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睑,在《黄帝内经》中称为约束,又名眼睑、睥,现代通称眼睑,司眼之开合,有保护眼球、眼眶之功。胞睑,在中医眼科五轮学说中称肉轮,内应于脾,故胞睑之疾,多责之于脾、胃之功能失常。
胞睑受外邪、外力侵伤之概率较高,故属外障多发眼病。外因常由六淫之邪,或物理化学性损伤所致;内因多与脾胃功能失调,蕴热聚湿生痰有关。胞睑血循环旺盛,腺体较多,且与眼球、眼眶密切相连,若疾患严重,可向眼球、眼眶甚至颅脑内传变;反之,眼球、眼眶及临近组织疾病亦常波及眼睑而出现症状。
针眼之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又称睑弦疖,为胞睑所生形似麦粒之小疖肿,易破溃又易复发,好发于青少年及眼部不洁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之睑腺炎,又称麦粒肿。
西医学认为,本病是由眼睑皮肤腺体或睫毛毛囊被化脓性葡萄球菌感染所致的一种急性炎症。眼睑皮脂腺(Zeis腺)或汗腺(Moll腺)感染者,为外睑腺炎,即外麦粒肿;睑板腺感染者,为内睑腺炎,即内麦粒肿。
《诸病源候论》曰:“热气客于眦间,搏于津液而成针眼。”本病多因脾胃蕴热,化火腐肉;或风邪化热,聚浊成腐;或营卫失调,气血瘀滞;或阴虚血热,虚火上炎;或他邪累眼,热毒蕴伏等,可致胞睑聚生疮疖而成是病。本病有疖破、脓出、肿消之自愈倾向,但若感染较重或患者抵抗力低下,则可致眼睑脓肿或反复发作,可能引起眼球感染的危证。
本病应与胞生痰核相鉴别(见本章第四节表5)。
治疗上,西医主张局部或全身使用敏感抗生素及局部热敷;对化脓成形者,予以切开引流。但对红肿而未成脓者,应忌挤压或切开,以免炎症扩散。对多发与反复发作者,予以中药口服、穴位刺血与局部注射法,常可获良效。
【病例一】睑腺炎
李某,女,36岁,已婚,农民。于1970年3月初诊。
主诉: 右眼睑缘反复发作性疖肿1年余。某院以“睑腺炎”予手术一次。3个月来上症又发,伴烦渴、溲黄、便秘。自服磺胺药未愈来诊。
检查: 右眼上睑鲜红发亮,中部睑缘见两个肿疖,触之焮热,疼痛拒按;白睛充血,少许眵泪,耳前未扪及淋巴结肿大。
舌质红,苔黄厚,脉象浮数。
中医辨证: 脾胃积热,风火相搏。
西医诊断: 睑腺炎(OD)。
治则: 通脾泻胃,清热降火。
处方及治疗:
1.清脾泻火汤 大黄、石膏、金银花、连翘、玄参、赤芍、防风、甘草。水煎2遍兑匀,食后温服,第3煎熏洗患眼,2次/日。忌食辛辣食物。
2.穴位刺血法 耳尖、眼、脾俞、丝竹空、背部阿是穴 6 ,1次/2日。
3.氯霉素滴眼液常规滴眼,马应龙眼膏涂眼,2次/日。
诊疗经过: 二诊,服中药2剂,针刺2次,泻下黏臭便,眼睑红肿显消,痛减痒止。去生大黄、石膏等清热撤火之品,加酒大黄、天花粉、当归以逐瘀生津养血,续2剂煎服、熏洗。
三诊,药服完,共针刺3次,胞睑疖肿消退而愈。半年后得知病未复发。
按语: 针眼属常见皮毛之恙,常发于体弱者。本案病发年余,予西药、手术仍反复未愈。查其脉证,当属脾胃积热不除,气血壅滞未解,余邪难清是也。
所用验方中,以生大黄、石膏清泻脾胃火热毒邪,为君。以“疮家圣药”金银花、连翘助君清热解毒,为臣。脾胃积热日久,必伤阴灼血,以玄参、赤芍益阴凉血,祛瘀解毒;内热常借外邪之力上壅而致肿痛,以防风祛风胜湿止痛,共为佐。甘草益气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者。如此诸药协同,通泻脾胃壅结,清解火热毒邪而收功。随后酌加活血养血、清解生津之品,以冀恢复血气津液,使邪除正复而防复发是也。
耳尖穴、阿是穴为经外奇穴,能疏风清热;脾俞能泻脾中伏火,用于该病效良。
【病例二】复发性麦粒肿
季某,女,28岁,已婚,农民。于1976年2月初诊。
主诉: 双眼上、下睑针眼屡起,肿胀痒痛反复发作1年余。常于月经前发病,经期提前,腰部酸楚,口渴便干,屡用可的松、红霉素等,时好时犯。
检查: 面色少华,双眼上睑缘轻度红肿;右眼上睑缘两个小肿疖,左眼下睑一个小肿疖,分泌物不多;耳前淋巴结稍肿大。实验室检查及妇科检查均(-)。
舌色淡红,脉象沉细。
中医辨证: 阴虚血热、虚火上炎。
西医诊断: 复发性麦粒肿(双)。
治则: 滋阴清热,养血活血。
处方及治疗:
1.滋阴散邪汤加味 熟地、丹皮、夏枯草、黄柏 酒 、知母 盐炒 、红花、薄荷 后入 、连翘、甘草。水煎2遍温服,第3煎加芒硝湿敷双眼,2次/日。
2.穴位刺血 耳尖、眼、肾俞、丝竹空、背部阿是穴 6 ,1次/3日。
3.马应龙眼膏于午、晚睡前涂双眼。
诊治经过: 施治1周,诸症悉除。两个月后得知,症未复发,月事调畅。
按语: 本案针眼,火势不重,却显见阴血不足,虚火上炎,肝木克土,热邪留恋,伴月经不调之证候。原治之法予抗菌消炎、清火解毒而乏效者,乃专事克伐而未达“阴虚血少生热”这一病之根本是也。
本案予滋阴散邪汤而用之,方中遵《医宗金鉴》之意,以知母、黄柏、地黄滋阴清热活血治其本,为君。以连翘、夏枯草清热解毒散结治其标,为臣。红花养血活血,顾其血分;薄荷疏肝解郁,祛风透疹,清其气分,共用为佐。甘草益气解毒,调和诸药,兼为佐使。如此滋阴养血,制约上炎虚火;清热解毒,消除局部余邪。此亦乃“壮水之主,以制火邪”之意也。
因本案肾阴虚证显见,故以刺血疗法加肾俞穴治之。
【病例三】多发性麦粒肿
马某,男,12岁,学生。于1992年10月初诊。
主诉: 身体消瘦,双眼睑浮肿,眼疮屡,伴盗汗寐差起2年余。多次延医均诊为“麦粒肿”,给金霉素、可的松类药物,时好时犯。
检查: 双睑轻肿,右眼上睑缘肿疖,睫毛粘结,左眼上睑一小肿疖;白睛无充血,巩膜蓝色斑点;下唇黏膜多个丘疹样疙瘩。RBC:3.5×10 12 /L;粪便检出食物残渣、蛔虫卵(外院资料)。
舌瘦尖红,苔白腻。
中医辨证: 脾胃食滞虫积,郁热壅结。
西医诊断: 多发性麦粒肿(双);消化不良;肠蛔虫。
处方及治疗:
1.疳症丸加减 太子参、白术、茯苓、薏苡仁、胡黄连、鸡内金 炒 、赤芍、使君子、大黄 酒 、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半夏 制 、甘草 炙 。水煎服,第3煎熏洗,2次/日。
2.耳穴贴豆法 取眼、脾、胃穴,按摩刺激穴位,3次/日。
3.肠虫清片,2片,顿服。
诊治经过: 二诊,服中药5剂,药片1次,针刺4次,便下黏稠,见蛔虫10余条;睑疖消,食量增。上方去黄连、大黄,加天花粉、胡黄连以生津清肝。
三诊,服中药7剂,针刺5次,诸症悉除。嘱外用药续用,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针眼未发,纳寐、面色复如常儿。
按语: 查本案,属脾胃食积、虫积扰胃烦神,失于运化,生火上炎之证。专事抗菌、消炎而不愈者,乃正气不复,无以抗邪杜发之故也。治病求本,朔根清源乃中医之大法。故本案之治摒弃了一味地清热解毒,而以家传疳症丸减除翳之品,加活血泻脾之药,健脾消积杀虫治其本,清热祛湿散瘀除其标。从而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矣。
耳穴压豆法,是中医脏腑经络理论的具体运用。《灵枢·脉度》篇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廓可看作人胎儿的缩影,人体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均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所以耳与各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代全息生物学研究发现,人体的内脏或躯体某部发病时,多可在耳廓的相应点位出现压痛、变形、变色或电阻、电压改变的特异性敏感反应。通过刺激耳部的相应穴位,可直接作用于耳廓神经丛感受器,使兴奋冲动上传至神经中枢,再经其信息反馈,起到调整血管神经通路、调节脏器组织功能的作用而治疗目病。
因患儿怕针,故予耳穴贴豆法,患儿身体康复,频发针眼之症痊愈矣。
小结
针眼一症,虽属皮毛小恙,但其治法颇多,如服药、熏洗、涂药、挑刺等。除反复发作且伴有他证者可全身用药外,对局限发作之个别小疾,焉用重拳。
丝竹空为三焦经俞穴,耳尖、太阳为经外奇穴,点刺出血法乃针法中之“泻法”,具有显著的通络、泻火、祛风之功。按现代医理分析,可能是穴位受刺激后,自身的神经调节和血液免疫系统迅速调集力量(免疫细胞)于该处,起到了聚歼“贼寇”(杀灭菌毒)之效。肺俞穴和背部阳性反应点(在肺俞穴周围,可查见红色丘疹)刺血,是据“肺主皮毛”之理,来实现泻肺败毒的。
穴位刺血法,尤其对初发者,常可收立竿见影之效,多数治一次即可疖肿消、痛痒退。即使对发病已久或反复发作者,亦可在服药、手术之同时配合此经济简便之法,能加速脓出肿消,减少复发,常惠及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