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遗传、内分泌、环境、药物等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SLE存在遗传易感性。SLE同卵双胞胎同患率为24%~58%,相对于2%~5%的异卵双胞胎同患率,是其10倍,这提示SLE有非常明显的遗传倾向 [8] 。不同种族的发病率也不尽相同,非洲裔美国人、亚洲人、西班牙裔人群SLE的患病率比白种人高3~4倍 [9] 。
SLE的发病与Ⅰ型干扰素信号转导途径密切相关,干扰素主要通过JAK-STAT信号转导并转录激活细胞内的级联信号。研究发现,STAT4中的rs7574865 T>G的突变可能与SLE有关 [10] 。位于X染色体上的IL-1相关受体激酶1(IRAK1)是一种有效的NF-κB激活剂,与SLE有关,这可能与女性SLE高发密切相关,IRAK1(rs3027898)的多态性会增加SLE的易感性。另外,IRAK1在激活NF-κB的过程中,受miRNA146a的靶向调节,因此,miRNA146a(rs2910164)的多态性也会影响SLE的发病 [11] 。表观遗传学改变会影响SLE的发病,DNA的低甲基化会导致一些与自身免疫相关的基因过度表达,例如CD11b、CD40L [12] 。
2.内分泌因素 SLE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尤其是育龄期男女SLE患者的比例在1∶9左右,而在儿童和老年人群中,此比例为1∶3,因此,性别相关因素在SLE的发病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包括雌激素、催乳素在内的多种性激素可以激活免疫系统,促进淋巴细胞活化。
3.环境因素 紫外线是目前最为明确的可以诱导SLE及皮肤型狼疮发病的环境因素。70%的SLE患者是在暴露于紫外线后发病或复发,在紫外线照射下可以诱导皮肤角质凋亡,在此过程中细胞DNA中胸腺嘧啶二聚物增加,使DNA具有更强的免疫原性,从而更容易激活免疫系统。
4.饮食 对SLE的发病有一定影响。L-刀豆氨酸是苜蓿类植物和发芽的蔬菜中富含的一种芳香族类氨基酸。用紫苜蓿芽喂养的雌性猕猴可以出现狼疮样表现。含有补骨脂素的食物,如芹菜、无花果等可增强SLE患者的光过敏性。蘑菇等蕈类、烟草中含有联胺,也可诱导狼疮样表现。另外,低热量饮食、摄入多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D 3 对SLE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13] 。
5.药物因素 部分药物可以引起狼疮样综合征,如普鲁卡因胺、肼苯哒嗪、苯妥英钠、青霉素、异烟肼等。这些药物的作用机理是药物与DNA或DNA上的组蛋白结合,改变分子结构,或使组织、细胞释放某些抗原物质,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从而引起药物性狼疮。
6.其他因素 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是SLE常见的重要诱因。病毒感染时,细胞表面可以出现病毒相关抗原或使细胞成分发生改变;或病毒损伤细胞,导致原本隐蔽的抗原暴露或释放,引起机体产生自身抗体。SLE患者常伴有EB病毒感染,研究发现 [14] ,先前发生EB病毒感染与SLE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EB病毒长期寄生于B细胞中,导致B细胞的活化,激活TLR信号系统,产生大量的干扰素,从而进一步激活自身免疫,使病情恶化。另外,在SLE患者中还能检测出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逆转录病毒、抗麻疹病毒、抗副流感病毒、抗风疹病毒等的相关抗体。由于SLE的治疗主要以免疫抑制为主,这可以增加感染的风险,因此,目前仍不能明确感染与SLE之间的因果关系。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SLE患者肠道菌群的宏基因组有了较多的发现,例如SLE缓解期患者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例降低 [15,16] 。在更进一步的肠道菌群种属研究中发现 [17] ,SLE患者尤其是活动期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减少,链球菌属和乳杆菌属显著增多,而费氏杆菌属显著减少;同时,链球菌属、弯曲杆菌属与狼疮活性呈正相关,而双歧杆菌属与疾病活性呈负相关。在动物研究中进一步证实了肠道菌群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狼疮鼠的粪便移植给无菌小鼠可导致其抗dsDNA抗体升高 [18] 。另外,在无菌条件下饲养狼疮易感鼠New Zealand Black,可降低血清中γ-球蛋白水平以及减轻肾脏损害 [19] 。肠道菌群致病机制可能与肠道屏障破坏 [20] ,导致菌群易位尤其是口腔菌群易位有关 [21] 。肠道菌群的失调还可激活自身免疫,如激活Ⅰ型干扰素,引起Th17/Treg失衡。
SLE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遗传、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患者的免疫耐受被破坏,在患者体内凋亡细胞释放自身抗原、感染等因素造成分子模拟,可导致TLR等核酸感受器激活,活化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树突状细胞可以分泌大量Ⅰ型干扰素,进一步激活淋巴细胞,在T细胞和B细胞的相互作用下,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自身抗体,引起自身免疫反应,最终导致组织损伤。
1.固有免疫 TLR主要作用是监视与识别各种不同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在SLE等自身免疫病中,TLR主要用于识别核酸以及含有核酸的免疫复合物。另外,RIG-1和MDA5作为非TLR依赖的模式识别受体,也能识别核酸成分。TLR7可以识别单链RNA,TLR9主要识别富含非甲基化的CpG的DNA,其都与SLE的发病有关 [22] ,当TLR以及非TLR依赖的模式识别受体激活后,可以产生IFN及其他炎症介质,导致SLE的免疫紊乱。其中,Ⅰ型IFN又与SLE的发病密切相关 [23] 。
2.适应性免疫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功能缺陷是SLE主要的免疫异常。辅助性T细胞的主要作用是为B细胞激活、分化为浆细胞产生自身抗体提供辅助信号,活化的T细胞表面表达B细胞活化因子(B cell activating factor,BAFF),BAFF是B细胞存活的关键因子,而且对T细胞的激活有共刺激作用,因此,增高的BAFF可以促进T、B细胞的激活,维持自身反应性B细胞的存活,而阻断BAFF也成为治疗SLE可行的治疗手段。
T细胞的不同亚群也存在功能异常,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调节性T细胞(T regulatory cell,Treg)以及促进炎症和产生IL-17的Th17细胞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显示SLE的病情进展与Treg的消耗以及Th17的增加有关 [24] 。同时,SLE患者的细胞因子水平也发生改变,其中IL-2减少是一个重要特征,IL-2对于Treg的分化和维持其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补充IL-2恢复患者T细胞平衡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治疗方法 [25] 。
SLE部分器官的病理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SLE及盘状狼疮等患者的皮损活检可见特征性的界面皮炎。界面是指表皮、真皮的交界面,真皮与表皮交界处有免疫球蛋白沉积,基底层角质细胞受损及真皮表皮交界处、血管周围和皮肤附属器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
肾脏病理活检对于SLE的诊断及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都有重要的作用。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病理类型推荐2003年国际肾脏病学会/肾脏病理学会(ISN/RPS)的分型标准 [26] :①Ⅰ型(轻微系膜病变LN):肾小球形态学正常,免疫荧光系膜区可见免疫复合物沉积,不伴肾损伤的临床症状。②Ⅱ型(系膜增生性LN):系膜细胞增生或基质增加,伴系膜区免疫沉积物;电镜或免疫荧光可见孤立性上皮下或内皮下沉积物。③Ⅲ型(局灶增生性LN):50%以下肾小球表现为毛细血管内或血管外节段或球性细胞增生,通常伴有节段内皮下,伴或不伴系膜区免疫沉积物。④Ⅳ型(弥漫增生性LN):50%以上肾小球表现为毛细血管内或血管外节段或球性细胞增生,伴弥漫内皮下,伴或不伴系膜区免疫沉积物。⑤Ⅴ型(膜性LN):光镜和免疫荧光或电镜检查显示球性或节段上皮下免疫沉积物,伴或不伴系膜病变。⑥Ⅵ型(晚期硬化性LN):90%以上肾小球球性硬化,残余肾小球无活动性病变。
SLE患者多有遗传倾向,中医认为这与先天禀赋不足有关。SLE患者多为育龄期女性,正值经带胎产,而且临床上多伴有脱发、月经不调等症,这些均与肾虚阴亏关系密切。日光暴晒,邪毒侵袭肌表,或外感风寒湿热等邪,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肢体、筋骨、肌肉疼痛,活动不利;或外邪入里,导致气化不利,津液输布失常,导致水肿;或外邪郁而成毒,导致各种毒邪盘踞体内,损伤脏腑;或情志抑郁不舒,日久郁而化火,煎熬阴液,酿生瘀血、痰浊,阻滞三焦。因此,SLE发病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其中以肾虚为本、感受邪毒为标,外感热毒或风寒湿邪蕴久化热成毒,阴液亏耗,瘀血内阻,导致SLE患者出现热毒、肾虚、血瘀等各种证候。
SLE的发病常以面部红斑为首发症状,因此,很多医家认为SLE与阴阳毒、温毒发斑相似,两者大多与感受毒邪相关。阴阳毒首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 阴阳毒病脉证治》:“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阴毒还可见到关节疼痛,后世医家多认为本病是感受毒邪所致,临床表现与SLE相似。面部皮疹还可见到颧疡、颧疽等病证,《医宗金鉴·外科卷上》说:“(颧疡颧疽)此二证发于颧骨尖处,属小肠经,不论左右,初小渐大如榴。发阳分者,由风热而生,初起焮红,浮肿,疼痛,七日即溃,名为颧疡,毒轻根浅易愈;发阴分者,由积热而生,色紫,漫肿,坚硬,麻木,疼痛,三七方溃,名为颧疽,毒甚根深难愈。”这两种疾病也与热毒有关。SLE的皮肤损害还与日晒等导致的火热邪毒有关,如《外科启玄》说:“日晒疮,三伏炎天,勤苦之人,劳于任务,不惜身命,受酷日晒曝,先疼后破,而成疮者,非血气所生也。”以上这些疾病大都以面部皮肤发斑疹为主要特征,多感受火热之邪,或夹风夹湿,火热内蕴而外攻,发于肌肤。风热之邪外袭,伤及脉络,可见红疹;邪热入营,内迫营血,发于肌肤,多见红斑。
除了皮肤损害外,关节肌肉疼痛也是SLE常见的症状,这与痹证类似。《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若邪气较盛,深入脏腑可造成五体痹,这就是王冰所言:“夫毒者,皆五行标盛暴烈之气所为也。”六淫多为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而成致病因素;毒邪则为更盛之六淫等邪气,因此,导致的病证则更为严重。
《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精气夺则虚。”正气亏虚,在SLE中主要表现为肾虚。本病多发于育龄期女性,肾藏精,主生殖,胞络系于肾,经带胎产亦有赖于肾精,稍有不慎,皆可造成肾虚。《经效产宝》指出:“若产育过多,复自乳子,血气已伤。若产后血气未复,胃气已伤,诸证蜂起。”《景岳全书·妇人规》说:“妇人因情欲房事,以致经脉不调者,其病皆在肾经。”若月经过多,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亦可导致肾虚。SLE患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此多为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亏虚有关。SLE初发时多表现为热证,火热日久伤阴,多可伤及肾阴;SLE病情缠绵日久,久病皆可伤肾。另外,SLE的治疗多以糖皮质激素为基础药物,糖皮质激素性味辛热,伤津耗气,长期使用一般先伤及肾阴,然后进一步伤及肾气、肾阳,最后导致阴阳两虚。
肾为先天之本,藏五脏六腑之精,亦可滋养其他脏腑。若肾虚,会影响其他脏腑,如先后天不能相互资生,导致脾肾两虚,可见于疾病后期,如患者出现全身水肿、按之不起,多见于脾肾阳虚证。金水不能相生导致肺肾两虚,肺失宣降,见胸闷气急、干咳少痰。乙癸同源,肝肾亏虚也常并见。心肾既济失调,导致心肾不交,可见心烦、失眠、口腔溃疡等症。
SLE可以伤及全身各个脏器,脏腑功能失调可以导致机体产生多种病理产物,进一步影响脏腑功能。如SLE患者常可出现水肿,这与水液运行不利有关。人体的水液运行,有赖于脏腑气化,一般认为与肺、脾、肾的关系密切。肺为水之上源,感受外邪后,风水相搏,肺失宣肃,不能通调水道,膀胱气化不利,可发生水肿。脾主运化水湿,感受风湿或寒湿之邪,脾阳被困,或劳倦伤脾,水湿内停,亦可见水肿。肾为元阳之脏,蒸腾津液,肾阳虚衰,水湿不能蒸化,水液泛滥肌肤,故成水肿。《景岳全书·肿胀》指出:“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SLE患者还可出现癫痫、头痛、头晕等神经系统症状,一般认为这与风、痰等密切相关。《丹溪心法·痫》说:“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心窍。”SLE患者癫痫、头痛等的发生多为脏腑功能失调,痰浊内阻,气机逆乱,风阳内动,蒙蔽清窍所致。SLE多表现为热毒炽盛、阴虚内热证候,如《临证指南医案》说:“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体内阳气变动多见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肝阳化风等,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因此,癫痫、头痛等多见于风痰。
血瘀也是SLE的重要病因病机,热盛伤阴,煎熬阴血而成瘀,可见红斑日久色暗、月经量少有血块等;风寒湿邪痹阻经络,血得寒则凝,常见雷诺现象、网状青斑等;疾病后期,病多以虚为主,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亦可导致血瘀。部分实验室检查如甲皱微循环(异形管袢增多、流速减慢、红细胞聚集)、血液流变学(浓、黏、凝聚)等变化都与瘀血有关。
另外,药邪也是SLE重要的继发病因之一。因为SLE的治疗药物大多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如最常用的糖皮质激素,中医认为其性味辛热,大剂量短期使用可伤阴,长期使用容易耗气;环磷酰胺,常伴有生殖毒性,雷公藤长期使用也具有生殖毒性,可造成不孕不育。中医一般认为这类药物耗伤正气,可导致肾虚血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