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风湿病临床中西医结合的目标、方式与成效

一、中西医结合的目标

风湿性疾病是影响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如肌肉、滑囊、肌腱、筋膜、神经等的一组疾病,共达百余种之多。其临床表现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特点,常可累及多个脏器和系统,如肾脏、血液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以及皮肤、口腔、眼等。在面对如此复杂难治性疾病,西医在临床诊治上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和丰硕成果,从非甾体抗炎药到糖皮质激素、慢作用抗风湿药,再到近年来报道较多的生物制剂靶向治疗和基因治疗等手段,对改善患者病情、提高生存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清晰地看到,在这些成绩取得的背景下,西医治疗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首先,糖皮质激素是临床上治疗风湿免疫病的基础和关键药物,因其具有强大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几乎每一位风湿免疫病患者都会接受剂量不等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于严重、爆发性风湿免疫病,如SLE,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或冲击剂量使用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逆转病情。但长期或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对患者的代谢、免疫、心血管、骨髓、肌肉等造成诸多严重副作用,如骨质疏松、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类固醇性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胃溃疡、肌萎缩等,且糖皮质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会引起继发感染,从而掩盖疾病本身的症状,影响临床治疗,严重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如何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和毒副作用、改善风湿免疫病患者的预后,是目前临床西医治疗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39]

其次,在临床上常常会有一部分“关节炎”或“结缔组织病”患者早期甚至相当一段时期满足不了某种风湿病的分类标准,“关节炎”或“结缔组织病”一直处于“未分化”状态,这一部分患者怀揣对“风湿病”恐惧的心理,临床医师在诊治时,亦处于进退两难境地,有时便将其纳入“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SLE”等之列进行治疗,早期、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或慢作用抗风湿药。这种治疗也多存在“治疗过度”“得不偿失”的情况,有时副作用大于疗效,是临床上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40]

再次,部分诊断明确的风湿免疫病,如SLE、干燥综合征、肌炎等,处于低疾病活动或稳定状态,但又有轻度的系统损害。此时,西医在治疗上会出现无药可用的境地,如SLE病情稳定,但血液系统中血小板轻中度减少,西医在选择用药上往往无所适从。因此,在临床上如何解决这一部分患者的治疗和用药的困境,也是摆在西医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

西医目前所处的困境,正是中医药治疗的切入点,即中西医取长补短,科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西医结合在治疗过程中应避免药物毫无目的和原则的简单叠加。归纳起来,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免疫病过程中有两个大的方向和目的:第一,在疾病早期阶段,病情较轻尚未累及到内脏,则运用中医药治疗为主以缓解病情,阻滞疾病发展,减少或避免西药所带来的不良反应;第二,在疾病中晚期阶段,病情较重且已累及内脏,则在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的治疗,以期减少西药用量,增强疗效,减轻西药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解决一些单用西药不能解决的问题,使两种治疗方法相得益彰。

二、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与成效

(一)治疗策略上的结合

风湿病因其临床特点复杂多变,中西医在对其认识、诊断和治疗上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中医的优势在于宏观、辨证和扶正,而西医的优势在于微观、辨病和祛邪,二者可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有机结合。临床上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目标就是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中西医结合不是单纯的中药加西药,而应该是在治疗策略上的科学结合 [41]

第一,根据疾病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中西医治疗方案。在疾病早期,疾病较轻,无系统损害,则依据疾病特点,以中医辨证治疗为主,适当加用西药治疗。如类风湿关节炎初发阶段,以中医药内服与外治为主要治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小剂量的羟氯喹或甲氨蝶呤进行治疗;在疾病中后期,病情较重,有系统或脏器损害,则以西药抗炎免疫抑制为主,中医辨证施治为辅。如重度活动的SLE患者,治疗上需大剂量或冲击量的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以控制病情,甚至挽救生命;在疾病稳定期,前期通过大剂量的西药治疗后,病情趋于稳定,西药的用量也逐步减少,机体免疫力依然处于抑制状态,此时需要中西医并重治疗。西药继续抗炎免疫抑制,防止病情反复,中医则扶正祛邪为主,一方面扶助正气,防止继发感染,减少西药的副作用,另一方面辅助西药抗炎,即祛邪,防止病情复发,以帮助西药的减量。第二,根据西药使用的不同剂量阶段,制定相应的中西医治疗方案。分别在西药使用大剂量阶段、减量阶段及小剂量维持阶段,探索和总结这三个阶段西药对病情改善和中医证候变化,在中医辨证思想的指导下,制定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第三,根据西药的不同副作用表现,制定相应的中西医结治疗方案。包括糖皮质激素在内诸多西药,治疗作用强大,但毒副作用也不小,其中继发感染、胃溃疡、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是常见的副作用表现。因此,需根据西药所造成的副作用的不同表现作为切入点,制定中医的治疗方案,优化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20世纪80年代起,范永升教授一直致力于中西医结合防治风湿免疫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SLE是他的主攻病种。针对临床上糖皮质激素治疗SLE的难点和问题,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在遵循辨证施治的核心原则下,发现和总结了SLE在糖皮质激素使用不同阶段证候演变规律,并根据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副作用的不同临床表现,制定了行之有效的中医治疗策略。因此,以辨证施治为主,结合GC不同剂量阶段、不同副作用表现,提出了“三维一体”激素减副法 [39]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制定的中西医结合治疗SLE策略,能起到良好的增效减毒(副)作用,有利于提高疗效与撤减激素,有助于减少病情的反复。该项目通过深入研究及临床推广应用,获2015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病证结合

所谓“证”,是中医所特有的概念,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病的性质(如寒、热、虚、实等)和正邪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情况。所谓病,是指西医的病名,是具有稳定的内在规定性的特异的诊断概念,是对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疾病病理规律的概括。辨病就是确立病名的诊断过程,论治是根据“病”的诊断结果直接施以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其优势在于能全程把握疾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其发生、发展及转归预后都有前瞻性的认识。

证只是对当时病理变化的概括和判断,而产生当时症状的原因只是某种疾病发生发展的某一阶段,如果我们只认识到这一阶段的疾病情况,而不能掌握疾病全程的发生发展,就无法掌握疾病全过程的发展规律。例如类风湿关节炎,在疾病初期只表现为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疼痛和肿胀,如果不能及时控制,最短两年之内便会造成骨质破坏,关节畸形。因此,临床上不仅需要对证的运用,也需要结合对病的把握,即病证结合。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西医的病名,然后运用中医的“证”进行辨证治疗,这样既能全程把握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客观规律,又能掌握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

例如范永升教授带领团队通过前期临床实践和大量文献研究,在掌握SLE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转归的前提下,并参考西医SLE的分类标准,提出先分轻重缓急、后分证候类型的二型九证法,即将该病分为轻重两型:轻型SLE主要指诊断明确或高度怀疑者,但临床症状稳定且无明显内脏损害;重型SLE则主要指重要器官或系统,包括循环、呼吸、消化、血液、神经、泌尿等系统受累,病情急性活动,或狼疮危象而危及生命。在轻重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辨九证论治” [39] 。在辨证方面,轻型中以关节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可归为风湿痹证;以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伴体倦为主,可辨为气血亏虚证;以低热、脱发等为主,可辨为阴虚内热证。重型中临床表现为以红斑皮疹、高热为主的,为热毒炽盛证;以心悸为主,检查可见心包积液等,为饮邪凌心证;以胸闷、气喘为主,检查可见间质性肺炎或肺部感染等,为痰瘀阻肺证;以胁部胀滞不舒为主,伴肝功能受损等,为肝郁血瘀证;以四肢浮肿为主,伴大量尿蛋白者,为脾肾阳虚证;以眩晕头痛、抽搐为主,合并神经系统损害者,为风痰内动证。“二型九证”辨治法是在辨病与辨证的基础上提出的,切合临床实际,受到中医风湿病同行的认可和好评,已经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路径》。此外,姜泉 [42] 等人在循证医学和专家共识基础上,制定适用于我国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调摄的《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参照国际最新的临床实践指南制订方法,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在符合中医药理论、辨证论治原则基础上,通过对近30年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文献的检索、梳理,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并经过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专家的广泛论证而形成。本《指南》采纳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式,为临床医师提供中医规范化治疗策略与方法。

(三)中西药结合

中西药结合的形式其实就是中西药并用。中西药并用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辨病用药,即在临床上针对某一种风湿病,为提高疗效,在使用西药基础上,不考虑证候,加用中成药治疗 [43] 。例如SLE在使用糖皮质激素基础上加用雷公藤多苷,类风湿关节炎在应用甲氨蝶呤、叶酸的同时,加用昆仙胶囊等。澳门科技大学刘良院士 [44] 将现代多学科高新技术融入中医药的开发与研究,通过研究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特性后,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滑膜细胞具有极高的活性氧(ROS)和线粒体超氧化物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中药提取物小檗碱能显著升高该类细胞的活性氧浓度而诱导细胞死亡。根据这一特性,开发了活性氧响应的纳米小檗碱药物,以提高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开拓了中西药联用的思路和方法。西药多为化学单体,组成成分明确,作用靶点具有专一性和针对性,其作用机理相对中药比较清楚,疗效评价体系比较容易明确。而中药的优势在于其多种活性成分发挥药效作用,调动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达到多效性和整体的调节作用。二是病证结合用药。如前所述,病证结合,中西药联合应用,可有效利用两者优势,互补互用,相得益彰。但要明确对于中西药联用,单纯运用西药药理学理论,把“中药西药化”是不妥的。

西医治疗风湿病多运用抗炎免疫抑制剂,有的甚至是化疗药物,比如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这些药物最大的特点就是抑制机体免疫力,从而使患者免疫力下降,容易继发感染。此时,中医扶正方药与这些疗药物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增强耐受力,又可扶助抗炎。那么在临床上应如何科学合理的运用好中西药并用,使两者发挥各自优势,增强疗效?一般可考虑下列两种做法。第一,如果是风湿病科专业的中医师,在病证结合思想指导下,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使中西药科学联用,以发挥增效减毒的作用;第二,如果是风湿免疫科的非中医专业的医生,因不具备中医专业知识,可以运用中成药进治疗,使中西药产生协同作用,比如类风湿关节炎可以在《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指导下合理运用中成药等。

(四)多手段结合

不同治疗手段有其不同的作用,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如能把中西医不同手段的优势整合起来,就能取得更好的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除常用的内服药物治疗外,还有丰富的外治法和其他疗法。高压电位治疗、频谱、激光、超短波、中药离子导入、矿泉浴、热敷、石蜡疗法等理疗方法适用于一些以关节病变为主的风湿病,对改善关节疼痛具有一定的疗效。针灸(包括单纯针灸、针刺加温灸、针刺加刺络拔罐、艾灸、电针、耳针、火针、小针刀等)、火罐、推拿、穴位注射、中药敷贴、中药熏蒸、熏洗、热熨等传统中医方法对改善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的关节症状具有较好疗效。对一些关节疼痛明显的风湿病患者,如急性期痛风、活动期的类风湿关节炎等,为迅速控制炎症,可以用正清风痛宁或蛇毒注射液局部或关节腔注射,隔日1次,必要时用得宝松注射液或康宁克通A、糖皮质激素局部关节腔注射治疗,每年不超过3~4次;此外,对于一些骨关节炎等退行性关节病,可于关节腔注射软骨保护剂,如透明质酸、硫酸葡糖胺等,每周1次,3~5次为1疗程。各种外用药膏、中药贴剂、NSAIDs乳剂等对缓解关节肌肉疼痛也有一定效果。经上述治疗无效或关节已出现畸形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如关节镜下清理术、截骨术、关节置换术、关节成形术等 [45]

(五)医养护结合

在中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应当根据风湿病患者体质、营养状况等因素,当然也需要遵循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虚则补之、实则泄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凉者温之”等原则进行医养护结合的综合调摄。饮食时要根据“证”的阴阳、虚实、寒热,分别给予不同的饮食配方 [46] 。一般而言,风痹者宜用葱、姜等辛温发散之品;寒者宜用胡椒、干姜等温热之品,而禁忌生冷;湿痹者宜用茯苓、薏苡仁等健脾利湿之品;热痹者一般是湿热之邪交织,药膳宜用绿豆芽、丝瓜、冬瓜等食物,而不宜吃羊肉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也应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并把中西医辨证与现代营养成分结合起来。譬如一位缺乏维生素C的风湿病患者,属阴虚体质的,建议服西红杮;凡属阳虚体质的,建议适当吃点辣椒。凡饮食之品,一般不采取炸、烤、煎等烹调方法,以免其有效成分被破坏,或使其性质发生改变而失去治疗作用。应采取蒸、炖、煮、煲汤等方法,烹饪的目的在于既使其美味可口,又使其保持药性。此外,风湿病患者病程长,常终年服药,往往脾胃受到一定影响,故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饮食治疗方案,食物应清淡易消化,避免过于辛辣、刺激及油腻的食物,要因人、因时、因地选择食物,以调整脏腑功能,恢复阴阳平衡为目的。通过食物来扶正祛邪,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风湿病多是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会对患者的生活、工作造成严重影响,使患者产生悲观心理,还有一些患者由于缺乏对风湿病的了解,对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心理易产生焦虑、急躁、灰心,这些都会影响治疗效果。因此,除药物等治疗外,还需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注重情志的调节。调节情志除心理开导外,还可以运用一些运动疗法,如太极拳、五禽戏等,尤其适用于疾病稳定期的患者。此外,也鼓励风湿患者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这不仅能够移情易性,调节情志,促进免疫功能的协调与稳定;也有利于肌肉、关节功能的恢复。健身活动要循序渐进、不要勉强,不能急于求成,但需持之以恒,方能受益。 JIdgl4BS2eArC0epoYN6X4SiWrVWm+4zzwJ+Sia7QbweeC8pDilvIHPZuYhzUDk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