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节
急惊风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以反复抽搐风动伴惊惕神昏为特征的证候,又称“惊厥”,俗称“抽风”,其临床表现以抽搐为主,神昏为伴发症。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任何年龄的小儿均可罹患,一般以1~5岁的小儿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发病来势急暴,变化迅速,证情凶险,变证丛生,或危及生命,或窍络闭阻,是一种恶候,被古代医家列为儿科四大证之一。

古代医家将惊风抽搐风动的临床证候概括为八候,是指搐、搦、掣、颤、反、引、窜、视八种风象而言。由于惊风的发病有急有缓,证候表现有虚有实、有寒有热,古人分为急惊风、慢惊风两类。

惊风是发生于多种疾病过程中的一种临床证候,病情比较复杂,范围比较广泛,往往涉及外感高热、小儿暑温、疫毒痢、肺炎喘嗽变证等有关病证;至于癫痫、脐风等病所引起的抽搐,按传统认识有所区别,另有专篇论述。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之小儿惊厥,其中伴有发热者,多为感染性疾病所致,颅内感染性疾病常见有脑膜炎、脑炎、脑脓肿等;颅外感染性疾病常见为高热惊厥及各种严重感染如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败血症等。不伴发热者,多为非感染性疾病所致,如电解质紊乱、低血糖、颅脑发育不全、药物中毒、食物中毒等。

【源流】

历代医家对小儿惊风的认识及其理论阐述比较完备,自成体系。惊风的病名,自《黄帝内经》以下、唐代以前均与惊痫混称,如《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颅囟经》等著作认为急、慢惊风即是阴阳二痫,唐代《黄帝明堂炙经·卷下》有“急惊风”“缓惊风”之名,其云:“小儿急惊风,灸前顶一穴,三壮。在百会前一寸。若不愈,须灸两眉头及鼻下人中一穴,炷如小麦大。”“小儿缓惊风,灸尺泽各一壮,在肘中横纹,约上动脉中,炷如小麦大。”这是有关惊风的最早记载。唐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在《黄帝内经》“薄厥”的基础上,研制了千金龙胆汤,已明示用下法、利法降泄气机,达到止痉、止搐之目的。

宋代对惊风的记载和认识较为明确,北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首创“惊风”“急惊风”“慢惊风”病名,确立了惊风的病名和分类,而且列有“治小儿急惊风诸方”“治小儿慢惊风诸方”两节,其在第八十六卷中有“小儿慢惊风者,由乳哺不调,脏腑壅滞,内有积热,为风邪所伤,入舍于心之所致也”的重要论述。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了急惊风与慢惊风的病因与证治,其病机认为急惊风从心主惊、肝主风立论,立“急惊风合凉泻、慢惊风合温补”的治疗原则,该书中列有“发搐”的病证,而且分“早晨发搐”“日午发搐”“日晚发搐”“夜间发搐”施治,研制了泻青丸、益黄散等方剂。阎孝忠在整理《小儿药证直诀》后并附以《阎氏小儿方论》中补充了钱氏的论述,其云:“小儿急慢惊,古书无之,唯曰阴阳痫。所谓急慢惊者,后世名之耳。”“阳动而速,故阳病曰急惊;阴静而缓,故阴病曰慢惊。”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创“慢脾风”病名。《小儿病源方论》开创了治疗慢惊用药不避辛热之先河。元代曾世荣在《活幼心书·卷中·明小儿四证八候》中有专篇论述惊风,创“惊风四证”“惊风八候”之论。

明代对惊风的变证和后遗症又有进一步研究,如万全《幼科发挥·卷之一》列“急慢惊风”“急惊风有三因”,《幼科发挥·卷之二》列“急惊风证”“急惊风变证”“急惊风类证”“慢惊风有三因”“惊风后余证”,在其“惊风后余证”中列举了“搐后成瘫痪”“手足伸而不能屈”“手足屈而不能伸”“惊风后喑不能言”“变痫”等证,在“急惊风变证”记载了“急惊风变成癫痫”“急惊风成瘫者”,万氏对惊风变证、后遗症、类惊风等论述与见解仍指导当今临床实践,而且提出了急惊风的主要病机,其在《幼科发挥·卷之一》云:“病有急慢阴阳者……肝主风,木也,飘骤急疾,莫甚于风;心主惊,火也,暴烈飞扬,莫甚于火,木火阳也,故病在于心肝者,谓之急而属阳。”“至于心主惊,肝主风……然火资风势,风资火威,风火相扇而发搐。”明代王銮对惊风列诸家之说,参以己意,反复详辨,其在《幼科类萃·惊风门》列“脉法”“急慢惊风总论”“论治惊当分三因”“丹溪先生治急慢惊风大法”“东垣先生治急慢惊风大法”“急惊风治法”“慢惊风治法”“慢脾风治法”“惊风不治证”“惊风灸法”等,列“惊风诸方”。

清代《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惊风门》列“惊风总括”“惊风八候”“通关急救法”“急惊风”“急惊后调理法”“慢惊风”“夹热夹痰慢惊”“慢脾风”诸条。清代吴鞠通拓展了惊风的病因学说,概括惊风病因以外感六淫为主,详叙致痉之因,治病必求其本,强调治其本、去其致痉之因,不能见痉治痉。夏禹铸将急惊风的病机归纳为“热盛生风、风盛生痰、痰盛生惊”。在治法上夏禹铸提出急惊风“疗惊必先豁痰、豁痰必先祛风、祛风必先解热、解热必先祛邪。”清代陈复正在《幼幼集成·惊风辟妄》中提出“临证不察病源,惟以惊风二字,横于胸臆,及至诊视,但见发热昏沉,即以惊风名之,辄以开关镇坠、截风定搐之死法”是错误的,因此,《幼幼集成·新立误搐类搐非搐分门别证》中另立“误搐”“类搐”“非搐”等三大类别,将柔痉、刚痉出现的抽搐归纳为误搐,将暑证、疟疾、痢疾、咳嗽、丹毒、疮痈、痘疮、霍乱、客忤、中恶引起的抽搐归纳为类搐,将慢惊风、慢脾风称非搐。陈氏的这些见地是为纠正当时惊风名目繁多、混乱的情况而提出的,有一定的创见。

近代医家对惊风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如恽铁樵氏的急惊风证治经验,徐小圃氏、奚咏裳氏的慢惊风证治经验都各有所长。现代对小儿惊风的研究更加深入,在临床研究方面,开展了病因学的研究,为治疗引起惊风的原发性疾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频繁复发性惊风进行了预防为主的治疗,使惊风转为癫痫的概率降低。在实验研究方面,建立了惊厥的动物模型,使中医药治疗惊风的作用机理得以阐明。

【病因病机】

急惊风病因,以外感时邪(六淫、疠气)、内蕴痰热积滞、暴受惊恐为主要因素。其病机及发病机理有四个方面:

1.病发肝心

因“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心主神明”。《幼科发挥·急慢惊风》云:“肝主风,木也,飘骤急疾,莫甚于风。心主惊,火也,暴烈飞扬,莫甚于火。木火阳也,故病在于心肝者,谓之急而属阳。”又说:“急惊风者,肝风甚而心火从之,木生火也。”故急惊风证,主要在肝心二脏,肝风心火,二阳交逮,风乘火势,火借风威,交相扇动而成。

2.气升上盛

外、内之风、热、暑,某些疠气及食、痰、五志之化火,其性皆有上炎之特点,故其为患,病则上炎,甚则使气机升多降少,或只升不降。肝属少阳春木,为将军之官,其特性为升,其病则升;心为火脏,体阴而用阳,心之常火下济肾水,病火则上炎。肝心即病,风乘火势,火借风威,风火相扇,气机升亢过盛。惊吓跌仆,一则“惊则气乱”,逆升向上,神无所依;一则“五志化火”,心火上炎,致使气机逆升。或因其邪气性质炎上,或因肝心病升,或因惊吓气乱,皆可形成气机升多降少,或只升不降,从而血、津液、痰、邪生之毒,皆随气升而上壅,形成气升上盛之势。

3.邪热痰惊

引起外感急惊风之邪气有外感六淫的风、暑、湿、火及疠气,或经表而客犯肝心,或直犯肝心。依其邪气性质及转化而成各种证候。或温热之邪,或其他邪气入里化热,湿浊、痰湿郁久可化热,惊亦化火。心肝之火热,是急惊风的病机实质之一。或因食生痰,或因热灼津液成痰,或因湿浊酿痰,或素体蕴痰。痰湿久而化火,蒙阻心窍。惊可由痰生,或因热生。惊可生风。总之,邪、热、痰、惊四者,互为影响,构成了急惊风发病机制的环节。

4.危变转脱

肝心火热,势可伤阴入血,甚可阴竭而阳脱;气机升多降少,或只升不降,“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生大厥”,则可形成气闭、湿闭;升散亢极,正气耗伤,瞬间又可阳脱。邪气客伤肝心,气阴耗损,则窍络闭阻、窍络弱闭;邪气久客,正气虚弱,亦可转成慢惊风。惊风频发,内风与痰浊相搏,进而阻塞心窍,扰乱神明,亦可继发癫痫,即《证治准绳·幼科》“惊风三发便为痫”之论。

【临证思路】

(一)识症

1.急惊风先兆

急惊风虽来势急暴,但在惊厥之前,常有发热、呕吐、烦躁、摇头弄舌,或咬牙、时发惊啼,或昏迷嗜睡等先兆表现,但为时短暂,表现轻微,临证时须仔细观察,方能及时察知。

2.痰证、热证、风证

急惊风的主要病理机制是热盛生风、风盛生痰、痰盛生惊,而见惊风四证,热、痰、风是互为因果,相互转化的。急惊风是以热证、痰证、风证为主。惊风后遗症的症状也可用热、痰、风来概括,痰蒙清窍由于痰浊内蒙心包或痰火内扰心肝,以意识障碍为主;肢体瘫痪或痿软不用等属风证。

3.八候性质

急惊风八候表现急速、强劲、有力,其抽搐频繁,如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囟填颈强、呕吐如喷、头痛尖叫等,其抽搐频繁有力而幅度较大。邪气经表而表未解者,常见邪气为风邪,可见发热、恶风;湿邪可见身重、泛恶、苔腻等卫表症状。暑、火、时疫之邪无表证。暑邪客犯,季节性明显,其症以汗出、烦渴与神倦、壮热同见为特点,兼湿者有表证;火邪为患,以壮热、面赤、舌苔黄燥为特点;时疫之邪以其时行传染为特点。痰食者先见伤食证,如纳呆、呕吐、腹痛、痰多,继而神情呆滞。神怯惊风者多有暴受惊骇史及时作惊惕史。

4.变证性质

舌干、抽搐力小者为伤阴;瞳仁缩小或不等,脉动疾者为浊闭;突然面色灰而发花、四肢厥冷、脉无力者为阳脱;如气阴两伤、精神亏损,可出现窍络闭阻之痴呆、失语、失明、失聪、瘫痪等后遗症。

(二)审机

1.外感急惊风辨识

外感风邪经表客犯肝心,气升上盛,故有头胀痛、囟填、呕吐、项强。经表而表未解者,则伴有发热、恶风、有汗,或鼻塞,或咽红,舌边尖红,脉浮数;或兼寒邪者,则有恶寒无汗;若兼湿邪者,则有头痛如裹、身重倦怠、苔薄腻;若表已解者,则仅见肝心热证。盛夏炎热当令,暑邪客犯肝心,气升上盛,故见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躁嗜睡、四肢抽搐,以及壮热、多汗、倦怠,舌红苔黄腻;暑、湿合邪则见溲赤便稀、舌红苔黄滑。淫热火毒内攻肝心,或其他病证之邪毒内攻肝心,气升上盛,故有头痛如劈、呕吐如喷、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四肢抽搐、谵妄神昏;邪毒充斥气血,则有壮热、口渴、斑疹;原发温热病继发者当有原发病的症状。湿热疠邪化火化毒,客犯肝心,则有头痛、呕吐、囟填、项强、抽搐。湿热客于胃肠,则有壮热、呕吐、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湿浊痨虫客入肝心,气机逆升,故见头痛严重、呕吐频频、昏睡、精神恍惚、抽搐、目斜呆视。湿浊痨虫引起阴阳失调,故见舌红、苔厚白。

2.痰食惊风辨识

饮食不节,饮停湿聚,湿酿浊痰,郁久化火,湿浊痰火蒙阻上壅,则成抑郁或烦躁、头痛呕吐,或颈项强直、神呆、昏迷抽搐。食滞伤脾及湿浊困阻,则成脾运不健而食滞,则见纳呆、腹痛、便秘、面白或消瘦;湿浊痰火食滞壅阻,故见舌苔黄厚而腻,脉弦滑、指纹沉滞。

3.惊恐惊风辨识

小儿体质虚弱气血衰少,则食少、苔白、多汗、乏力、夜寐不安。若暴受惊恐或其他原因引起气机逆乱,五志化火,气升上炎,气血并走于上,则神失内守,故见惊厥、面赤泛青、脉数疾。

4.惊风变证辨识

气机只升不降,或升多降少,血、津、湿、痰、毒壅塞于上,引起气升浊闭,可见瞳仁缩小、神志不清、呼吸短促、肢体瘫痪等。正气抗邪耗竭,或邪毒伤损,或气机梗死,或气滞血瘀,或阴损及阳,形成阳气衰竭欲脱,症见抽搐、昏迷、肢厥、皮肤湿冷灰滞。邪热伤损,或吐泻耗损,或阳损及阴,形成阴竭欲脱,症见手足时有蠕动,或肢体强直,精神淡漠。

5.惊风后遗症辨识

惊风一证,病在肝心脾肾,气阴两伤,肾精亏损,故可出现窍络闭阻或弱闭之证。肾肝心三脏伤损,精血衰少,从而形成窍失所养,症见失语、失听、失明。肾心两伤,精血亏损,脑髓空虚而见失聪。肾肝脾伤,精血亏损,筋脉失养而见肢体瘫痪或痿软不用。惊风频发,内酿肝风与痰浊相搏,进而阻塞心窍,内乱神明,元神失控,引动内风,发为癫痫。

(三)定治

急惊风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之原则,惊风发作之时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予以急救处理。清热(疏、清、利、下)、息风、开窍、涤痰法是不可缺少的对症治疗,辅以病因学、病机学治疗。病因学治疗为祛除病因,特别是外感急惊风,是治疗的基本原则,如疏风、祛暑、燥湿、清热解毒等。病机学治疗为降泄气机,可通过利、下的方法,达到降泄气机、折逆其升多降少之趋势。清心泻肝法亦是本证的病机学治法之一。

(四)用药

1.外感急惊风用药

外感风邪经表客犯肝心,症见头胀痛、囟填、呕吐、项强等,治宜疏风清热、泻利息风开窍,清泄肝心,药用龙胆、黄芩、黄连等;降泄气机,药用大黄、茯苓、淡竹叶等;息风,药用钩藤、僵蚕、地龙等。盛夏炎热当令,暑邪客犯肝心,症见头痛、项强、恶心、嗜睡、抽搐等,治宜清泄肝心、祛暑利湿息风,清热涤暑,药用生石膏、知母、黄芩、滑石等;降泄气机,药用滑石、淡竹叶、厚朴等;息风止痉,药用羚羊角、钩藤、菊花等;凉营清暑,药用水牛角、淡竹叶、黄连等;轻清宣透,药用菊花、防风等。疠气火毒内攻肝心,或其他病证之邪毒内攻肝心,症见头痛如劈、呕吐如喷、项强抽搐、谵妄神昏、斑疹等,治宜清热解毒、降泄息风开窍、清泻肝心,药用龙胆、黄连、生石膏、大青叶等;降泄气机,药用滑石、淡竹叶、大黄等;息风,药用羚羊角、僵蚕等;清营凉血,药用水牛角、赤芍、牡丹皮等。湿热疠邪化火化毒、客犯肝心,症见头痛、喷吐、囟填项强、抽搐、腹痛、大便脓血等,治宜清热解毒、化湿降浊、开窍息风、清热解毒,药用金银花、黄连等;降泄气机,药用玉枢丹、栀子、白茅根、车前子、大黄等;清利湿热,药用白头翁、秦皮、葛根等;息风,药用钩藤、全蝎等。湿浊痨虫客入肝心,症见严重头痛、呕吐频频、昏睡、精神恍惚、抽搐、目斜呆视等,治宜化浊杀虫、降泄气机、息风开窍、清热燥湿,药用百部、夏枯草、龙胆草等;降泄气机,药用茯苓、大黄、淡竹叶等;息风,药用钩藤、全蝎、蜈蚣等;开窍,药用石菖蒲、郁金、赤芍等。

2.痰食惊风用药

饮食不节,饮停湿聚,湿酿浊痰,郁久化火,湿浊痰火蒙阻上壅,则成抑郁或烦躁、头痛呕吐、神呆、昏迷抽搐、舌苔黄厚而腻等,治宜化浊下气、涤痰导滞、开窍息风,导滞行气,药用枳实、姜厚朴等;泻肝下浊,药用夏枯草、大黄、玉枢丹等;消食导滞,药用大黄、莱菔子、神曲等;息风,药用钩藤、菊花等;开窍,药用菖蒲、郁金等。

3.惊恐惊风用药

小儿体质虚弱气血衰少,则食少、多汗、乏力、夜寐不安,若暴受惊恐或其他原因引起气机逆乱,五志化火,气升上炎,气血并走于上,则神失内守,故见惊厥、面赤泛青、脉数疾等症,治宜镇惊安神,药用朱砂、琥珀、茯神等;清心,药用黄连、白茅根、淡竹叶等;息风,药用钩藤、天麻、僵蚕等;潜阳,药用生牡蛎、龙骨等。

4.惊风变证用药

惊风证气机升多降少,或只升不降,“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生大厥”,引起气升浊闭变证,症见突然头痛加重、瞳仁缩小、呼吸短促、肢体瘫痪或松软弛缓,舌质红、苔黄燥,脉洪大,此时可加二丑、大黄、枳实、姜厚朴、芒硝等以降泄气机,气降则血、湿不升,上盛之势得解。

5.惊风后遗症用药

邪气客伤肝心,气阴耗损,则可出现窍络闭阻或窍络弱闭等,临证组方时可灵活运用涤痰、通络、益气、开窍、补益肝肾诸法,涤痰,药用胆南星、清半夏、天竺黄、竹茹等;通络,药用地龙、赤芍、莪术、川芎等;益气,药用人参、党参、白术等;开窍,药用石菖蒲、郁金、胆南星、远志等;补益肝肾,药用杜仲、菟丝子、山萸肉、熟地黄等。

【纲目条辨论治】

以缓急为纲,病因为目,条辨论治。

(一)急惊风

1.感受风邪,邪客肝心

主症:头痛(胀、裹)尖叫,呕吐如喷,囟填,颈项强直,烦躁啼叫;壮热口渴,溲赤,舌质红、苔白厚或黄。风邪经表而表未解者可兼有卫表症状,风热表证可见恶风、有汗、肢体烦痛、鼻塞、咽赤;风寒表证可见恶寒、无汗、口不渴;兼表湿者,可见泛恶、身重、苔腻。

治法:疏风清热,降泄息风开窍。

方药:千金龙胆汤合银翘散加减。药用龙胆、黄芩、大黄、茯苓、淡竹叶、金银花、薄荷、钩藤、僵蚕、柴胡、白芍、桔梗等。

随症加减:鼻塞流浊涕、发热恶风,加淡豆豉、连翘;恶寒、无汗、口不渴者,去薄荷,加防风、荆芥;泛恶、身重、苔腻者,去薄荷,加姜厚朴、香薷;抽搐较著,加羚羊角、山羊角;喉中痰鸣,合用小儿回春丹。

2.感受暑邪,邪客肝心

主症:头痛(劈、裹)尖叫,颈项强直,囟填,恶心呕吐,烦躁嗜睡,四肢抽搐,壮热多汗,倦怠,舌质红、苔黄腻;或有溲赤便稀,舌质红、苔黄滑。

治法:清泻肝心,祛暑利湿息风。

方药:甘露消毒丹合犀羚白虎汤加减。药用生石膏、知母、黄芩、滑石、淡竹叶、姜厚朴、羚羊角、钩藤、菊花、水牛角等。

随症加减:呕吐频繁,加玉枢丹;昏沉痰鸣、反复抽搐,合用至宝丹;泛恶、身重、苔腻等湿未尽者,加香薷、藿香、佩兰;舌红苔黄滑、呕吐腹痛,重用滑石、淡竹叶、姜厚朴,加黄连;身热夜甚、舌质红绛等暑邪入营者,可用犀羚镇痉汤。

3.感受疠气,火热充斥

主症:头痛如劈,呕吐如喷,囟门高突,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四肢抽搐,谵妄神昏,壮热不已,烦躁口渴,斑疹隐现,大便干燥,面赤唇红,舌质深红或红绛、苔黄燥或起芒刺,脉象数而有力。其他疾病继发者,当有原发病的特异症状。

治法:清热解毒,降泄息风开窍。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送服紫雪。药用龙胆、黄连、生石膏、滑石、淡竹叶、大黄、金银花、大青叶、羚羊角、僵蚕、水牛角、赤芍、牡丹皮等。

随症加减:牙关紧闭、双目直视、颈项强直、四肢抽搐剧烈者,送服神犀丹;苔厚、呕吐频繁、便秘者,加芒硝;苔腻、呕吐频繁者,加玉枢丹;昏愦不语、舌謇者,加石菖蒲、郁金、竹沥。

4.感受疠气,湿热蒙蔽

主症:烦躁嗜睡或沉睡谵妄,反复抽搐,壮热,呕吐腹痛,大便腥臭或夹脓血,面色灰白,手足不温,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降浊,开窍息风。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送服玉枢丹。药用金银花、黄连、栀子、白茅根、车前子、钩藤、全蝎等。

随症加减:便下脓血较著者,加白头翁、姜厚朴、薏苡仁、葛根;腹胀、不得矢气,可合用大承气汤;神昏较著,可合用至宝丹;若出现面色苍白、精神淡漠、呼吸浅促、四肢厥冷等内闭外脱者,可改用参附龙牡救逆汤。

5.感受疠气,浊蔽肝心

主症:初起见少言,神呆或易怒烦躁,好哭闹;继而头痛严重,呕吐频频,昏睡,醒则烦躁不安,精神恍惚,上肢抽搐,颈项强直,目斜呆视,可有发热,舌质红、苔厚白,脉弦数。

治法:化浊杀虫,降泄气机,息风开窍。

方药:百部丸合千金龙胆汤加减。药用百部、夏枯草、龙胆、茯苓、大黄、竹叶、钩藤、全蝎、车前子、黄芩等。

随症加减:兼易怒烦躁、好哭闹等脾虚肝旺者,可合用逍遥散;神昏较著者,加猴枣、青礞石;抽搐较著,加蜈蚣、僵蚕。

6.痰食惊风

主症:先见抑郁或烦躁,头痛呕吐,颈项强直;久则神呆,抽搐,昏迷,发热面白,消瘦纳呆,腹痛便秘、腹胀,或咳嗽喉中痰鸣,舌尖红、苔黄厚而腻,脉弦滑或数、指纹沉滞或淡红。

治法:化浊下气,涤痰导滞,开窍息风。

方药:小承气汤加减送服玉枢丹。药用枳实、姜厚朴、夏枯草、大黄、天竺黄、炙百部、钩藤、菊花、菖蒲、郁金等。

随症加减:腹痛、便秘、腹胀较著,加山楂、神曲、莱菔子、木香;喉中痰鸣、昏迷较著者,加胆南星、清半夏,或合用礞石滚痰丸;便秘,加芦荟、风化硝;呕吐,加藿香、竹茹;发热,加黄连、黄芩。

7.惊恐惊风

主症:平素食少,神疲乏力,多汗,夜寐不安;突然面色时青时赤,频作惊惕,筋惕肉 img ,甚或痉厥,大便色青,脉象数疾动乱、指纹青。

治法:治以镇惊安神。

方药:朱砂安神丸加减。药用朱砂、黄连、当归、钩藤、生牡蛎、龙骨等。待惊惕减轻后可改用益气养血、健脾柔肝之品。

随症加减:呕吐者,加竹茹、姜半夏;寐中肢体颤动、惊啼不安,加用磁朱丸;神疲乏力、多汗,加黄芪、当归、炒枣仁。

(二)惊风变证

1.气升浊闭

主症:惊风病中突然出现头痛加重,瞳仁缩小,呼吸短促,神志不清,肢体瘫痪或松软弛缓,舌质红、苔黄燥,脉洪大。

治法:下气降浊开闭。

方药:牛黄夺命散加减。药用二丑、大黄、枳实、姜厚朴、芒硝等。

随症加减:头痛较著,加栀子、车前子、川芎;神志不清,加石菖蒲、胆南星;四肢不温、舌苔白腻,加炮附子、干姜。

2.阳衰欲脱

主症:惊风病中,严重抽搐,昏迷,面色灰滞,呼吸急促,气短不足以息,肢厥身凉,冷汗淋漓,唇甲青紫,皮肤湿冷、灰滞发花,舌质淡、苔白滑,脉象沉微或伏、指纹色淡或紫滞。

治法:温阳固脱。

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药用人参、制附子、龙骨、牡蛎、川芎等。

随症加减:若出现手足蠕动或震颤,加全蝎、天麻;手足厥冷较著,可合用四逆汤;呼吸浅促,早期加至宝丹,晚期加五味子、山萸肉、磁石。

3.阴虚欲脱

主症:惊风病中,手足时时蠕动,或肢体僵硬,精神淡漠或烦躁,囟陷、眼眶下陷,皮肤干瘪皱褶松弛,舌质光红干燥起刺,脉象细弱、指纹淡隐。

治法:滋阴固脱。

方药:大定风珠合生脉散加减:药用人参、熟地黄、鸡子黄、麻仁、白芍、鳖甲、牡蛎、五味子等。

随症加减:抽搐明显,加石决明、天麻、钩藤;口唇、指趾端紫暗,合用桃红四物汤;筋脉拘急,加黄芪、党参、鸡血藤。

(三)惊风后遗症

1.痰浊内盛,窍络闭阻

主症:惊风后期,症见神昏痰盛,口眼歪斜,痴呆,解颅,失语,失聪,失明,肢体瘫痪,二便失禁,舌质红、苔灰滞,脉涩。

治法:涤痰活血,醒窍通络。

方药:涤痰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清半夏、胆南星、橘红、枳实、茯苓、人参、石菖蒲、郁金、竹茹、桃仁、红花等。

随症加减:兼见解颅、囟门渐大或闭而不开者,加天竺黄、泽泻、延胡索、川芎、莪术;口眼歪斜,加白附子、僵蚕、全蝎、天麻。

2.心窍弱闭

主症:惊风病后,症见失语,神疲乏力,面色灰滞,舌质淡、苔白,脉虚、指纹淡。

治法:滋心开窍。

方药:地黄饮子合三才汤加减。药用人参、天冬、熟地黄、山萸肉、肉苁蓉、当归、白芍、石菖蒲、远志等。

随症加减:失语明显,加茯神、麝香、郁金;兼有失听,加紫河车、龟甲、巴戟天、菟丝子、鹿角胶;兼失明,加白蒺藜、青葙子、石斛。

3.肝窍弱闭

主症:惊风病后,症见失明,神疲乏力,面色灰滞,舌质淡、苔白,脉虚、指纹淡。

治法:养肝开窍。

方药:地黄饮子加减。药用人参、天冬、熟地黄、山萸肉、当归、白芍等。

随症加减:失明明显,加白蒺藜、青葙子、石斛;兼失语,加茯神、郁金;兼失听,加紫河车、龟甲、巴戟天。

4.肾窍弱闭

主症:惊风病后,症见失聪,神疲乏力,面色灰滞,舌质淡、苔白,脉虚、指纹淡。

治法:益肾开窍。

方药:地黄饮子加减。药用人参、天冬、熟地黄、山萸肉、肉苁蓉、当归、白芍、石菖蒲等。

随症加减:失聪明显,加紫河车、龟甲、巴戟天、菟丝子、鹿角胶;兼失语,加茯神、郁金;兼有失明,加白蒺藜、青葙子、石斛。

5.神志痴呆

主症:惊风病后,症见智力减退,神志呆滞,记忆力差,神疲乏力,四末不温,舌质淡、苔白,脉虚、指纹淡。

治法:填补精髓益智。

方药:补肾地黄丸合孔圣枕中丹加减。药用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补骨脂、杜仲、益智仁、远志、石菖蒲、龙骨等。

随症加减:神疲乏力,可合用大补元煎;手足不温、肢冷、苔白滑,加制附子、干姜,或合用河车八味丸。

6.经络弱闭

主症:惊风病后,症见肢体瘫痪,手足或肢体一侧或两侧瘫痪,或痿软不用,或强直不用。偏于肾虚则目无精光、神呆;偏于气虚血滞则自汗、舌质黯。

治法:滋补肝肾,养血强筋。

方药:左归丸加减。药用熟地黄、山萸肉、菟丝子、龟甲、当归、牛膝等。

随症加减:上肢瘫痪,加桂枝、桑枝;下肢瘫痪,加独活、桑寄生;肢体强直不用,加蜈蚣、全蝎、僵蚕、巴戟天,或合用健步虎潜丸;肢体痿软不用、面色萎黄、舌淡紫,加黄芪、赤芍、桃仁、红花,或合用补阳还五汤。

7.风痰入络

主症:惊风病后,症见头痛昏蒙,神志呆滞,四肢抽搐,手足麻木,胸脘满闷,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搐。

方药:真方白丸子加减。药用清半夏、白附子、天南星、天麻、全蝎、木香、枳壳、茯苓、鸡血藤、蜈蚣、姜汁等。

随症加减:言语不利,加白芥子、远志;胸闷甚者,加丹参、郁金;身热、烦躁、舌苔黄腻,加瓜蒌、天竺黄、竹茹、青礞石。

8.风痰阻滞,阻塞心窍

主症:惊风病后,症见肢体抽搐明显,一般先强直,后阵挛、抽搐,伴神志不清,口吐白沫、口唇色青,苔白,脉弦滑。

治法:息风涤痰止痉。

方药:定痫丸加减。药用羚羊角、天麻、钩藤、全蝎、胆南星、清半夏、石菖蒲、远志、茯苓、川芎、枳壳。

随症加减:抽搐频繁,加青礞石、生铁落;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烦躁不安,加黄连、淡竹叶;神昏,加郁金、麝香,或合用苏合香丸。

9.脾虚痰聚

主症:惊风病后,症见癫痫反复发作,神疲乏力,面色苍黄,时有眩晕,纳差腹胀,大便溏泄,舌质淡胖、苔白,脉弱。

治法:补益心脾,开窍息风。

方药:六君子汤合温胆汤加减。药用人参、白术、茯苓、天麻、全蝎、陈皮、清半夏、柏子仁、木香、胆南星、郁金、石菖蒲等。

随症加减:抽搐明显、发作频繁,加僵蚕、蜈蚣,或合用止痉散;大便稀溏,加山药、白扁豆、藿香;纳差食少,加焦山楂、砂仁。

【其他疗法】

1.体针

惊风发作时,针刺人中、中冲、十宣、合谷、涌泉等穴,强刺激,不留针,针刺至哭声发出为止。

(1)外感急惊风:取大椎、合谷、太冲、阳陵泉、十二井穴,针用泻法。如热重者,加曲池;呕吐者,加内关;便脓血者,加天枢。

(2)痰食惊风:取水沟、颅息、中脘、丰隆、神门、太冲等任督二脉、足阳明、厥阴经穴为主,针用泻法。如目上视者,加神庭、筋缩;如牙关紧闭者,加颊车、合谷;如腹胀者,加天枢、气海。

(3)惊恐惊风:取前顶、印堂、神门、涌泉,针用泻法。如惊风不止,加颅息、囟会;如昏睡不醒者,加人中。

(4)惊风后遗症:气虚血滞者取膻中、气海、中脘、足三里等任脉、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病部取穴,针用泻法,并灸。窍络弱闭者取肝俞、肾俞、腰阳关、阳陵泉、绝骨、太溪、曲池、足三里等背俞穴、阳明经穴为主,辅以病部取穴,针用补法,并灸。

2.耳针

取神门、脑(皮质下)、心、脑点、交感。强刺激,每隔10分钟捻转1次,留针60分钟。

3.推拿疗法

急惊风:高热者,推三关、退六腑、清天河水;昏迷者,捻耳坠、掐委中;抽搐者,掐天庭、掐人中、拿曲池、拿肩井;惊厥身向前屈掐委中,身向后仰掐膝眼;牙关不利、神昏窍闭,掐合谷。

【病案参考】

病案一

患儿,女,3岁。发热20多天,在外院经青霉素、四环素治疗,但高热不退。入院第2天即见嗜睡,神志模糊,两眼凝视,继而出现四肢抽搐,时作时止,神志昏迷。腰穿脑脊液检查示结核杆菌(+),胸部正位片示肺门淋巴结核。经抗结核治疗7天,因症状未能控制特邀宣老会诊。诊见:患儿神志不清,两目左大右小,右边手足抽搐,左手略有强直,抽搐无力,睡时露睛,喉间痰鸣,汗出较多,苔薄白,脉弦细。证属伏邪不达,引动肝风。治疗以宣窍达邪、息风豁痰,处方:鲜石菖蒲、钩藤(后下)、地龙、制僵蚕、连翘、天竺黄各6g,白附子、郁金、天麻各5g,全蝎3g,鲜芦根30g,另用百益镇惊丸1粒开水化服。

治疗5天后体温时高时低,左上肢、右下肢强直,有时抽搐,神志不清,牙关略有紧闭,舌质红,苔浊腻,脉沉细。再以息风宣窍、扶正豁痰,处方:防风2.4g,炒黄芪、白附子各5g,玳瑁、天麻、鲜石菖蒲、天竺黄、地龙、僵蚕、瓜蒌皮各6g,全蝎尾1g,连翘10g。

5天后病情开始好转,抽搐渐止,打针后会哭。半月后,神志渐恢复,知道自己名字并开始讲话。改用滋阴养血、和阴息风之法,处方:南沙参、北沙参、生地黄、熟地黄、茯神、石决明(先煎)各10g,炙黄芪、干蟾各5g,炒当归、白芍、麦冬、桑枝各6g。上方出入调治2月,诸症已平,言语行动如平常儿童,未留任何后遗症。复查脑脊液检查结核杆菌(-),痊愈出院。

(选自《宣志泉儿科学术思想与慢惊风医案选》)

病案二

张某之次子,生甫一岁。1914年3月初诊。主诉:患小儿惊风证,病颇危笃,3日来抽搐不已。诊查:余诊视之,指纹青黑透达三关,脉沉细而弱,舌苔白滑,面唇青黯,闭目沉迷不醒,时而手足拘挛抽掣,乳食不进,夜间发热,大便泻绿色稀粪。询及病由,患儿始因受寒感冒起病,初有发热咳嗽,大便溏泄,某医以清热解表药两剂,服后白昼身热见退,夜晚又复发热,咳泻未止。继又拟消食清热药两剂,服后不病减,忽而风动抽搐。该医以为肝经风热,又以平肝祛风镇惊药两剂,病情反日趋沉重而成是状。时病已10余日。辨证:余思寻之,良由小儿气血未充,脏腑娇嫩,不耐克伐。风寒初起,只需轻宣透表,其病当愈。尔乃误以清热之剂,又复以消食、平肝、祛风等法,元阳受损,正不胜邪,遂致寒痰内壅而成三阴虚寒之慢惊风证。治法:病势已危重,若辞不治,实非我医者应尽之责,力主逐寒荡惊汤挽救之。方药:上肉桂6g(研末,泡水兑入),公丁香、白胡椒(捣)各3g,炮姜10g,灶心土130g(烧红淬水,澄清后以水煎药)。上方药喂服2次,少顷,呕吐涎痰一小盏,风状略减,抽搐较轻,两目已睁,目珠已能转动寻视。再喂药1次,又吐涎痰盏许,风状已定,抽搐不再发作,咳嗽亦平,夜晚已不再发热。患儿之父母见病已恢复,甚为欣慰,但见其子体质羸弱,认为宜培补脾胃,自拟理中地黄汤1剂喂服,熟料服后移时风动抽搐又起。余往视之,询问缘由,方知患儿大病虽有转机,然寒痰尚未逐尽,滋补过早,固必增邪,且有碍于阴邪外祛,寒痰内阻,遂致慢惊风复作。仍以逐寒荡惊汤并加附片15g,喂服后又吐涎痰盏许,畅泻酱黑色稀便2次,抽搐平息,且能吮乳,并闻啼声。照原方去胡椒、公丁香,加砂仁、甘草各6g,附片增至30g,煎汤频频喂服。药尽两剂,诸证痊愈。

(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病案三

陈化幼子,两目上窜,时剧时轻,今晚角弓反张,脐腹疼胀,舌强不利吮乳,舌尖边淡红,中后薄腻,脉濡弱,哭声不扬。气阴暗伤,虚风内动,痰热逗留,肺胃气机窒塞,窍道不通,予息风安神、化痰宣肺法。煅石决、朱茯神、嫩钩藤(后下)、青龙齿、炙僵蚕各三钱,川象贝、陈木瓜各二钱,炙远志一钱,山慈菇五分,净蝉衣八分,珍珠粉一分(冲服),金器一具(入煎)。

二诊:角弓反张之势已和,舌强不利吮乳,手足心热,哭泣声哑,脉象弦细。风阳夹痰热上阻廉泉,横窜络道,肺胃气机窒塞不宣,再拟息风涤痰、清热宣肺。霜桑叶、川贝、象贝各二钱,朱茯神、甘菊花、炙僵蚕、青龙齿、煅石决、嫩钩藤(后下)各三钱,嫩白薇一钱半,远志肉一钱,净蝉衣八分,山慈菇片四分,淡竹沥一两(冲服),真猴枣、珍珠粉各一分(冲服),金器一具(入煎)。

(选自《丁甘仁医案》) TQrOrOr1mZs0YRD0fItpHeNEdF3vQnn5971LPeD68aGk6pdJjGhUiQ1l9WBW8p9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