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因其特殊的发作表现,在公元前即引起国内外医家的注意。在中国,对癫痫病的描述可追溯到公元前的《五十二病方》,其记载有“婴儿病间”“雷丸药浴”等病名和治法。后世历代医家对其进行了研究、实践,形成了一些对临床有指导价值的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药。在国外,约3000年前,在美索不达米亚(现伊拉克)用Akkadian文字描写了癫痫全身发作;2000年前,在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学校,一批医师所著的《神圣的疾病》一书中有描述癫痫病的内容;公元2世纪盖伦(Galen)认为癫痫是脑室内聚集了4种液体中的痰与胆汁。巧合的是,两千年来中西医较为一致的观点为:癫痫是因为痰阻心(脑)窍而发病。然而,西医在近两百年来,注重运用实验的方法积极探索人体疾病发生、变化的物质基础,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如1929年观察到癫痫病人脑电图异常波形;1918年用电刺激动物模型筛选抗癫痫药物;1886年开创了用手术切除的方法治疗难治性癫痫等。特别是近100年来,西医跟随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借助CT、MRI、PET、SPECT等手段使癫痫的诊断更加清晰、明确。中医学在近100年来,秉承天人合一、辨证论治、补偏救弊、调和阴阳等理念和方法,在癫痫诊治中也有不小的进步,但总体来讲尚不如人意。中医要创新、发展,首先要有开放的意识、开放的精神,要打破中医闭环圈子,与现代医学、现代科学相结合,更好地发展自己。但是,这种开放是学习、是引进、是借鉴、是包容,但绝不是转化、失去自我,既要开放,又要不失本质,要把握好这个度,即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当前,在全国范围内从事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专科医师并不是很多,究其可能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对癫痫病认识不足,如同样是癫痫病发作,其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原发性癫痫又有良性癫痫和非良性癫痫之别。因此,有些医生看到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癫痫,甚至是良性癫痫效果较好的报道,而信心十足;但在临床中遇到的癫痫又多为继发性癫痫,甚至是难治性癫痫,疗效欠佳,故而产生怀疑,丧失信心。另一方面,癫痫病的病因复杂,诱因对其复发影响较大,症状多样,或有的癫痫病人常常无证可辨,加之此病病程较长,病人依从性较差,对古方中含有有毒中药的畏惧心理,不敢冒然、长期使用等因素,都可影响治疗效果。笔者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认为中医药治疗癫痫病是有优势的。首先,中医药因其处方多变,可防止难治性癫痫病患者的多药耐药;其次,抗癫痫中药具有多组分、多途径、多靶点等整体调节的优势,对于病因多样、病机复杂的癫痫病来讲,比单靶点药物更有优势,特别是对癫痫共患病也有较好的疗效;最后,中西药有协同作用,中药可增强西药抗惊厥作用及改善癫痫患儿偏颇体质、提高惊厥阈、增加机体对抗癫痫西药的敏感性。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癫痫专科是由李少川教授于1979年创立的,迄今已有40余年历史。40余年来癫痫专科在几代人的努力下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一是注重抗惊厥和脑电图的改善,目标是减少癫痫的发作次数和脑电图异常放电;二是抗痫增智,重点研究在减少癫痫发作的基础上如何提高患儿的认知功能;三是开展难治性癫痫的研究,特别是对多药耐药的病人加用中药后如何提高抗癫痫西药的疗效;四是关注月经性癫痫,部分女性癫痫患者癫痫发作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其在月经周期中雌激素升高、孕激素降低时容易引起癫痫发作,因此,运用中医药提高孕激素、降低雌激素水平,可以达到减少或控制青春期女性患儿癫痫发作的目的;五是开展抗癫痫有毒中药的研究,力争明确中药的毒性成分、作用途径、损害靶点,以及临床中有毒中药“量-效-毒”“时-效-毒”之间的关系,既保证疗效,又尽量减少对患儿的损害。
40余年来我们承担了癫痫课题20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课题10项,省部级课题8项,局级课题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2009年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小儿癫痫中医诊疗指南》,2017年主持修订工作;主编了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本科教材),《中医儿科学临床研究》(研究生教材),并主笔教材中的癫痫章节。研发中药新药小儿抗痫胶囊(已上市),研制了院内制剂熄风胶囊、茸菖胶囊。培养了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百余人。
此书中所列方剂、中成药均为处方药,应在中医师辨证准确的基础上使用,家长不得私自摘录、引用,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脑病研究团队的医生参与了部分章节的撰写,儿科硕、博士生为本书的资料收集、病案整理给予了大量的协助,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马 融
2020年3月15日于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