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胞虚如球

(眼睑非炎性水肿2例)

胞虚如球之名,见于《眼科临证笔记》。《目经大成》谓:“目睥浮肿如球而虚起也。目上无别病,久则有赤丝乱脉之患。”本病是多发于双眼胞睑的浮肿,皮色如常且无溃破、无疼痛为特征,类似于西医学之眼睑非炎性水肿。

西医学认为,胞睑皮肤菲薄,皮下软组织疏松,血循环、淋巴循环、泪液循环网密集,若因蚊虫叮咬、过敏性刺激引致血管神经反应,或因眶周肿物压迫,或由慢性肾炎、甲状腺功能低下、心力衰竭等,均可致这一敏感处的循环障碍而出现该症。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脾阳虚弱,运湿无力;或肺气不足,通调失司;或肾阳虚衰,水不化气;或心脾两虚,水湿上泛等因导致。

本病应与胞肿如桃相鉴别:后者是以睑部高肿难睁、红赤疼痛、焮热病急为特征,属于眼睑部的感染性肿胀。

对本病的治疗,西医主要是针对身体的原发病用药及脱敏药治疗。中医则是依据证情的不同,施以健脾利肺、温阳行水等法,常可获效。

【病例一】眼睑非炎性浮肿

朱某,男,57岁,已婚,农民。于1992年9月初诊。

主诉: 素有气管炎、便溏史;双眼上睑虚浮肿胀,不红不痛,按之虚软,3个月余。诊为“眼睑过敏”,滴注“克林霉素、地塞米松”好转。1周前又犯,来诊。

检查: 双眼上睑肿胀,不红不痛;伴面色㿠白,短气懒言,体倦乏力。红细胞:4.0×10 12 /L;心电图:ST段低下;X线胸透:肺气肿;余(-)。

舌淡胖,苔白腻,脉象沉缓。

中医辨证: 肺脾阳气虚弱,湿浊壅滞胞睑。

西医诊断: 眼睑非炎性浮肿(双)。

治则: 温运益气,健脾祛湿。

处方及治疗:

1.温运明目汤 黄芪、白术 、茯苓、附子 、五味子、当归 、五味子、薏苡仁 、桂枝、枳实 、通草、白芥子、山甲(代) 、生姜皮、大枣。水煎3遍分服,2次/日。禁食咸凉。

2.隔姜灸 取双眉中、太阳、三阴交穴,2次/日。

诊治经过: 二诊,施治5天,双睑浮肿减半,睁眼可开,灸治增加脾俞穴(双)。

三诊,1周治毕,双睑肿消,睁开自如,诸症消除。予服金匮肾气丸半月巩固。半年后随访,双眼睑开合如常,唯过劳后气短轻作。

按语: 本案气短便溏已久,脾肺气虚显见。肺气虚,肃降失司;脾气虚,升运无力,致湿蕴胞睑而为病。屡用消炎、激素药而不愈者,乃匙不对锁矣。

针对病之本,首诊施以温运明目汤方,针对脾阳虚,湿聚盛。方中以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减白芍加白术,更能补肺健脾,益气燥湿,为君。茯苓、薏苡仁益气祛湿,为臣。湿不运由阳虚气滞,血行不畅,故以附子温阳,助气血畅行,枳实理气,助肺脾常运;以白芥子、穿山甲(代)燥痰活络除滞,五味子温涩收敛浮越之气;以通草清肺利水,大枣调气血营卫,共为佐。生姜皮温运化饮解表,且引药上行,兼为佐使者。本方温化脾肺,使升降运化复常则水湿自去。因肾为阳气之根,故在脾肺复常之后再补肾阳,以固根基。

双白睛微红者,乃脾湿化热之象,唯借眼药局部解之,未影响服药之大局。

【病例二】眼睑非炎性水肿 气管炎

吕某,女,46岁,已婚,农民。于1976年5月初诊。

主诉: 双眼睑浮肿,晨起尤甚,2年余。素以“肾炎、气管炎”予服“激素、消炎、利尿、平喘”药未愈,伴咽干、咳喘、黏痰、肤痒等症。1周前因感冒症状加重来诊。

检查: 面红气短,时有咳痰;双眼上睑浮肿,无焮红热痛;双下肢凹陷浮肿。X线胸透:肺纹理增强;外院检查肝、肾、心、血象等均(-)。

舌质红,苔白乏津,脉象浮数。

中医辨证: 肺经郁热,宣降失职。

西医诊断: 眼睑非炎性水肿(双),气管炎。

治则: 宣肺疏郁,利水祛痰。

处方及治疗: 停服原“消炎、利尿”西药。予以下方。

1.麻杏石甘汤(《伤寒论》)加味 麻黄10g,石膏30g,杏仁 12g,甘草 15g,茯苓皮30g,生姜皮12g,车前子 布包 20g。水煎3遍,食后温服,2次/日,忌食咸辣。

2.隔姜灸 双太阳、三阴交、肺俞、脾俞、定喘穴,2次/日。

诊治经过: 二诊,施治5天,双睑浮肿大消,觉身有热气,微汗出,小便多,咳喘减;加薏苡仁20g,怀山药15g,以增扶脾制水纳气之力,续服。

三诊,7天治毕,双上睑浮肿消退,咳喘基本平息,诸症悉除。予上方3剂制粉,续服,灸治续用;嘱忌咸辣,节房事,调将息。半年后得知,病愈未发。

按语: 水肿之证,与肺、脾、肾、三焦的气化功能密切相关。须参照水肿性质及兼见症状,辨清脏腑、寒热、虚实,方能对证遣方用药。本案当属特发性浮肿(现代原因不明者),在双睑表现尤甚。结合脉证辨析,为肺气郁闭,宣降失职,水气不得敷布使然。因不属脾肾阳虚证候的肾炎等病,故原治乏效。

肺为华盖,主一身之表,能宣降肺气,通调水道,故予麻杏石甘汤加味。以麻黄之辛,宣肺开闭,通利气机,“提壶揭盖”以使水行,为君。水肿在肤,内里无恙(各项检查阴性),故以茯苓皮、生姜皮助运利水兼以健脾;车前子清肺化痰,利水退肿,为臣。以倍量石膏除郁热,生阴津,制麻黄辛燥,使麻黄得石膏,宣肺而不助热,石膏伍麻黄,清肺而不碍凉;杏仁苦温,既能助君宣肺平喘,又可防其发散太过,为佐。炙甘草既顾护肺胃,使祛邪而不伤正,又以其“激素样作用”抑制机体的“炎性”反应,为佐使。

麻杏石甘汤方,是仲景为“汗出而喘,无大热”证而设,清代医家喻嘉言认为该方“用麻黄发肺邪,杏仁下肺气,甘草缓肺急,石膏清肺热,即以治太阳膀胱经药统治手太阴肺经,为天造地设之良法也”(《尚书后篇·卷二》)。如此,笔者从宏观角度辨证,借题发挥,将这一经方加味用于本案而获得良效。

穴位温灸取脾俞者,使肺气得宣,脾气温运,水道得畅。此也可谓是气、血、水、津液同治之法是也,从而取得了肺清、喘祛、肿消之良效。 RXJ4MPLN13C1VZOX2z/TwwmbD/2d+H6l3C8T/PRhFmjzTfHMz9lgV3fQusv78BG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