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癫痫临床症状拓展

癫痫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脑部疾病,以脑神经元过度放电导致反复性、发作性和短暂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临床表现形式复杂多样。近年来随着对小儿癫痫认识的不断深入,对临床症状的研究也有了较大进展,下面分别从中、西医两方面论述之。

一、传统中医认识

古代医家多从小儿痫病发作过程及病因角度描述其临床症状。

(一)先兆症状

小儿痫病是一种发作性疾病,预先了解发病前的先兆症状,对于预防发作、截断发作及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对癫痫病人发作前先兆症状的记载。《灵枢·癫狂》云:“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隋代对发病前的先兆症状认识不断加深,提出了小儿发痫之前的证候。《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欲发痫候》曰:“夫小儿未发痫欲发之候,或温壮连滞,或摇头弄舌,或睡里惊掣,数啮齿,如此是欲发。”唐代对发病前的先兆症状有了系统认识,提出了20条欲发痫症状。《备急千金要方·惊痫》记载:“手白肉鱼际脉黑者,是痫候;鱼际脉赤者,热;脉青大者,寒;脉青细为平也。鼻口干燥,大小便不利,是痫候。眼不明上视,喜阳,是痫候。耳后完骨上有青络盛,卧不静,是痫候。青脉刺之,令血出也。小儿发逆上,啼笑面暗,色不变,是痫候。鼻口青,时小惊,是痫候。目闭青,时小惊,是痫候。身热,头常汗出,是痫候。身热,吐而喘,是痫候。身热,目时直视,是痫候。喜欠,目上视,是痫候。身热,目视不精,是痫候。目瞳子卒大,黑于常,是痫候。卧惕惕而惊,手足振摇,是痫候。卧梦笑,手足动摇,是痫候。意气下而妄怒,是痫候。咽乳不利,是痫候。身热,小便难,是痫候。吐痢不止,厥痛时起,是痫候。弄舌摇头,是痫候。”宋代对发病前咽喉部呀呷作声的先兆症状进行了补充,并提出了截痫法。《幼幼新书·痫论候法·截痫法》论:“未发之前,身体壮热连滞不歇,素有痰涎,咽中呀呷作声;或摇头弄舌,眼目斜视,眠睡惊掣。如此必是欲发痫之证,宜截之。”

(二)发作症状

古代医家多以论述癫痫全面性发作为主,亦有对局灶性发作的描述;并根据发作病因细分为风痫、惊痫、食痫、热痫、痰痫等。

1.发作类型

(1)全面性发作:《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痫候》曰:“其发之状,或口眼相引,而目睛上摇,或手足掣纵,或背脊强直,或颈项反折。”《育婴家秘·痫》云:“病者,其候卒然忽倒,四肢强直,目闭或翻上不转,口噤或有咬其舌者,口中涎出,或有无涎者,面色或青或白,或作六畜声,其状不一,乃小儿之恶候也。一时即醒如常矣。其发时,或以旬日计,或以月计,或以年计。”

(2)局灶性发作:《外台秘要》云:“其状目睛不转而不能呼。”《医学纲目·癫痫》解释为:“癫痫,即头眩也,痰在膈间则眩微不仆。”《奇效良方·五痫》云:“痰痫为病,此患似张狂……如梦中,如半醉,灯下不知人,皆从梦寐中作,所以无常也。忽耳不能闻,其目不能视,如狂。”

2.发作病因

(1)风痫:《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风痫候》言:“风痫者……初得之时,先屈指如数,乃发掣缩是也……小儿风痫,三部脉紧急,其痫可治。小儿脉多似雀斗,要以三部脉为主,若紧者,必风痫。”

风痫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风痫是指肝风,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肝风内动是引起癫痫发作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肝风内动是癫痫的主要病机,而非病因,引起肝风内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惊、食、痰、瘀等,因此,不能将肝风内动作为癫痫的病因。广义的风痫是指内外风,外风引动内风可致痫,外风致痫可发生在癫痫的初期,如《证治准绳·幼科》曰“惊风三发便为痫”,也可见于癫痫病的过程中,而后者在临床中更为常见。

外风致痫的诊断应注意询问患儿有无家族癫痫、惊风史,特别是一级亲属中有无此类病史。另外,还要注意患儿发作时的年龄、体温、发作类型等,如患儿年龄在5岁以上、发作时体温低于38.5℃、发作时间持续大于15分钟或一次发热多次发作、发作形式为一侧或局部发作,并结合脑电图及影像学检查等确定诊断。在癫痫病的治疗过程中,如遇外感发热而引发的癫痫也属于外风引动内风的范畴。

(2)惊痫:《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惊痫候》云:“惊痫者,起于惊怖大啼,精神伤动,气脉不定,因惊而发作成痫也……惊痫心气不定,下之内虚,则甚难治。凡诸痫正发,手足掣缩,慎不可捉持之,捉之则令曲突不随也。”

惊痫指因受惊,神气溃乱所致痫病。惊吓可引起癫痫的初次发作,也可以引起癫痫的复发,而后者在临床中更为常见。

惊痫的诊断应注意询问患儿平素精神状况,如平素胆小敏感,情感波动大,易受惊吓等。另外,还要注意询问是否有暴受惊恐的原因;发作前是否有惊恐感,如欲投向亲人怀抱或抓住实物等;发作时是否有无意识动作,盲目行走,就地转圈,惊恐意乱,不能自主,时而愤怒,时而惊叫不安,如人将捕之状,吐舌弄舌,面色忽红忽白等表现,然后结合脑电图及影像学检查等确定诊断。

(3)食痫:《太平圣惠方·治小儿食痫诸方》曰:“小儿食痫,四肢抽掣,壮热惊悸,乳食不消,痰涎壅滞,发歇不定。”“小儿食痫,化聚滞奶食。坠涎利大肠。”“小儿食痫,心胸痰滞,大小便常多秘涩。”

食痫指因乳食过度,停结中脘,乘一时痰热壅盛而致痫。伤食可引起癫痫的初次发作,也可以引起癫痫的反复发作。

诊断食痫应注意询问脾胃情况,如有无平素脾胃虚弱、饮食不节等。另外,还要注意询问是否有明确的暴饮暴食史,发作前是否有脘腹胀满、腹痛、恶心、呕吐、大便秽臭或便秘等症状,结合脑电图及影像学检查等确定诊断。

(4)热痫:《太平圣惠方·治小儿热痫诸方》云:“小儿热痫,皮肉壮热,烦躁头痛。”“小儿热痫,面赤心躁。”“小儿热痫不知人,迷闷,嚼舌仰目。”“小儿热痫,发歇不定,眼目直视,身体壮热,吐沫,心神迷闷。”

热痫是在痫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主要表现为热证的一类证型。其特点有成因复杂、病位广泛、病理因素多等特点。

热痫的诊断应注意询问病因,如外感风热、食积化热、火热内生;询问病位,如肺(上焦)、脾胃及大肠(中焦)、肝肾(下焦);以及是否兼夹其他病理因素,如风邪、湿邪、痰邪,结合病因、病位、兼夹因素确定中医证型的诊断。例如:外感风热之邪侵犯上焦肺脏,可通过热灼津液,炼液成痰,痰热互结,热盛动风而致痫;亦可通过同气相求,外风引动内风而致痫。乳食失节,壅滞中焦,脾失健运,胃失腐熟,脾胃积热,热盛酿痰、生风而致痫;亦有过食肥甘厚味,阻脾碍胃,酿湿生热,滞于肠胃,气失升降,蒙窍动风而致痫。热邪侵犯下焦肝肾,可通过惊恐及大怒,五志化火,造成气机逆乱,伤及脏腑,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致痫。

(5)痰痫:《奇效良方·五痫》曰:“痰痫为病,此患似张狂,作之不常,或半年一作,或一年,或一月,或一日一次,或一日三次,一身惊搐,不废手足,不废头目,其人张狂,如梦中,如半醉,灯下不知人,皆从梦寐中作,所以无常也。忽耳不能闻,其目不能视,如狂。”

痰痫是指平素痰多,发作时有痰声辘辘表现的一类证型。中医认为“无痰不成痫”,故痰痫临床上最为常见。

痰痫的诊断应注意询问素体状况,如有无平素痰多、脾胃虚弱、大便不调、舌苔白厚腻等。痰痫在临床中常表现为抽搐不甚,主要是以神志改变为主,如愣神(事后自己不知),手中持物脱落,表情淡漠等。

(三)发作后遗症

古代医家已认识到癫痫发作后可出现失语和瘫痪等症状。《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发痫瘥后六七岁不能语候》言:“心之声为言,开窍于口,其痫发虽止,风冷之气犹滞心之络脉,使心气不和,其声不发。”《育婴家秘·痫》云:“初病搐时,日久不醒,以致风湿之气深入筋骨。后虽搐止,手足之病未平,如五软五硬之状,父母因循,不知早治,遂成废疾。”

总之,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经过两千余年的临床实践,传统中医对小儿癫痫临床症状认识更加全面深入,并细分出不同证型,指导着临床选方用药。

二、西医学认识

随着神经电生理学、神经影像学的发展,西医学对小儿癫痫临床表现的描述更加全面、深入,对发作前状态或促发因素、发作最初时的症状/体征、发作时的表现、发作持续时间、发作后的表现、发作演变过程、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发作间期的表现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和脑电图的改变,将其进行了分类,包括癫痫发作分类和癫痫综合征。癫痫发作分类为:①部分性发作:最初的临床表现为局部性发作,脑电图提示一侧大脑半球内的一组神经元受累。按照是否有意识丧失又可分为三类,无意识丧失者为简单部分性发作;有意识丧失者为复杂部分性发作;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发作;②全面性发作:是指最初的临床表现为全身性发作,脑电图改变提示双侧大脑半球同时受累。如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失神性发作、肌阵挛发作、失张力发作等;③发作类型不明,如癫痫性痉挛。癫痫综合征是表现为一组特定的临床症状和脑电图改变的癫痫疾患(即脑电临床综合征),在儿童中常见的有早期肌阵挛脑病、大田原综合征、婴儿痉挛症、遗传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等。

综上所述,随着西医学检查手段不断更新,对小儿癫痫临床症状也有了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进一步预防、治疗癫痫发作,改善癫痫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奠定了基础。 iVn1qnrMcu+hDuY0O2vtmlL8XZ2gvf7q1O8eXRV/c8Jj5yfVnn08fJTEnGS4yya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