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童年经历对人生的影响

从呱呱坠地之日起,我们就开始探索生命的意义了。即使襁褓中的婴儿,也会通过挣扎来评估自己的力量,并试图与周围的力量一争高下。快6岁的时候,儿童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牢固的行为模式,已具备处理问题的独特方式。这时他对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概念:世界是什么样的,自己是什么样的,自己能从世界中得到什么。此后,他就通过这套固定的感知模式来认识世界。他还没有多少经验就开始理解生命的意义了,他对生命的初步理解为自己的生命定下了基调。

即使这种理解大错特错,由此产生的处理问题方式会给他带来痛苦和不幸,他也不会轻易放弃。要纠正这种对生命意义的错误看法,只能重新认识造成这种错误看法的环境,认识到错误的根源,并修正感知模式。

有时,错误的认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人们会被迫改变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但是,如果没有社会压力,或者他认为这样下去并不会有毁灭性后果,那他绝不会改变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一般来说,修正个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最好的方法是接受心理专家的指导,找到错误认识的根源,并探寻到正确的人生意义。

举个简单的例子,这个例子可以说明儿童会用不同的方式理解所处的环境,相同的挫折会让他们产生截然不同的理解。例如,有的人在童年遭遇不幸后,会尽可能找到摆脱困境的方法,他会想:“我一定要改善自己的状况,让我的孩子远离它们。”而另一些人经历类似的不幸后会想:“上天真不公平,为什么别人过得那么好?既然世界亏待我,我为什么要善待它?”这就是为什么有的父母会告诉自己的孩子:“我们小时候就是这么苦过来的,你为什么一点儿苦都不能吃呢?”

他们的言行可以表现出他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除非改变这一理解,否则他们绝不会改变自己的言行。

这就是个体心理学突破决定论的地方:经历并不会决定成败。我们经历的挫折,也就是创伤,并不会一直困扰我们。一直困扰我们的是心理因素,我们怎样理解生命的意义,就会怎样将打击挫折转变成符合我们理解方式的内心想法。如果我们将特定的经历作为未来生活的参考,内心就很可能会产生错误的想法。处境并不决定生命的意义,我们赋予处境的意义,才会决定自己的命运。

但是,有几种情况很容易让儿童对生命的意义做出错误的理解。大部分失败的人都有过这种童年经历。

第一种情况是童年时身体有缺陷或患病的儿童。这些儿童历经苦难,很难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就是奉献。他们一直在关注自身,除非有亲人引导他们关注他人。长大一些后,他们会与他人进行比较,发现别人没有任何缺陷后会感到非常难过。进入社会后,他们还会因为别人的疏远、嘲笑或同情而感到深深的自卑。这些处境都会使他们变得孤僻内向,甚至攻击自己,他们会认为整个世界都在羞辱自己,自己对社会毫无用处。

我想我应该是第一个研究器官异常、内分泌异常的儿童的人,这门科学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发展方向非我所愿。我从开始就在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而不是在研究失败以后将失败归因于遗传因素或身体条件。身体缺陷并不必然导致一个人采取错误的生活方式,而内分泌异常也不会对两个儿童产生同样的作用。事实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儿童克服了种种障碍,并发展出了特殊才能。

因此,个体心理学绝不会鼓吹优生选择理论。许多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从小就有身体缺陷,或者一直承受病痛的折磨,甚至英年早逝。人类许多伟大的发明,正是由这些人创造出来的。与缺陷的抗争锻炼了他们,让他们变得更为坚忍,奋勇向前。我们不能只通过身体状态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发展。但是,很多身体有缺陷或内分泌有障碍的儿童并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他们的困难没有被父母理解,甚至被当成累赘,所以他们变得只关注自己。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到很多失败者都曾是身体有缺陷的儿童。

第二种情况是受到宠溺的儿童。他们认为自己的愿望是金口玉言,无须付出努力,就能受到亲人的呵护,还认为自己理应生来就受到呵护。因此,当他们进入新环境,不再受到别人的关注,自己的感受不再被众人优先关注后,就会感到很失落,认为世界亏待了自己。他们在被人娇惯的过程中只学会了索要,不懂得奉献,更没有学会应对问题的方法。人们一直顺着他们,导致他们难以独立,只关注自己,不知道合作的必要性和好处,一旦遇到困难,他们只会寻求别人的帮助。他们还认为,如果自己能够重新获得别人的重视,让别人承认自己的特殊性,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只有这样,自己的处境才会改善。

他们长大后,可能是社会里最危险的一类人。他们有时会假装好意,甚至会装出“惹人喜爱”的样子,从而获得控制他人的机会。但是在日常活动中,一旦要求他们像普通人那样互相合作,他们会表现得很抵触,有的人甚至会公开反抗,他们感觉不到别人的重视和顺从,就会认为自己被出卖了。如果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生活方式表示不满,他们就会把这当成敌意,以及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新证据。他们认为整个社会都对自己充满了敌意,所以会报复别人。

这就是惩罚总是无效的原因,惩罚只会加深他们“别人都在针对我”的看法。但是,无论被娇惯的儿童是抵触还是公开反抗,无论是“装可爱”控制别人还是暴力报复别人,实际上都对生命的意义理解错了。我们还会发现,在不同的时间里,这种儿童会采取不同的方式,但目标都是一致的。他们认为生命的意义就是命令别人,做最重要的人,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只要一直如此理解,那么无论他们做什么都会是错误的。

第三种情况是被冷落的儿童。他们也没有学会爱和合作,在理解生命的意义时,并不理解这些善意的力量。他们在遇到生活问题之后会高估遇到的障碍,低估自己可以在别人帮助下解决困难的能力。他们会感觉别人对自己很冷漠,并认为社会一直都是这么冷漠,以前如此,以后也如此。他们尤其意识不到自己可以通过对别人好来获得感情和尊敬。因此,他们既不相信别人,也不相信自己。

的确,任何东西都代替不了公正无私的爱,一个母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孩子感到她是个“可以信赖的外人”。她必须加深这种信任感,也必须往外延伸,让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产生信赖。赢得孩子的关注、感情和合作是一个母亲的首要任务,如果她没有成功完成这项任务,那孩子就很难发展社会情感和同类情感。

每个人都有关心他人的能力,但父母必须培养他们的这种能力,如果他们没有练习,发展就可能会停滞。一个孩子受到了冷落、厌恶或嫌弃后,他会完全无视合作,自我封闭起来,不与人交流,并且我们根本不知道怎么帮助他与人和睦相处。我们已经看到,这种情况中的个体都会自生自灭。小孩能度过婴儿期,说明他受到了一定的照顾,所以我们不讨论完全被冷落的儿童,只研究那些没有得到足够照顾的儿童,或者只在某些方面受到了冷落而其他方面正常的儿童。总之,受到冷落的儿童无法正常信赖他人。生活中很多失败者都是孤儿或私生子,他们都是被冷落的儿童,如此说来,我们的文明的确很让人难过。

身体缺陷、被娇惯、被冷落最容易让人曲解生命的意义。有这三种经历的儿童都无法独立改变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他们必须得到帮助才能理解真正的生命意义。如果我们真心关注他们,对他们的行为感兴趣,并有这方面的研究经验,就能从他们的行为中解读出他们对生命的理解。 HiKqy435beHoMC4SqKFNg899cZSc1mjA0RUvlbIEafJr2nNRlc9rg/IEol45naO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