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风湿病的中西医发病病机

一、西医对风湿病发病的认识

(一)遗传学说

遗传学说在风湿病的病因认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现代医学普遍认为,患有风湿性疾病的家族史会增加后代罹患风湿病的可能性,如类风湿关节炎的遗传率约为60%。在芬兰,曾有研究者对类风湿关节炎进行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同卵双生儿RA的患病率为12.3%,异卵双生儿为3.5%。Silman的一项调查也有类似的结果,发现同卵双生儿RA的患病率为15.4%,异卵双生儿为3.6%。HLA-DRB1等位基因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关系密切,至少占该病总遗传成分的30%,除此之外,PTPN22、CTLA4、TRAF1-C5、IRF4等其他基因也与RA的发生有关 [16] 。在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生过程中,遗传因素体现得尤为明显。在AS患者中,HLA-B27阳性率高达90%~96%,除此之外,还有13个基因也与该病有很强的相关性,且这些基因显示了IL-23途径与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 [17]

(二)感染学说

目前认为,大部分风湿病的发生与细菌、病毒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反应性关节炎通常由胃肠道或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所触发。另外,泌尿生殖道感染还会引起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生。约6%的银屑病性关节炎患者发病前有咽部感染史和上呼吸道感染史。结节性动脉炎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如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微小病毒B19等。EBV、牙龈卟啉单胞菌与类风湿关节炎存在相关性,其中牙龈卟啉单胞菌不仅通过诱导瓜氨酸化而表现出其有害作用,而且还通过诱导NETosis、破骨细胞生成,导致骨骼损伤和全身性炎症的Th17促炎反应等,促进RA的发生与发展 [18]

(三)自身免疫学说

部分风湿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范畴,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在某些因素的诱发下,自身免疫耐受状态被打破,自身反应性T细胞和自身抗体对自身抗原产生了异常的免疫应答,造成自身细胞破坏、组织损伤及功能异常。因此,由于自身免疫反应的存在,在许多风湿性疾病的患者中,可检测出诸多的自身抗体,如SLE患者可检测出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等,其中抗双链DNA抗体是SLE的诊断标准之一,其诊断特异性为90%,敏感性为70%;干燥综合征患者可检测出抗SSA/Ro抗体、抗SSB/La抗体等;系统性血管炎患者可检测出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内皮细胞抗体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检测出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其中类风湿因子是B细胞分泌出的IgM抗体,具有识别免疫球蛋白Fc段、形成免疫复合物等作用,并释放趋化因子以及激活补体,使炎性细胞聚集于患者关节中。

(四)内分泌学说

除了上述因素外,有学者认为某些风湿病的发生、加重,与内分泌存在一定关系。有调查发现,类风湿关节炎男女比例为1∶2~1∶3,系统性红斑狼疮为1∶9,系统性硬化为1∶3。众所周知,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于育龄期女性,且妊娠容易诱发起病或加重病情。有一项以护士为主的健康人群调查发现,口服避孕药和激素替代治疗者发生SLE的危险性增加,并且在接受激素替代治疗期间最高 [19] 。绝经后SLE的活动性明显降低,50岁以后首次出现SLE发作的患者,预后通常良好,很少累及重要脏器,主要由于这类患者在首次发作时体内雌激素水平低,其危险性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患者 [20] 。在类风湿关节炎中,雌激素的作用存在一定争议。虽然有研究发现,女性RA的发病率和疾病活动度均高于男性 [21] ,且膝关节滑液中雌激素的浓度是同性别其他骨关节炎患者的2~2.5倍 [22] ,但在绝经后的RA患者中,补充雌激素可改善关节疼痛,抑制红细胞沉降速率,降低疾病活动评分,阻止骨破坏的进展 [23]

(五)其他因素

部分风湿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存在一定关系,如寒冷潮湿环境、三氯乙烯、二氧化硅、汞、农药、吸烟、紫外线等。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与季节变化、甲状腺辐射损伤有关。紫外线照射、吸烟和药物是与SLE发病相关的公认的环境因素,另外,吸烟还影响RA的发生。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暴露于吸烟环境中的有毒成分(如焦油、尼古丁、一氧化碳、多环芳烃和自由基)可诱导氧化应激,直接损害内源性蛋白质和DNA,导致基因突变和基因激活,同时刺激B和CD4 + T细胞表面CD95的表达,潜在诱导自身免疫,并增加促炎因子的产生 [24] 。日本曾有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显示 [25] ,吸烟与细胞色素P450 1A1 rs4646903基因型单独或与谷胱甘肽转移酶M1缺失基因型相结合,可显著增加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风险。

二、中医对风湿病发病的认识

(一)外感六淫之邪

六淫之邪是风湿病的主要外因。《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易夹杂寒、湿等邪,侵犯机体,痹阻关节,从而导致风湿病的发生,正如《素问·痹论》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风、寒、湿三邪致病,其症状各有异,风邪胜者为行痹,寒邪胜者为痛痹,湿邪胜者为着痹。风性清扬开泄,善行而数变,故行痹常表现为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收引,脉道涩滞,气血不畅,不通而痛,故痛痹往往表现为关节局部冷痛,正如《素问·痹论》记载:“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湿性重浊黏滞,流注关节,阻碍气血运行,故着痹表现为关节疼痛重着,痛处不移。然而,风、寒、湿邪往往兼夹着侵袭人体。如风邪与寒邪合至,痹阻关节经络,多表现为肢体关节冷痛,其疼痛或游走或停滞,且遇寒疼痛更甚,得热则痛减。再如寒湿之邪侵袭人体,阻滞关节经络,使阳气失布,气血阻滞,出现四肢关节疼痛重着,且疼痛固定不移。

关于热邪致病,古代医家亦有论述。虽然,“热痹”一词最早可见于《黄帝内经》,但《华氏中藏经》则明确在痹病分类中提出“热痹”。《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华氏中藏经·痹论》记载:“痹者……而有风痹,有寒痹,有湿痹,有热痹,有气痹。”热邪一般不单独导致风湿病,往往依附于湿浊、瘀血等因素。关于湿热之邪导致风湿病,《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有相应论述。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指出“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温病条辨·湿温》曰:“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萎黄,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湿热之邪痹阻关节,可见四肢关节红肿热痛,且病程缠绵难愈。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湿热痹阻证较为常见。巩勋等 [26]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对全国18个中心的1388例RA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湿热痹阻证占44.16%。

除了风寒湿热之邪外,燥邪亦可导致风湿病的发生。关于燥邪致病,古代医籍及医家论述颇多,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燥盛则干”,《医方集解·润燥之剂》记载“燥在外则皮肤皱揭,在内则津少烦渴……”。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提出“燥痹”病名,与干燥综合征的病机、病症颇为一致。燥邪之生,或外感,或内生。如燥邪从外侵袭机体,亦或风热之邪侵犯,伤津耗液,津液干涸而经脉痹阻,而见关节疼痛、口唇干燥、目干泪少等症状;或素体肝肾阴虚,气血生化乏源,津液枯燥,经脉气血痹阻,而见上述诸症。

(二)营卫气血失调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阴阳相贯,营卫气血调和,则邪气不入;若营卫不和,则邪气易乘虚而入,侵犯机体。因此,营卫失调是风湿病发生的重要病机之一,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所载:“营卫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若先天禀赋异常或素体亏虚,营阴不足,卫气虚弱,或起居不慎,寒温不适,或劳倦内伤,则外邪乘虚而入,气血阻滞,不通则痛,故项背不舒、骨节疼痛。现代医学的硬皮病,中医亦称为皮痹,是由于营卫失和,风寒湿邪乘虚侵袭肌表,则见皮肤冷痛、发硬、麻木。正如《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所云“风不仁者,由荣气虚,卫气实,风寒入于肌肉,使血气行不宣流,其状搔之皮肤,如隔衣是也”。

营卫与气血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依赖,气血调和,营卫之气才能发挥濡养、调节、卫外的功能。因此,气血失调也是风湿病发病的病机之一,正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记载“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则疼痛如掣”。气血失调,一者是气血不足,二者是气滞血瘀。《灵枢·百病始生》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气血不足,卫外不固,风雨寒热之邪乘虚而入,流注筋骨血脉,而见关节疼痛、皮肤麻木不仁。《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亦指出“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加被微风,遂得之”。《类证治裁·痹证》记载:“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气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因此,气滞血瘀,关节筋脉阻滞不通,可致关节疼痛不适。

(三)脏腑阴阳失调

脏腑功能失调,是风湿病发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疾病内传脏腑、经久不愈的原因之一。

《素问·痹论》指出,五体痹久延不愈,导致正气亏虚,复感于邪,而成五脏痹。然而,除了五体痹外,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房事不节等因素亦可导致脏腑内伤。若肺卫不固,复因形寒饮冷等病邪,导致肺气郁闭,肺失宣降,而见胸闷气促、咳嗽等症,乃生肺痹,可见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等累及肺脏者。若素体心阳不振,复感寒邪,进一步损伤心阳,可见胸闷、心慌心悸等症状,而生心痹,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累及心脏。脾痹者,主要表现为脾胃运化功能障碍,一者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不足;二者水液运化失常,酿生痰浊,均可影响风湿病的发生与发展。肝主筋,肾主骨,且风湿病最常见的症状为关节疼痛,故肝肾两脏在风湿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若肝肾不足,痰饮、瘀血等病邪更容易侵犯关节筋脉与骨质,部分风湿病后期可见骨质破坏、关节畸形。

(四)痰浊瘀血内生

清代董西园在《医级·杂病》中记载“痹非三气,患在痰瘀”。痰瘀之邪不仅仅是机体在病邪作用下的病理产物,同时还可以作为病因进一步作用于人体,导致风湿病病程缠绵,病情加重。《医宗必读·水肿胀满论》记载“脾土主运行,肺金主气化,肾水主五液。凡五气所化之液,悉属于肾;五液所化之气,悉属于肺;转输之脏,以制水生金者,悉属于脾”,指出津液的运行输布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若风寒袭肺,肺失宣降,肺气郁闭,聚津成痰;脾主运化水湿,若诸邪侵犯脾胃,脾失健运,水液运化失常,聚成痰湿;肾者主水,调节水液,若患者病程日久损伤肾阳,肾阳失于蒸化水液,则为水肿。瘀血内生,一者,痰浊既生,影响气的运行,气行不畅,则血行不畅,而生瘀血;二者,风湿病病程日久,内及五脏,五脏气机失调,升降无序,而生瘀血。痰浊与瘀血交阻,痰瘀乃成。

在风湿病中,痰瘀之邪侵犯机体,造成多种病变。若痰浊流注关节,则主要表现为关节胀滞麻木、活动不利;若以瘀血为主,脉道阻塞,血行不畅,不通而痛,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且疼痛以刺痛为主,病程往往较长。痰瘀之邪共同作用,侵犯肌肤,则见痰核硬结、皮下结节;若流注关节,则关节肿胀疼痛;若病程日久,痰瘀深著筋骨,则关节畸形、屈伸不利,正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若病情控制不佳,后期可见关节梭形肿胀、尺侧偏斜、天鹅颈样畸形、纽扣花样畸形等;痛风患者会出现各种痛风结石。

三、风湿病主要病种中西医病因病机的相互关系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存在一定的遗传因素。家族聚集研究表明,SLE患者的兄弟姐妹患该病的相对风险更高,与双卵双胎相比,单卵双胎更易同时患SLE。最近的遗传研究已鉴定出多种SLE常见的遗传危险因素,其中最强的是在6号染色体的MHC区域,但也包括TNIP1、PRDM1、JAZF1等其他基因 [27] 。遗传因素相当于中医学的先天禀赋。范永升教授 [28] 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禀赋不足、肾精亏损为本,外界热毒之邪、瘀血阻滞为标。因此,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肝肾阴虚,更易感受热毒等邪气,而致SLE的发生。

紫外线照射是皮肤性红斑狼疮的常见诱因,其光敏率为81%,其内在的机制可能是紫外线诱导角质形成细胞凋亡,产生炎性因子和暴露自身抗原 [29] ,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和病情的进展。明代《外科启玄》记载:“日晒疮,三伏炎天,勤苦之人,劳于任务,不惜身命,受酷日晒曝,先疼后破,而成疮者,非血气所生也。”其描述颇似皮肤性红斑狼疮的表现,盛夏酷暑之季,紫外线盛烈,肌表感受光热毒邪,则出现皮肤红斑、皮疹。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存在多种针对自身DNA和组蛋白的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于皮肤、肾脏、关节等部位的血管,激活补体,造成组织损伤,其过程中产生的免疫复合物、攻膜复合物(MAC)和过敏毒素(C3a、IL-1、C5a)所造成的血管炎,TNF等引起的发热,中医认为,其表现由热毒之邪所致 [30] 。热毒之邪,或从外感,或从内生,侵犯皮肤血脉,而见斑疹鲜红、发热、面赤、口渴、烦躁等症状。

(二)类风湿关节炎

调查研究发现,环境因素对RA患病有重要的影响。《素问·痹论》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指出不同类型痹证的发生发展与所处的环境因素有关。若久居潮湿、寒冷、冷热交错的环境,机体更易感受风、寒、湿等邪,邪气痹阻经络,导致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且相较于寒湿阴冷的环境,阳光充足、温度较高、湿度较低的环境,RA患者的疾病活动度相对较低。另外,不同的季节与时令也会影响本病的发生与发展。如秋、冬季节更容易发生本病。不同时令所患RA的临床症状亦各有不同,如春季多风,冷热交替,风气盛,主要表现为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夏季暑热,其气候多为湿热,故以关节红肿热痛为主;冬季多寒,往往表现为关节局部冷痛。气候环境因素不仅影响RA的发生,同时还影响中医证型的分布。李延婷等 [31] 选取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数据中心1411例,探讨气象要素(海拔、温度、湿度)对中医证候分布的影响,以湿度为例,相较于干旱区和湿润区,半湿润区RA患者占57.62%,且证型以湿热痹阻证最为多见。

路志正、焦树德等名医认为,内生的痰瘀之邪是类风湿关节的重要病机,痰浊与瘀血相互胶结,凝聚筋骨肌肉关节不散,导致关节疼痛畸形,甚至痿废不用。现代研究发现,在RA中,痰瘀之邪与增生的滑膜和血管翳密切相关。有研究者通过观察RA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发现RA患者的瘀血指标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密切相关 [32] 。另外,处于活动期的RA患者痰瘀证积分与腕关节滑膜的厚度、血流信号评分、关节积液量呈正相关 [33]

(三)干燥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的其中诱因之一为丙型肝炎病毒、爱泼斯坦-巴尔病毒等病毒感染,其与遗传、免疫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存在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局灶性浸润,出现腺泡萎缩、消失。中医认为,该病由先天禀赋异常,素体阴虚,加之外感温热燥邪,或外感风寒化热,损伤津液,口目失于濡养,而见口干、眼干诸症。

(四)痛风

西医学认为,痛风是由高尿酸血症引起的关节炎症,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关节及其周围的软组织等部位,导致部分血管扩张及内皮通透性增高,血浆渗出、炎性介质聚集等炎症反应,引起受损部位出现红肿热痛等表现。有研究表明,痛风也存在一定的家族遗传性。在一项GWAS研究中,鉴定出28个基因位点与尿酸有关,其中部分与痛风相关,如COMT、LRP2变体等 [34] 。多元回归分析显示 [35] ,痰湿体质对血尿酸水平的影响最大,且呈正相关。中医学认为,体质存在一定的遗传性,痰湿体质亦不例外。痰湿体质可因先天禀赋异常而致,或人们喜肥甘厚腻,损伤脾胃,运化失常,痰湿内生,郁久化热,而生湿热之邪,可见尿酸盐结晶、渗出炎症,痹阻关节经络,则见关节红肿热痛。

(五)系统性硬化

在系统性硬化中,雷诺现象、甲床襞微循环中毛细血管密度减少及结构变异较为常见,表明血管调控失衡、微血管循环异常可能是本病形成的最早表现,而血管病变、血液流变学改变可进一步加剧皮肤及内脏器官受损。现代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也表明 [36] ,SSc患者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血液流速减慢,循环瘀滞,引起皮肤缺血、缺氧,导致组织间血液灌注不足。上述一系列改变颇似中医学的“瘀血”这一病理因素。诸多医家 [37,38] 亦认为,瘀血是SSc疾病发生和进展的重要因素。皮肤的荣润依赖于气血的濡养,若瘀血凝滞,脉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不能畅达于肌表而致皮肤失养,出现雷诺氏现象、皮肤萎缩;瘀血停滞于皮肤,则见皮肤肿胀、硬化。 XWW+xBs7GbBn89FtgtLGb3yiA08kpWldZBVBuaHC5hnSn59VRwRKfLm2M/YrJVI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