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眼科临床常用治疗方法

一、中医眼病外治法

本方法主要用于外障眼病,包括局部熏洗、敷药(冷敷、热敷)、点药(水剂、粉剂、蜜剂、膏剂)、刮切、刺络等。

1.煎汤熏洗法 是对一些外障眼病,在辨清风湿寒热痰瘀之证后,酌予配方煎汤熏洗或冷敷,以消除病变之法。应注意防止药液进入眼内。

(1)祛风清热解毒法:对眼部急发之红肿热痛症状,宜用药物煎汤冷洗或冷敷。常用药物如金银花、黄芩、赤芍、石膏、薄荷、冰片等。可据证配方,煎汤滤净放凉敷洗;或以二鲜汤(鲜榆叶、鲜柳叶煎汤)熏洗,以祛除风热风毒,退红消肿,止痛散结。多用于暴风客热、天行赤眼、眼睑红肿、火疳等症。

(2)祛风除湿法:对肉轮、气轮红赤湿烂、肿胀虚浮之症状,宜用温洗或温湿敷。常用药物如苍术、荆芥、防风、黄连、川椒、白鲜皮等;或蜂艾煎(蜂房、艾叶煎液滤清)适温敷洗;或青白散以蜂蜜或醋调膏,敷眼外部;或以黄连煅石膏粉,香油调涂,以祛风除湿,消肿止痒。常用于眼睑湿疹、睑弦赤烂等。

(3)温散除翳法:对风轮翳障,羞明流泪,红痛不著症,宜用辛温之药煎汤,先熏后洗。常用药物如荆芥、防风、蛇蜕、细辛等,或椒黄汤(川椒、麻黄、葱白)等,以温经散寒、祛风除翳。多用于寒翳、宿翳等。

(4)活血祛瘀法:对眼部外伤所致红、肿、痛之症状,常用具有活血祛瘀止痛之药物,如红花、没药、川芎、赤芍等煎汤敷洗。

注意:在伤后24小时内宜用冷敷、冷洗,以防出血、瘀血加重;超过24小时后可用温热敷洗法,以促进瘀血、肿胀的消退。

2.摩擦、敷药法 以鲜嫩榆树细条去除老皮,以嫩绿内皮擦拭眼局部病变,多用治金疳、针眼初起等。

注意:不能伤及角膜。

以鲜生地或鲜马齿苋、鲜败酱草、鲜小蓟根等,捣烂成泥,敷于患部,以达解毒、除湿、止血之功。常用于胞睑红肿、糜烂、瘀血等。

3.刮切挑刺电解法 适于肉轮内外疾病,如椒疮、假膜、肿核、脓肿,以及风轮上的翳障、凝脂等。以消毒的针、刀、刮匙等行刮、刺、挑等手法,对成熟结肿、囊肿、结石等施挑、割法以排除、刮净其脓液或脂质颗粒。

注意:切口在睑外者,应顺应睑肌纹理;在睑板者,应垂直于睑缘。对风轮病灶的刮除,应少损伤健康角膜组织和不损伤角膜基质层为度。对乱生之睫毛应予拔除,但睫毛拔除还会再生,以电解法将毫针刺入毛囊通电,可对毛囊产生破坏,倒睫不会再生。

4.刺络放血法 适用于眼部的风、湿、热、毒所致的急性红肿、充血、痉挛、抽掣疼痛、麻痹症状,如急性麦粒肿、急性结膜炎、眼睑痉挛、眼肌麻痹等症。多选患侧耳尖、太阳、太冲、合谷、少商穴,或耳背静脉、背部阳性反应点(阿是穴)等穴位,以三棱针点刺出血2~3滴,以祛风泻火解毒,有立竿见影之效。

5.耳穴压豆法 按全息生物学理论,刺激耳部穴位可治疗相关脏腑疾病。据证选准耳穴位置并擦净,以0.5cm×0.5cm输液贴,中心放一王不留行籽或专用磁珠,贴于穴位上,以拇指和食指按摩至有麻胀痛感为佳。每日2次,7天更换1次,以防止造成穴位的感觉疲劳。

二、西医眼病治疗法

对一般眼病,临床上常采取的方法有冲洗、结膜下注射、球后注射、胬肉及赘生物切除、囊肿或脓疱切开治疗等。

1.结膜下注射法 用于眼部炎症、瞳孔粘连或眼底病变。作用于局部,达到抗菌、抗炎、退肿、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解除瞳孔粘连之目的。

常用药物:激素(地塞米松、曲安奈德),抗生素(奈替米星、妥布霉素),抗病毒药(利巴韦林、聚肌胞),抗霉菌药(氟康唑),扩瞳药(阿托品、散瞳合剂),组织修复剂(眼氨肽、自体血清),免疫增强剂(转移因子、干扰素),改善血液循环药(妥拉苏林),促炎性渗出物吸收剂(玻璃酸酶),中药制剂(鱼金注射液)等。

具体操作:无菌操作,表面麻醉(个别药物需做过敏试验)。以进针时见结膜移动为宜,应避开血管和眼直肌,勿伤及角膜、巩膜。注射后或可有结膜下出血,给予温敷以促进出血吸收。

2.球后、球旁注射法 用于眼部炎症、眼底病变、术前麻醉、绝对期青光眼的止痛等。

常用药物有:激素(地塞米松、甲泼尼龙),抗生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止痛剂(利多卡因),改善循环药(山莨菪碱、复方樟柳碱),营养神经药(维生素B 12 、胞肌针),促进出血吸收药(玻璃酸酶),中药制剂(鱼金注射液)等。

具体操作:患者仰卧,无菌操作。于患眼眶下缘的外1/3与2/3的交界处,眶下壁与眼球之间隙,垂直进针于眼球赤道部前,计1~1.5cm为球旁;若越过赤道部即斜向鼻上方,计2.0~3.0cm为球后。回抽无血后,缓慢推药1.0~2.5mL,出针即以消毒棉球按压针孔处,以促进药物吸收并防止出血。注药在眼球旁达1.5~2mL时,可出现睑球结膜的隆起,需注意。

注意:不可刺中眼球壁及眼肌,不可过于偏向鼻侧,不可超过3.0cm,以免伤及球后视神经及血管;若回抽针内有血,应拔针并按压进针处约5min。加利多卡因注射液0.2~0.3mL(对药品配伍无禁忌者),可缓解注射后胀痛、眼部刺激症状、血管痉挛。注药后下睑有轻度肿胀者,宜热敷以促进吸收。

3.球内注射法 对球内感染、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出血,黄斑病变及视网膜水肿者,可定向用药于球内,以促进炎症、水肿、出血的吸收。

常用药物:广谱抗菌药(妥布霉素、头孢他啶),窄谱抗生素(万古霉素),抗霉菌药(氟康唑),促进水肿吸收药(阿瓦斯汀、曲安奈德),促进出血吸收药(玻璃酸酶),抑制视网膜病理性新生血管生成药(康博西普)等。

具体操作:术眼应无炎症,眼压在18mmHg以下。严格结膜囊无菌冲洗、操作,以1mL皮试针吸药液0.05~0.1mL(以曲安奈德为例:0.1mL含4mg),于角膜缘外3.5~4mm处(睫状体平部),斜向球内后下部进针1.0~1.5cm,缓慢注药、出针。适度按压针孔处2min,指测眼压不高,涂消炎眼膏封眼。于4~8小时测眼压,若偏高,可予降眼压药外用,或作前房穿刺术以降低眼压。

注意:注药深度应达眼球中后部偏下方,不可过深(成人眼球的正常前后径为2.4cm);药物应在不遮挡视轴位置(尤其是混悬液)。注射间隔时间,应据药物的半衰期、吸收情况和病情酌定。

4.穴位注射法 针对脉络瘀阻、玄府闭郁、眼筋弛纵等所致的眼病,如黄斑病变、高血压、糖尿病性眼底病、视网膜色素变性、慢性葡萄膜炎及后天性斜视、弱视、上睑下垂、眼肌痉挛等症,通过药物注入相关穴位产生刺激后引起经络的信息反馈作用,发挥药物、经穴的双重效应,从而达愈病之目的。

常用药物:维生素B 1 、维生素B 12 、胞磷胆碱肌苷注射液、复方樟柳碱、川芎嗪、天麻素等。

具体操作:多以近端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常选1~2个眼穴、1~2个耳穴、2~5个体穴。按病情选准穴位,针刺穴位提插得气后(耳穴、眼周穴忌用提插),留针1~2min,再回抽无血后注药,每穴注药量0.5~1mL,耳部穴位皮内注药0.05~0.1mL,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注药后体穴处有酸麻胀感,耳穴处有胀痛感,并有向深部及四周放射感为好。如对视神经萎缩症,笔者常选球后、肝俞、肾俞、脾俞穴,以及耳部的眼、交感、内分泌等穴。一般眼穴选患眼同侧,体穴选患眼对侧,双眼患病选双侧为宜。 0PmqxApo9ybMyE0ID0SaBj1Tq8dJB8sTC6nHDMi3ibSb34fz0orlpLpcIEnxwCK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