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睑废

(上睑下垂4例)

睑废之病名出自《目经大成》,指上睑不能自行提起,掩盖部分或全部黑睛之病证。本病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可单眼或双眼发病,相当于西医学之上睑下垂。

西医学认为,常人平视时,上睑缘位于角膜缘或以下1~1.5mm;若再低于此,即为病态。本病是由提上睑肌功能不全或丧失所致的眼病。先天性者,为提上睑肌或动眼神经发育不全所致;后天性者,多由睑内或颅内炎症,或交感神经麻痹,或脑血管、局部血管硬化对相应神经的压迫,或肿瘤、外伤、重症肌无力等因,使动眼神经受损而麻痹或不全麻痹所致。

上睑下垂根据程度分为:Ⅰ°(轻度),上睑缘位于上方角膜缘下2mm;Ⅱ°(中度),上睑缘位于上方角膜缘下2~4mm;Ⅲ°(重度),上睑缘位于上方角膜缘下>4mm。

中医学认为,本病之病机有二:一是先天禀赋不足,眼肌发育不全;二是后天发生者,多因脾虚气弱,清阳不升,筋肉失养;或由风痰客于胞睑,阻滞经络;或缘于肝虚血少,脉络失和而致。

治疗上,西医对先天性者,主张手术。对后天肌源性者,除抗胆碱酯酶、维生素类外,尚无特效药物;对保守治疗乏效者,主张做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对后天性者,笔者常予中医辨证施治、针灸,与西医疗法相结合,可获良效。

【病例一】重症肌无力症眼肌型

吴某,女,18岁,未婚,学生。于2000年7月初诊。

主诉: 双上睑渐垂落,眼球不能向内转动,视一为二,睁双眼不能走路,上午轻、下午重,病已3个半月。因准备高考,纳少腹泻。曾诊为“重症肌无力眼肌型”,予新斯的明、营养神经治疗缓解。半月前,病又犯,来诊。

检查: 面黄睑浮。VA:双1.0。平视双眼睑裂,OD:2mm;OS:0mm。拉开眼睑,双眼向鼻侧转动受限;表情肌、呼吸肌、四肢肌无异常。新斯的明试验:0.5mg,肌内注射,0.5小时后双眼睑明显睁开,但双眼球不能向鼻侧活动。血红蛋白:92g/L,血清T 3 、T 4 等均(-);未询及其他相关疾病与特殊用药史。

舌质淡黯,苔薄白乏津,脉象沉细。

中医辨证: 心脾阳虚,风邪阻络,升清无力,胞睑废用。

西医诊断: 重症肌无力症眼肌型(双)。

治则: 健脾益气升阳,祛风通络起废。

处方及治疗:

1.固本正容汤加减 黄芪100g,当归尾 12g,白芍 15g,白附子 10g,白花蛇 粉冲 3g,丝瓜络20g,全蝎 10g,马钱子 0.8g,鹿茸 粉冲 3g,肉桂 后入 6g,川羌活10g,砂仁 6g,葱白3段。水煎3遍兑匀,温黄酒50mL送服,2次/日。

2.复方樟柳碱 2mL,加甲钴胺0.5μg,双眼阳白穴透鱼腰穴分别注射,上午。

3.隔姜灸 双阳白、丝竹空、承泣、攒竹、合谷、曲池、三阴交穴,下午。

治诊经过: 二诊,施治7天;睑开大半,能睁双眼走路,仍重影。效不更方。

三诊,续治2周,双眼睁大如常,眼球活动自如,无重影复视,获显效。续予上方5剂,隔日煎服;续穴灸,以资巩固。1年后得知,症未复发。

按语: 《目经大成》曰:眼睑日夜常闭而不能开,攀开而不能眨,名之睑废。究其病机,正如《诸病源候论》谓:“若血气虚则肤腠开而受风,风客于睑肤之间,所以其皮缓纵,垂覆于目,则不能开……”

本案新斯的明试验(+),重症肌无力症眼肌型可以确诊。现代医学认为,其病理基础为神经、肌肉间的递质功能障碍,致横纹肌疲劳而成是病。感染、劳累、精神刺激常为诱因,胸腺肿大、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常与之有关。

中医学认为,本证主要由心、脾、肾阳气虚衰,风邪承袭阻络,目失濡养所致。本案有久泻、耗神、复受风寒之因,故断其证乃心脾阳虚,升清乏力,风寒湿邪阻滞胞睑致胞络失养使然。笔者提纲挈领,予以根据祖传方加减而成的治睑废验方——固本正容汤加减。以大量黄芪补气健脾,为君。以肉桂补心脾之阳,复命门之火;鹿茸补肾肝之阳,助气血生发,为臣。肝不平乃阴虚,络废用乃由风,故以当归尾、白芍平肝敛阴活血共息内风;以川羌活辛散祛风达邪,以白花蛇、丝瓜络祛风活络,以马钱子通经启废,以牵正散(《杨氏家藏方》)通络止痉,共祛外风;葱白益脾通阳,助统方之力,共用为佐。砂仁醒脾助运,鼓舞清阳,为使。本方既升阳扶正敛阴,又通络逐瘀达邪;且补而不滞,散不伤阴,相得益彰。该方遵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之意,通络祛风药与补气药量之比宜少勿多,以免对娇嫩之躯克伐太过。

所用阳白穴,是手足少阳、手足阳明、阳维之会;鱼腰穴为经外奇穴,均位于提上睑肌部位,取之可疏通诸经气血;丝竹空属手少阳三焦经,攒竹属足太阳膀胱经;承泣属足阳明胃经,合谷、曲池均属手阳明大肠经。诸穴皆归阳经,且均与目系相连,阳主气主动,故能通调心脾肺肾诸经之阳,是治疗眼部筋络失用性疾病的重要腧穴;施以隔姜灸法,更能促郁闭之经气振奋,受损或被抑制的经络复活,以利睑废之恙痊愈。加三阴交穴者,以期恢复足太阴脾经之气,助清升精濡,正如《眼科锦囊》所谓:“上睑低垂症,灸三阴交。”

复方樟柳碱可改善眼底缺血病变状况,甲钴胺为内源性辅酶B 12 ,能促进受损神经轴突再生,使延迟的神经传递功能恢复正常,两者相配,疗效协同增强。

【病例二】上睑下垂(提上睑肌缩短术后)贫血。

王某,女,24岁,已婚,农民。于1977年7月初诊。

主诉: 人工流产后左睑肿垂1年余,治以“消炎”“营养”无效,行“提上睑肌缩短术”恢复。半年来眼睑下垂又犯,用“激素”等治疗未愈;伴月经不调,来诊。

检查: 面色㿠白无华,神疲乏力。VA:双1.5。睁眼平视:右眼上睑下垂至瞳孔中线。血压:95/56mmHg,心率:86次/min。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中医辨证: 心脾肾阳虚衰,升清失司,胞络失和。

西医诊断: 上睑下垂(提上睑肌缩短术后)(OS);贫血。

治则: 温肾健脾养血,通络升清启废。

处方及治疗:

1.右归丸(《景岳全书》)加减 熟地黄、山萸肉 、附子 、肉桂、人参、鹿角霜、川芎 、砂仁、马钱子 、甘草 。水煎3遍兑匀分服,2次/日,温黄酒50mL为引。

2.穴位注射 山莨菪碱(654-2)5mg,地塞米松2mg,维生素B 12 100μg,阳白透鱼腰穴注射,1次/日。

3.隔姜灸 患侧承泣、丝竹空、攒竹,双合谷、曲池、三阴交穴,下午。

诊治经过: 二诊,施治7天,睁眼睑裂已在瞳孔上1/3,觉乏力与情感不快有关。将上方加郁金、炮山甲(代),以增解郁散结益气之力。

三诊,服药14剂,左眼平视基本正常,但不持久;月经量中,胃纳欠佳。上方减熟地黄、附子之滋腻燥热,加橘络以通络和胃,续进14剂,穴位注射法续用。

四诊,双眼睁闭自如,左上睑稍低于右(原手术欠矫),基本痊愈。予上方2剂制粉,15g/次,温黄酒调服,每日2次。嘱慎起居,好将息,巩固疗效。

按语: 本案睑废证,缘由人工流产后身体虚弱,精神受挫,气血亏虚,伤及肾脾心阳而致。后经手术治疗愈而又发者,乃未除病之本却又伤及胞络,使气血更虚而不得通达是也。从面色及舌脉之象亦得佐证。

首诊用方,用治命门火衰的右归丸(《景岳全书》)之意,重加人参大补元气,为君。以附、桂补心脾肾之阳,助君恢复机体生机,为臣。以熟地黄、山萸肉、鹿角霜滋阴补血助阳,取“善补阳者,阴中求阳”之意;以“血中气药”川芎行气活血;对马钱子,《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其“开通经络,透达关节之力,远胜于他药”;砂仁行气化湿醒脾,共为佐。炙甘草补心脾之气,调和诸药,兼为佐使。如此,使阳气之本复,脉络贯通而病愈。次诊时加郁金,取其辛寒之味,一防温燥太过,二以清心解郁;加穿山甲(代)者,取其活血除滞、通络和胃之功效。

本案之治,摒弃惯用的祛风除湿通络法,施以“扶阳益气起废”之治,效良。

【病例三】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

李某,男,38岁,教师。于1992年5月初诊。

主诉: 患糖尿病数年,于20天前因受风寒而发热,予抗菌、激素治疗热退,但出现双眼复视,眼睑重坠麻木,睁展困难。更用营养神经药治疗未愈,来诊。

检查: VA,OD:1.0,OS:1.2。右眼:外下斜,眼球向内、上、下转动不能。眼睑睁开乏力,睑裂宽约2mm。新斯的明试验(-)。血糖(空腹):10.5mmol/L。

舌质略红,苔薄白,脉象浮数。

中医辨证: 脾肾阴虚,风邪外束,营卫失调。

西医诊断: 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OD)。

治则: 先辛散祛风通络,后滋补脾肾阴血。

处方及治疗:

1.祛风正容汤加减 荆芥穗、川羌活、秦艽、当归 、黄精、川芎 、天麻、白花蛇、僵蚕 、甘草 。水煎3遍兑匀,黄酒30mL送服,2次/日。

2.能量合剂2支,早饭后肌内注射;腺苷钴胺1.5mg,肌内注射,1次/日。

3.穴位针刺 阳白透鱼腰,耳穴取眼、脾,强刺激,不留针,1次/日。

诊治经过: 二诊,施治1周,睑睁显开,眼可转动,但不到位;见风邪显消,上方减川羌活、秦艽、荆芥穗辛散之品,重加黄精、山茱萸,而成峻补脾肾气阴、养血活络启废之方,续服1周。

三诊,药毕,诸症悉除。续予中药3剂,隔日1剂,以资巩固。

按语: 在动眼神经麻痹症中,糖尿病为除颅底动脉瘤、颅内炎症外的第三位病因,主要病机是机体的糖、蛋白质、脂肪的代谢紊乱,使眼部血管缺血、缺氧,累及动眼神经而成是症。正如《黄帝内经》曰:“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

本案起于“感冒”,风性开泄,入侵胞睑,营卫失和,故上睑下垂。风寒之邪郁遏日久者,非重剂辛温不得发散,故先予家传祛风正容方,重用荆芥穗发散郁遏未清风湿之邪为君。予当归、黄精养血健脾固其本;白花蛇、僵蚕、天麻通络息风,解痉正容,除其标,共为臣。以秦艽祛风湿化生之郁热;川芎活血行气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纵观本方,盖为牵正散(《杨氏家藏方》)与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化裁,重用祛风通络药而成,方达祛风正容之捷效。《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故再诊时,见风灭、寒去、痰消,遂调整了药味、药量,针对糖尿病之本因,加用滋补肝、脾、肾之气阴兼以养血活络之药。

对辛温之药,若辨证准确,应敢于施用,以起到扶阳起废之效。但宜酌佐辛凉制其燥性,且适可而止,并注意培复正气,兼清余邪。犹如临阵用重兵歼敌大部后,则应注意复民生兼肃残敌,方得平安之世。

【病例四】泪道置管术后致上睑下垂

李某,女,45岁,农民。于2010年5月5日就诊。

主诉和现状: 因右眼频流眵泪,服药、点药不愈,来诊。检查无禁忌后,即行右眼泪道探通、冲洗、置管术。施术顺利,鼻腔有少许渗血,未造成假道。在置入鼻泪道支管0.5小时后,自觉右上睑无力睁起。

检查: 右上睑下垂,遮盖瞳孔,不能提起;视力等各项检查无异常发现。

处理与施治: 立即将置入泪道的硅胶管拔除,冲洗泪道畅通,无肿胀和明显渗血。予泪囊局部温热敷约0.5小时,右上睑功能恢复如初。

按语: 因泪道探通、置管术而致上睑下垂者,实属罕见。上睑下垂在临床上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后者之因,多为动眼神经麻痹、提上睑肌损伤、交感神经疾病等,导致眼睑肌运动障碍。从解剖学看,属于第Ⅲ颅神经的动眼神经……经海绵窦外侧壁向前行,再经眶上裂入眶,其上支支配眼上直肌和上睑提肌;属于第V颅神经三叉神经的眼支神经,为感觉神经;自三叉神经节发出后,穿过海绵窦外侧壁,经眶上裂入眶,其分支分布于眼眶,部分分布于鼻腔黏膜以及额顶部、上睑皮肤;其额神经分支经上睑提肌上方前行,其鼻睫神经分支在上直肌和视神经之间斜行,分布于鼻腔黏膜及眼睑、眼球等部位。

分析认为,本案属于获得性上睑下垂。究其原因,虽然泪道探通置入支管顺利,但属强行探通,可能是由于探通泪道的强刺激,以及泪道支管对周围组织特别是对属于额神经的鼻睫神经分支的压迫和刺激,同时也可能反射性地累及了属第Ⅲ颅神经的动眼神经,致其控制的上睑提肌神经功能受到抑制,造成其麻痹性失用。经及时拔出泪道支撑物,取消压迫和刺激后,症状得以解除,也佐证了这一分析。

现总结此案之教训,以警示同道,于泪道手术时应予注意。

小结

上述四案同为“睑废”证,均经医治而乏效者。经中医辨证,病机不同,遣方施治各异。分别给予健脾益气祛风、温肾通络启废、峻补脾肾之阴等方案,配以穴位刺血等法,分证施治而获效。 fZcYSKnWEp/WS+tbVnSSp7L1JlKV65WthXCgKjHdnAevzM0K1yzc3Fb6nNo0AEm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