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情感影响发展

幻想和感受都可以让我们预见未来,幻想还会酝酿情绪,让我们的身体做出某种行为。因此,情绪不仅可以反映个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还能反映他当前的目的。情绪可以支配肉体做出行为,但情绪并非完全依赖肉体,它一般和人当前的目的、生活态度有关。

很明显,生活态度并不是支配个体的唯一因素,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刺激,它并不会让人产生心理疾病,只有和情绪共同作用时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个体心理学的新观点认为,情绪和生活态度不会截然相反,人们一旦有了目标,他们的情绪就会反映自己的生活态度。情绪并不是生理学或生物学问题,所以我们不能用化学理论解释它是如何产生的,也不能用化学检验来预测人会出现什么样的情绪。个体心理学当然不否认情绪是一种生理现象,但我们更关注情绪所指向的事物。

比如,我们不太关心焦虑与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关系,只关心引起焦虑的事物和人。基于这点,我们不会说焦虑是对性欲的压抑,或者是由难产引起的后遗症,这些解释都非常离谱。我们认为习惯了母亲的陪伴、帮助和保护的儿童,会把焦虑当作控制母亲的有效手段。我们也不从生理层面来解释愤怒,经验告诉我们,愤怒是控制他人和对处境不满的一种方式。

我们知道,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都与遗传物质有关,但我们更关心人们有怎样的表现,这似乎是研究心理学的唯一方式。

在每个人的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情绪的表现非常符合他当前的目的。人们焦虑或者充满勇气,快乐或者抑郁,都和生活有关,这些情绪的表现和强度都符合我们的预期。一个用悲伤的情绪实现目的的人,绝不会因为实现了目的而感到愉快或满足,他只有在悲伤的时候才会感到幸福。只要稍加注意,我们就能发现,情绪还可以根据需要出现或消失:旷野恐惧症患者在家里不焦虑,控制别人时也不会焦虑;所有神经症患者都会避开感觉自己很渺小的环境,在这种环境里,他们感觉自己并不能征服任何人。

生活态度一旦固定,人们的情绪也就基本固定了。比如,懦夫永远是懦夫,虽然他在弱者面前可能会傲慢自大,受到别人保护时也看似勇敢,他可能会给自己的房门上3把锁,用警犬和防盗设备保护自己,再坚称自己非常勇敢。没人能证明他内心很焦虑,但懦弱的性格已经通过行动表现出来了。

性爱方面也有类似的现象。只有个体希望交配时才会有性的情绪。他需要集中注意力,且不能受外界干扰,这样才能激发相应的情绪和功能。有的人不能激发相应的情绪和功能,如阳痿、早泄、性变态和性冷淡等都是不正常的心理造成的。我们在这些案例中总能发现,他们希望被别人关注,而不是关注别人,他们的社会情感极低,缺乏勇气和信心。

我有个病人,他在家里排行第二,经常有一种负罪感。他的父亲和哥哥很看重“诚实”,而他犯过一次小错。他在7岁那年,告诉老师作业是自己写的,但其实是哥哥帮他写的。他一直将这件事藏在心底,三年后,实在承受不住自己的负罪感,向老师承认了这个错误,老师听了只是笑了笑。他又向父亲承认了错误,父亲认为他很诚实,表扬并安慰了他,但他依然很抑郁。我们其实可以看出来,他为了这点小事责备自己,只是想证明自己人品好,证明自己诚实,优良的家风促使他想在道德方面高人一等。在学习和社会交往方面,他感觉比不上哥哥,所以才会产生这种极端情绪。

后来,他又出现了新问题,染上了手淫的不良习惯,也没有完全戒掉作弊的行为。每次考试前,他的负罪感都会加重,遇到的心理障碍越来越多。因为心理负担比哥哥重得多,所以每次比不上哥哥时,他就会以这个理由为借口,认为自己能力不足是很正常的。大学毕业后,他打算从事技术性工作,但强烈的负罪感让他无法找工作,只能每天祈求上帝的原谅。

后来,他的心理状况愈加严重,被送到了精神病院,诊断结果说他的病很难治好。但不久之后,他竟然痊愈了。他害怕病情会复发,离开医院时请医院为他保留了住院名额。他改换职业,开始学习艺术史,但临近考试的时候,他又犯病了。在一个礼拜日,他跑到教堂,匍匐在众人面前大哭道:“我是所有人里最有罪的!”这样,别人又看到了他敏感的内心。

他又在医院里住了一段时间,出院后依然没什么问题。有一天,他光着身子跑去吃午饭,我们可以看出他身材非常好,足以和他哥哥以及任何人媲美。

他通过负罪感让自己表现得比其他人都诚实,这样做可以一直得到优越感。而他为了达到目标经常做出偏激行为,如逃避考试、不找工作,都说明他内心很懦弱且力不从心,他的一切症状都表明他担心失败。跪在教堂里、光着身子去吃饭,都表明他在努力获取优越感,但方式不对。

第一章中说过,6岁之前孩童的心智趋于统一,而心灵与肉体的关系也在这一时期趋于稳定。这位病人就是在此期间,从周围环境中获得了一些印象,接受了一些观念,然后将它们融合、调整,以适应自己对优越感的追求。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所追求的目标、行事风格、情绪特征,都在这一阶段固定下来。虽然这些特征以后还会改变,但他必须先消除童年时期形成的错误思想。他的言行和思想都与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相一致,以前如此,以后也如此。如果能纠正他的错误行为,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也就自然而然改变了。

个体用感官感受环境,并形成对环境独特的印象,所以我们可以从个体的言行和思想中,看到他从环境中接收了哪些印象,也可以看到他如何表现这些经历。我们只要观察一下人们看和听的方式,并观察吸引他注意力的都有什么,就能对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人的姿势具有重要价值,它会告诉我们,个体如何发展感官,利用这些感官接收了哪些信息。

现在我们又得到了一个心理学的定义,即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对其肉体所接收的感官印象的态度的学科。我们开始发现不同心灵存在巨大差异,如果肉体不适应环境,就很难达到环境的要求,心灵的发育也会随之减慢。看看那些身体有缺陷的儿童,他们的智力就发育得较为缓慢,他们的心灵很难影响肉体,让肉体向着最终的目标迈进,如果他们要实现与别人相同的目标,就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要更加集中心智。所以他们会有更大的心理负担,这就让他们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且自私。如果儿童总是关注自己的身体缺陷,担心自己行动不便,他们的注意力就无法分配给外部事物,没有时间关注他人,导致长大后缺失社会情感,合作能力自然很低。

身体缺陷会带来很多困难,但困难并不意味着人们无法与命运抗争。如果心灵是积极的,就会想方设法克服这些障碍,最终像正常人一样取得成功。事实上,尽管那些身体有缺陷的儿童面临着重重障碍,但与健康的儿童相比他们往往会取得更惊人的成绩。比如,有个孩子眼睛有问题,他会感受到普通人没有的压力,要想看清楚外部事物,就要比普通人更专注。由于看东西很专注,他会看到更细微的地方,能够看到颜色和形状的细微差别。最后,比起那些眼睛没有问题的儿童,他更懂得欣赏世界。因此,只要心灵能找到克服障碍的方式,身体的缺陷就会让人具有优势。

我们知道,很多画家和诗人的视力都有问题,但他们用积极的心灵克服了这些缺陷,比普通人更善于利用自己的眼睛。这种补偿效应在惯用左手的儿童身上也表现得很明显,人们会嘲笑他是左撇子,家人和老师也会教他用右手,但他用不习惯右手,总是写不好字、画不好画、做不好手工。我们等着看吧,如果他有积极的心态,勇于克服困难,他的右手就会掌握更多的技能。事实正是如此,很多惯用手为左手的儿童写字更漂亮、画画更好看、手工制作更加灵巧。他们只要找到合适的技巧,不断练习、训练,就能把不利条件转化成优势。

但是,只有那些愿意奉献的儿童才能成功克服缺陷,发挥优势,因为他们关注的不只是自己。如果只关注自己,就会一直落在后面,也不会有后来的成就。那些成功的人看到的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目标,这些目标比遇到的障碍更加重要,所以才会斗志昂扬地接受挑战。

总的来说,注意力集中的点非常重要。如果人们关注的是身外的目标,自然就会训练、武装自己,努力朝这个目标前进,并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扫清障碍。反之,如果只关注自己的缺陷,或总是与缺陷做斗争,那他们就得不到进步。笨拙的右手并不会因为人们希望它灵巧就变得灵巧,躲避那些需要灵活运用右手的场景,更不可能训练出灵活的右手,只有人们想让笨手变得灵巧的欲望比笨拙的失败感更强烈时,那只手才能得到锻炼,从而变得灵活。如果一个孩子想尽力克服困难,那么必须有一个外界目标不断地召唤着他,而且这个目标要让他关注世界、关注他人、注重合作。

我在研究一些患有遗传性肾病的家庭时,发现了患者的遗传病受到控制的情况。这些家庭的小孩都有尿床的症状,他们的身体缺陷是真实存在的,可能表现为肾、膀胱的疾病或脊椎分裂等,腰部皮肤上的一颗痣就可能代表他们有这种疾病。但生理缺陷并不是导致他们尿床的唯一原因,他们并非完全无法控制器官,他们有时能控制这种行为。例如,一些儿童晚上会尿床,但白天绝对不会尿裤子,有时环境发生了改变,或者父母的态度有所改变,尿床的症状也会突然消失。这些儿童尿床或许有其特殊的目的,或许心理有问题,但尿床是肯定能克服的。

由此说来,大多数尿床的儿童没有克服这一习惯,是因为他们的目的让他们一直保持这样的习惯。经验丰富的母亲会施以正确的引导,但如果母亲不懂尿床的原因,儿童就会一直保持这种习惯。那些孩子肾或膀胱有问题的家庭,一般会过度关注排泄问题。儿童注意到父母的过度关注,就会产生抵制心理。这些儿童经常抓住父母的弱点进行反抗。

德国的一位著名社会学家发现,很多罪犯的父母从事的是打击罪犯的职业,如法官、刑警或狱警;而父母是老师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都很差。我也经常见到这种例子,我还发现,很多心理医生家的孩子都容易患神经症,牧师家的孩子多数是少年犯。同理,如果父母过度关注尿床问题,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和父母抗争以彰显个性。

在尿床方面还能发现一点,梦境会与我们想做的事相符,并激起相应的情绪。经常尿床的儿童会梦到自己在洗手间里,认为此时可以尿。

尿床一般有几种目的:引起注意、控制家长等,他们不只在白天要吸引别人的注意,晚上也有这样的欲望;与父母对抗,尿床就等于向父母下了战书。不管我们怎么看,尿床明显是一种创意的表达方式,这个孩子不是用嘴表达,而是用膀胱,身体缺陷成为他们表达自己态度的方式。

用这种方式表达的孩子,往往处于某种压力之中。他们一般是失宠的孩子,之前受到的宠爱转移到别人身上。也许是父母又生了一个宝宝,让他们失去了父母的关注。所以,他们尿床,是希望和父母更加亲近,虽然这种方式很令人讨厌。他们尿床其实是在说:“我没有你想的那么大,我还需要照顾呢。”

很多孩子都有这种诉求,只是所处的环境不一样,身体缺陷也不一样,所以他们会用各自的方式。比如,有的孩子会哭一整夜,而另一些孩子会梦游、做噩梦、掉下床或总要喝水。用心理学来解释这一切,其实原因都一样。他们选择的方式,一是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二是根据周围的环境。

这些例子都证明了心灵会对肉体产生影响,心灵不仅会影响身体出现某种症状,还可能影响整个身体的发育。关于这一点,倒没有什么直接证据,也不知如何做实证研究。但这很明显,胆怯的孩子可能终其一生都会表现得很胆怯,他不会关注身体素质,甚至不敢想象自己能长得高大健壮,所以他绝不会想到锻炼身体,周围经常能刺激孩子锻炼肌肉的事物,他都视而不见。而那些喜欢锻炼的儿童就比胆怯的儿童具有更好的身体素质。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身体的整个发育过程都会受到心灵的影响,并能反映出心灵的误区或缺陷之处。很多身体问题都是由心理缺陷造成的,这些人没有找到合适的途径来弥补自己的缺陷,所以他们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比如,在四五岁之前,儿童的内分泌腺会受到心理的影响,但腺体的异常并不会直接导致行为障碍,如果儿童只关注环境中的某个方面,或是只接收某一类信息,内分泌腺发育就会异常。

也许另一个例子更能证明心灵对身体的影响。这种情况很常见,只会导致短暂的器质性变化,就是情绪的生理反应。人们的情绪可以体现在表情或身体姿势上,如发抖的双腿、脸色的改变。如果一个人脸色发红或发青,说明血液循环受到影响。愤怒、焦虑、难过等情绪也会通过身体语言表现出来,每个人的身体都有自己的语言。

处于恐怖的环境时,有的人瑟瑟发抖,有的人汗毛竖起,有的人心脏怦怦乱跳,还有的人出汗、咳嗽、声音发哑,或身体缩成一团,少数人还会出现身体失衡、没有胃口或呕吐不已的现象。对于某些人来说,恐惧会影响他们的膀胱,而另一些人则会感到性器官有所反应。例如,很多儿童在考试时会感觉性器官有很大的反应;很多罪犯行凶之后会跑到妓院或情人那里。在科学界,有的心理学家声称性与焦虑有很大的关系,而另一些人则声称两者没有任何关系,这些观点都来自他们的个人经验。

其实,这两种情况都会存在,个体不同,反应就会不同,这或多或少与遗传因素有关。很多生理反应都能为我们提供线索,让我们找到某个家族的缺陷和怪癖。在相同的情况下,家族的成员往往会表现出相同的生理反应。这里只想借此说明一点:心灵会通过情绪影响身体状态。

我们从情绪和相应的身体表现中可以看到,心灵在认为环境有利或有害时,会让身体采取行动、做出反应。比如,一个人突然发怒,说明他想尽快摆脱当前的困境,并认为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攻击别人。愤怒的情绪影响到器官后,就会使器官紧张或采取行动。有的人一发怒就会肚子疼或脸红,甚至会头疼。研究引起偏头痛和习惯性头痛的原因时,我们常常会发现患者经常会压抑自己的愤怒或羞辱感。而另一些人一发怒就会引起三叉神经痛或癫痫等。

到目前为止,心灵对身体的影响尚未完全研究清楚,也许我们永远都无法完全了解。心理紧张对自主神经系统和非自主神经系统都会产生影响。人在紧张的时候,自主神经系统就会有所反应,比如,拍桌子、咬嘴唇或撕纸。紧张的人肯定会采取某种行动,咬铅笔头或咬手指都能释放紧张感。这些行为告诉我们,他们感觉自己应付不了当前的处境。有的人见到陌生人会脸红、发抖或抽搐,都是同样的道理。只不过,脸红、发抖或抽搐是非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紧张感通过神经系统传遍全身,所以情绪一产生,全身立刻进入紧张状态。但是,全身各处表现的紧张程度不同,有些部位紧张程度很深,就形成了症状。

如果我们深入观察就会发现,身体的所有部位都能表达情绪,而且身体的反应都是心灵与肉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心灵与肉体的相互作用非常必要,因为它们是一个整体的两面。

以上论据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个人的情绪特质和生活态度会一直影响其身体的发育。如果儿童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方式很早就定型了,只要有丰富的经验,就可以预测他未来的身体表现。勇敢的人会在身体方面展现强大的力量,拥有健硕的体格、结实的肌肉、坚定的举止;心态对身体的发育亦产生了很大影响,也许会让肌肉更加健美;他的面部表情也会异于常人,最后他的整个面部都会有所变化,头骨的形状都会与他人不同。

心灵对大脑亦产生了巨大影响。医院里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有的人左脑发生病变而丧失了读写能力,但通过训练大脑的其他部分,他们又恢复了读写能力;类似的,有的人脑血管堵塞或破裂导致中风后,受损的部位无法修复,大脑的其他部位就会进行补偿,各个器官的功能仍会恢复。这一点极其重要,若将心理学应用于教育会得到良好的成果。如果心灵能对脑组织产生这种影响,那么大脑只是心灵的工具——很明显,大脑很重要,但它也只是工具而已,那我们就要找到发展并完善它的办法。这样,大脑有缺陷的人不必一生都受到缺陷的影响了,只要有弥补缺陷的方法,他们就能适应生活。

如果心灵确立了错误的目标,如拒绝发展合作能力,那它就无法促进脑组织的发育。我们发现很多合作能力较差的儿童,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很难开发出高超的智力和理解力,因为成年人的全部举止都会反映出他在四五岁时养成的行为习惯,观察他的行为就能明白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便可以找到他缺乏合作能力的原因,并帮助他纠正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已经朝这方面迈出了一小步。 51TrumrlQhfewsw1N/hicZRg4d3o7uR6hquK18hhc7QJljuffYMAqoUhRJa7ZQR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