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运用于人体生理和疾患的认识,以及指导辨证论治及养生保健等各个方面,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
经典的中医整体观,其中的“整体”指的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具体来说,包括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生理方面表现为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将六腑、形体、官窍等联系在一起,气、血、津液以不同的形式分布于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中,构成统一整体,共同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即“五脏一体观”;而“形神一体观”是指形体和精神的结合与统一,其中“形”指人的形体结构和物质基础,“神”是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正如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所言“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深刻论述了形神互依的辩证关系。
在病理变化方面,表现为中医学在分析疾病时,善于从整体出发,如《金匮要略》所载“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孟子·告子下》所载“有诸内,必形诸外”;另一方面,由于形神病理上亦相互影响,表现为形变可致神伤,而神异也可使躯体、脏腑、官窍等部位发生病变,如情绪低落、神不守舍、表情淡漠、喃喃自语者,可诊断为痰扰心神。
在诊断防治方面,中医学在诊断疾病时,通过观察外在形体、官窍、舌脉等变化,四诊合参,来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改变,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体现了诊断防治的整体性,如《灵枢·本脏》中就有“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的论述。
在养生康复方面,中医学则主张形神共养以康复治疗疾病,因《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论述道:“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故在养生方面,既要注重饮食及作息规律,注意形体锻炼,同时提倡劳逸适度,精神调摄,使形旺而神健,才能度百岁而去。康复治疗时,老子有云:“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而当形体病变引发精神异常时,当先治疗躯体病变,若是精神病变引发躯体病变,则以精神病变治疗为要。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体现在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以及和人体疾病防治的密切相关。自然环境包括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具体表现为季节气候、昼夜时辰、地域环境等。
在生理方面,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载“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论述了不同时刻人体阳气之变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则讲述了四季人体之内在变化。《备急千金要方》里说道“江南岭表,其地暑湿,其人肌肤薄脆,腠理开疏,用药轻省;关中河北,土地刚燥,其人皮肤坚硬,腠理闭塞,用药重复”,则阐明了南北方形体之差异。
在病理方面,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所言“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四季分别可导致不同类型的疾病;《诸病源候论·瘿候》中有言“瘿病者,是气结所成……诸山州县人,饮沙水多者,沙搏于气,结颈下,亦成瘿也”,说明地理位置与人体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有云“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指出昼夜节律之变化与人体生理病理息息相关。
在疾病防治方面,既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又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同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移精变气论》亦有云:“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以上论述皆为人与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揭示了自然环境的改变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防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联系。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体现在人无时无刻不存在于社会之中,与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具有类似之处。如《素问·疏五过论》讲,“尝贵后贱”可致“脱营”,反之,“尝富后贫”可致“失精”,说明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改变会导致人的身心疾病的发生。同时因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政治、经济地位的高低有异,个人体质和身心健康也各有所异,如在《伤寒论·序》中提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则论述了社会动荡和经济的不稳定影响了人民安稳的生活。所以我们在治未病时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尽可能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并通过自身的精神调摄来适应社会,以此来预防疾病的发生。总之,传统的整体观所坚持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医学模式的构建中,中医学提出了人-自然(环境)-社会(心理)的医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指导意义。
人体自身是统一整体表现为构成人体的器官、组织与细胞等结构及功能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生理功能协调完成,而病理改变相互影响。如体内循环系统的动脉、静脉、毛细血管遍布每一个组织、器官。又如血液循环是一个需要全身配合,同时传递信息和能量的过程。一方面血液在体内的流动需要机体供能,而能量主要来源于心脏的搏动,心脏搏动的能量来源于线粒体内一系列的有氧呼吸过程;其次,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经左心室出发,经动脉到达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在毛细血管处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后经静脉返回右心房;而肺循环则是从右心室出发,经过肺动脉到达肺泡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经肺静脉回左心房;当血液流出心脏时,给全身各处输送氧气和养料,当血液流回心脏时,又将机体产生的废物经代谢器官排至体外。一系列的能量与信息的传递均依赖于人体结构正常和多脏腑密切合作。研究证明,当大脑中血液循环停止3~4分钟,人的意识就会丧失;血液循环停止4~5分钟,半数以上的人将会发生永久性的脑损害;停止10分钟,即使不会毁掉全部智力,也会毁掉绝大部分。
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统称为新陈代谢,机体通过物质代谢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其中所伴随的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生物体必须有适宜的内外环境方能使生命所需的物质代谢正常进行。随着外环境改变,体内的内环境也必定有所反映,随之整体、器官、组织和细胞水平的物质代谢就会有相应的调节控制,使代谢途径正确无误,速度适宜,营养物质的供应和代谢产物的应用及消除得当,才能维持生命的正常继续。因此,物质代谢的调控是在生物体的整体、细胞及分子水平上起作用的。就整体层次而言,其体内的代谢必定因环境的不同而异,尤其受营养素供应的影响。多食兽、鱼等动物食品者,其体内的脂肪及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必然旺盛。若以含淀粉多的谷物为主食,体内能量的产生就多来自糖的分解代谢。细胞水平调节主要依赖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反馈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受机体所在环境的影响。外来的刺激因素首先影响神经,然后传导到内分泌腺调控不同的内分泌激素,经血流到达各组织细胞并调节其物质代谢。分子水平调节的主角是调控物质代谢的化学反应的酶。受温度、pH、作用物及辅助因子等影响,物质代谢中的各个化学反应酶分子的结构改变及合成、降解速度的增减是调节代谢最直接的因素。物质代谢的调节虽然分为整体、细胞及分子三种水平来讨论,但实际上体内代谢的调节总是依次通过神经、激素及基因,最后落实到酶分子上来实现。
中医古籍中并无“能量和物质代谢”的表述,但早在《素问·经脉别论篇》中即有相关论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提示水液代谢与胃、脾、肺、膀胱等多脏腑密切相关,是基于整体观念对水液代谢的有力论证。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另一方面表现在人体各个系统通过分泌传导介质起到了传递信息同时联系整体的作用,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及肿瘤的体内信号传导过程。例如血压的调节主要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进行。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兴奋时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副交感神经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肌细胞,引起血压下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相互协调,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同时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血管壁外膜上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受压兴奋增加,发送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到达心血管中枢从而调节血压;在体液调节方面,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脏分泌的肾素,以及在血浆中分解形成的血管紧张素,主要由下丘脑视上核的神经细胞合成的抗利尿激素等,都具有调节血压的作用。由此可见,血压的调节过程需要体内多个系统密切合作,在通过介质传递信息的同时起到了联系整体的作用,是人自身是个有机整体的有力证据。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中医学用以指导对人体生理的认知及疾病的诊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天人合一”整体观首先表现为人与自然同源,早在《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有云:“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而《素问·天元纪大论》对此也作了相关阐述,即“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是天地相合的产物,天地相合,化生万物,因此人与自然万物有着相同的根源。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人类也开始认识到人体自身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自然不仅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了物质基础,也是意识形成的摇篮。组成人体的元素有60多种,其中钙、钠、钾、镁、碳、氢、氧、硫、氮、磷、氯等属必需的定量元素,另有铁、铜、锌、锰、钴、钒、铬、钼、硒、碘等十余种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中钙、钠、钾、镁四种元素约占人体中金属离子总量的99%以上。人体含氧65%、碳18%、氢10%、氮3%、钙1.5%、磷1%、钾0.35%、硫0.25%、钠0.15%、氯0.15%、镁0.05%。氧、碳、氮、硫和磷等其他元素组成人体糖类、蛋白质、脂肪、生长因子、辅酶、激素等物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有云:“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人类以稻谷为主食,用稻秆作为燃料,因稻谷秉承天地四时的和平之气而生,生长的地点高低适宜且气味完备,而稻秆出于土壤而坚韧,故而适合做我们的食物和燃料。稻谷为食物,稻秆为燃料,作为人体生存的物质基础,通过代谢作用进入人体为人体提供能量,起到了沟通人与自然的纽带作用。
碳水化合物(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矿物质)是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素,前三者在体内新陈代谢后产生能量,故又称产能营养素。其他营养素,包括纤维素、水、矿物质和维生素,不提供能量,但在机体的生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体营养物质均来自自然界,是机体的构成成分,也为机体新陈代谢提供能量。正常人每天都要摄取各种有益于身体的微量元素,即铁、锌、铜、锰、碘、钴、锶、铬、硒等。人体所需各种食物、微量元素、空气、阳光、水均来源于自然。因食性不同或供应短缺,往往会造成一种或几种营养素的不足,例如维生素B 1 缺乏时引起脚气病,碘缺乏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天人合一”理念的另一个方面表现在人体生理、病理与大自然的昼夜、四季转换、地理方位、海拔等密切相关。
昼夜可影响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昼夜影响人体正邪斗争变化的相关记载,同时西医学证实,白天胃肠蠕动速度和胃排空明显比夜间活跃,白蛋白水平、球蛋白水平、组织中的血流量、血浆蛋白结合率等体内物质生理水平显示出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病理上亦有研究证实不同病因导致的疼痛呈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特点,如牙痛易在晨起发作,偏头痛常在上午10点发作,而癌痛多在夜间加重。
有研究证明,季节与人体的发病密切相关。如缺血性中风大多集中在当年11月至次年1月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节律特征,可能与季节引起温差变化从而影响人体内环境相关;过敏性鼻炎的发作与季节气候、地理方位具有显著关联,即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体内血清T 3 、T 4 含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表现为夏秋低冬春高,相关动物实验进一步论证了此机制,证明甲状腺激素的季节性波动与松果体的高位调节有关,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活动在冬春季或者冬季最为活跃,考虑可能与春、夏季日照时间相关。
地理方位与疾病谱相关。《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肿瘤的发生呈地域化特点,胃癌在西北及沿海地区多发,肝癌大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及东北吉林等地区,城市结直肠癌发病率上升速度较农村快。因此专家推测,肿瘤的发病与当地的文化传统、饮食习惯、环境气候等有一定关系。而早在《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就有相关记载:“东方之域……其民食鱼而嗜咸……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西方者……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中央者,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海拔同样与人体生理病理密切相关,有研究证明,海拔每增加300米,紫外线的辐射水平增加10%,而在1500米海拔处,人体生理变化很小,当海拔达到2000米,则人体生理变化将会非常显著。
人体胃肠道通过口腔与外界相通,肠道内栖息着大量微生物,其种类和数量在正常情况下处于稳定状态,被称为正常菌群或原籍菌群,即“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生存在人体肠道里的大量细菌构成的集体,其数量可达100万亿,远超于自身细胞数量,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基因组”。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与宿主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当宿主状态或者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平衡状态被打破时,则会表现为肠道内的各种需氧型细菌如肠杆菌、变形杆菌、肠球菌等增加,而对人体有益的细菌如乳酸杆菌等则相应减少,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因而肠道菌群现已成为疾病治疗的潜在靶点。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Cohen等的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可产生N-酰基酰胺的小型有机复合物,它们与受体互作,以此调节人体生理健康。因N-酰基酰胺是一类重要的人体信号传导分子,同时参与生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免疫、行为和代谢等体内活动,故肠道菌群在人体内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找出了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生酮饮食在抗癫痫作用中起重要作用的特定肠道细菌,此研究首次建立了癫痫易感性和肠道菌群之间的因果关系。Menni等人通过研究首次发现了肠道菌群和女性机体动脉硬化之间的关联。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们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了相关研究结果,证明不同种类细菌之间的协作关系会扰乱菌群生态系统的稳定,而益生细菌之间的竞争关系反而会通过负反馈回路抵消菌群多样性造成的不稳定,从而使肠道生态系统保持稳定。以上证据皆表明肠道菌群与人体各方面关系紧密,且二者相互影响,也正是因为这种互惠共生关系使得微生物和人体成为一个联合体。人体一方面让某些微生物定植于肠道,并为其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另一方面,这些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又通过合成某些维生素、刺激免疫系统而促进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完善,同时有一些微生物可以通过改变肠腔内的酸碱度而起到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研究也表明不同地域、不同食性、不同运动方式与慢性疾病等都可影响肠道正常菌群,调节人体生理功能,干预疾病的发展与预后,而补充肠道益生菌可以提高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的抗肿瘤疗效。
《灵枢·逆顺肥瘦》中说:“圣人之为道,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由此我们可知,对患者病症的把握和分析,不仅要从自身出发,同时应把自然和社会因素纳入参考范围,使人与社会形成一个整体。
人与社会是统一整体的一方面表现在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不同生产关系下所传递的信息充当着人与社会的纽带,导致人体身心形成差异,从而对疾病谱产生影响。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产生的五种基本生产关系,即五种社会经济制度——原始公社、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产生的。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生活方式截然不同。良好的社会环境,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家庭生活,向我们传递的是一种积极的信号,这种信号于身心皆有裨益;若战火连天,人民饱受压迫,或面对社会的不公与冷漠而无能为力,人们在此种环境中自然感到沮丧、压抑、精神紧张。社会传递给我们的信息通过影响体内激素的分泌,进而产生一些现代身心疾病,久之改变人类的疾病谱。研究证实,厦门慢性疾病的发生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孤独感等密切相关,说明身心健康可导致疾病的改变,因人与社会的主要联系以这种信息为中介,是人与社会的主要纽带。
人与社会是统一整体的另一个方面在于不同的生产力决定了人们可获得物质的质和量,进而影响人体生理功能,导致疾病的产生,改变整个社会的疾病谱。当社会生产力低下时,生活物资和医疗器械极其匮乏,人们食不果腹,医疗卫生水平难以跟进,人们所患以营养不良和感染类疾病为主,如肆虐一时的传染病天花、缺乏维生素A造成的夜盲症、缺乏维生素D造成的软骨症等。现今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天花疫苗”的发现使“不可一世”的天花终被消灭,营养缺乏所致疾病也荡然无存。随着居民饮食结构改变,体力活动减少,生活方式改变,营养失衡性疾病逐渐增多,同时现代研究表明,疾病谱的改变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密切相关。于是,“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应运而生,人们认识到,只有从社会、文化、经济、心理之间的关系考虑,才能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王雄文 严倩)
[1]俞景茂.钱乙学术思想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8(1):55-58.
[2]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4.
[3]聂金娜,蔡万德.从脉象谈人与自然息息相应的整体观[J].中外医疗,2009,28(27):111.
[4]李一良,孙思.地球生命的起源[J].科技通报,2016,61(Z2):3065-3078.
[5]Konturek PC,Brzozowski T,Konturek SJ.Gut clock:implication of circadian rhythms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J].J Physiol Pharmacol,2011,62(2):139-150.
[6]Stow LR,Gumz ML.The circadian clock in the kidney[J].J Am Soc Nephrol,2011,22(4):598-604.
[7]余早勤,张程亮,王友群,等.疼痛的昼夜节律与镇痛药物治疗[J].医药导报,2014,33(6):771-774.
[8]陈裕爱.中风发病时间探讨[J].浙江医学,1998(10):59-60.
[9]袁卫玲,刘丹,李媛媛,等.过敏性鼻炎季节易感性发病机制的理论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78-79.
[10]张明泉,郭霞珍.季节变化对甲状腺激素T 3 、T 4 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7):461-463.
[11]Zhang HL,Xu SC,Tang DS,et al.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active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meteorological factors[J].Clinics(Sao Paulo),2011,66(6):1009-1013.
[12]Zittermann A,SchleithoあSS,Koerfer R.Putt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vitamin D insuきciency into perspective[J].Br J Nutr,2005,94(4):483-492.
[13]Heinicke K,Heinicke I,Schmidt W,et al.A three-week traditional altitude training increases hemoglobin mass and red cell volume in elite biathlon athletes[J].Int J Sports Med,2005,26(5):350-355.
[14]孔凡华,成泽东.肠道菌群失调的中医病机探讨[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28(6):6-7,13.
[15]魏晓,刘威,袁静,等.人类肠道菌群与疾病关系的元基因组学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23(1):75-80.
[16]Cohen LJ,Esterhazy D,Kim SH,et al.Commensal bacteria make GPCR ligands that mimic human signalling molecules[J].Nature,2017,549(7670):48-53.
[17]Olson CA,Vuong HE,Yano JM,et al.The Gut Microbiota Mediates the Anti-Seizure Eあects of the Ketogenic Diet[J].Cell,2018,173(7):1728-1741.
[18]Menni C,Lin C,Cecelja M,et al.Gut microbial diversity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arterial stiあness in women[J].Eur Heart J,2018,39(25):2390-2397.
[19]Coyte KZ,Schluter J,Foster KR.The ecology of the microbiome:Networks,competition,and stability[J].Science,2015,350(6261):663-666.
[20]Wang Y,Kasper LH.The role of microbiome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orders[J].Brain Behav Immun,2014,38:1-12.
[21]韩耀风,王萍,方亚.厦门市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疾病谱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7,34(6):873-876,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