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节
展望

从中西医汇通到中西医结合,已经过去了100多年,我国的中西医结合事业在探索中得到了不断发展与进步。但中西医结合由于生命科学的复杂性,今后的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回顾走过的历程,结合未来医学的发展,风湿病的中西医结合工作应从下列几方面继续努力。

1.深入研究疾病演变规律,比较中西医之间长处与不足,实现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有机结合 风湿病临床的中西医结合工作最重要的是围绕疾病的发展过程,搞清楚中西医的长处与不足,找准结合点,只有这样中西医在风湿病诊治过程中,才能实现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有效果的有机结合。目前的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中西医结合诊治共识或指南都有必要按照这些要求不断完善。

2.针对疾病的重点环节展开中西医结合协同攻关,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重点环节的突破可大幅度提升临床疗效。譬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伴有妊娠、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炎或血小板减少等等,都是疾病诊治过程中的重点环节或难题。因此,围绕这些重点环节,采取多学科协作方法,持续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以求取得更多的突破。

3.增效减毒依然是主要的任务 风湿病中西医结合的增效减毒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糖皮质激素造成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向心性肥胖、月经不调,免疫抑制剂造成的感染,非甾体消炎药引起的胃溃疡、肝损等,依然是临床常见的难题。因此,增效减毒依然是中西医结合研究主要且迫切的任务。

4.深入开展传统方药的挖掘创新研究仍然是重要方向 风湿病临床上仍然存在许多难题。《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我们应该继续从中医古籍、名老中医经验、民间疗法等传统宝库中寻找有效的治法,并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开展创新性研究,尤其要重视有毒中药的研究。在这方面,雷公藤制剂是最好的例子,屠呦呦研究员是我们的榜样,陈竺院士也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5.关注生物制剂的不良反应,探索中医药改善的方法 1992年,英国的Feldmann和Maini教授证实了TNF-α拮抗剂——英夫利昔单抗是治疗RA的有效药物,这为风湿病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近年来,生物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如依那西普、英夫利昔单抗等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利妥昔单抗等抗CD20单克隆抗体等。这些生物制剂在改善风湿病患者疾病进展及预后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良反应,如局部给药部位的超敏反应,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和其他真菌感染以及头痛等,甚至出现恶性肿瘤及结核感染 [96,97] 。因此,我们在发挥生物制剂治疗作用的同时,还应关注其带来的不良反应,并采用辨证施治等方法,减轻生物制剂给患者带来的不利影响。

6.用循证医学等方法评价疗效,促进推广应用 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是目前强度最高的循证医学证据。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西医结合的同道已经针对风湿病开展了一些临床随机对照的研究工作,但数量不多,有的研究不够规范,循证医学等级较低,这样不利于中医药的推广与应用。因此,采用目前认可的随机对照试验等高级别临床证据的研究方法来评价中医药疗法或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风湿病的临床疗效,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广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临床应用,从而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认可。

7.采用系统生物学方法探讨疗效机理,促进中西医结合的深入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实验技术手段亦得到快速的发展。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等分子生物学及肠道菌群、代谢组学、脂质组学等学科技术亦日趋成熟和完善。比如,有研究发现 [98,99] ,四妙散可以下调IL-1β等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促进巨噬细胞M2极化来降低血尿酸水平。这样就充分阐明了四妙散治疗痛风的疗效机制。因此,我们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要积极利用上述各种组学的技术方法,阐明单味中药、中药复方以及中西医结合临床方案治疗风湿病的作用机制,推动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学术发展与进步。

2021年2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提出,要在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专科医院等逐步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将中西医结合工作成效纳入医院等级评审的绩效考核等。相信随着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通过中西医结合人的不懈努力,中西医结合事业一定会取得不断进步与发展,而临床风湿病的中西医结合也一定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范永升,包洁,吴德鸿,吴山,方思佳,黄硕,田丰源) N7YimTFKHKeZE0w41AEPYOxbyeoNDrU2iggxpbqSC67gwGuRcQDI0S3hyadZ383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