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0月,我作为浙江中医药大学的青年教师,通过教育部公派出国留学的日语选拔考试和在大连外国语大学日语集训后,登上了赴日本国立佐贺医科大学的飞机,开启了从事风湿病临床、科研与教学的人生历程。当初之所以选择风湿病作为研究方向,主要也是基于风湿病更适合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考虑。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从留学到如今,一晃在风湿病领域奋战了33年。30多年来,既感受到了中西医学的神奇与魅力,也碰到过无奈与沮丧。有的反复多年顽固性口腔溃疡,服一周中药后,溃疡会荡然无存;有些高热昏迷的患者用了大剂量激素冲击后病情很快转危为安。但也碰到有的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找不到行之有效的办法,有的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因为感染而早早凋零。当然,让我感到欣慰的是,相当多的患者因使用了中西医两套治法,能够几十年保持病情稳定、正常生活与工作。有时,你会看到一些中小学时代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长大、结婚、生子、孩子再长大的欣喜过程,其中,离不开中西医结合治疗所起到的疗效更好、毒副作用更小的作用。所以,还是1965年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于光远先生说得好“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更好”!
2015年10月,我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五届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方医科大学吴启富教授手中接过接力棒时,深感责任重大,对风湿病的中西医结合方式、成效、机制等思考更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的首任主任委员、风湿病中西医结合的开拓者、天津市津华风湿病医院院长王兆铭教授于1989年组织全国专家编写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类疾病》专著,后做了补充与完善,更名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实用风湿病学》,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在阐述西医风湿病病因病理、诊断与治疗基础上,又分别论述了中医基本理论、名中医经验及雷公藤等药物的应用。这在当时让从事风湿病的临床医生了解了中西医两套方法,推动中西医的合理使用,促进疗效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时代在发展,今天的西医学对风湿病的认识与20年前已大不相同,再加上《中国中西医结合实用风湿病学》一书编入相当篇幅的风湿科普问答等内容,已不符合现代学术专著的体例。为此,我决定组织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同道重新编写一本《中西医结合临床风湿病学》。
我对编写该书的基本立足点有二:一是面向临床,即围绕风湿病的临床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中西医结合,即本书的中西医结合不是简单罗列中西医两套知识与方法,让读者自己思考综合,而是根据临床实际,针对每一病种提出中医、西医结合在一起的诊治意见或方案,为此,书中专门设立了“中西医结合诊治策略与措施”“中西医调护”“中西医临床研究进展”等栏目,目的就是为临床提供具体而实用的中西医结合指导意见。该书的编写得到全国风湿病领域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专家的热烈响应,专委会的大部分常委都参与了编写。大家怀着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克服工作忙、任务多、时间紧等困难,坚守科学精神,贯穿精品意识,做到内容准确、表达流畅、图文并茂。通过努力,我们终于在今年5月完成书稿。全书计160余万字,共35章。第一章为导论,从整体上论述了风湿病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历程,包括病名、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演变,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五种方式以及今后发展的七大方向。从第二章开始,以病为章,分述了类风湿关节炎等34种风湿病的中西医结合的预防、诊断、治疗及康复等。其中,治疗中的“中西医诊治策略及措施”为其重点,也是本书的特色所在,相信能对临床起到具体的指导作用。
本书的出版,我首先要感谢专委会候任主委刘维教授等朋友在撰写、审稿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依靠大家的齐心协力,我们才能编成这本《中西医结合临床风湿病学》专著。我还要感谢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领导以及本书的编辑王秋华老师,在任务繁重的情况下,支持该书的出版并为之付出大量的心血。另外,我还要感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风湿科薛静教授团队参与审稿以及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风湿科以李正富医生为代表的朋友们,在书稿联系、统一体例、文献校对等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最后,我还要特别感谢陈可冀院士、陈凯先院士、陈香美院士,他们三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会长在百忙中一起为本书作序,极其不易,珍贵无比,体现了对风湿病专委会的关心与厚爱。本书虽经几易其稿,但限于水平与时间,一定会有不妥之处,希望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以便今后修订、提高。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不断发展,一定会推动整个医学的进步与变革,并为人类提供更好的服务。尽管我们在临床风湿病中西医结合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然而值得探索、提高、完善的问题依然很多,我们还应该继续不懈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范永升 辛丑大暑
于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