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药之性味与植物分类

中药之性味与植物分类具明显之相关性,性味又与中药之作用相关,因而植物分类与中药之临床效用明显联系,欲了解每味中草药之临床应用,就必须从它的植物分类入手。常用中药见于如下之科属:①伞形科:羌活、独活、防风、白芷、柴胡、前胡、胡荽、藁本、当归、川芎等;②菊科:蒲公英、败酱草、紫菀、款冬花、野菊花、菊花、青蒿、牛蒡子、苍耳子、豨莶草、漏芦、茵陈、佩兰、苍术、白术、大小蓟等;③百合科:玉竹、黄精、知母、贝母、山慈菇、天冬、麦冬、葳蕤、百合、土茯苓等;④唇形科:黄芩、夏枯草、紫苏、薄荷、藿香、益母草、丹参、泽兰等;⑤蓼科:大黄、土大黄、何首乌、扁蓄等;⑥毛茛科:黄连、附片、乌头、丹皮、白芍、赤芍、威灵仙等;⑦豆科:黄芪、山豆根、赤小豆、白扁豆、甘草、苦参、葛根、补骨脂、芦巴子等;⑧蔷薇科:桃仁、杏仁、山楂、玫瑰、木瓜、香橼、佛手、仙鹤草等。

上述列举8个科属之常用中药,现分析如下:

伞形科中药中柴胡、前胡、羌活、独活、白芷、防风、胡荽、藁本均系传统之祛风湿药,具有明显之解表去痛功效;惟当归、川芎为传统之补血活血药。细考其作用,在传统治头痛方药中恒加当归、川芎两味,盖颠顶之上惟风能至,二药既善治头痛,亦可谓祛风也,古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谓,说明二药既同属伞形科,则与其他该科成员当具一定共同性。

菊科中药中蒲公英、败酱草、野菊花、菊花、青蒿、牛蒡子、漏芦、茵陈、大小蓟、豨莶草等均具清热解毒作用,说明菊科中草药之主要作用是清热解毒。苍术、白术、苍耳子、佩兰等四药虽非传统之清热解毒药,但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苍耳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强大之抑制作用;苍术中提取出烯内酯Ⅰ、Ⅱ、Ⅲ均有强大之抑菌消炎作用;白术挥发油对食管癌、艾氏腹水癌均有明显之抑制作用;佩兰对肠道感染具明显临床疗效,经实验研究证明该药对肠道病毒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上述研究说明,苍术、白术、苍耳子、佩兰虽非传统之清热解毒药,但其药理作用亦包括清热解毒。

百合科中药玉竹、黄精、知母、葳蕤、百合、天冬、麦冬均为传统之补阴药。贝母、山慈菇、土茯苓虽非传统之补阴药,但贝母具清热、润肺、化痰之功;土茯苓属清热解毒之大剂,山慈菇清热软坚。诸药均具清热之效,热易伤阴,热清之,则阴可复耶,故亦寓养阴、补阴之效矣!

唇形科中药黄芩、薄荷、夏枯草均具清热泻火之效,为传统之清热泻火或清热解毒方药。藿香、紫苏虽然不属传统中药之清热类,但藿香除对胃肠道有调节功能外,经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该药对肠胃真菌亦具明显抑制作用,同时对钩端螺旋体、鼻病毒均具抑制作用;紫苏则除止咳化痰、解表清热之功能外,经现代实验研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均具明显之抑制作用。益母草、丹参、泽兰三药均具活血化瘀之效,丹参清热、益母草消肿、泽兰解毒皆寓泻火之效,据近代实验研究,三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由此说明唇形科中药均具直接或间接之清热泻火作用。

蓼科植物大黄、土大黄、何首乌、扁蓄均具泻火利湿之效,惟何首乌除清热解毒外尚兼补血填髓之功。豆科植物黄芪、补骨脂、葛根、芦巴子、白扁豆,或补气,或补阳,或益精,或升阳;苦参一味虽属清热燥湿之剂,但现代药理学研究其具有明显升白作用,亦寓补气之功效。蔷薇科植物桃仁、杏仁、山楂、玫瑰、木瓜、香橼、佛手、仙鹤草均具行气活血功效,其中杏仁止咳、山楂消食、木瓜利湿、仙鹤草止血益气,乃同中之异也。上述各科中药大体亦具同科同用之原则,所不同者乃科同而属目各异,此同中有异之故也。

惟毛茛科之各种中药功效之差异较大,附片、乌头大热而壮阳;黄连大寒而泻火;丹皮、赤白芍活血而清虚热;威灵仙则为传统之祛风湿药,现代研究对病毒有巨大之抑制作用。此科之中草药尚未发现明显同科同用之规律,应作为今后探讨之重点。 BxxGrq+vu4N4Yg5W0wpt3DhFW4D2h9novF9/Bl1ODT4h11LI9tMB/Rs2cn653Hm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