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节
诊治指南(方案或共识)

一、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节选)

近30年来,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及亚太风湿病学学会联盟(APLAR)等多个国际风湿病领域的学术组织分别制订或修订了各自的RA诊疗指南。国际RA指南的质量良莠不齐,推荐意见间常存在不一致性,并且极少纳入有关中国人群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证据。鉴于此,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按照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制订的方法和步骤,基于当前的最佳证据,结合临床医师的经验,考虑我国患者的偏好与价值观,平衡干预措施的利与弊,制订了《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该指南提出10条RA诊治推荐意见,更适合中国医师参考 [20]

推荐意见1: RA的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影响重大,临床医师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做出诊断(1A)。建议临床医师使用1987年ACR发布的RA分类标准与2010年ACR/EULAR发布的RA分类标准做出诊断(2B)。

调查显示,我国RA患者从出现典型的多关节肿痛及晨僵等症状至确诊为RA的中位时间长达6个月,25%的RA患者经1年以上才能确诊。诊断时机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早期诊断需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目前国际上有两种分类标准来帮助诊断RA,1987年ACR的分类标准(详见第四节表2-2),其敏感度为39.1%,特异度为92.4%;2010年ACR/EULAR发布的分类标准(详见第四节表2-3),其敏感度为72.3%,特异度为83.2%。1987年和2010年的分类标准在敏感度和特异度方面各有优势,临床医师可同时参考,结合我国患者的具体情况,对RA做出准确诊断。

推荐意见2: 建议临床医师根据RA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恰当选用X线、超声、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技术(2B)

影像学检查是协助临床医师诊断RA的有效手段。各种影像技术对RA的诊断和疾病监测价值及优劣见表2-4。EULAR于2013年发布了针对RA选择影像学检查的循证推荐意见,对临床医师正确做出恰当选择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应注意,我国RA患者的就医环境与国外差别较大,不同地区影像设备和技术存在差异,临床医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恰当选用影像诊断技术以协助确诊。

表2-4 影像学技术在RA诊断及确诊中的价值

img

续表

img

推荐意见3: RA的治疗原则为早期、规范治疗,定期监测与随访(1A)。RA的治疗目标是疾病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即达标治疗,最终目的为控制病情、减少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B)。

RA关节病变是由炎症细胞浸润及其释放的炎性介质所致。尽早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及其作用,能有效阻止或减缓关节滑膜及软骨的病变。故RA一经确诊,应及时给予规范治疗。研究显示,不规律使用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是RA患者关节功能受限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推荐意见4: 对RA治疗未达标者,建议每1~3个月对其疾病活动度监测1次(2B);对初始治疗和中/高疾病活动者,监测频率为每月1次(2B);对治疗已达标者,建议其监测频率为每3~6个月1次(2B)。

对初始治疗的RA患者,考虑到DMARDs起效时间长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建议每月监测1次;对确有困难的患者,每3个月监测1次。随机对照试验显示,每月监测1次并调整用药,相对于每3个月进行1次监测,可进一步降低疾病活动度,延缓放射学进展,提高机体功能和生活质量。随机对照试验显示,中/高疾病活动度患者3个月内即可出现明显的关节损害进展,建议监测频率为每月1次。对治疗已达标者,其监测频率可调整为每3~6个月1次。

推荐意见5: RA治疗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关节疼痛、肿胀数量,ESR、CRP、RF及抗环瓜氨酸蛋白抗体(ACPA)的数值等实验室指标(1B),同时要考虑关节外受累情况。此外,还应注意监测RA的常见合并症,如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恶性肿瘤等(1B)。

预后不良因素的评估在RA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能为临床医师调整治疗方案和选择相应药物提供参考。多项预测模型显示,关节疼痛、肿胀数量,以及升高的ESR、CRP、RF和ACPA等实验室指标均为关节损害进展的预测因素。我国一项风湿病注册登记研究显示,RA患者的常见合并症及患病风险依次为心血管疾病(2.2%)、脆性骨折(1.7%)及恶性肿瘤(0.6%),高龄和长病程与其呈正相关。合并此类疾病会影响RA患者的预后,升高病死率。此外,RA也会出现关节外的其他组织和器官受累,发生率为17.8%~47.5%,受累组织和器官包括皮肤、肺、心脏、神经系统、眼、血液和肾脏等,这类RA患者并发症更多,病死率会更高。

推荐意见6: RA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开始传统合成DMARDs治疗。推荐首选甲氨蝶呤单用(1A)。存在甲氨蝶呤禁忌时,考虑单用来氟米特或柳氮磺吡啶(1B)。

传统合成DMARDs是RA治疗的基石,亦是国内外指南共同认可的一线药物。队列研究显示,RA患者诊断第1年内传统合成DMARDs药物的累积使用量越大,关节置换时间越迟;早使用1个月,外科手术的风险相应降低2%~3%。甲氨蝶呤是RA治疗的锚定药。一般情况下,2/3的RA患者单用甲氨蝶呤,或与其他传统合成DMARDs联用,即可达到治疗目标。安全性方面,基于我国人群的研究显示,小剂量甲氨蝶呤(≤10mg/w)的不良反应轻、长期耐受性较好。此外,系统评价显示,甲氨蝶呤治疗期间补充叶酸(剂量可考虑5mg/w)可减少胃肠道副作用、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推荐意见7: 单一传统合成DMARDs治疗未达标时,建议联合另一种或两种传统合成DMARDs进行治疗(2B),或一种传统合成DMARDs联合一种生物制剂DMARDs进行治疗(2B),或一种传统合成DMARDs联合一种靶向合成DMARDs进行治疗(2B)。

经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或柳氮磺吡啶等单药规范治疗仍未达标者,建议联合用药。有研究报道,对早期疾病活动度高的RA患者,传统合成DMARDs联合治疗可改善临床症状和关节损害。对甲氨蝶呤反应不足的RA患者,Meta分析显示,联合3种传统合成DMARDs(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羟氯喹)能较好地控制疾病活动度,其效果不低于甲氨蝶呤联合一种生物制剂DMARDs或联合靶向合成DMARDs。

经传统合成DMARDs联合治疗仍不能达标时,可考虑延长治疗时间,观察疗效。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对于经传统合成DMARDs积极治疗3~6个月仍不达标的RA患者,延长治疗时间,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缓解率,且患者用药安全性良好。

推荐意见8: 中/高疾病活动度的RA患者建议传统合成DMARDs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快速控制症状(2B)。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不良反应。不推荐单用或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1A)。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1948年首次用于治疗RA。由于其副作用较大,因此在较长时间内临床医师很少将糖皮质激素用于治疗RA。对中/高疾病活动度的RA患者,在使用传统合成DMARDs的基础上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0mg/d或等效的其他药物)可快速控制症状,协助传统合成DMARDs发挥作用。

我国的风湿疾病研究显示,40.6%的RA患者不同程度地接受过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横断面研究显示,糖皮质激素用药不规范问题在我国仍然很突出,如用药疗程过长(如大于6个月)的RA患者占70%、仅接受糖皮质激素单药治疗的患者占11.3%。

推荐意见9: RA患者在使用生物制剂DMARDs或靶向合成DMARDs治疗达标后,可考虑对其逐渐减量,减量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谨防复发(2C)。在减量过程中,如RA患者处于持续临床缓解状态1年以上,临床医师和患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讨论是否停用(2C)。

基于长期使用生物制剂DMARDs或靶向合成DMARDs的安全性,以及我国RA患者使用上述两类药物的经济承受力,在治疗达标后开始对其进行逐渐减量,这在我国RA治疗策略中具有重要意义。一般经生物制剂DMARDs或靶向合成DMARDs治疗6个月左右可达标;达标后生物制剂DMARDs减量的复发率低于直接停药者,与不减量者的复发率相当;有1/3~1/2的RA患者在停药后1年内仍处于临床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停用靶向合成DMARDs者的疾病活动度总体高于非停药者,但同时有37%的患者停药后1年内未复发。如果RA患者处于持续临床缓解状态1年以上,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病情、用药情况,以及患者的经济状况等,与患者讨论是否停用生物制剂DMARDs或靶向合成DMARDs。

推荐意见10: 建议RA患者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禁烟、控制体重、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2C)。

患者教育对疾病的管理至关重要,有助于提高RA的治疗效果。一方面,临床医师应帮助患者充分了解和认识RA的疾病特点与转归,增强其接受规范诊疗的信心,并提醒患者定期监测与随访;另一方面,建议RA患者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肥胖和吸烟不仅增加RA的发病率,也会加重RA的病情。研究显示,合理饮食有助于RA患者的病情控制。每周坚持1~2次的有氧运动(而非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还有助于缓解疲劳感。

RA诊疗流程见图2-1。

img

图2-1 RA诊疗流程

二、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节选)

2017年7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T/CACM013—2017) [28] 。该指南是参照国际最新临床实践指南制定办法,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牵头,联合国内25家单位共同起草,并经过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专家广泛论证而制定。指南规定了RA的诊断要点、辨证论治、现代方剂推荐、中成药选择、外治疗法、预防调摄、治疗推荐等,适用于RA病证结合诊断和治疗。

(一)诊断标准

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分类标准或2010年ACR/EULAR的RA分类标准。

(二)辨证论治

1.风湿痹阻证
(1)诊断

主症:①关节肿胀、疼痛,游走不定;②关节疼痛、肿胀,时发时止。

次症:①恶风,或汗出;②头痛;③肢体沉重。

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或滑。

具备主症2条;或主症1条,次症2条。结合舌脉可诊断。

(2)治法: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3)方剂

羌活渗湿汤(《内外伤辨惑论》)(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专家共识)。

蠲痹汤(《医学心悟》)(有选择推荐使用;证据级别:C)。

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有选择推荐使用;专家共识)。

(4)中药推荐:羌活、独活、防风、蔓荆子、川芎、细辛、秦艽、桂枝、青风藤、穿山龙、黄芪、海风藤、桑枝、白芍、荆芥、白芷、葛根、乌梢蛇、威灵仙、薏苡仁、茯苓、陈皮。

2.寒湿痹阻证
(1)诊断

主症:①关节冷痛,触之不温,皮色不红;②疼痛遇寒加重,得热痛减。

次症:①关节拘急,屈伸不利;②肢冷,或畏喜暖;③口淡不渴。

舌脉:舌体胖大,舌质淡,苔白或腻,脉弦或紧。

具备主症2条;或主症1条,次症2条。结合舌脉可诊断。

(2)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3)方剂

乌头汤(《金匮要略》)(推荐使用;证据级别:C)。

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金匮要略》)(有选择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专家共识)。

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有选择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专家共识)。

(4)中药推荐:制附子、制川乌、桂枝、肉桂、麻黄、细辛、独活、黄芪、淫羊藿、姜黄、防风、鹿角胶、炮姜、五加皮、秦艽、茯苓、薏苡仁、白术、豨莶草、威灵仙、泽泻。

3.湿热痹阻证
(1)诊断

主症:①关节肿热疼痛;②关节触之热感或自觉热感。

次症:①关节局部皮色发红;②发热;③心烦;④口渴或渴不欲饮;⑤小便黄。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或黄厚,脉弦滑或滑数。

具备主症2条;或主症1条,次症2条。结合舌脉可诊断。

(2)治法:清热除湿,活血通络。

(3)方剂

宣痹汤(《温病条辨》)(推荐使用;证据级别:C)。

当归拈痛汤(《兰室秘藏》)(推荐使用;证据级别:C)。

四妙散(《丹溪心法》)(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专家共识)。

(4)中药推荐:金银花、生地黄、牡丹皮、黄柏、生石膏、知母、玄参、青蒿、赤芍、白花蛇舌草、土茯苓、苍术、茯苓、猪苓、薏苡仁、绵萆薢、防己、滑石、车前草、桑枝、伸筋草、忍冬藤、青风藤、络石藤、黄芩、黄连、秦艽。

4.痰瘀痹阻证
(1)诊断

主症:①关节肿痛日久不消;②关节局部肤色暗,或有皮下结节。

次症:①关节肌肉刺痛;②关节僵硬变形;③面色黯黧;④唇暗。

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腻,脉沉细涩或沉滑。

具备主症2条;或主症1条,次症2条。结合舌脉可诊断。

(2)治法:化痰通络,活血行瘀。

(3)方剂:双合汤(《万病回春》)(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专家共识)。

(4)中药推荐:薏苡仁、当归、丹参、鸡血藤、陈皮、骨碎补、川牛膝、皂角刺、半夏、独活、胆南星、僵蚕、地龙、白芥子、桃仁、红花、莪术、全蝎、土鳖虫、络石藤、土贝母、苍术、徐长卿、川芎。

5.瘀血阻络证
(1)诊断

主症:①关节刺痛,疼痛部位固定不移;②疼痛夜甚。

次症:①肢体麻木;②关节局部色暗;③肌肤甲错或干燥无泽。

舌脉:舌质紫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涩。

具备主症2条;或主症1条,次症2条。结合舌脉可诊断。

(2)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3)方剂

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推荐使用;证据级别:C)。

桃红饮(《类证治裁》)(有选择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专家共识)。

(4)中药推荐:川芎、乌梢蛇、蜈蚣、鸡血藤、桃仁、没药、红花、丹参、当归、地龙、水蛭、姜黄、全蝎、土鳖虫、穿山龙、伸筋草、蜂房、莪术、僵蚕、赤芍、三七、血竭。

6.气血两虚证
(1)诊断

主症:①关节痛或隐痛,伴倦怠乏力;②面色不华。

次症:①心悸气短;②头晕;③爪甲色淡;④食少纳差。

舌脉:舌质淡,苔薄,脉细弱或沉细无力。

(2)治法:益气养血,通经活络。

(3)方剂

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推荐使用;证据级别:C)。

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专家共识)。

归脾汤(《妇人良方》)(有选择推荐使用;证据级别:C)。

(4)中药推荐:生地黄、熟地黄、鸡血藤、当归、白芍、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黄精、穿山龙、阿胶。

7.肝肾不足证
(1)诊断

主症:①关节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②腰膝酸软或腰背酸痛。

次症:①足跟痛;②眩晕耳鸣;③潮热盗汗;④尿频,夜尿多。

舌脉:舌质红,苔白或少苔,脉细数。

具备主症2条;或主症1条,次症2条。结合舌脉可诊断。

(2)治法:补益肝肾,蠲痹通络。

(3)方剂

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推荐使用;证据级别:B)。

三痹汤(《校注妇人良方》)(推荐使用;证据级别:C)。

虎潜丸(《丹溪心法》)(有选择推荐使用;证据级别:D)。

(4)中药推荐:熟地黄、仙茅、淫羊藿、肉苁蓉、补骨脂、牛膝、桑寄生、杜仲、续断、骨碎补、龟甲胶、鹿衔草、巴戟天、狗脊、千年健、枸杞子、制首乌、女贞子、旱莲草、山茱萸。

8.气阴两虚证
(1)诊断

主症:①关节肿大伴气短乏力;②肌肉酸痛,口干眼涩。

次症:①自汗或盗汗;②手足心热;③形体瘦弱,肌肤无泽;④虚烦多梦。

舌脉:舌质红或有裂纹,若少或无苔,脉沉细无力或细数无力。

具备主症2条;或主症1条,次症2条。结合舌脉可诊断。

(2)治法:养阴益气,通络止痛。

(3)方剂:四神煎(《验方新编》)(推荐使用;证据级别:B)。

(4)中药推荐:黄芪、党参、白术、生地黄、山茱萸、太子参、白芍、山药、薏苡仁、石斛、麦冬、北沙参。

(三)现代方剂推荐

1.清热活血方 主要由金银花、土茯苓、丹参、莪术、生黄芪、萆薢、青风藤等组成,主要用于RA湿热瘀阻证。临床研究证实该方药能降低RA疾病活动度,降低ESR、CRP等指标。(推荐使用;证据级别:B)。

2.健脾化湿通络方(新风胶囊) 主要由生黄芪、薏苡仁、雷公藤、蜈蚣组成,在减轻RA患者关节疼痛、缓解晨僵等方面具有一定疗效。(推荐使用;证据级别:B)。

3.羌活地黄汤 主要由羌活、生地黄、黄芩、制川乌、制附子、金雀根、羊蹄根等药组成,用于RA的辨病治疗。(有选择推荐使用;证据级别:B)。

4.四妙消痹汤 主要由金银花、当归、玄参、甘草、白花蛇舌草、山慈菇、豨莶草、虎杖、土茯苓、白芍、威灵仙、萆薢等组成,能改善患者症状、体征,降低中医证候积分、DAS28评分,用于RA湿热痹阻证。(有选择推荐使用;证据级别:B)。

5.痹速清合剂 主要由金银花、土茯苓、黄柏、北豆根、土贝母、红藤、蜂房、牡丹皮、赤芍、白芍、薏苡仁等药物组成,能缓解关节症状、改善中医证候及部分实验室指标,用于RA湿热痹阻证。(有选择推荐使用;证据级别:B)。

6.清络饮 主要由苦参、青风藤、萆薢、黄柏等药物组成,能降低RA患者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及疼痛VAS评分,用于RA湿热痹阻证。(有选择推荐使用;证据级别:C)。

7.益气养血通络方 主要由黄芪、白术、茯苓、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鸡血藤、续断、牛膝、桑寄生、秦艽等药组成,用于RA伴有贫血的患者。(有选择推荐使用;证据级别:C)。

8.补肾祛寒治尪汤 主要由熟地黄、川续断、淫羊藿、骨碎补、补骨脂、桂枝、白芍、知母、苍术、麻黄、防风、威灵仙、伸筋草、牛膝等药物组成,主要用于RA肾虚寒盛证的治疗,有缓解症状、改善关节活动功能,降低ESR、CRP的效果,与MTX配伍具有协同作用。(推荐使用;证据级别:B)。

(四)中成药

1.雷公藤制剂

(1)雷公藤多苷片:雷公藤多苷(TWHF)为中药卫矛科植物雷公藤的提取物,具有抗炎止痛、免疫抑制作用,可用于RA的辨病治疗。临床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反应、血液系统及生殖系统损害三方面,对于有生育需求的RA患者应慎用。用药方法:口服,1~2片/次,3次/日。(推荐使用;证据级别:A)

(2)昆仙胶囊:昆仙胶囊是由昆明山海棠、淫羊藿、枸杞子和菟丝子提取物组成的复方制剂,具有抗炎止痛、免疫抑制作用,临床起效较快。由于该药物含有雷公藤,对于有生育需求的RA患者应慎用。用药方法:口服,2粒/次,3次/日。建议饭中服,以减轻胃肠道不良反应;胃肠道不耐受者,可减量服用。(推荐使用;证据级别:A)

2.白芍总苷胶囊 白芍总苷(TGP)为中药白芍的提取物,具有抗炎镇痛、免疫调节及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常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治疗RA,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腹泻。用药方法:口服,2粒/次,3次/日。(推荐使用;证据级别:A)

3.正清风痛宁 正清风痛宁由青风藤提取的青风藤总碱组成,其有效成分青风藤碱具有镇痛、抗炎,抑制肉芽组织增生作用,不良反应为偶见皮肤过敏反应。用药方法:口服,1~4片/次,3次/日。(推荐使用;证据级别:B)

4.痹病系列药

(1)湿热痹颗粒:由苍术、忍冬藤、地龙、连翘、黄柏、薏苡仁、防风、川牛膝、萆薢、桑枝、防己、威灵仙组成,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用于RA湿热痹阻证的治疗。用药方法:开水冲服,1袋/次,3次/日。(推荐使用;证据级别:C)

(2)寒湿痹片:由制附子、制川乌、黄芪、桂枝、麻黄、炒白术、当归、白芍、威灵仙、木瓜、细辛、炙甘草组成,具有温阳散寒、祛湿活血的功效,主要用于RA寒湿痹阻证的治疗。用药方法:口服,4片/次,3次/日。因该药含有附子、乌头,均含有乌头碱,心血管疾病患者需慎用,不宜超量服用。(推荐使用;证据级别:C)

(3)尪痹片:由生地黄、熟地黄、续断、制附子、独活、骨碎补、桂枝、淫羊藿、防风、威灵仙、皂角刺、羊骨、白芍、狗脊(制)、知母、伸筋草、红花组成,具有滋补肝肾、散寒祛湿的功效,用于RA肝肾亏虚、寒湿痹阻证。用药方法:口服,4片/次,3次/日。因该药中有附子,含有乌头碱,心血管疾病患者需慎用,不宜超量服用。(推荐使用;证据级别:C)。

(4)瘀血痹胶囊(片):由制乳香、威灵仙、红花、丹参、制没药、川牛膝、川芎、当归、姜黄、香附、炙黄芪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RA瘀血痹阻证。用药方法:口服,6粒/次,3次/日。(推荐使用;证据级别:C)

(5)益肾蠲痹丸:由骨碎补、熟地黄、当归、徐长卿、土鳖虫、僵蚕、蜈蚣、全蝎、蜂房、地龙、炙乌梢蛇、延胡索、鹿衔草、淫羊藿、寻骨风、老鹳草、鸡血藤、生地黄、虎杖、葎草组成,具有温补肾阳、补肾壮督、搜风剔邪、蠲痹通络的功效,用于RA肾阳不足证或痰瘀痹阻证,临床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及皮肤瘙痒。用药方法:口服,8~12克/次,3次/日。妇女月经期行经量多时停服;孕妇禁服;过敏体质和湿热偏盛者慎服。(推荐使用;证据级别:B)

(6)痹祺胶囊:由制马钱子、地龙、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川芎、丹参、三七、牛膝组成,具有益气养血、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的功效,用于RA气血不足证。本药含有马钱子,若出现恶心、头晕、口干症状应停止用药。此外,服用该药有血压升高的报道,还可出现胃肠道反应和眩晕。用药方法:口服,1.2克/次,2~3次/日。(有选择推荐使用;证据级别:B)

(7)四妙丸:由苍术、牛膝、生薏苡仁、黄柏组成,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功效,用于RA湿热痹阻证。用药方法:口服,6克/次,2~3次/日。(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专家共识)

(8)新癀片(含西药成分的中成药):由肿节风、三七、人工牛黄、肖梵天花、珍珠层粉、吲哚美辛等组成的中西结合复方制剂,新癀片每片含吲哚美辛5.76~8.0mg,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主要用于RA湿热痹阻证。用药方法:口服,2~4片/次,3次/日;或外用,用冷开水调化,敷患处。因该药含西药吲哚美辛,口服时建议避免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联合使用。(有选择推荐使用;证据级别:D)

(9)通痹胶囊:由制马钱子、金钱白花蛇、蜈蚣、全蝎、地龙、僵蚕、乌梢蛇、天麻、人参、黄芪、当归、羌活、独活、防风、麻黄、桂枝、制附子、制川乌、薏苡仁、苍术、炒白术、桃仁、红花等药物组成,具有滋补肝肾、祛寒除湿的功效,用于RA肝肾亏虚证、寒湿痹阻证。用药方法:饭后服,1粒/次,2~3次/日。因通痹胶囊含马钱子、朱砂、乌头等成分,故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不宜长期或超量服用。(有选择推荐使用;证据级别:C)

(10)盘龙七片:由盘龙七、制川乌、制草乌、当归、杜仲、秦艽、铁棒锤、红花、五加皮、牛膝、过山龙、丹参等29味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祛风祛湿、消肿止痛的功效,用于RA风湿痹阻证、瘀血阻络证。用药方法:3~4片/次,3次/日。因盘龙七片含有乌头,不宜长期及超量服用,孕妇禁用,心血管病患者需慎用。(有选择推荐使用;证据级别:C)

(11)祖师麻膏药:一种传统黑膏药,主要成分为祖师麻,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的功效,用于RA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用药方法:外用,温热软化后贴敷于患处。(有选择推荐使用;证据级别:C)

(五)外治疗法

1.中药外敷法 适用于活动性RA,症见关节肿胀、疼痛,或痛有定处,关节屈伸不利,局部发热或皮色发红或暗红。常用药物:复方雷公藤外敷剂(由雷公藤、乳香、没药等组成)(推荐使用;证据级别:B);金黄膏(由大黄、苍术、黄柏等组成)(有选择推荐使用;证据级别:C)

2.中药泡洗或熏蒸法 利用药物煎煮后所产生的蒸气熏蒸或药液泡洗关节局部,通过熏蒸或泡洗机体达到治疗目的,适用于RA所致的四肢肿胀、疼痛、功能障碍等,可根据证候类型择方用药。(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专家共识)

3.中药离子导入 适用于RA所致的四肢肿胀、疼痛等,能扩张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根据RA患者证候类型选方用药,具有改善关节疼痛的效果(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专家共识)

4.针灸疗法 常用穴位:风池、风府、风门、风市、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内关、公孙。配穴:肩关节取天宗、肩髎、肩贞、肩内阿是穴,肘关节取曲池、尺泽穴,腕关节取阳池、外关、阳溪、腕骨穴,指关节取八邪穴,膝关节取阳陵泉、犊鼻、膝阳关、梁丘穴等(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专家共识)

5.针刀疗法 针刀微创治疗能改善RA临床症状,急性期以减张减压、缓解疼痛为主,功能障碍期以松解粘连、解筋结、改善功能为主,针刀能较好地改善RA膝关节疼痛及功能评分;其次,对于RA腕关节病变亦能较好地改善关节疼痛、晨僵及功能障碍。(有选择推荐使用;证据级别:C)

6.中药蜡疗 本法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具有一定镇痛作用,可改善关节肿痛、晨僵等症状,具有降低炎性反应指标的作用。(有选择推荐使用;证据级别:C)

7.推拿按摩疗法 可根据各部组织生理病理特点采用相宜的多种推拿按摩手法,配合中药可改善患者疼痛及晨僵症状。(有选择推荐使用;证据级别:C)

8.穴位贴敷疗法 按照中医经络学说将药物直接贴敷穴位或阿是穴,亦可按风、寒、湿气的偏重以及病变部位进行配穴。可采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推荐使用;证据级别:B)、三九贴敷(推荐使用;证据级别:B)、春秋分穴位贴敷(有选择推荐使用;证据级别:C)等,作为RA的辅助治疗。

9.穴位注射疗法 根据中医辨证和经络理论,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能起到减轻疼痛等作用。(有选择推荐使用;证据级别:C)

(六)预防调摄

1.功能锻炼 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能够维持和恢复关节的功能,加强肌肉力量,防止关节变形,以及促进机体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态,有助于病情的缓解。急性期以休息为主,可做一些床上功能锻炼,如关节的屈伸;稳定期逐渐加强肢体功能锻炼,以恢复关节功能。(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专家共识)

2.心理指导 病情缠绵,关节功能障碍,生命质量降低,导致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指导和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减轻患者心理上的压力,同时争取患者家属的配合与协助,营造和谐的治疗环境,恢复患者失调的心理,可促进病情好转。(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专家共识)

3.饮食指导 无严格饮食禁忌,可多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加强营养,多食富含维生素食物;同时可适当限制糖、盐的摄入。具体根据患者的证型进行个体化饮食指导。(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专家共识)

4.生活起居 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风寒湿,居住地应干燥、温暖、向阳,同时注意保暖,多晒太阳,预防感冒。(推荐使用;证据级别:专家共识)

(七)治疗推荐

1.推荐一 RA(尪痹)是一种慢性疾病,致残率高,目前尚无根治方法,早期诊断、早期规范治疗是病情控制的关键。

2.推荐二 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延缓疾病进展的前提和条件,应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了解治疗方案,解除患者因精神与经济压力而产生的心理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推荐三 治疗应以改善症状和体征,达到临床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延缓关节破坏,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标。

4.推荐四 中医治疗以扶正祛邪,因人、因时、因地三因制宜为基本原则。病证结合是临床治疗的核心。

5.推荐五 辨证准确是临床疗效的关键,诊断要点应抓住主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同一患者在不同阶段可呈现不同证候,具有证候个体化、动态演变的特点,临床除出现单一证候,也可出现两证或三证夹杂等复合证候。

6.推荐六 治疗方案选择应充分考虑患者年龄、体质及生活环境,结合疾病分期、疾病活动度、疾病预后不良因素等进行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或中西医联合方案选择。

7.推荐七 治疗全程应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包括四诊信息、疾病活动度、基于患者的报告结局(PRO)、系统性损害等;根据病情活动轻重及对治疗方案的反应每1~3个月评估1次,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

8.推荐八 中医治法应根据症状体征,或攻或补、或清或温、或攻补兼施、或寒温并用等,内外兼治结合的综合疗法为最佳治疗方案。

9.推荐九 治疗方案中推荐的方药是依据有效古方及具有循证研究证据的方药,在此基础上可根据症状体征进行加减。中医用药具有地域特点,在药物剂量上没有特别界定,可参考中国药典。

10.推荐十 治疗应以辨证用药为主导,若能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配伍针对性较强的专用药物,则可明显增强疗效,减轻不良反应,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11.推荐十一 正虚邪实是本病的基本病机,临床治疗在祛邪的同时应注意扶正,即祛邪不宜攻伐过猛,以免损伤正气;且扶正不宜峻补,以防邪气壅滞。

12.推荐十二 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贯穿于本病的始终,可采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治疗,活血药复方、单味药及注射剂对改善本病瘀血证候具有起效快、疗效好的优势,但临床要根据活血药的不同药性进行选用。

13.推荐十三 久病入络,病情顽固者可配伍藤类、虫类药物搜风通络。脾胃失调、湿邪为患是本病病情迁延难愈的重要病因,加之长期药物治疗更易伤及脾胃,因此治疗全程应注重健脾祛湿、顾护脾胃。

14.推荐十四 临床应用药性峻猛、不良反应较强的中药时,应注意合理使用,密切观察,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15.推荐十五 达到临床缓解或低疾病活动时,减停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中药适合长期维持治疗,可以调和脏腑气血阴阳,减少疾病复发。

16.推荐十六 治疗全程应重视用药安全性监测,建议每1~3个月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关注心肺变化。在疾病全过程中应在医生指导下开展关节康复训练,保持关节功能。

17.推荐十七 基于治未病理念的三伏贴、三九贴、春秋分穴位贴敷、膏方等治疗可改善症状,减少疾病复发。

18.推荐十八 预防应遵循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原则,顺应四时节气正确指导患者生活起居、饮食宜忌和情志调摄等,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延缓疾病的进展。 y+fGmG4Zx2HT7JSt0AT3juYTm8PkF7zr6BCw1/3mnajiUNdzlLvRGSfnr7KzSkk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