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肝病证治概要

肝病是指由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情志失调、后天失养、正气不足等因素引起肝脏系统发生病理变化所导致的疾病,包括肝之本体损伤、肝胆经络受损及其所主功能失调导致的各类疾病。邪毒侵犯肝胆本体,真脏受损可发为黄疸、肝痈、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疾病;肝主筋,凡筋及肝胆经络疾病皆属于肝,筋经异常则可表现为抽搐、强直、震颤、屈伸不利、痿软、麻木等症状,故惊风、癫痫、痹病、痿病、脑性瘫痪、肝豆状核变性、抽动障碍、胁痛、水疝等疾病可归属肝病;肝血亏虚、肝风上犯清阳则可发为头晕、目眩病变。

1.古籍论肝

对肝脏的解剖位置,我国古代早有认识。如《难经·四十二难》说:“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十四经发挥·足厥阴肝经穴歌》云:“肝之为脏,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其治在左。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并胃贯脊之第九椎。”描述了肝脏的解剖和位置。然中医古籍亦有“肝左肺右”之说,如《素问·刺禁论》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肝体居右,而其气自左而升;肺居膈上而其气自右而降。肝主升发为阳,肺主肃降为阴。故“肝左肺右”并非指解剖位置,而是指这一生理功能特点。

肝主疏泄:疏泄,即疏通、畅达、宣泄之义。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调畅全身气机的生理作用。人体之气血津液运行、情志活动、饮食运化等功能均有赖于肝之疏泄功能。气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功能,肝气疏泄是气机流畅的关键。《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说:“肝属木,木气冲和调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又谓:“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又是脾胃运化调和之关键。

肝体阴用阳:体指本体、实体或主体;用指作用、功用;体用指本体和其功能、作用的关系。体用学说受古代哲学象数理论影响而产生。《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王冰注解云:“肝为阳脏,位处中焦,以阳居阴,故为阴中之阳也。”肝在五行属木,木性阴柔,生发最速,故其体属阴,其用属阳。五行相生关系中,木生火,对应人体肝为风木之脏,以相火为用,亦体现体阴用阳之理。体阴用阳一词,首见于《临证指南医案·肝风》,华岫云按语说:“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相寄,体阴用阳。”此学说对中医学理论和临床有着重要影响。

肝藏血:肝能贮藏血液、调节血量、肝为气血化生之所。“肝藏血”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说:“心藏血,肺藏气,肝藏血……”《素问·五脏生成》说:“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则能视,足受血则能步,掌受血则能握,指受血则能摄。”《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肝藏血具有化生、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其功能的正常通过心主血脉和肝主疏泄的功能来实现。

肝主筋:筋的生理病理与肝的功能密切关联。《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肝者……其充在筋。”《素问·经脉别论》谓:“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筋的充养有赖于肝的功能正常。《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说:“筋也者,所以束节络骨,绊肉绷皮,为一身之关纽,利全体之运动者也,其主则属于肝。”《风劳臌膈四大证治·中风》云:“筋者,周布四肢百节,联络而束缚之。”肝主筋而主全身之运动。肝经受邪,或肝气虚衰,筋的功能亦受影响。《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素问·痿论》曰:“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肝体阴而用阳,筋的功能与肝阴肝血的关系尤为密切。筋能起到束骨、系于关节、维持关节正常屈伸运动的功能,而此功能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肝血足则筋壮力强,关节屈伸有力而灵活,肝血虚衰则筋力虚衰、屈伸困难发为痹病、痿病。肝风内动,则筋脉功能失常出现肢体挛急抽搐证候。

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称为将军之官,由肝的生理病理特点决定。肝属木,在志为怒,性急,与将军之性相类。《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二》谓:“肝气急而志怒,故为将军之官,主春生之气,潜发未萌,故谋虑出焉。”《灵枢·师传》曰:“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欲知坚固,视目小大。”肝作为将军之官,通过其主疏泄、调畅气机、疏利气血等功能实现。

所谓肝系,还包括肝经、胆经。《灵枢·经脉》载:“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明确指出了足厥阴肝经循行的部位,以及相应可能产生的疾病。《灵枢·经脉》又说:“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趾次趾不用。”又论述了足少阳胆经循行的部位,以及相应可能产生的疾病。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病变皆同为肝系疾病。

关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有肝常有余学说。明代万全提出“五脏之中肝有余”。此学说在生理上指小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说:“盖肝之有余者,肝属木,旺于春。春乃少阳之气,万物之所资以发生者也。儿之初生曰芽儿者,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而未已,故曰肝有余。有余者,乃阳自然有余也。”在病理上,肝为阳脏,所生之病多为阳证、热证、实证。《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肝脏证治》说:“肝者,足厥阴风木也。木生风,故主风……气热则外生,气湿则内生,此肝病之证也。肝之窍在目,故有病常以目候之,如肝有风则目连札,肝有热则目直视,肝疳则白膜遮睛之类是也。又肝主筋,肝病则筋急,为项强,为搐搦牵引。肝主怒,病则性急大叫,哭甚则卵肿,俗呼气卵是也。肝在下焦,热则大小便难。肝藏魂,肝热,手寻衣领及乱捻物,甚则撮空摸床,此丧魂之病也。”这些论述至今在临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肝病辨证,历来宗《小儿药证直诀》为纲领。《小儿药证直诀·五脏所主》说:“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多欠气。热则外生气,湿则内生气。”“肝主风”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儿科肝病主证为“风”,指筋脉拘急、痉挛、抽搐、僵直、痿软而肢体不能自如运动,以及头身摇动、肌肉抽动、头晕目眩等病证。肝病实证表现为两眼发直、大声哭叫、打呵欠、颈项强急、突然痞闷欲绝等症,虚证可表现为咬牙切齿、多叹气。肝气为病外因多为感受邪热引发风动证候、内因多为湿困中焦阻遏肝气疏泄。钱乙的经典论述为我们认识肝病、辨别虚实及其相关病因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钱乙论肝病治法,按以上虚实辨证立法用方。治疗肝病实证主方为泻青丸,方中以龙脑(冰片)散火开窍,合栀子、大黄清泻肝火;羌活、防风疏风散火;当归、川芎养肝息风。“治肝热搐搦,脉洪实”的肝热动风证候,他提出“手寻衣领及乱捻物,泻青丸主之。”即不应等到惊搐出现,只要有神志模糊而两手不自主乱动之惊风早期表现时即可使用。此外,他还有大青膏治风热惊风,利惊丸治急惊风,小惺惺丸治急惊、风痫,蛇黄丸治惊痫,多个治疗急惊风、癫痫等肝病实证的方剂。对于肝病虚证,当用补肝柔肝之剂,曾有认为钱氏未为此立方,其实,《小儿药证直诀·肺病胜肝》中就说:“补肝肾,地黄丸。”可见地黄丸不仅是补肾主方,同时也是补肝方剂,对于肝阴亏虚、阴不制阳之头目眩晕,筋脉失养之痿病,以及多种肝病属肝阴不足证者皆可用之。

2.审思心悟

肝病可分为肝之真脏,其所属胆、筋、经实质损伤和所主功能失常的各种疾病。各病之间临床表现差异很大,然从肝的生理病理探求,究其相关脏腑虚实,分析其病因病机,然后立法处方,辨证得当,自能收到较好疗效。

肝病病因分先天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多由禀赋不足、母孕期调摄失宜、胎产损伤,后天因素多由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疾病伤正等。肝及其所属实质性损伤者,多由外感邪毒,循经内舍于肝,侵犯肝胆脏腑,也有先天禀赋异常及后天饮食不节所伤,或病邪流注筋脉,痹阻气血经络,筋脉失养者。肝之生理功能失常多见于后天失养、情志失调、饮食劳倦、疾病伤正等因素,诸因导致肝之气血阴阳不足,或肝气郁结、升降失司而发病。

肝病有肝胆本体损伤者,如黄疸、肝痈、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多由邪毒侵犯而发病,病之初当急予清热解毒,疏利肝胆,或合化瘀祛痰通络等法以祛除邪气。如黄疸发病,初起多为先天或后天湿热、寒湿邪毒入侵,肝胆疏泄失司,胆汁外溢,久则气滞血瘀,肝络阻滞,成为癥瘕。肝痈之发病,总由体内热毒移于肝脏而生,热毒炽盛壅积于肝,毒盛肉腐而成脓,故治疗当以清热解毒、活血散结消痈。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在儿童发病率虽然低于成人,但因现代小儿饮食不节者增多,也需要引为重视,此两病均与热毒壅结,少阳、阳明合病有关,应用清利少阳、阳明的方法治疗有效。

小儿肝病而功能失常者更为多见。惊风是为“肝主风”的典型病证。急惊风以外感风热或疫疠之邪为主,风火热毒相扇或邪毒内陷厥阴引动肝风;慢惊风则多由急惊风未能及时治疗控制,加之患儿肝脾肾亏虚而发。现代由于治疗及时,慢惊风发病率大幅下降。时邪疫毒所致急惊,以前由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等为原发病多见,现已经转为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及其他病毒性脑炎居多。而由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等引发的“风热动风”在临床则仍属常见病证,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发挥中医药预防、治疗的积极作用。

癫痫和抽动障碍均有阵发性肢体、肌肉抽动表现,时发时止。分析其病机多由肝风内动,夹痰为患而发,临证从风痰立论辨证治疗。癫痫辨证,主要围绕风、痰、惊、瘀、虚的病机特点,以发作期定痫、缓解期断痫为原则,息风豁痰为治疗要旨,灵活应用草、虫、石类药,随证配合使用镇惊、平肝、活血、健脾、益肾诸法。抽动障碍发病与风和痰密切相关,以风阳妄动、痰浊内蕴为主要病机,属本虚标实,风痰为标、肝脾肾三脏亏虚为本,治疗以息风化痰为基本法则。

脑性瘫痪以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病因多与先天禀赋有关,证候多虚实夹杂,虚在肝肾、心脾亏虚,实在痰瘀阻滞,治疗当应用中药内服、针灸、推拿、外治、康复等综合手段,方能取得一定疗效。

痿病是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肌肉萎缩的一类病证。儿科发病多由感受温热之邪为起因,也有因先天禀赋或后天饮食所伤、正气不足产生者。常见病机与邪热伤阴、湿热浸淫、肝脾肾亏损有关,由此导致肌肉筋骨经脉失于濡养而成痿。治疗法则初起邪实者以祛邪为主,久之正虚则常用调理脾胃、益气养血、补益肝肾等法,并同样需采用多种疗法综合治疗。

痹病为肢体经筋病变,发病内因为正气不足,外因则责之风、寒、湿、热侵袭。本病初起多为实证,久病则耗伤正气而虚实夹杂。初起治疗应根据感受风、寒、湿、热之邪的偏颇,分别予祛风、散寒、利湿、清热等法配合使用;病久者则需用化痰活血通络之品,并常与调养气血、补益肝肾等法兼施。

肝病主要分虚实论治。实证者,又常辨外感、内伤之异而分治。外感而起者,由感受邪毒入里,内舍于肝胆,流注于肝经、筋脉,阻滞气血运行,导致毒壅气滞血瘀痰凝,故治疗以祛邪为法,根据热毒、气滞、血瘀、痰湿之不同,分别予以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祛湿化痰等治法,各因素之间常相互兼夹,临证时要仔细甄别,各治法配合运用;热毒深重时,又当予泻肝利胆,或通腑泄热釜底抽薪以救急。虚证者,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亏虚或病久致虚,视肝之气血阴阳亏虚不同,予益气、养血、滋阴、温阳治疗,其中以滋阴、养血较为多用。虚证同时需详辨他脏有无亏虚,有则一并调治,如脾虚肝亢需补脾平肝,肝肾阴虚当肝肾同补。热毒痰瘀等痹阻经络、筋脉者,需予活血化瘀、清热化痰、通经活络等治疗,病久不愈邪滞不去正气亏虚者,又需扶正祛邪并施,且需坚持长期治疗,有条件者还应配合中药外治、推拿、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

儿科肝病常见证候及治法如下。

热盛动风证:高热神昏,两目窜视,牙关紧闭,项背强直,烦闷不安,手足躁扰,肢体抽搐,舌质红绛,舌苔黄,脉弦数,指纹青紫。治以凉肝息风法,用羚角钩藤汤加减。热在卫分与银翘散合用,热在气分与白虎汤合用,热入营分与清营汤合用,热入血分与犀角地黄汤合用,若是瘟疫气营两燔则常与清瘟败毒饮同用。方中羚羊角被《药性切用》谓“为惊狂抽搐专药”,清肝定惊、息风止痉力强,且无毒性,为治疗热盛动风要药。

风痰内蕴证:头晕目眩,胸胁满闷,突然仆倒,喉中痰鸣,肢体抽搐,四肢麻木、瘫痪不用,舌苔腻,脉弦滑。治以豁痰息风,用涤痰汤加减。癫痫风痫证用定痫丸加减,眩晕风痰蒙窍证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痰走经脉筋络挛急用指迷茯苓丸加减,痰瘀阻滞肢体不用取通窍活血汤合涤痰汤加减。

肝气郁结证:抑郁或急躁易怒,胸闷,喜叹息,胸胁胀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或项有瘿瘤,或胁下痞块,舌苔薄白,脉弦,指纹滞。治以疏肝解郁法,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于胁痛肝气郁结证等。

肝胆湿热证:身目黄疸,口苦胁痛,纳呆呕恶,渴不多饮,发热或寒热往来,尿色黄浊,或见阴痒湿疹,或见睾丸肿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指纹紫滞。治以清利肝胆湿热。黄疸阳黄证用茵陈蒿汤加减,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肝胆脾胃湿热证用大柴胡汤加减,水疝湿热下注证则用大分清饮加减。

肝火上炎证:面色红赤,目赤肿痛,头痛易怒,性情急躁,夜寐不宁,口苦咽干,胁痛吐酸,或有呛咳咯血,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指纹紫。治以清肝泻火法,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肝经火盛者需用龙胆入方,虽然其味大苦,但不用则难以峻泻其火,常用剂量以1~3g为宜,若是瘟疫肝经淫热而头痛如劈、呕恶频频、神昏谵语、抽搐不止时则需用大剂量,笔者最多曾用至15g,以汤剂从鼻饲管注入胃中,效佳而未见副作用。肝火亢而未盛者用方中黄芩、栀子清泻肝火即可。

肝阴虚证: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模糊,面颊潮红,咽干口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或有手足蠕动,舌红少津,舌苔少或薄黄,脉弦细数,指纹淡紫。治以滋补肝阴,用一贯煎加减,方以生地黄、枸杞子、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养肝阴为主,佐少量川楝子疏肝理气清热。若是伴肾阴虚者则用六味地黄丸加减,阴虚风动震颤者用大定风珠加减,阴虚阳亢眩晕者用一贯煎合天麻钩藤饮加减。

肝血虚证:面白无华,唇指淡白,眩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不清或为夜盲,或肢体麻木、肌肉瞤动,或心悸怔忡,舌质淡,舌苔薄,脉细弱,指纹淡白。治以养肝补血,用四物汤加味,常加枸杞子、鸡血藤、阿胶、龟甲胶、知母等。两目干涩,视物不清或为夜盲者可用羊肝丸。

3.研究进展

现代中医儿科学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学术发展,其中包括中医儿科肝病学。儿科肝病的发病情况在现代有较大的变化,传统肝病的证候发生率有所改变,又有一些新的疾病和证候在临床大量出现,中医儿科工作者面对现代儿科临床常见肝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认识不断深化,中医药在一些病证中显示出辨证治疗的特色和安全性好的优势。

小儿癫痫历来受到关注。20世纪80年代江育仁教授在《中医儿科学》五版教材中归纳本病病因病机有先天因素、顽痰阻窍、血滞心窍、惊后成痫,证候划分为惊痫、风痫、痰痫、瘀血痫,以及肝肾亏虚、心脾不足,建立了本病现代辨证论治的基本规范。笔者通过长期临床经验积累总结出,癫痫往往证候兼夹、一证为主,发作期豁痰定痫以治标、缓解期化痰断痫以治本的治疗法则,活用草、虫、石治疗各类小儿癫痫的具体方法。董廷瑶教授辨证使用涤痰开窍法、镇肝宁心法、增元益神法、滋阴息风法及豁痰活血法等治疗癫痫,强调初治以祛痰为主,后期以养心安神、滋阴息风调治以培本,防其复发。马融教授认为肾精亏虚是小儿癫痫的根本,重视补肾填精,脾虚是生痰之源,脾虚则痰伏,同时强调健脾化痰,发作时重视化痰开窍、平肝息风治疗,他并牵头制订了《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癫痫》2012年版及《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癫痫(修订)》2020年版。现代对于小儿癫痫有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报道,证实了辨证中药、针灸治疗小儿癫痫的有效性及与西药相比相对的安全性,研制了癫痫动物模型,研究了中药复方、单体、针灸的抗癫痫作用机理,研制出了一批中成药。

20世纪以来小儿惊风的发病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江育仁教授已经对传统治疗急惊风、慢惊风的经验做了总结,并在流行性乙型脑炎、泄泻等疾病致惊风治疗实践中彰显了中医药辨证治疗的疗效。对于流行性乙型脑炎,在大样本临床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更提出了从热、痰、风论治,以及外风为暑温邪毒外感生风、内风有热极生风与虚风内动,相应的祛风、息风、搜风三大法则。近30年来,过去因疾病迁延而发生的慢惊风已经少见,由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引起的急惊风也随着原发病发病率的大幅下降而减少,20世纪后期对于流行性腮腺炎引起的脑炎惊风则有临床研究总结报道,继之手足口病产生的脑炎则又引起学界关注。而对于临床更为常见的感冒、肺炎等外感热病初期的“风热动风”在临床仍然常见,成为研究的热点。鉴于急惊风一旦发作,则口服药物难以取得及时止痉的速效,近年来,笔者提出,对于既往有风热动风史的热性惊厥患儿不应待其惊风发作时才去用药,应当截断于先,在风热初起时便给予具有解热镇惊息风的中成药如羚珠散治疗,有退热、镇惊的双重效果,有效地降低了急惊风的发病率。

抽动障碍是近30年来日趋增多的神经精神疾病,受到家长和医学界的重视。中外古代均无此病名,相关论述也少。中医学关于此病的临床研究首先见于1990年卓安华、毕可恩的两篇报道,山东、北京、南京、天津等地的多位专家对此提出了辨证论治的方法。如毕可恩用滋阴疏肝的一贯煎为主方治疗,肖淑琴用健脾化痰的二陈汤为主方治疗,刘弼臣提出从肺论治,武连仲报道用针刺治疗等。应用循证性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制的技术方法,王素梅教授于2012年牵头研制发布了《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多发性抽动症》,提出了本病从肝亢风动证、痰火扰神证、气郁化火证、脾虚痰聚证、脾虚肝亢证、阴虚风动证辨证治疗的方法。笔者认为本病发病与风和痰密切相关,病位主要在肝,与心、脾、肺、肾密切相关,以风阳妄动、痰浊内蕴为主要病机。本病特点为本虚标实,其标为风火痰,风可分为实风和虚风,实风又可分为肝风与肺风、脾风,虚风为肝肾阴虚风动,痰可分为痰火和痰浊,临床从五脏辨证,治疗以息风豁痰为法则,提出了辨证治疗方案。

脑性瘫痪属于中医学的“五迟”“五软”“五硬”范畴,中医药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研究取得进展,治疗方法不断发展和完善,针对其不同类型、不同证候,运用中药内治、外治、针灸、推拿及康复等综合治疗,形成了逐渐深化的治疗方案。马丙祥教授牵头研制2012年发布了《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脑性瘫痪》,提出了本病中药、中成药、推拿、针灸、穴位注射、中药洗浴及熏蒸的综合治疗方案,为本病的规范治疗提供了指导。

还有多种其他儿科肝病,现代都有基于中医药理论认识其病因病机的论述、辨证论治方案的建立,以及不少临床和实验的研究成果报道,推动了中医儿科肝病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4.学术展望

惊风、癫痫在古代、现代都已经有不少学术积累,今后研究应当不断深化。惊风的辨病辨证相结合,即对于西医不同原发病引起的惊风中医如何更加精准辨证要加以探究。癫痫的中药、西药如何扬长避短、协同增效、减少毒性等,不同类型癫痫的治疗如何分别形成优化临床治疗方案,需要深入研究、逐步积累。加强有效中药的药理、毒理研究,包括有效组分、单体的筛选,将能为提高临床疗效、开发有效安全的中成药提供基础。

儿童黄疸病因较多,有胎黄不愈迁延而产生,如常见的巨细胞病毒肝炎、淤胆型肝炎,有先天特禀因素、后天发病者,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地中海贫血,有后天性肝细胞性、溶血性、阻塞性黄疸,还有药物、毒物中毒性肝病黄疸等。不同原发病产生的黄疸虽然可以采用阳黄、阴黄、瘀黄的基本辨证方法来治疗,但若能总结出不同原发病产生黄疸的辨证治疗专用方案,则更有利于疗效的提高。同时,中医药治疗黄疸包括各类儿童黄疸的疗效机理研究已经逐步开展,相信这方面的工作更能充实黄疸中医药治疗的理论认识,并能促进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

儿童脑性瘫痪、肝豆状核变性、痿病、痹病等疾病都属于难治性疾病,但国内有些单位坚持数十年的不懈研究,不仅做大了临床,也总结了在现有条件下针对其不同证候的治疗方案,疗效逐步有所提高,这不仅受到患儿家长的欢迎,也为中医儿科难治病治疗树立了榜样。继续在多种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加以研究总结,将可能给这些疾病的预后带来可喜的变化。

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在儿童比成人发病率低,但近年来也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加强饮食指导治未病,发挥中医药治疗特色,找准中医药治疗的适应证,学习、应用好前人经验,尤其是经方的辨证应用,能取得显著的疗效,值得总结提高。肝痈的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疏肝通络治疗有高于抗生素治疗的效果,这方面笔者有切身临床体会,虽然目前临床本病已经少见,但若是见到这种病例,我们发挥中医特色,将能给患儿家长及同行带来中医疗效神奇的体验。

眩晕、胁痛这类以患儿自觉症状为主的疾病,经过相关检查如能查明病因应当按照病因治疗,但临床上以查不出病因者占多数,因而多属功能性病变。近年来,功能性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其治疗在业界越来越受到重视。一般情况下,对于眩晕、胁痛的治疗,中医药辨证论治能够取得较之西医药对症治疗较好而巩固的效果,守中医理论之正,创辨证治法之新,在这类疾病的治疗中有望取得有价值的成果。

儿科肝系疾病多属慢性病、难治性疾病,虽然现代中医、西医都在不断研究,有所进展,但若是要征服这些疾病还任重道远。例如:难治性癫痫、先天性溶血性黄疸病、肝豆状核变性、脑性瘫痪、痿病、顽痹等都属于疑难杂症,到目前为止疗效尚不能令人满意。即使是治疗有效的惊风、癫痫、抽动障碍、眩晕、胁痛、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等疾病患儿,如何降低其复发率,也需要加强研究。临床肝病新病种如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等如何治疗更需要我们去探索。所以,中医儿科肝病研究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只要我们坚持中医自信,勇于探索,努力实践,在儿童肝病研究中一定能取得突破,产生有理论意义、有应用价值的成果。 PtWEobaSiJRN9Y/P165qZJ2RlKAOT1pAuRVqg0wuZssePSl1Pl+8/7x/2nROg+z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