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风湿病的临床中西医结合研究

临床上对风湿病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研究由来已久。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医学界对风湿病中西病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西医风湿病的中医辨证、治法、用药等方面,不断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主管部门、医疗机构、医药科技人员组织开展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工作。进入21世纪,科技部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专门将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风湿病列入项目范围。这一节就以科技部项目为例,介绍如下。

一、类风湿关节炎

(一)基于二次临床研究的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评价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病因不明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在成年人中发病率约1%,存在残疾等风险 [47] 。目前治疗仍以改善病情风湿药物、生物制剂为主 [48,49] ,但存在不良反应、费用高等缺点。雷公藤多苷片是治疗RA新药的潜在来源,但多项系统评价提示其治疗RA的疗效不一致 [50,51] ,主要原因可能是上述研究均采用临床随机对照方法评价进行研究。中医依靠辨证施治,具有中医的治病模式。因此,若将雷公藤多苷片用于治疗具有特定证候的RA患者,或许可提高临床疗效。为此,中国中医科学院吕爱平研究员牵头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基于二次临床研究的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评价》(2006BAI04A10)。

该项研究的第一阶段试验是为期24周的开放标签、多中心试验,共招募167名RA患者,均予雷公藤多苷片和益肾蠲痹丸治疗。主要疗效指标为第24周的ACR20反应率;次要疗效指标包括ACR50和ACR70反应及ACR的各个组成部分,并记录症状、关节功能、实验室检查等;安全终点包括不良事件(AE)、严重AE和实验室异常。通过单变量分析第24周的ACR20反应与基线症状之间的相关性,确定症状预测因子。第二阶段试验是为期24周的随机、双盲、分层、双模拟、阳性对照、多中心研究,共招募218名RA患者。根据确定的预测因子,分为预测因子阳性组(P+)和预测因子阴性组(P-),再将两组患者分别按1∶1随机分配到TwHF和M&S两个亚组,TwHF亚组接受以雷公藤为基础的疗法(雷公藤多苷片+益肾蠲痹丸)及安慰剂(甲氨蝶呤+柳氮磺砒啶)治疗;M&S亚组接受甲氨蝶呤+柳氮磺砒啶及安慰剂(雷公藤多苷片+益肾蠲痹丸)治疗。主要、次要疗效指标及安全终点与第一阶段一致。

该项研究发现,第一阶段有148名患者完成24周治疗,其中60.8%的患者达到ACR20反应,通过单变量卡方分析和多变量分析方法,发现尿清、自汗和盗汗是与反应呈正相关的预测因子,而舌苔黄、关节热痛是与反应呈负相关的预测因子。第二阶段有192名参与者完成研究。治疗24周后,TwHF/P+组、M&S/P+组、TwHF/P-组、M&S/P-组的ACR20反应率为82.6%、64.6%、52.9、85.1%。在P+组患者中,基于TwHF疗法显著优于M&S治疗( P <0.05);P-组中,M&S比基于TwHF疗法有效( P <0.05)。P+组中,基于TwHF疗法的ACR20反应的RR值为1.2791,说明在P+组患者中,基于TwHF疗法治疗的ACR20反应率大于M&S疗法;其RRR值(P+组的RR/P-组的RR)为2.0563,表明P+组基于TwHF治疗的ACR20反应率优于P-组。根据中医临床实践,RA患者可分为寒证和热证,而尿清、自汗等多属寒虚证,舌苔黄、关节热痛多属热证。因此,基于TwHF疗法对寒虚型RA患者具有更好疗效。

上述研究明确了以雷公藤多苷片为主、联合益肾蠲痹丸的治疗方案的适应症,提高了中医药治疗RA的临床疗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另外,吕爱平教授团队还进行了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分类的系统生物学研究。在基因组学方面,利用基因芯片检测和分析技术,对RA寒热证患者及正常人CD4 + T淋巴细胞的基因表达进行分析,发现寒热证候RA患者的基因表达谱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与RA患者和正常人之间的差异有所不同 [52,53] 。另外,对活动期和稳定期之间、类风湿因子阴性与阳性之间与寒热证候之间的基因表达差异亦有所不同 [54,55] 。上述研究均提示,RA中医证候分类具有基因表达谱依据。

在RA疗效与中医症状组合关联研究方面,团队招募413例活动期RA患者,并收集治疗前后患者的18项主观症状,对症状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得到4个互相独立的公因子,分别代表RA患者病情程度、中医虚、寒、热的特性,发现中药治疗对虚证症状公因子的改善优于西药组。与传统证候分型对比发现,反映寒证的公因子得分在寒湿阻络证最高;反映虚证的公因子得分在肝肾亏损证中较高;反映热证的公因子得分在湿热阻络证和寒热错杂证较高。经过相应中药治疗后,各公因子得分均较治疗前下降,症状也得到改善。此外,研究发现,主观症状因子与免疫学指标之间存在关联:热性公因子与血清IgG、ESR相关 [56] ;寒证CRP低于热证 [57]

在RA疗效与症状的关联研究方面,吕爱平研究员团队对上述RA病例采用决策树进行挖掘分析,发现中药组的晨僵、关节肿胀数、IgM、关节压痛数等9个指标与疗效正相关,病程、夜尿多与疗效呈负相关。西药组的血沉、腰膝酸软、苔白等8个指标与疗效呈正相关,苔黄、舌红、白细胞检测与疗效呈负相关。决策树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组中同时具备晨僵、舌淡红、关节压痛程度、夜尿多4项指标者,中药疗效最好。因此,利用决策树分析法得到的证候疾病信息与中西医疗法疗效的关系,符合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思想,有利于提高治疗方案使用的针对性 [58]

(二)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病证规律及综合治疗方案研究

“十二五”期间,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科姜泉主任牵头,承担了科技部项目“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病证规律及综合治疗方案研究”(2013BAI02B06)。

该项研究按照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方法,探讨了类风湿关节炎(RA)中医证候分布及病证规律;从临床治疗的难点和影响临床疗效的结点入手,采用清热活血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改变具有疗效优势的有毒中药给药途径,评价了清热活血中医综合治疗方案降低疾病活动度,改善病情及对RA重要疗效指标(骨破坏)的影响。

RA证候研究调查了华北、东北、华东、西南、西北、中南全国六大区域的18个研究中心RA患者证候分布规律及疾病特征,共纳入3000余例RA患者的临床资料信息,建立了RA病证“临床资料+血清样本”的生物标本库。结果显示 [59] ,RA证候分布从多到少依次为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肝肾不足证、痰瘀痹阻证、风湿痹阻证和气血不足证,其中湿热痹阻证最多(44%),是我国大部分地区RA患者的主要证候类型,且其疾病活动度和炎症指标更高、患者躯体功能更差,较其他证候更易出现系统性损害。这一研究结果突破了从风寒湿以及温肾散寒论治RA的中医传统治疗理念,揭示了湿热瘀是活动性RA的病机关键,创新提出清热活血法治疗RA的学术思想。

清热活血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60] ,采用中央随机、多中心、双盲、阳性药对照的研究设计,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全国16家中、西医院开展。研究共分为3组:中医综合治疗组、西药组(甲氨蝶呤+硫酸羟氯喹片)、中西医结合组,纳入研究病例468例,观察周期为24周。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清热活血中医综合疗法治疗24周后,患者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DAS28-ESR(欧洲抗风湿联盟推荐通用标准,反映压痛、肿胀关节个数等)评分均值下降了1.61分(由5.82分下降到4.21分),ACR20、ACR50、ACR70分别为73.45%、40.71%、20.35%。与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相比,中医综合治疗组的疗效虽无显著差异,但不良反应更少。清热活血方联合清热化瘀凝胶剂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治疗RA疗效确切,起效迅速,能有效降低RA疾病活动度,提高RA疾病缓解的达标率,安全性好,为国内外RA诊疗方案的形成提供了高级别的证据。此外,本研究首次将中医药治疗RA对骨髓水肿和骨侵蚀的影响作为研究指标,证实中医药在控制RA骨髓水肿、延缓骨破坏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研究成果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5000)奖,中国中医科学院近10年最具影响力优秀论文奖,研究项目“病证结合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获得201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十三五期间,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姜泉主任、浙江中医药大学温成平副校长分别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药治疗方案优化及循证评价研究”“类风湿关节炎中医分期防治方案的优化及循证评价研究”。目前,上述项目正按计划深入推进研究。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目前重大疑难疾病之一,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以全身多系统多脏器受累、反复的复发与缓解、体内存在大量自身抗体为主要临床特点。在我国,本病的发病率为74.5/10万,高于西方国家 [61,62] 。治疗上,仍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治疗药物为主,缺乏根本的去病因疗法。且上述药物的使用存在骨质疏松、类固醇性糖尿病、诱发/加重感染、骨髓抑制、肝毒性等不良反应 [63,64] 。结合古籍及临床,浙江中医药大学范永升教授提出,SLE的发生以阴虚为本,热毒、瘀血为标,解毒祛瘀滋肾法是治疗SLE的基本法则,并根据升麻鳖甲加汤化裁,创制解毒祛瘀滋肾方。前期研究发现 [28] ,解毒祛瘀滋肾方联合糖皮质激素可减轻SLE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有助于激素的减量等。因此,范永升教授牵头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解毒祛瘀滋肾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评价研究”(2006BAI04A10-2),开展了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试验,以评价解毒祛瘀滋肾法对阴虚热毒血瘀证的活动性SLE患者糖皮质激素用量和狼疮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的影响。

该项目将阴虚热毒血瘀证和病情轻中度活动(5≤SLE-DAI≤14分)的SL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双盲的方法,按1∶1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共纳入病例289例,其中试验组145例、对照组144例。在西药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加解毒祛瘀滋肾方加减治疗,一天两次,对照组加中药安慰剂治疗,一天两次。基础治疗:根据患者入组时的病情评估,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羟氯喹、环磷酰胺,并根据病情适当调整药物剂量。其中,解毒祛瘀滋肾方由生地黄、制首乌等10味药物组成,同时根据患者症状随症加减,如热毒甚者加水牛角、大青叶等。中药安慰剂由食用苦味素及焦谷芽制成汤剂。24周为一疗程。主要疗效指标为糖皮质激素用量及SLE-DAI等。

该研究发现,经过24周治疗,两组的SLE-DAI评分都显著下降( P <0.05),且试验组比对照组评分显著降低( P <0.05)。在第1至3次访视时,对照组激素使用平均减量时间分别是85、55、50天,试验组分别是36、30、30天,试验组激素使用平均减量时间均比对照组短( P <0.05)。治疗24周后,两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值均明显下降( P <0.01),且试验组的中医症候评分减少值大于对照组( P <0.01)。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均无明显差异( P >0.05)。

通过上述研究,范永升教授团队制定了SLE阴虚热毒血瘀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包括中医基本方、随证加减方案、激素用法等),且主要内容已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路径》。该方案已在全国多省市(广州、重庆、沈阳、上海、北京、天津等)推广应用,疗效确切,不良反应低,有助于扩大中医药的应用领域,有助于减轻SLE患者的痛苦与负担。

同时,范永升教授团队还进行解毒祛瘀滋肾方在改善SLE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副作用及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解毒祛瘀滋肾方可改善发热、红斑、脱发、关节痛、月经失调等症状 [65]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66] 。在缓解副作用方面,该方可降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骨质疏松、继发感染等副反应的发生率 [65,67] 。在作用机制方面,该方能通过干预Fas和Bc1-2基因表达、调节Bcl-2/Bax mRNA表达的比率、线粒体跨膜电位和[Ca 2+ ]i水平等一系列信号转导途径,有效促进PBLC凋亡水平恢复正常 [68-73] ;保护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激发和提高GCR表达水平,增强GC-GCR的结合活性 [74,75]

该项目2007年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1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目前,范永升教授团队正深入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方案优化研究以及中西医结合诊治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妊娠的临床共识研究。

三、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主要侵犯中轴关节,以骶髂关节炎和脊柱强直为特点的风湿性疾病,起病隐匿,病程长,缠绵难愈,致残率高,属重大疑难疾病之一。中医辨证论治可有效缓解AS病情,改善AS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但是,对于本病的临床研究,多局限于各家医院的病例观察或各医家的个人经验,缺少运用循证医学方法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因此,中国中医科学院风湿科冯兴华教授牵头,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规范化及疗效评价研究(2006BAI04A10-3)。本项目在以往临床研究、国内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对临床研究方案不断优化,设计了前瞻性、随机、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研究进行验证,力求形成一套疗效确切、简便规范的AS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该项目自2007年4月开始,历经近1年,通过文献研究、回顾前期证候和临床研究的成果,系统总结、归纳了国内专家治疗AS经验及中医治疗进展 [76,77] ,在此基础上对中医辨证治疗AS的方案进行了8次优化,明确提出了肾虚瘀阻证和湿热瘀阻证是AS的2个基本证型,补肾活血法和清热利湿活血法为本病的重要基本治法,最终形成了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辨证论治方案。2008年3月,该项目正式启动临床研究,采用分层区组随机、阳性药、平行对照、优效性检验、多中心临床试验,以活动期肾虚瘀阻证和湿热瘀阻证AS患者为研究对象,中药组采用补肾活血法或清热活血法治疗,分别给予补肾强脊汤或清热强脊汤,西药组给予柳氮磺吡啶(SASP)作为对照。在2年时间内,课题组顺利地完成了对全部354例(含失访)临床病例的入组、观察,建立数据库,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该项目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78] :①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确切,且起效迅速,疗效持久稳定。治疗6个月后,ASAS20的达标率为86.75%,BASDAI50达标率为71.37%,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5.47%。②中药对AS患者的BASDAI评分、BASFI评分、BASMI评分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降低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并明显改善患者的功能状况及体征指标。③中药在改善患者脊柱疼痛、脊柱炎症评分,以及颈椎旋转、腰椎侧弯、腰椎前屈等体征方面均明显优于柳氮磺吡啶。④中药补肾强脊汤和清热强脊汤治疗AS临床疗效满意,且安全性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开发价值。

临床研究的结果客观评价了补肾强脊汤和清热强脊汤的疗效和安全性,显示了中药治疗AS的优势,验证了中医辨证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方案的科学性和临床实用性,进一步确立了中医辨证在AS治疗中的优势地位,并以本次研究所形成的AS中医辨证治疗方案为核心内容,初步形成了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诊疗规范。其核心内容已被中华中医药学会AS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所颁布的临床路径等采纳。

该项目获201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fWUk6FFY9gDGS/SxNqD+YhIGsFHcRZImgwNHwRaQv9TcIYVYBClIneMCdo8R+7G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