊慌,她飞身上马,和诺曷钵一起带着少量亲兵,连夜向鄯城(西宁)奔去,鄯州刺史杜凤举和威信王迎接了他,并合兵袭击叛相宣王,杀其兄弟三人,这次平叛成功,可以说机智果敢的弘化公主厥功甚伟。同时她将这一情况报告了唐太宗。唐太宗命民部尚书唐俭持节抚慰。贞观二十三年(649 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将诺曷钵的图像刻于石头之上,列于昭陵之下,对诺曷钵来说这是极高的荣誉。

弘化公主

弘化公主石雕

永徽元年(650 年),唐高宗李治嗣位,拜诺曷钵为驸马都尉,赐物 40 段,诺曷钵派使者向唐朝贡献名马若干。高宗问马的种性,使者说:“是我们国内最好的马。”高宗说:“良马人人所爱。”下诏将马还给吐谷浑。

永徽三年(652 年),弘化公主上表请求入朝归宁,高宗李治派骁骑卫大将军鲜于匡济迎接,弘化成为唐代远嫁边疆民族 15 位公主中唯一回过娘家省亲的公主。同年十一月,诺曷钵与弘化公主至长安,拜见高宗,为其长子苏度模末请婚。唐高宗以宗室女金城公主嫁之,并封苏度模末为左领军卫大将军。苏度模末逝世后,弘化公主又带领次子闼卢模末来唐朝请婚,高宗又以宗室女金明公主嫁之。武则天称帝时赐姓武,改封西平大长公主(西境太平之意)。

历史是公正的,弘化公主也没有辜负历史的重托,一个柔弱女子,抵过了千军万马威武之师。她的出嫁,尽管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和解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求得了和平,唐王朝与吐谷浑由曾经厮杀变为握手言和,大唐、吐谷浑出现了 20 多年少有的和平局面。弘化公主的外嫁和亲,是唐将公主嫁于外蕃的开端,是中华民族团结史上的一件大事,此后,唐、吐谷浑用和睦相处代替了战火硝烟,千百万生命得以延续,谱写了中华民族团结史上可歌可泣的事迹。嫁于诺曷钵的弘化公主将中原先进的文化、生产工具,以及工匠、籽种等带到了高原边陲,为繁荣和发展边陲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两个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国家的统一架起了一座亮丽的彩桥,把汉族人民和吐谷浑人民友好关系的纽带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唐、吐谷浑和亲后,丝绸之路甘青段的畅通与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前车辗开路,后车不沾泥。”弘化公主也为后来文成公主开启了“和亲”之路。

这之后,吐蕃嫉妒吐谷浑与唐朝的密切关系,常常与吐谷浑互相攻伐,并派人向唐朝陈情请兵救援,高宗都没有答应。吐蕃大怒,认为唐朝偏向吐谷浑。这时吐谷浑有个叫索和贵的大臣投奔了吐蕃,并指引吐蕃出兵攻击吐谷浑的防御弱点,在黄河边上打败了吐谷浑的防卫部队。诺曷钵与弘化公主引数千帐随众逃到凉州。高宗派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安集大使,平息两国怨斗。这样,吐谷浑的大片土地遂被吐蕃占有。

诺曷钵带着亲信数千帐要求内属。乾封初(666 年),高宗想将吐谷浑安置在凉州南山,但群臣意见不统一,高宗有点作难。咸亨元年(670 年),唐高宗派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统兵 5 万征讨吐蕃,准备把诺曷钵安置回原来的地方。可惜因薛仁贵副将郭待封贻误军机而大败于大非川。于是,吐蕃尽并吐谷浑之地。咸亨三年(672 年),将诺曷钵迁至浩澶水南。诺曷钵以吐蕃势盛不能安居,提出内迁。唐高宗便诏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安置大使,迁其部众于灵州(今宁夏吴忠)之地,在今红寺堡南罗山脚下的红城水置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刺史,“欲其安且乐也”。吐谷浑诺曷钵部在安乐州先后共生活了 6 世 126 年。

1974 年,在下马关赵家庙发掘一座被盗掘过的唐墓,清理出了一方十分珍贵的墓志。据墓志载,此墓主是吐谷浑诺曷钵曾孙慕容威。该墓志铭详细记载了自诺曷钵以下至慕容威共五世袭封历史,即诺曷钵,弘化公主嫁于他,拜驸马都尉,封河源郡王,食三千户,又晋封为青海国王,食邑一万户,垂拱四年(688 年)卒;其子慕容忠,袭封为青海国王,拜右武卫大将军,封成王;其孙慕容宣,封辅国王,圣历(698 年)初拜左领卫大将军;其曾孙,即墓志铭传主慕容威拜左武卫郎将,迁左领军卫大将军,仍充长乐州游弈副史,至德元年(756 年)慕容威卒;玄长孙慕容全袭封左领军卫大将军,玄次孙慕容亿拜信王,玄季孙造种未仕。这是吐谷浑贵族慕容一支在安乐州的世袭历史。

安乐州在哪里呢?就在今红寺堡区罗山脚下的红城水,其辖境约为今宁夏河东同心、红寺堡、盐池部分地区。此后,唐朝又在这里设长乐州,意思是让内迁的吐谷浑诺曷钵部永久安居乐业。

武则天垂拱四年(688 年),诺曷钵因病去世,其子慕容忠继位。诺曷钵病逝的第 10 年,即武则天圣历元年(698 年)五月初三,弘化公主也病逝于安乐州,享年 76 岁。弘化公主去世后,其灵柩于次年(699 年)三月运抵凉州,三月十八日葬于青嘴喇嘛湾。弘化公主 18 岁与诺曷钵结婚,在吐谷浑待了整整 58 年,其中在罗山地区的安乐州居住了 26 年。

慕容威,又称慕容神威。慕容神威在世时,任长乐州游弈副使。乾元元年(758 年)去世,葬于长乐州南之原,即今下马关赵家庙。

长乐州慕容氏自咸亨三年诺曷钵率残部入灵州境置安乐州任刺史起至慕容复死后“停袭”,共袭封 6 世,历经至少 126 年。一个多世纪,他们在这里劳动生产,繁衍生息,对民族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后吐蕃占领灵州后,吐谷浑移居河东,被称作退浑、吐浑。五代时散处蔚州等地,曾附属沙陀李氏,后属后晋石氏。天福初(936 年),燕云地区割属契丹,吐谷浑入附契丹,后世与汉族或其他民族融合。 G+6aLpngXKleO1KXprt9mOTlctrN9Oy3Qsl9tnrK4Ip57Nt42rdCnxLoGTzvf6p3



红寺堡得名探源
草根下旧城沧桑

我国多有含“堡”字的地名,部分地名由来与古代战事中屯兵驻守的“堡垒”有关。古代驻军搭建军事防守用的建筑物废弃之后,边民为避战乱,最大限度地获得保护,大多数在堡垒附近置家,久之则形成规模大小不等的集镇。随着战略地位的变更,大多军事要塞在撤离后,原址附近的集镇因人口集聚得以保留,并以军事堡垒之名为其名,部分地名中的“堡”字读音也从“保”音变为更具民居特色的“补”音。

明朝时,整个宁夏地区战争非常频繁,明与蒙古势力的战争此起彼伏。水草肥美、草原广阔的“小河套”红寺堡,成为鞑靼沿清水河南下袭击固原的必经之地。

边患的加剧,使红寺堡成为屯军防守之地,在古代宁夏南北通道上的重要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 年),任命杨一清总制陕西、甘肃、宁夏三镇军务,称三边总制,也称三边总督。杨一清上任之时,三边“边患之惨烈,达到空前绝后的地步”。他到任之后,提出花马池东路虽有千户所守御,可是兵力少而孤立,离兴武营地很远,有边患战事很难及时救援,便形成了将周边的鸣沙州堡、韦州堡、下马关等连成一个有效的防御体系来御敌侵略的构想,在奏明朝廷后修筑了红寺堡。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正德二年(1507 年),杨一清上奏皇帝得到同意后,委派宁夏总兵郑廉筑成红寺堡城。这座旧红寺堡城的规模是“周回一里五分。置旗军四百一十七名。设操守官一员、管堡官一员。领烽堠一十五”,15 个烽火台名称都为当地名,分别在“黑山墩、小蠡山墩……”第 9 个名称正是和红寺堡同名的红寺儿墩,可见早就有红寺之名,建故城名称自然这样定了,这样,一座古城堡呈现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红寺堡之名,自明代开始,因筑城而有其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载有红寺堡名的河东总图

另据宁夏考古所研究人员从明代红寺堡古城遗址附近出土的西夏古钱币推断,重视州城堡寨建设的西夏,极有可能在重镇韦州与鸣沙之间的东南边缘红寺堡设置一座堡寨,才有西夏钱币出土,西夏修堡寨而有其名。明代只是在荒废和破烂的旧城基础上进行了重建。

红寺堡之名,还有一种依据史料的联想,“红寺堡”之名始于唐朝,乃大唐灵州大都督浑瑊之浑氏后裔居所,后来“浑氏”逐渐演变为“红寺”,才有“红寺堡”之名。或者是得名于汉武帝时期,在安定属国三水县安置归降的匈浑邪王部及后裔,居住的三水县即今红城水,“浑城”逐步演变成“红城”,“浑氏”变为“红寺”,才有今“红城”和“红寺堡”之称。

目前,学术界关于红寺堡得名缘由的论述中,认可度较高的说法为红寺堡之名源于“红寺”。据《朔方道志·镇戎县》中“附旧志所载圮废公所:红寺、韦州等各有仓,今皆废”的记载,在明正德二年(1507 年)第一座红寺堡古城创筑以前的弘治年间,已经有“红寺”记载,确证当地早就已经有古寺庙——红寺。此外,有张嘉谟的《帅府题名碑》介绍,自洪武年间到嘉靖年间,明代守卫宁夏镇的有 44 位主将,突出介绍了 25 位主将的丰功伟绩,其中有关于都督佥事、宁夏总兵李祥事迹的简略记载:“勇敢而成功红寺者,李公祥。”记载了红寺堡城建成前两年的弘治十八年(1505 年)二月发生的战事,即宁夏总兵李祥委派指挥仇钺,在“红寺”附近成功地切断套部小王子掠固原的归路,击败小王子的战役证明,明弘治年间红寺堡没有创建之前,这里确实已经有“红寺”的存在。所以说,先有红寺,后有红寺儿墩和红寺堡。《明实录》也记述此次战事:“虏围灵州久不克,因解去,散入内地四掠,指挥仇钺设伏,要其路总兵官李祥复督诸军驰援,战走之,斩首三十二级,获战马六十四匹,追回被虏男女十一人、驼马驴骡牛羊三千六九十四匹。”正因为有上述关于李祥将军在红寺组织伏击套兵战事的记载,证明明代人确实知道这里有红寺,于是,明代守卫边塞的镇将,在建造这个边地要塞第一个古城的时候,就采用了当地军事上小有名气的“红寺”,起名为“红寺堡”。早在宋元时这里建有很多寺庙,寺庙方圆可达 50 多里,叫“红富寺”,后来被损毁,近年来重建,改名“弘佛寺”,从出土的两个泥塑佛头和彩绘可以证明其历史的存在。所以说,“红寺堡”之名,源于当地一座古寺庙——“红寺”。

红寺堡旧城遗址

历史沧桑巨变,红寺堡诸多堡寨演绎了边陲草根旧镇的风雨变迁。它经历了建造、迁徙、重建、毁坏、废弃、荒漠覆盖等不同遭遇后,如今仅存不太清晰的残貌和为数不多的附属设施残址。它们与其他古遗址一道,见证了红寺堡甚至整个宁夏地区在古代的军事战略地位。

红柳沟边墙遗址

据历史记载,红寺堡城“周回一里五分。置旗军四百一十七名。设操守官一员、管堡官一员。领烽堠一十五:黑山墩、小罗山墩、阎王扁墩、四十里坡墩、石板泉墩、水圈二墩、荒草岭墩、韩麻籽墩、红寺儿墩、两家泉墩、哄劝墩、砂从沟墩、库水沟墩、察加崖墩、白疙瘩墩”。其中至今保存较好的遗址有两个墩,一个是红寺儿墩,位于红寺堡古城遗址东侧,今红寺堡镇南约 2000 米处,筑钨城,呈方形,黄土夯筑,边长 46 米,基宽 4.4 米,残高 2 ~ 3 米,烽火墩修筑在钨城中部,基宽14 米,残高 14 ~ 20 米。另一个是白疙瘩墩,位于红寺堡区新庄集乡政府东 300米、红寺堡古城遗址南约 2000 米处,筑于一低矮山坡上,呈方形,基座面积约 50平方米,残高 5 米,夯层 8 ~ 12 厘米,因风蚀严重,背面垮塌成圆形。该烽火墩是今红寺堡境内现存烽火墩台中比较特别的一座,由于这一带的土质构成多以白浆土为主,与其他墩台相比,其颜色显得格外得白,因此此地取名为白墩,现为新庄集乡白墩村。

明嘉靖十六年(1537 年),此城存在了 30 年之后废弃,迁于边内。此城今被称之为旧红寺堡城,位于徐斌水西北、新庄集南偏东 50 余公里之处的旧寺堡子村,为第一座红寺堡古城,已有 507 年的建城历史。曾经的烽火狼烟,今天早已消逝在移民的和谐生活中。

红寺堡古城修筑之后,对南北防御体系的加强虽然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堡势孤悬,不宜固守,总督陕西三边都察院左都御史刘天和奏请明廷:“……西路自徐斌水至黄河岸六百余里,地势辽远,终难保障。今红寺堡东南起徐斌水至鸣沙州河岸可百二十里,总兵任杰议于此地修筑新边一道,迁红寺堡城于边内,撤旧墩军士使守新边。舍六百里平漫之地,守百二十里易居之险,又占水泉数十处,断胡马饮牧之区,而召军佃种,可省馈饷,计无便于此矣。”“新边”的设计符合防御的实际需要,从徐斌水起,沿红柳沟西岸以沟为堑修筑,把沟沿的缓坡削为立崖,终点在鸣沙州。在红墩到大河子水的开阔处打了土墙,挖了沟壕。明嘉靖十六年,徐斌水新边筑成,全长 62.5 公里。新边筑成后,原红寺堡迁移到了新址,《皇明九边考》称之为新红寺堡。史载:“新红寺堡直北稍东,总制刘天和新筑横墙二道,以围梁家泉;直北稍西,旧有深险大沟一道,受迤东罗山之水,流于黄河,长一百二十五里,总制刘天和堑崖筑堤一百八十里五分,筑墙堡一十六里八分。自大边至此,重险有四道矣。”新红寺堡位于此深险大沟西面,而旧堡坐落在深沟东侧。刘天和利用这条深沟部署防御线,在深沟东岸营造两道土墙,围护梁家泉等水头,防止牧骑占据。同时将深沟西崖坡大加铲削,使之壁立如城。新址周围“周环旷阻,有地数百亩,水泉数十处,草木繁茂”,虏入寇必休于此,呼为小河套,地理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保存较好,更适宜于屯垦和生活。新红寺堡城的修建(又称徐斌水新边),对拱卫三边制府驻地的固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明嘉靖十六年秋,三边总制刘天和筑红柳沟内边墙,位于今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兴旺村西北约 3 公里的红柳沟的沟边,边墙起自徐斌水西北,向西北经新红寺堡至鸣沙,全长一百二十五里,其中筑墙十六里八分,利用红柳沟深险铲削堑崖一百零八里五分。《皇明九边考·卷八·保障考》记载:“新红寺堡直北稍东,总制刘天和新筑横墙二道以围。梁家泉直北稍西,旧有深险大沟一道,受迤东螺山之水流于黄河,长一百二十五里。总制刘天和堑崖筑堤一百八里五分,筑墙堡一十六里八分。”

红寺堡古城复原模型图

红寺堡由旧城迁至新城后,又修建了红柳沟边墙,进一步加强了红寺堡的防务,也凸现出历史上红寺堡的战略地位。 G+6aLpngXKleO1KXprt9mOTlctrN9Oy3Qsl9tnrK4Ip57Nt42rdCnxLoGTzvf6p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