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发布了“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 [46] ,具体内容如下。
推荐意见1: 推荐使用2012年国际狼疮研究临床协作组(SLICC)或2019年EULAR/ACR制定的SLE分类标准对疑似SLE者进行诊断(1B);在尚未设置风湿免疫科的医疗机构,对临床表现不典型或诊断有困难者,建议邀请或咨询风湿免疫科医师协助诊断,或进行转诊/远程会诊(2C)。
推荐意见2: SLE的治疗原则为早期、个体化治疗,最大限度地延缓疾病进展,降低器官损害,改善预后(1C)。SLE治疗的短期目标为控制疾病活动、改善临床症状(1C),达到临床缓解或可能达到的最低疾病活动度;长期目标为预防和减少复发,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预防和控制疾病所致的器官损害,实现病情长期持续缓解,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C)。
推荐意见3: 对初诊和随访的SLE患者,建议选择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2000)评分标准,并结合临床医师的综合判断进行疾病活动度评估(2C);基于SLEDAI-2000评分标准,可将疾病活动分为轻度活动(SLEDAI-2000≤6)、中度活动(SLEDAI-2000 7~12)和重度活动(SLEDAI-2000>12)(2D);对处于疾病活动期的SLE患者,建议至少每1个月评估1次疾病活动度(2C),对处于疾病稳定期的SLE患者,建议每3~6个月评估1次疾病活动度。如果出现复发,则应按照疾病活动来处理(2D)。
推荐意见4: 激素是治疗SLE的基础用药(1A);应根据疾病活动及受累器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的激素治疗方案,应采用控制疾病所需的最低剂量(1B);对轻度活动的SLE患者,羟氯喹或非甾体抗炎药疗效不佳时,可考虑使用小剂量激素(≤10mg/d泼尼松或等效剂量的其他激素);对中度活动的SLE患者,可使用激素[0.5~1mg/(kg·d)泼尼松或等效剂量的其他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2C);对重度活动的SLE患者,可使用激素[≥1mg/(kg·d)泼尼松或等效剂量的其他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待病情稳定后,适当调整激素用量(2C);对狼疮危象的SLE患者,可使用激素冲击联合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1B);临床医师需密切关注SLE患者的疾病活动,并根据疾病活动度来调整激素用量,对病情长期稳定的患者,可考虑逐渐减停激素(1C)。
推荐意见5: 对无禁忌的SLE患者,推荐长期使用羟氯喹作为基础治疗(1A);服用羟氯喹的患者,建议对其进行眼部相关风险评估:高风险的患者建议每年进行1次眼科检查,低风险的患者建议服药第5年起每年进行1次眼科检查(2C)。
推荐意见6: 对激素联合羟氯喹治疗效果不佳的SLE患者,或无法将激素的剂量调整至相对安全剂量以下的患者,建议使用免疫抑制剂(2B);伴有脏器受累者,建议初始治疗时即加用免疫抑制剂(2C)。
推荐意见7: 经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不佳、不耐受或复发的SLE患者,可考虑使用生物制剂进行治疗(2B)。
推荐意见8.1: Ⅰ型狼疮肾炎患者,建议根据肾外表现来选择治疗(2C)。Ⅱ型狼疮肾炎患者,建议使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2C)。
推荐意见8.2: Ⅲ型、Ⅳ型和非单纯Ⅴ型(Ⅴ+Ⅲ或Ⅴ+Ⅳ型)狼疮肾炎患者,诱导缓解期建议使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1B)或霉酚酸酯(1B)治疗,维持期建议使用霉酚酸酯(1B)或硫唑嘌呤治疗(1B)。
推荐意见8.3: 单纯Ⅴ型狼疮肾炎,有肾性蛋白尿者建议使用中等剂量激素联合霉酚酸酯(1B)或钙调蛋白酶抑制剂(2B)或硫唑嘌呤(2B)治疗,并建议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严格控制血压(2C)。
推荐意见8.4: 建议通过临床表现、血液学与脑脊液检查以及神经影像学表现对神经精神狼疮进行诊断,并与抗磷脂综合征引起的神经症状进行鉴别(2C)。
推荐意见8.5: 对重度神经精神狼疮患者,建议首先进行激素冲击(2B)治疗,效果不佳时可加用环磷酰胺(2B)。
推荐意见8.6: 对出现血小板减少症或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患者,建议使用激素(2D)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2D)治疗,效果不佳者可加用免疫抑制剂(2D)治疗;上述治疗均无效者,或出现危及生命的血液系统受累者,可考虑使用利妥昔单抗(2C)治疗。
推荐意见9: 对重度或难治性SLE患者,可考虑使用血浆置换或免疫吸附辅助治疗(2C);难治性或合并感染的SLE患者,可考虑在原治疗基础上加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2D)。
推荐意见10: 感染是SLE患者死亡的首位病因,在SLE整个治疗期间,应及时评估可能的感染风险,通过多种途径识别、预防和控制感染(1B)。
推荐意见11: 对SLE育龄期女性,若病情稳定至少6个月,无重要脏器损害,停用可能致畸的药物至足够安全的时间,可考虑妊娠(2B);如果计划妊娠,备孕前应向风湿免疫科、妇产科医生进行生育咨询并进行相关评估(1B);对妊娠的SLE患者,应密切监测SLE疾病活动度及胎儿生长发育情况(1C);若无禁忌,推荐妊娠期全程服用羟氯喹(1B),如出现疾病活动,可考虑使用激素及硫唑嘌呤等控制病情(2C)。
推荐意见12: 调整生活方式有助于SLE治疗。SLE患者应遵循下述原则:(1)避免接触常见的危险物质;(2)防晒;(3)适度运动;(4)注重心理支持;(5)戒烟;(6)补充维生素D(1C)。
SLE全病程都可以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协同治疗,轻度活动期与稳定期,应更重视中医的辨治施治,增强体质,减少感染,并针对骨质疏松等并发症对症治疗;疾病的中、重度活动期,应更重视西医治疗方法,同时结合中医辨证施治,并应注意对患者因糖皮质激素引起的失眠、烦躁、月经不调等进行对症治疗。(证据级别:Ⅳ,推荐强度:选择性推荐)
因SLE发病常累及全身多系统、多脏器,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时应注意多学科(呼吸、心血管、神经等)交叉协同。
1.重度SLE患者,如何合理使用中医药?
重度SLE患者,应重视大剂量糖皮质激素[≥1mg/(kg·d)泼尼松或等效剂量的其他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治疗,中医仍以扶正固本、辨证施治为基本原则,依据SLE“毒瘀虚”的主要病机,主要采用“解毒祛瘀滋肾法”,并针对西药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毒副作用及并发症,进行辨证加减治疗,如重症患者出现神昏的,可加用安宫牛黄丸等清心开窍中药。(证据级别:Ⅳ,推荐强度:选择性推荐)
2.长期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0mg/d或等效剂量的其他糖皮质激素)的SLE患者,如何通过中医药实现病情长期持续缓解?
长期小剂量维持阶段多表现为气阴不足,阴阳失调,应补益气阴,调补阴阳,以实现病情长期持续缓解。还应针对不同副作用、并发症而治,如骨质疏松应补肾活血,易于外感应补气固表等。(证据级别:Ⅳ,推荐强度:选择性推荐)
3.如何应用中医药减轻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针对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应采用三位一体的治疗方法(以辨证施治为主,结合糖皮质激素不同剂量阶段、不同副作用表现进行治疗),有利于提高疗效,有助于糖皮质激素的撤减,以及减少其副作用。一般在大剂量使用阶段,病人多表现为热毒炽盛或阴虚火旺,治以清热解毒或滋阴降火;中低剂量时多表现为阴虚或气阴不足,可用益阴或益气阴治法;长期小剂量使用时多表现为阴阳两虚,应调补阴阳。(证据级别:Ⅳ,推荐强度:选择性推荐)
4.肝功能异常的SLE患者,如何应用中医药治疗?
SLE患者肝功能异常中医大多归于“肝郁毒瘀”所致,合理使用中医药有助于缓解病情和恢复肝功能。但此阶段应避免可能损害肝脏的中药饮片使用,如雷公藤、青风藤、生首乌等。(证据级别:Ⅳ,推荐强度:选择性推荐)
5.因应用环磷酰胺(CTX)等免疫抑制剂导致月经不调的SLE患者,如何应用中医药治疗?
CTX等免疫抑制剂导致的月经不调,中医认为大多归于药毒所致,在解毒祛瘀滋肾的基础上,加强补肾疏肝调经治疗,如归肾丸、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同时可运用中医针灸(艾灸神阙,针刺三阴交、关元、气海等)、脐疗等方法。(证据级别:Ⅳ,推荐强度:选择性推荐)
6.如何发挥专病专药的作用?
雷公藤制剂(如雷公藤多苷、火把花根片、昆仙胶囊等)具有免疫抑制等方面的作用,必要时可与糖皮质激素等西药联合使用,但其对生殖、消化、血液系统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应予注意。青蒿中药饮片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大部分证候中都可加入,用量宜大,一般为15~30g。若使用中药汤剂不方便时,可选用知柏地黄丸等中成药,但也应注意辨证施治。(证据级别:Ⅳ,推荐强度:选择性推荐)
7.如何应用中西医结合协同管理SLE围妊娠期患者?
SLE患者病情保持稳定6个月以上,无重要脏器受累,可考虑妊娠。SLE妊娠期总的病机特点为肾元不足,热、毒、瘀留恋,胎元易于失固。中医在促孕方面应注意益肾疏肝;在护胎、安胎方面,应合理使用解毒、祛瘀、滋肾治法;SLE患者产后的病机特点为气血不足、肾虚血瘀,虚实夹杂,易于出现恶露不尽、腹痛、大便难等病症,治疗宜兼顾虚实、调和气血。(证据级别:Ⅳ,推荐强度:选择性推荐)
为了促进病情稳定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应规范用药,避免日光直射,避免服用肼苯哒嗪、异烟肼、青霉素、雌二醇等药物,避免摄入光敏性、易过敏的食物,避免接触染发剂等化学物质。
饮食有节,食物选择既要根据现代营养学,补充必要的优质蛋白、维生素等,又应结合病人的体质、食物的寒热温凉属性综合考虑,使之达到最佳的食疗作用。
应配合中医辨证进行调护,减轻并发症的伤害,如应用针灸、推拿、耳穴疗法等多种中医特色疗法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注意调畅情志、起居有常、劳逸结合。(证据级别:Ⅳ,推荐强度:选择性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