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卫气营血证:本病属温热类新感温病,以手太阴肺为病变中心,或由肺传及相关脏腑,大多按照卫气营血传变,少数病例可由肺卫逆传心包。因风为阳邪,热亦为阳,风与热合,两阳为患,病变中易化燥伤阴,后期多为肺胃阴伤。初起邪犯肺卫,肺卫失宣,以发热恶寒为主,伴口微渴,或咳嗽、吐痰,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若正不胜邪,邪热便从卫入气,正邪剧争,如见发热、咳嗽、气喘、口渴、汗出、舌红苔黄、脉数,则病位在肺,肺热壅盛;如见身热、口渴、汗出、脉洪数,则病位在胃,阳明热盛;如见身热、便秘、腹痛、脉沉实有力,则病位在肠,阳明腑实。气分为正盛邪实阶段,正气未明显亏虚,而再深入营血,则邪炽气、营、血分,正气不支,可因热入心营,身热持续、烦躁不宁、夜寐欠安、肌肤发疹;或风热化火,邪陷心包、引动肝风,见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等症;若是正不敌邪,更可以形成邪热闭于心包、阳气暴脱于外的内闭外脱证,见昏愦不语、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的危症。经恰当治疗,疾病进入后期,邪热消减而未净,肺胃阴伤,常见干咳少痰、口干唇干、食欲不振、大便干、舌红苔少、脉细数等症。

(2)辨顺证、逆证:《温热论》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风热病邪从口鼻而入,首犯手太阴肺经肺脏,即风热肺卫证,如果病变从卫入气,由气入营血,或邪热从太阴,渐传阳明,相对而言为顺传的话,那么,邪热从卫直接传入营分则称为逆传。心包者,代心受邪,与营相当。从卫入营,即从风热肺卫证直接逆传心包,则见身热、神昏、舌謇、肢厥,或见斑疹、抽搐等症。

2.治疗原则

本病属温热类新感疾病,病位主要在肺,故以清泄肺热为治疗原则。初起为风热上受,首犯肺系,故重在疏风泄热,辛凉清解,冀达邪向外;若卫分已解,邪留气分,须分热在肺、胃、肠之病位分别而治。如肺热壅盛,须清热宣肺;热盛阳明,须辛寒清气;热结肠腑,则苦寒攻下;肺热移肠,则苦寒清热止利。甚者,从气入营,肺热发疹者,需凉营透疹;热闭心包者,则清心开窍;内闭外脱者,须开闭固脱。后期余邪未净,肺胃津伤者,当清解余邪,滋养津液。

3.证治分类

(1)风热肺卫

证候 发热恶寒,少汗,鼻塞流涕,喷嚏,咽痒咽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辨证 本证为风温初起,以发热与恶寒(或恶风)并见,以及鼻塞流涕、喷嚏、咽痒咽痛,或有咳嗽为特征,舌边尖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指纹浮紫,为风热侵袭,邪在卫分的表现。

治法 辛凉清解,宣透肺卫。

方药 以风热束于肺经表热为主者以辛凉平剂银翘散加减;以风热束于肺脏肺气失宣为主者以辛凉轻剂桑菊饮加减。

邪袭肺卫,病偏于风热犯表者,以发热或伴恶风、恶寒为主症,同时鼻塞流涕、喷嚏、咽痒、咽喉肿痛,或有咳嗽者,用银翘散加减。常用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疏风泄热、辛凉清解;淡豆豉、荆芥疏风发散、解郁透邪;淡竹叶、芦根轻清泄热、清热生津;桔梗、甘草轻宣肺气、清热利咽。

病偏于肺热失宣者,以咳嗽、吐痰为主症,兼见发热恶风,咽痒咽痛,或鼻塞流涕者,以桑菊饮加减。常用桑叶、菊花、连翘、薄荷辛凉轻透、疏风泄热;桔梗、杏仁、黛蛤散宣肺利气、止咳化痰;甘草、芦根清热生津。

恶寒重,无汗者,加紫苏叶、防风辛温散邪;高热烦躁者,加贯众、黄芩、栀子、鸭跖草清热泻火;咽喉肿痛者,加土牛膝、马勃、玄参、蒲公英解毒利咽;咳嗽剧烈者,加蜜炙麻黄、前胡、远志、桑白皮泻肺止咳;痰多浓稠者,加浙贝母、海浮石、鱼腥草、瓜蒌皮清化痰热;口渴者,加麦冬、百合、玉竹增液止咳;大便干结者,加杏仁、胖大海、瓜蒌子宣肺通便。

(2)肺热壅盛

证候 壮热,汗出,口渴欲饮,喜凉饮,面红目赤,咳嗽,气喘,痰多、黄稠,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 本证为风热病邪从卫入气,以壮热、汗出、口渴喜凉饮、咳嗽、气喘、痰多黄稠为特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内扰、热盛气分的表现。

治法 清泄肺热,化痰平喘。

方药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味。常用麻黄辛温宣肺平喘;石膏辛寒清泄肺热;杏仁宣肺降气、止咳平喘;甘草生津止渴,调和诸药;桑叶、桑白皮宣肃肺气、化痰平喘;前胡、浙贝母清宣肺热、清化热痰。

壮热烦渴者,选加金银花、连翘、虎杖、黄芩、知母、金荞麦清热泻肺;痰多黄稠者,加黛蛤散、胆南星、天竺黄清热涤痰;喘促痰壅者,加葶苈子、紫苏子、地龙降气涤痰平喘;痰多腥臭者,加鱼腥草、芦根、桔梗、冬瓜子、蒲公英清化痰热,排脓解毒;痰中带血者,加桃仁、茜草炭、白茅根、虎杖、仙鹤草、马鞭草凉血止血。

(3)肺热腑实

证候 潮热便秘,痰涎壅盛,喘促不宁,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右寸实大,指纹紫滞。

辨证 本证为既有肺经痰热壅阻,又有肠腑热结不通之肺肠同病证。以喘促不宁,潮热便秘,舌苔黄腻或黄燥,右寸脉实大为特征。

治法 宣肺化痰,泄热攻下。

方药 宣白承气汤加减。常用石膏清泄肺胃热邪;杏仁、全瓜蒌宣降肺气,化痰定喘;大黄攻下腑实。腑实得下,则肺热易清;肺气清肃,则腑气易通。

喘促不宁者,加蜜麻黄、桑白皮、葶苈子宣肃肺气,泻肺平喘;痰涎壅盛者,加竹沥、浙贝母、天竺黄清热涤痰;腹胀硬痛者,加枳壳、厚朴、槟榔理气除满;大便干结,唇焦舌燥者,加玄明粉冲服。

(4)肺热移肠

证候 身热,咳嗽,口渴,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腹痛而不硬满,舌质红,舌苔黄,脉数。

辨证 本证为肺热下迫大肠,运化传导失司之证,以身热咳嗽、下利溏便或水样便、色黄臭秽、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数为特征。热移肠腑,大肠传导失司,输转不利,邪滞肠道,并非腑实固结不通,故腹痛但不硬满。

治法 清肺解热,清肠止利。

方药 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常用葛根解肌清热、生津止渴;黄芩、黄连苦寒清热、清肠止利;桔梗开宣肺气、利咽止咳;甘草和中、调和诸药。

身热,咳嗽者,加桑叶、菊花、百部、鱼腥草清肺宣气;腹痛者,加木香、白芍缓急止痛;下利较甚者,加白头翁、马齿苋、地锦草清热止利;呕吐恶心者,可加藿香、姜竹茹、紫苏梗化湿止呕。

(5)阳明热盛

证候 壮热,烦躁,面红目赤,大汗出,渴喜凉饮,食欲不振,舌质红,舌苔黄燥,脉洪数或滑数。

辨证 本证为阳明无形邪热内盛所致,常由太阴肺热传变而来,以壮热、大汗、渴喜凉饮、舌质红、苔黄燥、脉浮洪或滑数为特征。

治法 清泄阳明,清热保津。

方药 白虎汤加味。常用石膏辛寒清泄肺胃热邪、达热出表;知母苦寒而性润、清热养阴、止渴除烦;甘草泻火解毒、调和诸药;粳米养胃扶正。

壮热恶热者,加金银花、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面赤烦躁者,加黄连、黄芩清热泻火;口渴引饮者,可加石斛、天花粉、芦根清热生津;兼有背微恶寒,脉洪大而芤者,加党参或人参益气生津。

(6)阳明腑实

证候 发热,烦躁不宁或时有谵语,大便秘结,或纯利恶臭稀水,腹部胀硬疼痛,纳少,舌质红,舌苔黄燥,甚或焦黑起裂纹,脉沉实有力,指纹紫滞。

辨证 本证为阳明邪热与肠道糟粕相结,热伤津液,燥屎内生而成,以身热不退、烦躁不宁甚或时有谵语、大便秘结或纯利恶臭稀水、腹部胀硬疼痛、舌质红、舌苔黄燥甚或焦黑起裂纹、脉沉实有力为特征。

治法 清泄阳明,通腑泄热。

方药 调胃承气汤加味。常用大黄(后下)苦寒,攻下泄热;玄明粉(冲服)咸寒,泄热润燥;虎杖泄热通便;甘草缓和调中。

身热烦躁者,加淡竹叶、栀子、知母、黄连清气泄热;腹胀硬痛者,加厚朴、枳实行气破坚;便干、舌燥者,加玄参、生地黄、麦冬清热生津。

(7)肺热发疹

证候 身热,咳嗽,胸闷,烦躁不宁,夜寐欠安,肌肤红疹,舌红绛,苔薄黄,脉细数,指纹紫。

辨证 此为太阴风热不能从外而解,内窜入营,热扰心营,血络损伤所致,以身热、咳嗽、烦躁不宁、肌肤红疹,舌红绛为特征。

治法 宣肺泄热,凉营透疹。

方药 银翘散去豆豉加生地黄牡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加减。常用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疏风泄热、宣透外邪;生地黄、牡丹皮、大青叶、玄参清热解毒,凉营透疹。

身热夜甚,夜寐欠安者,加水牛角、竹叶、珍珠母清心凉营;皮疹透发不畅者,加蝉蜕、浮萍散邪透疹;疹色紫红、量多者,加赤芍、丹参、紫草凉血解毒。

(8)邪陷心肝

证候 全身灼热,烦躁不宁,哭闹尖叫,夜寐难卧,甚则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或四肢抽搐,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紫绛,苔少或苔黄厚,脉细数。

辨证 此为风温重症,由风热化火、闭阻心包所致,以全身灼热、烦躁不宁、哭闹尖叫、夜寐难卧,甚则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或四肢抽搐为特征。

治法 清心开窍,凉肝息风。

方药 清营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常用水牛角、玄参凉营清心;生地黄、麦冬清热养阴;茯神、黄连、知母、淡竹叶清心宁神、透热转气;金银花、连翘解毒透热。

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者,加用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大便秘结者,用大黄粉冲水化服安宫牛黄丸导火下泻;四肢抽搐者,加服紫雪清热凉肝息风。

(9)内闭外脱

证候 身热,神识昏愦不语,倦卧,大汗淋漓,气短,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

辨证 此为风温危重症,身热、神识昏愦不语为邪热闭于心包的特征;气息短促、汗多、脉散大或细数无力为正气外脱的特点;身热骤降、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为心阳虚衰、阳气暴脱之征。

治法 清心开窍,固脱救逆。

方药 安宫牛黄丸合生脉散、参附汤加减。常用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清热解毒;津气欲脱者,合用生脉散收敛气津;阳气暴脱者,合用参附汤回阳救逆。

大汗淋漓者,加煅龙骨、煅牡蛎止汗固脱。亦可根据病情选用生脉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静脉给药,但需注意两药新生儿、婴幼儿均禁用。

(10)余邪未净,津气耗伤

证候 身无热或低热,咳嗽痰少,神疲乏力,形体消瘦,口干,食欲不振,大便干,小便短少,舌淡红或红,苔薄少津,脉细数。

辨证 风温后期,邪渐退,正受伤,低热不退为余邪未净之征;肺津不足、胃阴耗伤,则咳嗽少痰或痰少而黏,口干纳少、口渴便干、舌干红少苔、脉细。

治法 清解余邪,生津益气。

方药 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甘寒生津、润养肺胃;扁豆、甘草扶助胃气;桑叶轻清宣透以散余邪。

低热者,加知母、地骨皮清解余热;干咳少痰者,加天冬、百合、川贝母养阴润肺;纳呆者,加炒谷芽、炒麦芽、神曲健胃消食;便干者,加生地黄、瓜蒌子、火麻仁润肠通便。 X2fl9CE9MwUMkbeYWyYUx/MGLZ2kOWoEr/sWyMgejpylAX/soZQUBegEI0gaN8z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