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神农本草经》。
【品种】 为硫酸盐类石膏族矿物石膏Gypsum。石膏Gypsum Fibrosum主产于湖北应城、河南新安、西藏昌都、安徽凤阳;四川、甘肃、新疆、贵州、云南亦产。
【应用心得】
石膏味辛、甘,性寒。归肺经、胃经。《医学启源》谓其:“治足阳明经中热,发热,恶热,燥热,日晡潮热,自汗,小便浊赤,大渴引饮,身体肌肉壮热,苦头痛之药。”
清气分热:石膏善清阳明气分实热,《伤寒论》白虎汤与知母、甘草、粳米配伍,被广泛用于阳明气分热盛之壮热、大汗、烦渴、脉洪大。笔者在既往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时常取余师愚《疫病篇》清瘟败毒饮加龙胆为主方,用于气营两燔证,其中石膏用量大剂60g、中剂30g、小剂15g,确有直遏邪热之功。20世纪50年代郭可明医生在石家庄市传染病院用石膏为主方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就认为石膏之质甚重,七八钱不过一大撮,必须重用始能奏效,其治外感实热轻症必用至两许,如实热炽盛则常重用四五两或七八两。所以,温疫气分实热重症应用石膏当取大剂量,是业内共识。
清肺经热:石膏入肺经善清肺热,是治疗邪热壅肺所致发热、咳逆、喘促的要药。如《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是自古以来治疗肺炎喘嗽最常用的基本方。我们临床应用,常取炙麻黄、桑白皮开肺平喘,杏仁、前胡宣肺止咳,葶苈子、紫苏子泻肺涤痰,石膏、黄芩、鱼腥草、虎杖、甘草清肺泄热,对于小儿肺炎喘嗽痰热闭肺证有可靠的疗效。
清脾胃热:《小儿药证直诀》泻黄散以石膏与藿香叶、栀子、甘草、防风同用,“治脾热弄舌”,并可用于治疗脾胃伏火所致口疮等症。笔者对于抽动障碍如表现为张口样动作、腹肌抽动等症者,亦常加用此方以清脾消风。又清胃散与黄连、牡丹皮、升麻、生地黄等相伍,还常用于治疗阳明热盛之牙龈肿痛等病症。
石膏常用剂量为10~30g。
【出处】 《神农本草经》。
【品种】 为百合科植物知母 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unge的根茎。知母Rhizoma Anemarrhenae主产于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河南、山东、辽宁、黑龙江等地亦产。以河北易县产者质量最好。
【应用心得】
知母味苦,性寒。归肺经、胃经、肾经。《本草纲目》谓其:“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而泻火。”
清热泻火:知母苦寒,有清热泻火之功,尤其善于清泻肺胃实热。对于阳明气分或肺热壅盛者,可与石膏相伍清热泻火,如白虎汤。对于肺热咳嗽,痰液黄稠者,常与黄芩、栀子、瓜蒌、贝母等组方清肺化痰,如清金化痰汤。
止渴除烦:本品可泻火除烦。《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以知母与酸枣仁、茯苓、川芎、甘草配伍为酸枣汤,治“虚劳虚烦不得眠”。对于阴血不足,虚烦不安,可与麦冬、生地黄等相伍滋阴除烦。
滋阴清火:知母、黄柏与六味地黄丸同用为知柏地黄丸,为滋阴补肾、清热泻火名方,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等症。在儿科多种疾病使用激素后出现的阴虚火旺证常用;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过敏性紫癜等病久阴亏、虚火内动,也常用以坚阴泻火。又如内热津伤、口渴引饮之消渴病,知母常与葛根、天花粉、石膏等同用,如玉液汤、知母石膏汤等生津清热止渴。
知母常用剂量为3~10g。
【出处】 《名医别录》。
【品种】 为禾本科植物芦苇 Phragmites communis Trin.的根茎。芦根Rhizoma Phragmitis主产于安徽安庆、蚌埠,江苏启东,浙江杭州、宁波,湖北孝感等地;全国多数地区均产。
【应用心得】
芦根味甘,性寒。归肺经、胃经、膀胱经。《玉楸药解》谓其:“清降肺胃,消荡郁烦,生津止渴。”
清肺经热:芦根具有透散之性,与金银花、连翘、荆芥、桔梗、淡豆豉等相伍可清肺解毒、生津止渴,用于治疗风热表证,如银翘散。再与土牛膝、玄参、虎杖、蒲公英、板蓝根、紫花地丁等相伍可清肺利咽解毒,用于热毒结于肺咽所致的乳蛾、喉痹、腺样体肥大等病症。对于风热犯肺之咳嗽,可与桑叶、菊花、桔梗、杏仁等相伍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如桑菊饮。对于肺经热盛或热壅成脓,可与薏苡仁、冬瓜子、桃仁、浙贝母、黄芩、金银花、败酱草等相伍清肺排脓,如苇茎汤。
清胃经热:芦根清胃经实热,又能生津止渴,常与麦冬、天花粉、石膏、生地黄等同用。更有以鲜芦根汁与梨汁、藕汁、荸荠汁、麦冬汁同用之五汁饮,为《温病条辨》治疗温热病热盛津伤口渴名方,只是现今五汁俱全已经难觅。
清热利尿:芦根又能清热利尿,可引热自小便而出,常与白茅根、车前子、滑石、通草等同用,治疗热淋涩痛、小便短赤。
芦根常用剂量为5~15g。
【出处】 《本草图经》。
【品种】 为葫芦科植物栝楼 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中华栝楼 T.rosthornii Harms的根。栝楼根Radix Trichosanthis Kirilowii主产于山东、河南;以河南安阳的质量最佳。中华栝楼根Radix Trichosanthis Rosthornii主产于四川。
【应用心得】
天花粉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经、胃经。《本草纲目》谓其:“止渴润枯,微苦降火。”
清热生津:天花粉清肺胃二经实热,又能生津止渴。与沙参、玉竹、甘草、冬桑叶、麦冬、扁豆配伍,为《温病条辨》沙参麦冬汤,具有甘寒生津、清养肺胃之功效,主治儿科多种外感热病后期肺胃阴伤证。本品生津止渴功胜,又常与麦冬、生地黄、葛根、五味子、甘草等配伍,如《仁斋直指》天花散,主治消渴病肺肾阴虚燥热证。
清肺润燥:本品能润肺、清热、止咳。如与天冬、麦冬、生地黄等配伍,为《沈氏尊生书》滋燥饮,用于肺热燥咳之宜清宜润者。人参、天花粉配伍,为《万病回春》参花散,有益气养阴、生津润燥之功效,主治咳嗽发热,气喘咳血。
消肿排脓:本品清热解毒、消肿排脓,治疗疮疡初起之红肿热痛,未成脓者可使之消散、已成脓者可溃痈排脓。如与白芷、贝母、防风、赤芍、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炒穿山甲、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配伍,为《校注妇人良方》仙方活命饮,用于痈疡肿毒初起,患处红肿、焮痛,或身热微恶寒者。与姜黄、大黄、黄柏、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天南星、白芷配伍,为《外科正宗》如意金黄散,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外用于热毒瘀滞肌肤所致疮疖红、肿、热、痛者。如疮疡已溃而脓未尽者,配伍生黄芪、人参、白术、穿山甲、白芷、当归、生甘草等,有托毒排脓生肌之功。
天花粉常用剂量为3~10g。
【出处】 《神农本草经》。
【品种】 为茜草科植物栀子 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果实。栀子Fructus Gardeniae主产于浙江平阳、温岭,湖南湘潭、浏阳,江西永丰、萍乡,湖北宜昌、孝感,福建惠安、晋江,四川宜宾、大足。以湖南产量大,浙江品质佳。河南、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亦产。
【应用心得】
栀子味苦,性寒。归心经、肝经、肺经、胃经、三焦经。《名医别录》谓其:“疗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泻火除烦:栀子泻心火而除烦,如与淡豆豉配伍为《伤寒论》栀子豉汤,是治疗热病心烦、躁扰不宁常用方。小儿夜啼、夜惊,属心火内亢者,亦可取栀子豉汤与导赤散同用治疗。
清脾胃热:栀子能清脾胃热,在《小儿药证直诀》泻黄散中与藿香、石膏、甘草、防风配伍,“治脾热弄舌”;与《脾胃论》清胃散(黄连、升麻、牡丹皮、当归、生地黄)同用,可治疗脾胃积热之口疮。
清肝泻火:栀子善于清肝经之火,是龙胆泻肝汤中的要药。小儿肝火郁热,夜卧不宁,搐搦,耳鸣耳聋,口苦头晕,两胁疼痛,脉洪实,《小儿药证直诀》泻青丸以之与龙胆、大黄、防风、川芎、青黛等同用治疗。对于木火刑金之顿咳痉挛性咳嗽、咳时颜面通红甚至咳血,可与桑白皮、黄芩、黄连、胆南星、葶苈子、杏仁、百部等同用治疗。对于抽动障碍之肝郁化火或心肝火旺证,可与柴胡、黄芩、夏枯草、郁金等相伍治疗。
清热利湿:本品既能清热又能利湿。《伤寒论》治疗湿热黄疸主方茵陈汤,便是以栀子与茵陈、大黄配合应用。又如治疗湿热下注之热淋、血淋,与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甘草、木通、大黄配伍,是为清热利水通淋名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八正散。
凉血解毒:栀子清热凉血解毒,治疗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诸症,与黄连、黄芩、黄柏同用,是《外台秘要》引崔氏方黄连解毒汤。临证亦常与白茅根、仙鹤草、生地黄、小蓟、蒲黄等同用,治疗各种实火伤络之出血病证。
栀子常用剂量为3~10g。清热泻火常用生栀子,凉血止血常用焦栀子。
【出处】 《神农本草经》。
【品种】 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 Prunella vulgaris L.或长冠夏枯草 Prunella asiatica Nakai的果穗。夏枯草Spica Prunellae Vulgaris主产于江苏、安徽、河南等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长冠夏枯草Spica Prunellae Asiaticae主产于东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
【应用心得】
夏枯草味苦、辛,性寒。归肝经、胆经。《滇南本草》谓其:“祛肝风,行经络。治口眼歪斜,止筋骨疼,舒肝气,开肝郁。治目珠胀痛,消散瘰疬、周身结核、手足周身筋骨酸疼。”
清肝平肝:夏枯草清泻肝火,可与栀子、黄芩、决明子等配伍,治疗肝郁化火之性情急躁;清肝明目,可与野菊花、谷精草、蒺藜等配伍,治疗抽动障碍肝风上扰之频频眨眼;平肝息风,可与天麻、钩藤、胆南星等配伍,治疗癫痫肝亢风动之风痫;平肝降火,可与天麻、钩藤、龙胆、石决明、牛膝、龟甲、代赭石等配伍,治疗儿童高血压肝阳亢盛。
散结解毒:夏枯草能清痰火、散郁结,对于痰核、瘰疬、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痰瘀互结于肝经者,可与玄参、牡蛎、牡丹皮、浙贝母、郁金、瓜蒌等配伍化痰软坚散结。解毒散结,对于乳蛾、腺样体肥大等热毒痰瘀结于咽喉者,可与虎杖、蒲公英、紫花地丁、芦根、玄参、浙贝母等配伍解毒化痰散结。疏肝散结,对于儿童乳疬、女童乳房早发育等肝郁痰凝于乳房者,可与瓜蒌皮、柴胡、郁金、橘核、浙贝母等相伍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夏枯草常用剂量为5~12g。本品用于肝郁热结一般取常规剂量,若用于散结消癥剂量较大。
【出处】 《名医别录》。
【品种】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 Phyllostachys nigra (Lodd.ex Lindl.)Munro var. henonis (Mitf.)Stapf ex Rendle等的叶。竹叶Folium Phyllostachydis Henonis产于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等地。
【应用心得】
竹叶味甘、淡,性寒。归心经、肺经、胃经。《本草正》谓其:“退虚热烦躁不眠,止烦渴,生津液,利小水,解喉痹,并小儿风热惊痫。”
清热生津:竹叶能清热除烦,生津止渴。与金银花、连翘、薄荷、芦根等配伍,治疗感冒或温病初起肺经风热,如银翘散。与石膏、知母、玄参、生地黄等配伍,治疗热病津伤,烦热口渴,如清瘟败毒饮。与人参、麦冬、石膏、甘草等配伍,治疗热病后气津两伤,如竹叶石膏汤。
清心利尿:竹叶清心降火,通利小便。与木通、生地黄、甘草梢配伍,为导赤散,治疗小儿夜啼、口疮、鹅口疮等属于心经火热证者。以竹叶卷心与玄参心、连翘心、莲子心同用,为清宫汤,治疗热病邪陷心包,高热不退、神昏谵语者。竹叶与八正散联用,治疗心火移热小肠之湿热淋证。
竹叶常用剂量为3~10g。
【出处】 《滇南本草》。
【品种】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 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或中华淡竹叶 Lophatherum sinense Rendle的全草。淡竹叶Herba Lophatheri主产于浙江、安徽、湖南、四川、湖北、广东、江西等地;以浙江产量大、质量优,称杭竹叶。此外,广西、贵州、福建、江苏、河南、云南等地亦产。
【应用心得】
淡竹叶味甘、淡,性寒。归心经、胃经、小肠经。《本草纲目》谓其:“去烦热,利小便,清心。”
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叶,其卷而未放的幼叶称竹叶卷心或竹叶心。淡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干燥茎叶。两者作用相近,竹叶长于清心泻火除烦,且能生津,尤其是竹叶卷心清心泻火之力更强;淡竹叶长于清心解热利尿。但二者在方中常因作用相近而代用。
清心利水:本品以清心热、利小便见长。引心热自小肠而出,导赤散中用淡竹叶代竹叶,治疗婴幼儿心肝火旺之夜啼、夜惊、热淋等病证。
清热除烦: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与石膏、知母、芦根等配伍,治疗外感热病、心烦口渴;与生地黄、牡丹皮、连翘等配伍,治疗热入营血,身热烦躁;与蝉蜕、钩藤、灯心草等配伍,治疗小儿惊啼、烦躁不安;与生地黄、石膏、黄连等配伍,治疗口舌生疮、牙龈肿痛。
淡竹叶常用剂量为3~10g。
【出处】 《本草纲目拾遗》。
【品种】 为鸭跖草科植物鸭跖草 Commelina communis L.的全草。鸭跖草Herba Commelinae产于我国东南部地区。
【应用心得】
鸭跖草味甘、淡,性寒。归肺经、胃经、膀胱经。《本草品汇精要》谓其:“去热毒,消痈疽。”
清热解毒:本品功善清肺解毒,解表清热。如治疗感冒发热,可配金银花、薄荷、牛蒡子等疏风清热解毒;治疗热入气分,可配石膏、知母、甘草等清气泻火解毒;治疗乳蛾红肿疼痛,可配板蓝根、薄荷、土牛膝等利咽清热解毒。笔者经验,对于小儿感冒,包括时疫感冒,加用本品,可增强解表清热、清瘟解毒作用。体外和动物实验显示本品具有抗流感病毒作用,以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等的抑制作用。
利水消肿:鸭跖草甘淡渗利,既可利水消肿,又能清热通淋。可配车前子、泽泻、淡竹叶等,治疗水肿小便不利;配伍滑石、通草、瞿麦等,治疗小便淋沥涩痛。
鸭跖草常用剂量为3~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