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癫痫发展简史

癫痫因其特殊的发作形式很早就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疾病之一。国内外医家几千年来在对该病的认识及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们了解癫痫发展过程及研究、治疗癫痫病大有裨益。

一、西医发展简史

癫痫(epilepsy)一词,意为发作。约3000年前,在美索不达米亚(现伊拉克)用Akkadian文字描写了癫痫全身发作,埃及(公元前1600年)、印度(公元前1000年)、巴比伦(公元前500年)均记载了癫痫发作时的症状;2000年前在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学校中一批医师所著的《在神圣的疾病( On the sacred disease )》一书中有描述癫痫病的内容;公元2世纪盖伦(Galen)认为癫痫是脑室内聚集了4种液体中的痰与胆汁。

1667年Willis提出癫痫的发作来源于大脑。1791年Galvanis首先发现了动物的脑电现象。1929年德国精神病学家Hans Berger做出了人的脑电图,并于1931年报告了棘波是癫痫发作间期脑电图现象。1931年Jackson根据癫痫发作时的脑电图特征,提出癫痫是“高度不稳定的细胞群突然、暂时过度的发放”,这种观点至今仍对癫痫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治疗方面,1875年Locock用溴化物治疗15例癫痫,取得显著疗效,因此,溴化物成为当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抗癫痫药物。1912年法国Hauptmann开始用苯巴比妥治疗癫痫,1918年成为首选抗癫痫药。此后,哈佛大学的Putnam发明了一种用适度的电击使试验猫产生痉挛的癫痫药物筛选方法,Putnam和Merritt用这种方法发现了苯妥英钠、苯乙酮和苯甲酮三种新药,这三种新药在控制动物因电击所诱发痉挛作用,明显优于溴化物和苯巴比妥。经对118例服用苯妥英钠2~11个月癫痫患者临床观察,在治疗期间58%的患者没有大发作,27%的患者发作明显减少;在治疗中还发现该药对癫痫大发作和精神运动性发作疗效显著,对小发作作用较差;不良反应只有轻微的催眠作用。故此,可以说苯妥英钠的发现是世界癫痫治疗史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20世纪20年代,纽约一位律师的儿子患有严重的癫痫病,当时他向一位骨科医生咨询治疗方法时,医生推荐了一种饥饿疗法,即在3~4周内不吃饭,只喝水。结果这名癫痫患儿的发作得到缓解。在此之后,纽约教会医院的H.Rawle Geyelin医生对26例患者进行了饥饿疗法后发现,20例患者的发作得到了改善。1921年,Mayo医疗中心的Wilder提出当饮食中的脂肪与葡萄糖的比例大于2∶1时,可引发酮症,取名为生酮饮食。生酮饮食可以达到与禁食相同的结果,并且还能延长这种效果。如果要消除酮症,只需将脂肪与葡萄糖的比例调节到1∶3即可。Peterman报道了500例儿童患者治疗结果,通过生酮饮食加脱水治疗,必要时给予苯巴比妥,有一半患者的发作得到了控制,另有20%的患者症状得到了改善,表明这种方法对儿童的疗效优于成人。

癫痫的外科治疗起始于1886年5月26日。Horsley在伦敦国立女王医院实施第一例癫痫病灶切除术,该患者是一位苏格兰人,其颅骨凹陷性骨折,继发癫痫,在入院13天内发作2870次。Horsley判定患者左侧额上回后部有外伤性瘢痕,结果经手术证实,并将瘢痕切除。癫痫外科学的另一个里程碑是在1893年,Krause首次在人体上利用术中电刺激术,并在Horsley工作的基础上,原创性地发表了人类运动区定位图谱,主要是新皮质病变的手术切除术。此后,随着CT、MRI、SPECT、PET、MEC等的出现,手术的术前定位更加清晰,提高了手术的效果。

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抗癫痫的新药研发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如托吡酯、拉莫三嗪、氨己烯酸等,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二、中医发展简史

癫痫之病,中医称之为痫病,其名称最早见于公元前《五十二病方·婴儿病痫方》中,有“间(痫)者,身热而数惊,颈脊强而复(腹)大”的记载。《黄帝内经》称其为“胎病”“癫病”,如《素问·奇病论》曰:“帝曰:人生而有病颠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素问·长刺节论》曰:“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癫痫之名见于《医学纲目·肝胆部·癫痫》,其云:“痰溢膈上,则眩甚仆倒于地,而不知人,名之曰癫痫。”此外,后世医家根据其症因脉治的不同,赋予其他的名称。如《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风痫候》根据其病机属性分为“阴痫”“阳痫”;《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痫候》依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分为“惊痫”“风痫”“食痫”;《婴童百问·惊痫》按照五脏主病区分为“心痫”“肝痫”“脾痫”“肺痫”“肾痫”;《名医别录·五痫》以发作时的声音特点分为“马痫”“羊痫”“猪痫”“犬痫”“鸡痫”“牛痫”等。

在癫痫的病因学中,有先天之因与后天之因之分。先天之因首见于《黄帝内经》,有胎中受惊之说。隋代巢元方认为孕期调护失宜也可引发本病,《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养小儿候》云:“小儿所以少病痫者,其母怀娠,时时劳役,运动骨血,则气强,胎养盛故也。若侍御多,血气微,胎养弱,则儿软脆易伤,故多病痫。”后天之因又可分为风、惊、食等,因于风者多见于小儿急慢惊风,反复发作,未得根除。常因风邪与痰浊内扰,进而阻塞心窍,横窜经络可以续发癫痫,正如《活幼心书·痫证》云:“阴痫者,因慢惊后,去痰不尽,痰入心包而得……阳痫者,因感惊风三次发搐,不与去风下痰……所谓惊风三发便为痫。”所谓三发,是指惊风多次发作不愈而言,迁延可成癫痫。因于惊者诚如《证治汇补·痫病》所云:“或因卒然闻惊而得,惊则神出空舍,痰涎乘间归之。”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惊气归心,恐则伤肾,惊则神出舍空,痰涎乘间而为之。此即《诸病源候论》所称:“惊怖之后,气脉不足,因惊而作痫者。”小儿脾胃虚弱,易为乳食所伤而成食滞,且水湿不得运化而生痰浊,痰食壅塞中脘,气机失于升降也是诱发癫痫的一个原因。故此,《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痫候》对其进行总结归纳,其云:“诸方说痫,名证不同,大体其发之源,皆因三种,三种者,风痫、惊痫、食痫是也。风痫者,因衣厚汗出,而风入为之;惊痫者,因惊怖大啼乃发;食痫者,因乳哺不节所成。然小儿气血微弱,易为伤动,因此三种,变作诸痫。”

癫痫的病变机理有痰瘀交阻,气机逆乱之说。因于痰者如《万氏秘传片玉心书·惊风门》所述:“凡小儿因闻非常之声,见异类之物,或为争斗推跌,或大小禽兽之类致惊,其神气结于心而痰生焉。痰壅气逆,遂成搐搦,口眼歪斜,口吐涎沫,一时即醒,如常无事。或一日一发,或间日再发,或三五日一发,或半年一发,一年一发。若不急治,变成痫疾,而为终身之痼病也。”因于瘀者如《普济方·婴孩一切痫门·候痫法》所论:“血滞心窍,邪气在心,积惊成痫。”气机逆乱致痫者如《幼幼集成·痫证》所言:“夫痫者,痼疾也。非暴病之谓,亦由于初病时误作惊治,轻于镇坠,以致蔽固其邪,不能外散,所以留连于膈膜之间。一遇风寒冷饮,引动其痰,倐然而起,堵塞脾之大络,绝其升降之隧,致阴阳不相顺接,故卒然而倒。”

历代医家对于癫痫的治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五十二病方》专列“婴儿病痫方”,采用“雷丸药浴”治疗小儿癫痫;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提出风引汤“除热瘫痫”;《医学纲目·肝胆部·癫痫》指出“镇惊丸治小儿一切惊痫”;《医学心悟·癫狂痫》亦有“定痫丸。男、妇、小儿痫证,并皆治之”。特别是清代医家陈复正的《幼幼集成·痫证》记载了两首治疗小儿虚痫的名方,即“集成定痫丸。治小儿痫证。从前攻伐太过,致中气虚衰,脾不运化,津液为痰,偶然有触,则昏晕卒倒,良久方苏。此不可见证治证,盖病源深固,但可徐图。惟以健脾补中为主,久服痰自不生,痫自不作矣”,“河车八味丸。治小儿痫证。年深日远,肝肾已亏,脾肺不足,心血耗散,证候不时举发。此证总归于虚,不可以为有余而攻逐之,致成不救。但以此丸早服,以救肝肾”。上述医家所论治法及方剂对当今中医药治疗小儿癫痫病仍有指导意义。

近几十年来,随着中西医学的交流及融会贯通,中医对癫痫病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细化,尤其是对于难治性癫痫,中西药联合使用确实可提高临床疗效。联合治疗中,中医在抗惊厥、改善偏颇体质、增强患者对抗癫痫西药的敏感性、减少耐药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此,在医学发展经历了经验医学、实验医学,到目前的整合医学时代,中医药学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保持自身特色,借鉴现代科学、现代医学技术和方法,不断进取、创新,争取做到取一切可取之法,用一切可用之术,综合治疗小儿癫痫,提高疗效,使之尽快回归社会,解除患儿及家长的心理及经济负担。 iVn1qnrMcu+hDuY0O2vtmlL8XZ2gvf7q1O8eXRV/c8Jj5yfVnn08fJTEnGS4yya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