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发生、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随着社会发展、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对专科培训的日益重视,急诊危重症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
急诊危重症护理学是与急诊医学及危重病医学同步建立和成长起来的,在我国经历了急诊护理学、急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等名称上的不断演变,含义也得到了极大拓展,目前主要研究包括急诊和危重症护理领域的理论、知识及技术,已成为护理学科的一个重要专业。国际急危重症护理学可追溯到19世纪佛罗伦斯·南丁格尔年代的急救护理实践。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进行的战地救护工作使死亡率得到大幅下降,从42%下降到2%,充分说明了护理工作在抢救危重症伤员中的重要作用。此后,随着急诊和危重病医学实践日益受到重视,急救护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了危重症护理的雏形。危重症护理真正得到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可以说,急危重症护理起源于19世纪初期,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急危重症护理学是随着急诊医学和危重病医学的建立,于近30多年才真正发展起来的。90年代,急救医学服务体系得到了迅速发展,研究拓展至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病救治,灾害医学等多项内容。急危重症护理学也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美国急诊护士、危重病护士学会相继成立,在培训急诊护士和危重症护士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急危重症护理实践早期,并没有专门的急诊、急救、危重症护理学概念,急诊只是医院门诊的一个部门。直到1980~1983年,原卫生部先后颁发“加强城市急救工作”“城市医院急诊室建立”的文件后,北京、上海等地相继成立了急诊室、急诊科和急救中心,促进了急诊医学和急救护理学的发展。1989年,卫生部将医院设立急诊科和ICU作为等级评定的条件之一,明确了急诊和危重症医学在医院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我国急危重症护理学随之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我国中医临床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下,利用整体观念的理念、辨证施护的方法、传统的护理技术,系统阐述各科病证的预防、保健、康复和护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在临床各科中的具体实践。几千年来,在促进和维持人类健康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周代始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医学分科,《周礼·天官》中指出医师下设有士、府、史、徒等专职人员,“徒”就兼有护理职能,负责看护患者。近代,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医学在我国广泛流传和渗透,中医临床护理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中西会通的趋势,一是继承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二是出现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思潮。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医临床病证治疗专著,部分书籍涉及临床辨证的中医调护,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如《理瀹骈文》中创立了数十种中医外治法,如“水肿,捣葱一斤,坐身下,水从小便出”“治痢,用平胃散炒热敷脐上,冷则易之”“又治久痢人虚,或血崩脱肛者,不敢用升药,用补中益气煎汤坐熏”等,还专门讨论了中风后遗症的护理,如“中风口眼斜,乃经络之病,用生瓜蒌汁和大麦面为饼,炙热熨心头,此治本之法也”,这为中医临床护理提供了很多简便有效的适宜技术。
现代中医护理从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一系列发展,2013年11月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护理专业委员会成立,来自美国、比利时等19个国家300余名代表参加,中医护理越来越受到国际护理学术界的认可,为中医护理走向国际提供了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