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王府诗篇颂罗山
才子王爷美名传

朱栴像

明太祖朱元璋的第 16 子、大明庆靖王朱栴,这是宁夏古代著名历史人物,曾经与罗山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朱栴(1378—1438 年),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册封为庆王,封地庆阳(今甘肃庆阳市庆城区)。庆王朱栴本人在洪武年间,曾经由封地庆阳来到韦州罗山打猎。“猎”,古代也指帝王出行,或者说庆王出行到韦州。看见韦州西二十余里地的罗山,风景秀丽,十分喜欢,于是,就在罗山之坡的韦州建造宫室,作为庆藩藩国,一住就是 9 年,以后才奉命迁徙到宁夏城。《明史》关于“宁夏以粮饷未敷,命庆王且驻庆阳北古韦州城”“庆阳北”“古韦州罗山景观城”,似也暗含庆王先住在庆阳,后迁到庆阳以北的古韦州城。这庆阳北古韦州城原来正是庆王朱栴选择的王府地址。朱栴由喜欢罗山而喜欢韦州,这一点由到宁夏城以后还曾经多次向皇帝提出要返回韦州居住所证实。

庆王朱栴对罗山的深情,在其饱含感情的罗山描述中可见:“蠡山,在韦城西二十余里,层峦叠嶂,苍翠如染。以其峰如蠡也,故谓之蠡山焉。此予府长史刘仿名之也。山之旧名竟不知为何名也。四旁皆平地,屹然独立,势甚雄竦。木多松、桧、桦、榆、白杨;草则黄精、秦艽、大戟、知母草、血竭、黄芩、防风、远志、黄耆、柴胡、升麻,皆药之良者。山北有先暘显圣祠,雨祷辄应。永乐间(1403—1424 年)载之祈典。狼山,在韦州城东。小蠡山,居大蠡山之东北(应为东南)。东湖,在韦州城东一里余;鸳鸯湖,居东湖之北三里。二湖皆予作者。富泉,居大小蠡山之间,水甚甘洌。三山儿,在韦城东百里,三峰列峙如指。椁子山,在三山儿南,溪涧险恶,豹虎所居,人迹罕到。琥八山,华言色交杂也。在韦州西南八十里。黑鹰山、鹿山,皆在近琥八山。”

以上记载罗山的文字,总共用了长达 132 个字。我们看到,上面朱栴记载罗山的文字,超过了贺兰山。朱栴撰写的《宁夏志·七·山川》中,对贺兰山的记载,虽然在诸山中排列首位,字数也算是比较多了,但仅仅有 91 个字,而记载罗山虽排列第 9 名,但记述的文字竟然多达 132 个字,远远超过对贺兰山的记载。足见庆王朱栴对罗山要说的话多,他对罗山之情又是多么得深切!

朱栴记载确定罗山的位置:韦州之西,罗山与韦州的距离,肯定为西距韦州二十里。

“层峦叠嶂,苍翠如染”,这是朱栴对罗山总的印象,是给罗山最形象,也是最高的评价。后面,又写道:“四旁皆平地,屹然独立,势甚雄竦。”秀美的罗山“层峦叠嶂,苍翠如染”还不够,再加上四旁平地“屹然独立,势甚雄竦”。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朱栴来到罗山,就喜欢上了罗山。

朱栴墓碑

朱栴的记载,还确定罗山知名度由来。罗山明代叫“蠡山”。为什么叫“蠡山”?朱栴给了明确的答案。是说其山峰像“蠡”,所以叫“蠡山”。这个“蠡山”之名是谁起的呢?朱栴特别说是他的长史刘昉。因为在庆王眼里,王府所有的官员都是王的仆人而已,不值得记载他们。但,为了记载罗山,朱栴破例写出长史刘昉。同时说明,山的旧名不知道叫什么。

特别有科学价值的历史记载,是朱栴将罗山盛产的树木和药草一一列出名单。其中列出树木为松树等 5 种;药草特别列出有“黄精、秦艽”等 11 种,而且,特别强调这 11 种药草,“皆药之良者”,这为今日红寺堡区发展特色种植业,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朱栴是非常笃信宗教的,他在宁夏到处参拜寺庙神灵,到处修建、修整寺庙、道观。记载罗山,他又特别记载罗山之北有先显圣祠,而且如果天旱少雨,“祷之辄应”,甚至永乐年间,罗山北的先显圣祠都记载进大明《祈典》之中了。

在记载罗山的同时,朱栴记载的琥八山、黑鹰山均在今红寺堡区南与同心县交界处之南。

朱栴在韦州庆王府南门城上建了一座拥翠楼,除了用来避暑外,就是为了观罗山叠翠,也就是说朱栴常常坐在楼上,观赏罗山叠翠之美景,并吟诗作画。由于非常喜欢罗山,怀念罗山,他写了不少诗篇,吟诵抒怀。

登韦州城北拥翠亭

朱栴

天际风云起,山椒结夕阳。

园林含珉色,笳鼓动哀音。

边报军书急,南来雁信沉。

病怀与秋思,憀粟苦难禁。

瀚海明珠大罗山

诗中“园林”“山椒”写的是韦州庆王府和罗山的“山椒”“笳鼓”,“边报”说明当时宁夏有战事;因此收不到“南来雁信”,不知道南国故乡怎么样?终于引起“病怀与秋思”,造成“憀粟苦难禁”。

朝中措·忆韦州拥翠亭

朱栴

构亭高在古城端,拥翠万山还。四面轩窗高启,关河千里平看。

珠帘画栋,金铺文础,与问平安,记得当年雨霁,常时坐对西山。

朱栴这首词,显然是到了宁夏城(今银川市)以后,再次回忆起拥翠亭的情景。他回忆起自己当年在韦州庆王府城上,高高地构建了一座亭,坐在这个亭子里,可以看到“万山拥翠”,高高推起拥翠亭四面的“轩窗”,可以平看“关河千里”。又想到拥翠亭“珠帘画栋,金铺文础”,当年,朱栴在雨后转晴的时光,经常坐在亭里欣赏对面韦州西边的罗山。

临江仙·避暑韦州

朱栴

塞上冰霜三十载,新来华发盈颠。韦城风景自堪怜,螺峰初雪霁,月榭谈笼烟。

想得灵州城下路,绿杨芳草依然。黄骝蹀躞杏花天。丙辰初日出,南上渡头船。

这首词开头,朱栴就告诉人们,这首词是他按照皇帝的旨意,每年夏秋可以去韦州罗山避暑,他这次来到韦州一住就是多日,心中十分欣喜,故赋词以表自己的心情。一开始庆王就交代,他来到塞上已经 30 年了,因为他是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到塞上(韦州)的,据此,这首词应该赋于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 年)。而这时的朱栴已经是 46 岁,所以,头上已经开始有白发出现。这时,罗山、韦州的风景仍旧是非常美“自堪怜”——“螺峰初雪霁,月榭谈笼烟。”罗山晴雪,笼烟中一轮明月下的亭榭,多么令人陶醉的罗山美景啊!

再回想他来韦州的时候,路过灵州,“绿杨芳草依然”“黄骝蹀躞杏花天”。丙辰初,太阳刚刚出来,庆王一行便赶“头船”渡过黄河而“南上”,反映庆王要去韦州那种急切而又十分喜悦的心情。

石关积雪

朱栴

石关坦道接长安,

常被三冬积雪漫。

阴壑光绿银万顷,

高崖色凛玉千攒。

驱车自信梁园东,

徒步咸嗟蜀道难。

今日边城多雅趣,

好将此景画图看。

赞美罗山美景的还有王府的长史刘昉《西岭秋容》诗,赞叹罗山为“仙佛境”。

西岭秋容

刘昉

韦州之西多峻岭,

边方亦有仙佛境。

风送路旁花草香,

云横野外山川景。

山川秋来最可观,

夕阳返照尤宜看。

回家欲学王摩诘,

谈墨涂抹围屏间。

不但庆王朱栴喜欢韦州,作为庆王府长史的刘昉,跟随庆王前后长年住在韦州,自然也特别喜欢韦州、喜欢罗山,他创作了“韦州八景”诗:《蠡山叠翠》《西岭秋容》《白塔晨烟》《东湖春涨》等。刘昉的《蠡山叠翠》诗专门咏赞蠡山。

蠡山叠翠

刘昉

蠡山雨洗高嵯峨,

群峰叠翠攒青螺。

我来信马上山去,

马上观看频吟哦。

平生爱此嘉山水,

爱山不得住山里。

到家移入画轴中,

挂向茅堂对书几。

刘昉,平滦(今河北省卢龙县)人。从诗中看到,刘昉平生最喜爱的就是罗山的“嘉山水”,不能在山中居住,非常遗憾,到家以后,就画罗山,把罗山美景图挂在茅堂“对书几”,天天可以欣赏。难怪,庆王即使是在移都银川之后,也要在每年七月到韦州、罗山一带避暑、赏景。

撰修《嘉靖宁夏新志》的陕西按察司佥事、宁夏督储孟霦的《赞罗山》一诗更为后人所喜欢,对罗山的评价更高。

赞罗山

孟霦

骏马逆风嘶,山中云雾凄。

千盘登绝峤,百转出深豀。

草覆流泉暗,萝繁细路迷。

故乡山更好,何不觅幽栖。

罗山有植物 169 属 275 种,仅药用植物就有 200 多种,而且少有灭绝。这里有 30 多处泉眼,因充沛的泉水滋润使罗山的植物枝繁叶茂,植物的茁壮生长孕育了这里独特的气候,使得朱栴留恋于罗山一带,造宫殿,修城池,习武围猎,镇守边关,及至于把墓地也安寝于罗山山坡之下,是有真正意义上的风水之说了。

罗山在其他文人笔下美景更是引人入胜。

石关积雪

(明)丰林王平斋

山高蠡屹立,叠翠万重峦。

残雪经年在,边风五月寒。

素华涵兔影,清味试龙团。

正是诗家景,帷宜静里看。

蠡山叠翠

(明)庐陵穰穆

秀倚晴空万叠多,

星辰常恐势凌摩。

云生秋碧涵眉黛,

雨洗春容照翠蠡。

幽鸟闲花屏画里,

断猿孤木石岩阿。

足凭藩府为天柱,

东接长安西带河。

蠡山秋色

(明)徐键

独上高城兴寂寥,

西风吹冷景萧萧。

山谷霜落峰峦秀,

天气深秋草木凋。

翠岩倚空霜汉远,

白云流水市尘遥。

逸人幽谷容招隐,

桂树新词好与招。

韦州故宫

(明)路昇

故宫风物太凄凉,

惆怅当年此建王。

绣户不开金锁合,

蛛丝低拂画檐长。

玉阶寂寂人踪灭,

白草离离辇路荒。

落尽井梧秋不管,

半轮新月照昏黄。

夜宿韦州

(明)刘长春

塞上阴云一色秋,

龙沙瀼瀼接韦州。

囊空唯有床头剑,

衣薄缘无筪里裘。

庭树鸟啼声愈切,

纸窗灯暗泪频流。

年年辛苦王家事,

谁为知心解我愁。

重游蠡山

(清)陈日新

重作蠡山游,峰峦为我秋。

人欹东岭半,河入北荒流。

烟火曾驱马,风波莫问鸥。

半林黄叶老,但见陇云浮。

念奴娇·登好汉峰

佚名

秋临塞上,放眼望,引得万丈豪情。携友挈亲,循山行,欲登罗山古峰。苍松迎天,绝壁回音,惊飞几声雀。云青古寺,明王避暑行宫。

穿荫越溪钻谷,登临好汉顶,昂首临风。衣袂飘逸,挥手东,汉时三水古镇。群山环抱,雾绕瓦舍中,古塔古城。翘首西眺,一带黄河舞动。

罗山几十个大小不等的泉眼终年源源不断向外流水,是韦州古八景中最为秀美的景色。其中位于罗山脚下的韦州暖泉,依赖于大自然的天赐恩惠,造就了山清水秀、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夏天,这里芦草青青,碧波荡漾;冬天,这里水雾弥漫,好似人间仙境。

有人说,整个罗山东麓,远看酷似一尊面东而坐的巨佛。云青寺正好就在罗山山腰巨佛的中心点,这是一种“佛心怀古寺,古寺藏佛心”的绝妙境界,从而使人们不难理解庆王朱栴为何要将整个庆府小朝以及子孙坟墓择于此地的良苦用心。在巨佛的中央至今还淙淙流淌着一泉甘甜清澈的泉水。云清寺内有一块石碑,上写该庙建于公元 900 年(宋朝),距今已有 1100 多年历史,宋朝时候称为“三圣殿”。到明朝的时候,据明代碑文记载,因为“雨阳祷之辄有应”。据此,朱栴游罗山寺庙的时候,将“三圣殿”改为“云青寺”。

朱栴母亲为皇贵人余氏。朱栴自幼聪颖,年仅 13 岁便被朱元璋册封为庆王,封地为今甘肃庆阳、延安和宁夏北部至中部的广阔地带。洪武二十六年(1394年),15 岁的朱栴按朝廷的就藩制度,离开繁华的金陵古都,前往荒寒偏僻的大西北封地——庆州(今甘肃庆阳)。当时庆州久经战火,人口稀少,土地荒芜,经济发展缓慢,朱元璋允许庆王沿着当年西夏的灵州大道北到韦州就藩,昭理庆阳、宁夏、延安、绥德诸卫军务,享用延安、绥德两地租赋,每年禄米一万石。其封地包括同心城、下马关、今红寺堡部分辖区和海原海剌都。后又在韦州设有宁夏群牧千户所,专门管理庆王府的畜牧和军马。自此,朱栴这位皇子便与宁夏这块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宁夏生活的 48 个春秋里,是宁夏的山山水水,见证了他从逸兴思飞的青年到美髯飞扬的暮年。

红寺堡区周新村的明王陵遗址

庆王就藩宁夏后,在宁夏这片土地上文武并举,勤政不辍,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督筑长城,加固屯堡,创设儒学,编撰史志,广修寺庙,修建园林,成就斐然,对明代宁夏的政治、军事、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使银川平原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庆王“天性英敏、好古博雅、学问宏深,长于诗文、书法,其草书清放、驯雅,海内传重”。庆王本人“孜孜勤学,寒暑不辍”,著有《文章类选》40 卷、诗文《凝真集》18 卷、《集句闺情》1 卷。庆王府内藏有御赐、抄录、购买的各种文献书籍。庆王和他的长子在府内镂板刊印了万卷文献:《崔豹古今注》《三元延寿书》《寿亲养老书》《饮膳正要》《毛晃增注礼部韵》《集句闺情》《凝真稿》《夏城诗集》等,使元末明初战乱频繁、文化落后的宁夏传承和保留了弥足珍贵的历史文脉。他主持修纂的《宣德宁夏志》为现存最早的宁夏地方志书,志书分上、下两卷,内容涉及历史沿革、地域风俗、城池街坊、寺观祠庙、学校贡举、山川古迹、河渠屯田、驿传津渡、池盐马牧、名宦僧侣、诗词题咏等,记载了元末明初60 多年间宁夏地区的历史,成为研究明代宁夏弥足珍贵的史料。

由于银川地低湿热,朝廷另准朱栴在罗山脚下的古韦州城设避暑王府,韦州“地土高凉,人少病疾,地宜畜牧”,城西二十余里有座苍翠如染的仙佛山——罗山,是宁夏中部一块得天独厚的避暑胜地,也是朱栴习武围猎的绝佳去处。朱栴把罗山当成理想的世外桃源,与罗山脚下红韦平原的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庆王在罗山脚下的韦州王府里建有东湖、鸳鸯湖及避暑地宫和拥翠亭。“三月东湖景始饶,水光山色远相招。”春光明媚的日子,庆王在王府内吟诗作画,韦州避暑成了他最赏心悦目的事。韦州之西有座“仙佛山”(罗山),是庆王在韦州避暑最常去的地方。罗山四季有风光,四时各不同,春日可寻芳,夏时可避暑,秋夜可赏月,冬令可踏雪,这一切让朱栴流连忘返。

永乐元年(1403 年)明成祖登基后第一年,这位以藩王起兵成事登上皇位的天子,便开始了紧锣密鼓地削夺各地亲王兵权的行动,远在边地的朱栴亦未能幸免。削减实权之后,朱栴一下子由“封疆大吏”变为“军务参赞”,手下仅留 5000 人的护卫军,接着朝廷又派了一位“镇守太监”,监察亲王封地的一应事宜,可直接上报皇帝。风雨如晦的政治现实令他伤感,晚年的他曾一再要求返回家乡,每次都被朝廷以“不违祖训”言辞予以拒绝。怀望故土,思念亲人,疾病缠身,让他内心非常苦闷,“风阵阵,雨潺潺,五月犹如十月寒”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水悠悠,路悠悠,隐隐遥山天尽头,关河又阻修。古兴州,古灵州,白草黄云都是愁,劝君休倚楼。”读来让人无限凄楚。“生时相看两不厌,身后相伴影同随”,生命的最后旅程,这位生于南国的皇子,当南迁要求被朝廷一次次拒绝以后,最终无法回到生他养他的故土,去看一眼自己日思夜想的母亲余氏,选择了罗山作为自己长久安息的地方,陵墓仿北京明十三陵的定陵而建,号庆靖王陵。

庆王 13 岁封王,历经明太祖、明惠帝、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 6 位皇帝,在宁夏生活了 45 个春秋,对明代宁夏的政治、军事、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明廷追谥他为靖王,对他治理边疆的文治武功做了高度概括。庆王矢志不移弘扬国学,礼敬圣贤,传承教化,在救济苍生中善举不断,被百姓誉为“一代贤王”,名传千古。

庆王的 6 个儿子先后受封,嫡长子朱秩奎继承了庆王王位,死后谥号为“康”,史称庆康王。其余 5 个儿子都被封为郡王。朱栴之后,庆府传承了二百多年之久,宁夏藩王势力经历了跌宕起伏的波澜岁月,有的事件还牵动了朝廷,烟云之后,唯有文化长久地保留了下来。

庆靖王陵位于罗山东麓,北起太阳山周新村,南至张旧庄村陶庄社,东临张家后庄村,西达罗山东坡,面积 30 多平方公里,从埋葬的规格看,仅次于北京定陵,而且配有 193 名兵士忠心守护。庆靖王后世由皇帝亲封的八世亲王和一位端和世子,以及庆藩王分封的真宁王、安化王等诸王的陵墓和嫔妃们的陪葬墓也大多安葬在附近,形成较大的庆藩王陵,当地人称“明王陵”或“明庆王墓”。1988年,宁夏将其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庆王在今红寺堡所在区域就藩,为红寺堡地区增加了许多神秘而传奇的故事,也反映了明朝初年红寺堡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空前繁荣。

大罗山 N+o/EO3RadykGfLB8Odrry/UfHwhS/JsuOJr6dEwtsvjH8L73vSPTc3P5hBwPs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