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眼科临床常用中药

一、祛风药

风性轻扬,眼居高位,极易受外界风热、风寒、风湿之邪所犯,所谓“高巅之上,唯风可到”。肝木属风,风为百病之长,同气相求。而肝又赖肾水所涵,如若阴虚,则热极阳亢,亦可内风由生。因此,郭承伟教授指出:“风邪是眼科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

对祛风药,郭承伟教授指出:“风药是一组具有发散、平息或搜剔风邪作用的药物。根据作用趋向的不同,临床将风药划分为祛风散邪、平息内风和搜风通络三种类型……风药体轻,善升浮上行,所谓‘辛甘无降’,最善入目而治眼病。然而,风药也具有升降双重性。”

致病之风邪有外风、内风之别,祛风药亦有发散祛除外风、平息镇潜内风之异。至于搜剔经络之风者,亦多兼平息内风之功。

1.祛除外风药 外界风邪常是外障眼病的重要病因。祛除外风类中药有解表散邪之功,在眼科中应用广泛,根据其性味又分为辛凉解表药和辛温解表药。

(1)辛凉解表药:性多寒凉,具有祛风散热、清利头目、消肿退赤、止痛止泪止痒之作用,主治风热性眼病。

常用药:桑叶、薄荷、蔓荆子、葛根、柴胡、白蒺藜、菊花、牛蒡子等。

桑叶,性味甘、苦、寒。《神农本草经疏》曰:“其甘以益血,寒以凉血,甘寒相合,故下气而益阴……经霜则兼清肃,故又能明目而止渴……皆清凉补血之功也。”现代研究表明桑叶含有芸香苷、槲皮素及锌、硼等微量元素,有抑菌、抗炎等作用。

菊花性味甘、苦、微寒。《本草便读》载:“甘菊之用,可一言以蔽之,曰疏风而已……补肝肾药中可相须而用也。”其所含菊苷、胆碱、菊花环酮等成分,有明显的抑菌解热抗炎、降低血压等作用。桑叶、菊花均归肺、肝二经,常相须为用,能疏肺肝风热,兼滋肝阴、养肝血之功;多用于目赤肿痛及内障目暗之症。

柴胡性味辛、苦、微寒,归经肝胆。其所含柴胡醇、挥发油等成分,有解热消炎抗病毒及改善肝功能作用。其与升麻相须为用,可疏肝解郁,升阳举陷;与枳壳相使为用,能疏肝解郁,升清降浊;与黄芩相须为用,能和解少阳,祛半表半里之邪。上述药对,可酌情配伍于肝肺风热、肝气郁滞、清阳不升、邪陷难收等证候,如花翳白陷、上胞下垂、青盲内障等内外障眼病中。

薄荷性味辛、凉;归经肺肝,能疏风清热,解郁透疹;其所含挥发油等成分有消炎止痛止痒作用。其与蝉蜕相须为用,能疏风清热解痉而退目翳;与荆芥穗配伍,宜于风寒星翳症,是治疗风轮、气轮眼疾的要药。

蔓荆子性味辛、苦、微寒,归肝、胃、膀胱经。其所含挥发油及荆子黄酮等成分,有镇静止痛解热作用;能清利头目,消翳止泪,除痹祛痛,以解除角膜刺激症状等。

白蒺藜味辛、苦,性平,专归肝经,能疏风平肝明目,兼以活血通经。常用于肝经风热或肝经瘀滞所致的目赤肿痛、风轮翳障,或兼有胸闷胁痛症的内障眼病。

葛根味辛甘,性凉,归经脾胃,能生津升阳,透疹解肌;所含葛根素等成分有解热降压降糖,改善脑、心、眼微循环,改善视神经轴浆流运输,从而保护视神经之作用,并善解阳明风热眼疾。其与升麻相须为用,可治清阳不升,毒邪内陷之内外障眼病;与黄连相须为用,可治湿热毒邪壅遏之凝脂翳障等眼病。

牛蒡子味辛苦,性寒,归经肺胃,宣肺透疹,疏风清热,且能升能降,主风热之目赤浮肿、咽喉不利等症。

(2)辛温解表药:此类药性多辛温,具有发散风寒、除翳止痒、止痛止泪作用,多用于风寒侵袭之眼病。

常用药:荆芥、防风、川羌活、白芷、细辛、葱白、生姜、麻黄、桂枝、川椒等。

荆芥性微温,味辛,归经肺肝。《神农本草经疏》曰其:“得春气,善走散……升也,阳也。故能上行头目……能入血分之风药也。”其能发表祛风散邪,对风寒、风热之眼疾皆可用之,且可通血中滞气,祛脉中风邪;炒炭后专入血分,既能止血涩血,又兼清血热,为治风邪眼病之要药。

防风性味辛、甘、微温,归肝、脾、膀胱经,能祛风散寒,除湿解痉,通治内风外风,且能引阴精上乘,滋润目窍,为风药中润剂,其所含挥发油等成分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其与荆芥相须为用,可增强祛风散寒解毒之力,且能行气助阳,消除瘀滞。《脾胃论》曾曰:“肝肾之病同一治,为俱在下焦,非风药行经不可也。”故在内障眼病治疗中,二者常作为“引诸药直达病所”的引经药而用之;若再与黄芪伍用,可补气不恋邪,疏邪不伤正,善治风毒邪陷兼有气虚之证。

川羌活性味辛、苦、温,归肝、肾、膀胱经,祛风散寒除湿力尤强。

白芷性味辛、温,入阳明、太阴经,能祛风燥湿镇痛,消肿止泪排脓。其所含白芷素等成分有抑菌止痛作用。主风寒头目疼痛,清泪频出。对眼睑疮疖初起可散,溃后可促进排脓而收口。

细辛性味辛、温,归心、肺、肾经,能发散风寒,止痛止泪,宣透开窍,兼以温里。其含挥发油、细辛酮等成分有麻醉解热镇痛作用,为风寒头目病首选药。但用量宜轻,用时宜短。其与五味子相使为用,一散一收,相反相成,可治风寒翳障溃陷不收之症。

葱白性味辛、温,入肺、胃经,散寒通阳,解毒散结,主风寒袭目所致浮肿痛痒。佐于苦寒方中以缓其药性。多用于内障眼病方中,宣通升阳而助药力。

生姜性味辛、温,归脾、肺经,辛散发表,和胃止呕,主风寒侵目所致的目涩、痒干、虚浮之外障眼病。佐于苦寒金石药方中,以其温胃止呕之效而缓其药性。

麻黄归肺、膀胱经,能辛温发散,开启玄府,平喘利水。其所含麻黄碱、伪麻黄碱等成分,有发汗、升高血压、解除气管痉挛及抗炎、抗病毒、退目翳作用。主风寒较重之玄府郁闭,头痛目浮或兼有喘息之外障眼病。其与熟地相使为用,麻黄得熟地不燥,熟地得麻黄不腻,可用于伴血虚气虚之内外障眼病;与熟附子相使用之,可治伴有风湿痹症的内外障眼病;与白术伍用,既相须又相使,可治肺脾两虚之外眼浮肿、视衣渗出等眼部病证。其在眼科有着重要作用,切不可视其如虎矣。

桂枝性味辛、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表,温经通阳。其所含挥发油有促使皮肤血管扩张、抑菌抗病毒作用。主风寒袭目所致外障眼病,佐于内障眼病方中以温阳通络,其与麻黄相须为用,祛风散寒之力更强;与白芍相使为用,多施于营卫不和或阴虚阳弱之内外障眼病方中;与甘草相使为用,有辛甘化阳益气之作用;与吴茱萸相使为用,施于冲任虚寒所致之妊娠目暗等症效良。

川椒性味辛、热,有小毒,归脾、胃、肾经。其属温里药,能温中燥湿祛邪,无发汗解表作用。现代研究表明其有快速抑制I型变态反应之作用。在眼科多用于风寒湿邪袭目所致的目痒、目劄、睑弦湿烂等症。

祛外风药,尤其辛温之性者,发散力强,易伤津液,凡阳盛、火升、内热者应忌用;阴虚或表虚者慎用;对内风之证更不可妄投之。

2.平息内风药 此类药多平肝潜阳、解痉清热之功兼备,而使内风得平。

常用药:天麻、钩藤、僵蚕、地龙、全蝎、蜈蚣、白花蛇等。

天麻性味甘、平,专归肝经,平肝潜阳,息风止痉。其含香荚兰醇、天麻素等成分,有抗惊厥、镇痛等作用。常用于外风侵袭,内风扰动之目珠偏视、胞睑振跳及眼底血管痉挛等内外障眼病方中。其与川芎伍用,活血息风、解痉止痛之力增;与钩藤相须为用,更可增加清热息风解痉之力。

钩藤性味甘、微寒,归肝、心包经,能息风止痉,清热平肝。其含钩藤碱等成分,可降低大脑皮层兴奋性而起到明显的镇静之效,但无催眠作用。本品不宜久煎。

僵蚕性味咸、辛、微寒,归肝、肺经,能息风止痉,化痰散结,常伍用于目珠偏视、鹘眼凝睛、糖尿病性眼底病等内外障眼病方中。

地龙性味咸、寒,归肝、肺、膀胱经,能清热息风,通络除弊,兼以平喘、利尿,多伍用于阳亢风动之内障眼病方中。

全蝎、蜈蚣均味甘、辛,性温,归肝经,均有祛风散结止痉、解毒活络除翳之功。全蝎所含蝎毒,为一种含碳、氢、氮、硫等元素的毒性蛋白。蜈蚣中含有类似蜂毒成分,止痉作用比全蝎效价高。张锡纯曾曰:“其走窜之力最强,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其性尤善搜风,内治肝风萌动……外治经络中风,口眼斜,手足麻木。”“全虫和蜈蚣均能镇静,对于硝基马钱子碱等所引起的惊厥有不同程度的对抗作用;而且能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血管,直接抑制心脏,以及对抗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因而能降低血压。此外,还有一定的镇痛作用”(《虫类药的应用》)。二者相须为用,效可倍增,常用于“热证”不著的口眼斜、胞睑阵跳、鹘眼凝睛、眼底渗出、机化物形成、目劄、目痒、翳障等眼部病变,这与其特有的“走窜、祛风”作用是直接相关的。

白花蛇味甘、辛,性温,通归肝经,祛风通络启废,又“有促进营养神经的磷脂产生之功,对因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拘挛、抽搐、反戾、麻木有缓和作用,促使失调神经恢复的良好功能……促使血中激素的浓度升高,从而具有抗炎、消肿、止痛作用,而且没有激素那样的副作用……还可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使抗原、抗体的关系发生改变,防止组织细胞进一步受损”;其中所含蛇毒“能够袭击癌细胞,而又无损于健康细胞”(《虫类药的应用》)。乌蛇功同白花蛇,但效力略逊。笔者多将其用于内外风邪所致之目珠偏视、鹘眼凝睛、目劄目痒、胞睑振跳等眼病治疗中。

正如郭承伟教授所言:“风药有疏达气机、祛风达表、通达脉络、开窍明目、升举阳气、引经上行,及风药治血、风能祛湿、退翳明目之效……在中医眼科治疗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清热药

热盛为火,火性炎上,古有“目为火户”之谓,故眼病中以火热证比较多见。西医学中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症状的狭义之“炎症”与此类似。

清热药性多寒凉,有的辛燥,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退赤消肿、止血止痛之作用,主治火热毒邪所致之各种“热性”眼病。据其药性可分为以下几种。

1.清热泻火药 多用于脏腑火炽所致之实热眼病,并兼有凉血通腑之功。

常用药:黄连、黄芩、黄柏、大黄、栀子、石膏、知母、龙胆草等。

黄连善清心火,黄芩善清肺火,黄柏善清肾火,大黄善通脾泻热。四者均性味苦、寒,有清热泻火、凉血逐瘀、燥湿解毒之功。现代研究,其分别含有小蘖碱、黄芩苷、黄柏碱、大黄酚等成分,有广谱抗菌抗毒、利胆利尿、降血压、降血脂等作用,主治或辅佐用治热毒炽盛及湿热郁瘀内滞等眼部疾病。

黄连若与黄芩相伍,清泻心肺火毒、除热燥湿之力更强;与大黄相伍,清心泻脾解毒之力倍增;与黄柏相伍,泻火燥湿、解毒除蒸之力益甚。其若与栀子配伍,或与木通配伍,均可增加清心泻火、解毒除湿之力。其若与肉桂配伍,名交泰丸,可交通心肾,用治肾阴虚、心火亢证候的内障眼病。与半夏配伍,可辛开苦降,用治寒热互结,瘀滞渗出证候的眼病。若与阿胶相伍,有滋阴降火安神之功,用治阴虚火旺,伤阴扰神证候的眼病。其与朱砂相伍,可用于伴见心火亢盛,心悸失眠证候的眼病。

黄芩若配伍桑白皮,清泻肺火尤良,善治白睛火热之证。

黄柏与知母相须为用,能泻肾火而滋阴,主治阴虚火旺所致抱轮红赤、瞳神紧小等眼病;与苍术相伍,名为二妙散,清热燥湿之力增,可治睑肿、湿翳、视衣渗出等内外障眼病。

大黄与芒硝相须为用,通腑泻火之力增,善治内热上攻之目赤肿痛、眵黏泪多、风轮暴翳、黄液上冲及眼底的出血、瘀血、渗出、机化物形成等症。

龙胆草性味苦、寒,归经肝、胆、膀胱,专泻肝胆实火,清利肝胆湿热,为肝胆火炽之眼病首选药。

栀子性味苦、寒,归心、肝、肺、肾、三焦经,凉血解毒降火,除烦利尿,炒黑用兼可止血,多佐用于心肝火升证候的内外障眼病中;其与茵陈相须为用,清泻少阳、三焦湿热之力更著。

石膏性味辛、甘、大寒,入肺、胃经,除烦止渴又生津敛疮,能直折肺、肝、脾经热毒火势而育阴救目。现代研究显示,其含有钙、锌、铜、铁等微量元素,可调节神经中枢的亢奋性,虽能强力解热,但不致发汗,有抑制肌肉神经兴奋而起止痉作用。其与生地相伍,用治阴虚热扰之目病而伴见虚烦少寐者。张锡纯推崇石膏而常用之。笔者常用其清热而不燥津伤气、育阴而不滋腻恋邪之良好特性,来治疗阴虚血热津乏之眼病。

知母味甘、苦,性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兼滋阴润燥为其长,用盐炒后咸能入肾,可泻火坚阴;其与石膏相须伍用,善治伴有阴虚骨蒸证候的瞳神紧小、黄液上冲等眼病。

清热泻火药,在中医眼科多用酒炒,一为去其寒性,二为引药性上升达目。

2.清热解毒药 此类药清热解毒力强,用治一切热毒所致之实热眼病。现代研究认为,该类药大多含有广谱抗菌、抗病毒等药性成分。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败酱草、白鲜皮、白花蛇舌草、板蓝根、秦皮、重楼(蚤休)、熊胆、牛黄等。

金银花性味甘、寒,入心、肺、胃经,善于清热解毒;连翘性味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善于消痈散结。二者均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常相辅应用于毒邪戾气所致之抱轮红赤、瞳神紧小、肿毒疮痒以及各轮热毒脓腐之眼病。

蒲公英、紫花地丁性味均苦、寒,归经心、肝、胃,清热解毒,利湿消肿,常相辅用于一切热性外障眼病及疮疡之证。

以上四味,长于治疗细菌感染所致之内、外障眼病。

大青叶、板蓝根为一物所生,性味咸、苦、大寒,入心、肺、胃经,清热解毒力强,可主营气两燔、身热咽痛之暴风客热、凝脂翳障等眼病。前者药性偏升,对眼病尤宜。

秦皮味苦、涩,性寒,入肝、胆、大肠经,善于燥湿明目;蚤休味苦、微寒,归肝经,善于消肿定痛。二者均能清热解毒,主肝经热毒、暴风客热、黑睛翳障等眼病。

以上四者长于治疗病毒所致之外障眼病。

鱼腥草味辛,性微寒,归入肺经;败酱草味辛、苦,性微寒,归肝、胃、大肠经。二者皆能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对细菌、病毒所致眼病均可用之。

白鲜皮性味苦、寒,归经脾、胃,善于祛风清热燥湿,兼能除湿热痹疾;白花蛇舌草性味甘、苦、寒,入脾、胃、大肠经,善解恶毒湿热。二者均可用于湿热毒邪所致之肉轮、风轮之细菌、霉菌、癌毒侵蚀之睑溃湿烂、凝脂翳障等症。

牛黄、熊胆均微苦性凉,能清热解毒,止痉开窍明目,主肝经邪热上壅之目赤肿痛、凝脂翳障等。

3.清热凉血药 此类药多入血分,用于热入营血之眼病。有强心、促进血凝、降低血压及解热、抗菌等作用。

常用药:生地、玄参、丹皮、赤芍、紫草、地骨皮等。

生地味甘、苦,性寒,归经心、肝、肾,清热凉血,偏于养阴生津;现代研究认为,其有扩张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血管内皮炎症及抑制体温中枢降低体温的作用,还有增加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良好作用。

玄参性味甘、苦、咸、寒,入肺、胃、肾经,清热凉血偏于滋阴解毒。现代研究认为其含有环烯醚萜类、黄酮类、挥发油、生物碱等成分,有扩张冠脉、降低血压、改善血液流变性、增强免疫及保肝、抗炎、镇痛等作用。其与生地均可主血热妄行兼阴虚血少之眼部病症。

丹皮性味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赤芍味苦,性微寒,专归肝经。二者均主热毒火炽、血瘀妄行之眼部充血、出血症,且止血不留瘀为其长。

地骨皮味甘、淡,性寒,入肝、肺、胃经,善清肺火、凉血除蒸,偏清阴分、血分之热;主热入阴血之眼部出血、白睛红赤、瞳神干缺等眼病。与桑白皮相伍,清泻肺热之功更著,用于肺热证的金疳、火疳、白睛出血等目病;与牡丹皮相伍,退热除蒸力更甚,用于阴虚血热之眼部病症。

紫草性味甘、寒,归经心、肝,凉血解毒,疗疮利尿,主湿热毒邪所致之角膜溃疡、视网膜血管炎等内、外障眼病。

4.清热明目药 此类药均入肝经,用于肝热目病,为眼科常用之药。现代研究认为,多有抑制细菌、病毒及促进角膜组织修复、消除翳膜之作用。

常用药:夏枯草、决明子、石决明、密蒙花、青葙子、谷精草、木贼草、夜明砂、羚羊角(代)、珍珠等。

夏枯草味辛、苦,性寒,善泻肝胆郁火,解毒化痰散结,主肝气化火、痰郁互结之内外障目病。

决明子性味甘、苦、微寒,归经肝肾。青葙子味苦,性微寒,专归肝经。二者均能清肝明目。前者善清肝明目,兼润肠通便。《神农本草经疏》曰:“其味咸平……足厥阴肝家正药也……故主青盲目淫,眼赤痛泪出。”后者清肝力强,善解痉扩瞳,兼以退翳,主肝经火热、风轮翳障、瞳神紧小等症。

石决明性味咸、寒,归经肝、肾,平肝潜阳,清热明目,既除肝火,又补肝阴,兼退赤除翳,常伍于目赤肿痛、风轮翳障眼病方中。将其煅后用,收敛退翳之力增。

木贼草味甘、苦,性平,归肺、肝经。谷精草味甘性平,归经肝、胃。二者均能疏风清热,适于外感风热之风轮翳障。

密蒙花味甘,性微寒,专归肝经,清热除翳兼以养血,善退白睛赤丝。《开宝本草》曰其:“主青盲肤翳……消目中赤脉。”现代研究证实,其有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抗新生血管生成之作用。故宜用于肝肾阴虚之翳膜内障及血管增生性目病。

夜明砂性味辛、苦,归肝、脾经,有明目退翳、散瘀消疳之功,主夜盲、疳眼等内外障眼病。

羚羊角(代)性味咸、寒,归心、肝经,含有磷酸钙、角蛋白等成分。珍珠味甘、咸,性寒,归心、肝经,含有碳酸钙、氨基酸及锌、锰、硅、锶等微量元素。二者均能清肝明目除翳,前者善于平肝息风、散血解毒,后者偏于镇心定惊、解毒敛疮,均可用治风轮翳障、宿翳、翳溃不敛等目疾而兼见肝风内动、心火浮升之证候者。

清热药大多寒凉直折,易损阴化燥,又可伤脾胃之阳,故对中阳不足、脾胃虚弱及阴虚内热、津液亏乏者,当慎用之。

三、祛湿药

湿性黏滞,湿为阴邪,可致浮致肿;但风能胜之,运可化之。《脾胃论》曰:“寒湿之胜,当助风以平之。”祛湿药多甘淡辛温,归经脾、肾,能祛湿祛风消肿,健脾醒胃运化,敛疮止痛止痒。现代研究认为,祛湿药多具利尿健胃、发汗抑菌等作用。

1.芳香化湿药 具有醒脾化湿、行滞辟浊之功,适于湿浊阻滞所致之眼病。

常用药:苍术、藿香、砂仁、豆蔻、石菖蒲、木瓜等。

苍术性味辛、苦、温,归经脾、胃。其化湿散寒之功源于健脾之能,且有散风之用,主脾虚有湿复受风邪之胞睑浮肿、眼底渗出等内外障眼病,又为治疗雀目之要药。

砂仁、豆蔻均味辛,性微温,入脾、肺、胃经,均能芳香行气,化湿醒脾,主湿热滞胃,上蒸于目之病症,又可佐用于寒凉滋腻方中,以和胃止呕,促药力上达。

石菖蒲味辛、苦,性温,归心、胃经,芳香化浊,开窍除痰,醒神健脑,为视瞻昏渺之内障眼病启闭复明常用之品。

木瓜性味酸、温,归经肝、脾,舒筋活络,化湿和胃。现代研究认为其有抗氧化、抗癌作用,主用于目珠偏视、湿滞络阻之内障眼病。

2.利水渗湿药 有通淋消肿之功,适于水湿上泛、湿浊停滞或湿热上蒸之眼疾。

常用药:车前子(草)、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赤小豆等。

车前子、车前草性味甘、寒,归肺、肝、肾经,均有清热利尿之功。前者善清肝益阴明目,后者偏利尿凉血解毒,主湿热所致之睑眦赤烂、瞳神紧小、黑睛湿翳之症,亦用于内障有湿之眼底病。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肺、肾经,健脾宁心,利水渗湿。现代研究认为,其有免疫调节、利尿保肝及抗炎、抗病毒、抗氧化、抗肿瘤等药理作用。其与猪苓相须为用,治水湿内停之力倍增;与半夏相须为用,可治兼有胃中停饮证候的视衣渗出、机化物形成之眼病。

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归脾、肺、胃经,能健脾祛风利湿,通痹排脓止泻。茯苓、薏苡仁均可主脾虚湿盛之内外障眼病,如睑浮湿烂、视衣水肿等症。

猪苓味甘、淡,性平,归肾、膀胱经。泽泻味甘、淡,性寒,入肾、膀胱经,含较大量钾盐。二者利水渗湿,用于眼内外的水肿、虚浮之重症,因其利而不守,谨防用之太过。

赤小豆味甘、淡,性平,归经心与小肠,有利湿消肿兼清热排脓之功,目患热毒、红赤湿烂、前房积脓者宜用。

本类药易乏阴致燥,耗散津液,故阴虚液少、遗精滑泻而无湿热之证者忌用。

四、化痰软坚药

痰,乃津液被热灼,瘀聚而生,亦为内火气郁凝结而成。痰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在眼科临床,对一些陈旧性、肿核性、渗出性、机化性的眼部怪病常责之于“痰”,故临床上常以化痰软坚佐以理气、解郁、逐瘀之药配合论治。

化痰软坚药多具辛散燥湿、消癥散结之功。现代研究认为,其多含挥发油、生物碱等成分,有刺激气管黏膜分泌及抗菌、消炎等作用。据其性味又分为以下几种。

1.化痰散结药 具有化痰解郁散结之功,用于痰湿结聚之眼病。

常用药:半夏、胆南星、贝母、白芥子、白附子、桔梗、杏仁等。

半夏生于夏季之半,大自然阴阳交会之期,为引阳入阴而使阴阳交汇之药物,其性味辛、温,归脾、肺、胃经,功可燥湿化痰,降逆消痞。胆南星味辛、苦,性凉,归肺、肝、脾经,清热化痰,息风定惊。二者均辛烈有毒,化痰散结,除湿息风。但半夏虽辛能守,长于燥脾胃痰湿而散结,并能降逆止呕,主外眼痰核、内眼陈旧性渗出、机化物形成及绿风内障之眼胀恶呕等症;而胆星辛而不守,偏于清经络风痰而定惊,主胞睑振跳、目珠偏视、口眼斜等症。半夏与陈皮相伍,燥湿化痰兼以理气,可于痰湿气结证候眼病中用之;与瓜蒌相伍,可宽胸化痰散结,可于痰热互结、胸脘痞闷证候眼病中用之;与生姜配伍,既相畏又相使,燥湿化痰且温胃止呕,生姜更制半夏之毒性,于痰湿互结眼病中常佐用;与茯苓相须为用,多施于脾虚湿盛、痰湿互结之眼病方中。

贝母性味甘、苦、微寒,入心、肺经,清热化痰,开郁散结兼以润肺。其中浙贝母长于清热,主肺经燥热痰结之眼疾;川贝母性质较润,主肺经虚热咳痰之眼疾。

白芥子性味辛、温,能温肺祛痰利气,通络散结止痛,利九窍、明耳目,主阳虚无热之外眼胞睑痰核、内眼视衣水肿、渗出、机化物形成等症。

桔梗味辛、苦,性平,专入肺经,能宣肺祛痰、排脓消痈,主外障睑浮痰结、前房积脓之证。无论证属寒热,需开提肺气而散邪者均可用之。

白附子性味辛、甘、大温,有毒,专归胃经,除能燥湿化痰散结外,更有祛风止痉解毒之功,主风痰滞结之上睑下垂、鹘眼凝睛、胞睑痉挛、目珠偏视等症。

杏仁味甘、苦,性温,归经肺、脾,有宣肺止咳、平喘祛痰、润肠通便之功。《本草求真》曰:“其既有发散风寒之能,复有下气除喘之力。”现代研究认为,其含有的杏仁苷在体内可转化为氢氰酸,这即是有效成分,又有较强的毒性,有抑制呼吸中枢及平喘润肠、抗炎镇痛及抗肿瘤作用,应严格炮制,审证酌量使用。

2.软坚散结药 有消癥散结之功,用于眼部气血凝滞,痰瘀互结之肿块、癥结、瘀血之症。但此类药性多偏寒,有伤阳乏气之嫌,为医者须注意。

常用药:海藻、昆布、三棱、莪术、牡蛎、龟甲、鳖甲、海浮石等。

海藻、昆布均性味咸、寒,归肝、肾、胃经,能软坚消癥,化痰散结,主痰热互结性质的视网膜瘀血、渗出、机化物形成之目病,且应禁与甘草相伍。

三棱、莪术性味苦、辛,后者稍温,归肝、胃经,均能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兼以软坚消癥散结,主陈旧性内障眼病之视衣瘀血、渗出、机化物形成等症。

龟甲、鳖甲均味甘、咸,性寒,归经肝、肾。现代研究认为,龟甲含有动物角蛋白、维生素D、脂肪、碘、钙、磷、钾、锌、硒等微量元素和18种氨基酸成分,其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鳖甲尚有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和提高血浆蛋白之作用。二者软坚散结中更有滋阴潜阳消癥作用,主肝阳上亢、肾阴不足之头眼胀痛,郁瘀互结之眼底动脉硬化、视网膜陈旧渗出、机化物形成等症。

牡蛎味咸、涩,性微寒,入肝、胆、肾经,能补阴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脱,可佐用于有阴虚阳亢、痰热结滞证候的内外障眼病;煅后用,其能敛疮除翳。与龙骨相伍,可用于心火肝阳偏亢的眼病。

海浮石性味咸、寒,入肺经,能清肺化痰、软坚散结,主眼部痰结兼有肺热者,如金疳、火疳、眼疖、胞睑肿核之症。

五、理气润下药

气为生命之源,调畅为顺,郁滞为逆。《仁斋直指方·诸气方论》谓:“人以气为主……盛则盈,衰则虚,顺则平,逆则病。”《素问·举痛论》亦曰:“百病生于气。”且血随气行,气病则血病。所以,《血证论》有云:“冲气上逆,气逆血升,此血证一大关键也……血之所以不安,皆由气之不安故也。”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全身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之变化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人体气机的顺逆,常为健康或疾病的可鉴指标。故于临床治疗中,要注意调畅气机为是。

五脏六腑虽皆有“气”可论,然而言气者,多主要是指肝胆之气的疏泄和脾胃之气的运化。眼为清晶之官,有赖气机的调畅而得以濡养。若情之过激或饮食不节,均可致肝脾气机失常而目为之病,调理气机当为其要。凡眼病见气滞、气郁、气逆之象者,皆可选用或伍佐解郁理气润下药而调之。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此类药多有调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调整肝、胆、胃、肠蠕动,调整血管舒缩功能及增加胃肠津液分泌等作用。

此类药多耗气伤阴,故对气虚阴亏者当慎用之。据其功效不同,临床又分为以下几类。

1.疏肝理气药 此类药多能疏肝解郁,郁解则气顺矣。

常用药:柴胡、香附、郁金、青皮、川楝子等。

柴胡性味辛、苦、微寒;疏肝解郁兼退热升阳,主肝经风热初发之眼病,或于治陈病蓄疾之眼病方中佐以解郁升阳。

香附性味甘、辛、微苦,入肝、三焦经,解郁理气力强,又兼祛湿散肿,主一切兼有气机郁滞的内外障眼病。

郁金味辛、苦,性寒,归心、肺、肝、胆经,能行气解郁、活血散瘀,兼清心凉血,利胆退黄,是肝郁气滞、瘀血滞行之内障眼病首选之品。

青皮性味辛、苦、温,入肝、胆、胃经,疏肝破气,散结消滞。现代研究认为其能改善机体能量代谢,提高缺氧组织的耗氧速度,主肝气郁结之风水二轮神光受阻之眼病。

川楝子味苦,性寒,归肝、小肠、膀胱经,行气止痛兼以清火。现代研究认为其尚有抗菌、抗炎、抗病毒作用。其主内外障眼病证见肝气郁滞较重而兼肝经有热、脘腹胀痛者;与延胡索伍用,为疏肝活血、行气止痛名方——金铃子散,常用于治肝气郁结、心腹瘀滞证候的内障眼病方中。

2.调脾和胃药 此类药主用于脾胃不和、升降失常所致眼病,或用于清热、滋阴方中,以调理脾胃气机而促药效之提升。

常用药:枳壳、枳实、陈皮、厚朴、木香、槟榔、砂仁等。

枳壳、枳实性味辛、苦、微寒,炒用可减“寒”气;归脾、胃、大肠经,行气宽中,消痰化滞。“枳壳较缓而枳实速也”。可调理脾胃气滞,以助药效。若与白术伍用,对脾虚气滞湿停证候的眼病更好。

陈皮味辛、苦,性温,入脾、肺气分,能理气燥湿、化痰快膈、破癥宣通五脏,可用于脾胃气滞、痰湿互结之胞睑痰核及眼底增殖性病变;或佐于方中以化痰利气。

厚朴、木香均味辛、苦,性温,归肺、脾、胃、大肠经,木香又兼入胆经,能燥湿行气、消积平喘;可用于脾胃气滞湿阻,食积痰积之眼病治疗中。

槟榔性味辛、苦、温,入胃、大肠经,行气消积、导滞利水,主气血瘀郁兼有食水积滞者。

砂仁归脾、胃经,醒脾行气,除湿消滞,可佐于治脾虚胃弱乏运之眼病方中。

理气药用于眼病方中,多为佐药,以防苦寒辛燥滋腻药碍胃,更促肝疏脾健胃和,使饮食精微吸收升发正常而目病得速愈。

3.润下药 此类药多为植物种仁,富含油脂,可润肠通便,适于年老、体弱、久病等所致津枯、阴虚、血亏便秘者。须据病情与理气、滋阴、养血药伍用。

常用药:火麻仁、郁李仁等。

火麻仁性味甘、平,归脾、胃、大肠经,兼能补血生津、润肠通便。《食性本草》曰其:“润五脏,利大肠风热燥结。”其可使腹气得通而无滑泄之弊,有助凉血止血之能;其泄下之功逊于硝、黄,可润肠之力又非硝、黄能及。多佐于治眼病而兼有便秘之方中。脾虚滑泄者宜慎用。

郁李仁辛、苦、甘、平,归脾、大肠、小肠经。《本草纲目》曰其:“甘苦而润,其性降,故能下气利水。”适于眼病而兼二便不利、水肿胀满者。阴虚者及孕妇应慎用。

六、理血药

血为人体生生之本,“目得血而能视”,凡血热、血虚、血瘀、血溢等皆可致目病。然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故眼部血证多与全身气机失调有关。《温病条辨》曾云:“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无形之气……善理血者,必调其气。”《血证论》亦指出:“血积既久,其水乃成。”道明了“气滞水亏则血竭”之理。所以,气血相依,津血同源,水血同源,是人之生理基础。气病血瘀,血病滞气,水能病血,血也能病水,则是人体病理之相互关系。唐由之教授就提出了关于眼病的“气血同治”“血水同治”理论。所以,理血药也多与理气、利水、渗湿药相协为用。

眼部血证病机复杂,通常有出血、瘀血、血虚三个方面。针对上述“血证”,常反其性而用之,多采用止血、活血、养血之药。而止血药又分凉血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活血药又分止血活血、行气活血、益气活血、逐瘀活血等。

1.止血药 此类药主要针对目络血溢脉外之证,用于眼前节、后节的出血证。又有凉血止血、化瘀止血与收敛止血之分。

(1)凉血止血药:性味较为寒凉,用于血热妄行之出血证。现代研究表明,大多数凉血止血药有缩短出血时间、利尿、降压、消炎及抗菌作用。

常用药:大蓟、小蓟、槐花、白茅根、侧柏叶等。

大蓟、小蓟均味甘、苦,性凉,归心、肝经,能凉血止血,兼散瘀消肿之功,多用于血热妄行所致各种眼部出血及疮疖肿痛之症。

白茅根味甘,性寒,入心、肺、胃、膀胱经,能凉血止血,兼生津利尿,多用于肝阳偏亢、眼压偏高、血热妄行的眼部出血之症。

侧柏叶性味苦、涩、微寒,归肺、肝、大肠经,有凉血止血、收涩生发之功。其炒炭用,止血效果更好。多用于治肝阳偏亢、动脉硬化所致的眼前后节出血的方中。

槐花味苦,性微寒,入肝、胃、大肠经,凉血止血兼有清肝明目之效。现代研究表明,其能保持毛细血管的正常抵抗力,降低其通透性;主肝阳上亢、肝经郁热证候,如动脉硬化、高血压病等所致的眼部血证及目赤肿痛等。

(2)化瘀止血药:性味多较甘平、微温或微寒,多用于出血而兼有瘀血阻滞之眼部病证。现代研究表明,其多能缩短凝血时间与凝血酶原时间,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及抗菌、消炎作用。

常用药:三七、茜草、血余炭等。

三七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胃经,散瘀止血,消肿定痛,具止血、化瘀双重作用,为止血化瘀圣药。现代研究表明,其有抗血小板聚集及补血、益气、抗氧化、抗自由基作用。古人谓:用小、中量(3~6g)可止血,大量(>6g)有破血化瘀之功。

血余炭味微苦,性平,入肝、肾经,止血散瘀,兼利尿生肌;茜草性味苦、寒,专归肝经,能凉血止血活血,生用行血祛瘀,炒炭用则止血力著。二者均以止血不留瘀为其长;多用于阴虚血热或兼有瘀血之眼部出血疾病。

(3)收敛止血药:用于新鲜出血之眼病。现代研究表明,其多有缩短凝血时间、增加血小板数目、促使周围血管收缩及调整心率和抗菌作用。

常用药:仙鹤草、白及、藕节、蒲黄等。

仙鹤草性味苦、涩、微温,归心、肝、脾经,其所含仙鹤草素等成分能促使周围血管收缩、缩短凝血时间而起到止血作用;白及性味苦、涩、微寒,归肺、肝、胃经,止血收敛,涩黏性强,可显著缩短凝血酶原时间,有良好的局部止血作用。二者均主肺经寒热之邪所致眼部出血新证,如结膜下出血、前房出血、眼底血管炎性出血等;对血管栓塞性内障出血证不宜应用。

藕节味甘、涩,性平,入肺、胃经。蒲黄性味甘、平,归肝、心包经。二者均能缩短凝血时间,为止血良药,其生用止血化瘀,炒炭后收敛止血。多用于眼部出血新证,或反复出血而伴有瘀滞者。

上述几类止血药,虽均有促凝血作用,但功能有别,对于眼部出血证应辨明病性(寒热、外伤、血栓)、病程(在3天内还是3天外)、病势(缓急、反复、轻重)而酌情使用。一般在出血初期,应以收敛止血为主,但又不可单纯大量投以强力止血剂,宜加活血之品以免留瘀之弊;对陈旧出血或反复出血者,应以化瘀止血为主,以使瘀血融化而不致新血再出为宜;对气虚而出血者,应重用补气之药,以使气充脱固而血自止矣。因该类药性多寒凉,易致血凝气滞,应酌佐温经行气之品,以防寒凝血瘀之弊。

2.活血化瘀药 有活血破血化瘀、行气消滞利水之功,针对“离经之血皆为瘀”“瘀血阻滞,血化为水”(《兰台轨范》)病机,适用于出血日久,瘀血阻滞,血行不畅之内外障眼病。现代研究认为,其多有改善冠脉及外周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度、溶解血栓、降低血压、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及抗菌、利尿等作用。

常用药:川芎、丹参、桃仁、牛膝、鸡血藤、乳香、三棱、郁金、延胡索、泽兰、益母草、苏木、水蛭、土鳖虫、穿山甲(代)、王不留行、皂角刺、月季花等。

川芎归肝、胆、心包经,其性辛温走窜,能祛风活血止痛、行气开郁,为“血中气药”,“虽入血分,又能祛一切风,调一切气,若眼科……此为要药”(《本草汇言》),主血瘀证候的一切内外障眼病。现代研究表明,其所含川芎嗪成分能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浆黏度,具有良好的抗血栓之效。其与当归伍用,可用治血虚、血瘀、气滞证候的多种疾病。

丹参味苦,性微寒,入心、肝经,所含丹参酮等成分有扩张血管,改善心、脑、眼微循环和营养,加速对氧自由基的清除及降压、镇静作用,能活血祛瘀消肿,兼以养血清心,有一味丹参顶“四物”之称,主血热、血瘀、血虚之眼、心、脑疾病。

桃仁味甘、苦,性平,归心、肝、肺与大肠经。红花性味辛、温,入心、肝经。二者均能活血祛瘀。前者有脂,偏于润肠,后者养血,偏于活络调经。现代研究表明,二者均有改善血液流变性及抗脂质氧化作用,多用于眼部瘀血络阻兼有肠燥便秘、月经不调者。

牛膝味苦、涩,性平,入肝、肾经。现代研究表明其有免疫调节、抗衰老、抗病毒、抗肿瘤、改善心血管供血、降血糖及抗炎、镇痛作用。鸡血藤味甘、苦,性温,专入肝经。二者均能活血通经,舒筋通络,引血下行。前者兼能补肝益肾利尿,后者则兼有养血补血之功,均可主肝肾亏损、血瘀、血虚之内障眼病。

乳香、没药二者味辛、苦,性温,归心、肝、脾经,均能活血散瘀,兼以消肿止痛,疗疮生肌。前者偏于行气,后者偏于散瘀;可治疗外伤性眼病及其他部位的瘀血肿痛或陈旧性眼部瘀滞症。

三棱、莪术味辛、苦,性温,归肝、脾经,活血行气力强,为破血消癥之要药。二者多相须佐用于眼部外伤瘀久或陈旧性视衣渗出、机化物形成等病证的治疗中。

郁金味辛、苦,性寒,归心、肺、肝、胆经,能破血行气,通经止痛,主肝郁气滞血瘀证,如虹睫炎、视网膜陈旧性渗出、出血、机化物形成等眼病。

延胡索性味辛、苦、温,归心、肝、肺、脾经,能活血止痛,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行气利尿,可佐用于血瘀血滞之眼病及胸腹气滞证的治疗中。

泽兰性味辛、苦、微温,归肝、脾、膀胱经。益母草性味辛、苦、微寒,入心、肝、膀胱经。二者皆为活血祛瘀调经要药。唯前者性温兼行水消肿,后者性寒善利尿调经。二者均可用于血瘀水停证候的内障眼病,如充血性青光眼、眼底渗出、出血及视网膜、视乳头水肿等症。

苏木味甘、咸、微辛,性平,归心、肝、脾经,能活血散瘀止痛,善通经祛风,消肿止痛,可佐用于内外伤所致血瘀气滞证候,如眼底陈旧性出血、渗出、机化物形成等眼病。

水蛭、土鳖虫二者均性味苦、咸,前者性平,后者微寒,均有小毒,专归肝经。二者虽归在活血化瘀药中,但皆可称为“破血”药,谓其“逐瘀”药力之大也。前者含水蛭素、肝素、抗血栓素等成分,有显著的抗凝血作用;后者含17种氨基酸、微量元素、甾醇、直链脂肪酸等成分,能破血逐瘀,兼有续筋接骨作用。对破血药的使用,张锡纯曰:“凡破血之药,多伤气分,唯水蛭味咸,专入血分,于气分丝毫无损,而瘀血默消于无形,真良药也。”此二者均可用于瘀血阻滞所致的眼底视网膜动静脉阻塞、玻璃体积血、陈旧性视网膜病变等内障眼病治疗中。

穿山甲(代)、王不留行,均归肝、胃经,活血通经下乳,消肿排脓。前者微寒走窜,善通络搜风,且有升高白细胞的作用;而后者性平,善利尿通淋,且有实验性兴奋子宫作用。二者均可用治陈旧性眼底渗出、机化物形成之内障眼病,且均忌用于孕妇。

皂角刺性味辛、温,入肺、大肠经,能活血消痈,托毒排脓。疮毒未成可消,已成可溃。二者可佐用于肝经风毒所致的凝脂翳障、黄液上冲等眼病治疗中。

月季花性味甘、温,专归肝经,善活血调经,消肿解毒散结,多用于肝郁血瘀所致之睑浮晦黯、内眼瘀滞,特别是用于相关女性经血不调的目病治疗中,效果良好。

七、补益药

人体除筋骨、肌肉、脏器、毛发等组织外,更有气血、津液、阴阳、精神等,且前者赖后者的濡养方能发挥作用。倘由某种原因致气血不足,津液亏乏,阴阳失衡,脏腑失调,即为病。“补其不足,填其缺损”,方可恢复健康。

本类药具有补益气血、阴阳、津液之虚,调整脏腑、气机、精神失衡之功,主用于虚损性眼病。现代研究表明,其能补充营养物质、微量元素,增强免疫,提高神经肌肉反应性,从而消除机体“虚弱”证候。

1.补气药 用于气虚证候(功能不足)之眼病,如胞睑下垂、翳陷不收、怯视弱视、内障青盲等症。此类药性多甘温、升提,对阴虚火旺者宜慎用。

常用药:人参、党参、西洋参、黄芪、黄精、白术、山药、甘草等。

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肺经。党参味甘,性平,归经脾、胃。二者皆能补脾益气,生津养血,其所含的人参皂苷、生物碱等成分能增加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改善神经活动的灵活性(冲动和抑制),提高脑力、体力,改善脑、心、眼供血之作用。唯前者力强,有“大补元气”之功,且能安神明目益智,后者补益之力次之,均为眼科及诸科常用之补益之品。

西洋参味甘、苦,性凉,归心、肺、肾经。太子参味甘、苦,性平,归脾、肺经。二者皆能补气生津,主气虚阴亏津乏或伴有内热证候的内障眼病,如糖尿性眼底病属气阴两虚者最宜。前者性偏凉,兼以清火退热;后者性平和,补气生津之力较弱。

黄芪性味甘、温,归肺、脾经,为补气主药,生用兼利水消肿、托疮生肌,炙用兼润肺滋脾、升举清阳。现代研究表明,其含黄芪皂苷、多糖、黄酮、氨基酸以及铁、锌、硒等微量元素,有改善微循环、清除氧自由基、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调节免疫、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主用于气虚邪陷疾病,如缺血性眼底病、糖尿病性眼病、青光眼、胞睑下垂、翳陷不敛、视昏内障等症。黄芪与白术相须为用,其益气健脾利水之力倍增。

黄精性味甘、平,质润,归肺、脾、肾经,可滋肾填精益髓,唯性较缓。其所含黄精多糖等成分有明显的滋阴、抗炎、抗渗出、抗增生作用。主慢性、陈旧性、气阴虚损性眼病,如糖尿病性眼底病、眼部干涩、视瞻昏渺等,疗效显著。

白术味甘、苦,性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现代研究表明,其有促进钠排泄、保肝及抗血凝作用,主脾虚气弱,运化失常之眼部内外的渗出、浮肿等病症。

山药性味甘、平,质润,归肺、脾、肾经,可健脾气、益肺肾而养阴,多伍用于气阴两虚证候的眼病处方中。

甘草性味甘、平,归心、脾、肺、胃经,生用能清火解毒,炙用能益气补虚,且能调和药性寒凉之偏,排解金石诸药之毒,又兼以润肺止咳作用。现代研究表明,其含有三萜类、黄酮类、多糖类化合物等成分,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盐皮质类甾醇的免疫抑制、抗菌、抗炎、抗变态反应、抗病毒、镇咳祛痰及解毒作用,且对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实验性癌毒等亦具有抑制作用。处方多以其为佐、使药用之。本品忌与海藻、大戟、芫花等相伍。

2.补血药 血为生命之本,诸因所致之血虚或失血,均可引发眼部疾病。本类药主用于因血虚所致的目珠干涩、视瞻昏渺、夜盲目昏等内、外障眼病。因其药性多温腻,故气郁血滞者用之宜慎,可适当佐以理气之品。

常用药:熟地、当归、白芍、阿胶、何首乌、龙眼肉、大枣、蜂蜜等。

熟地性味甘、温,归肝、肾经。当归性味甘、苦、辛、温,入心、肝、脾经。二者皆为补血要药。前者兼补肝肾之阴,填精益髓,其性较静;后者能补益心肝、活血止痛,其性易动。二者均可主血虚、血瘀及外伤所致之内外障眼病,若相须为用,补血滋阴力增。

白芍味酸,性微寒,归肝、脾经,酒炒其性转温,补血且能平肝柔肝、敛阴止痛。现代研究表明,其含有单萜苷类、挥发油、蛋白质、17种氨基酸及锰、铁、铜、锌、镉等微量元素,有调节免疫、血液系统及抗氧化、镇痛止痉作用,主肝气不和、经血不调、血虚性眼病。其与当归伍用,可增柔肝补血活血之力;与甘草伍用,可酸甘化阴、养血敛阴,多用于治阴血不足、肝脉挛急证候的眼病方中。

阿胶性味甘、平,质润,入肝、肾、肺经,补血之中兼滋阴止血。多佐用治肺肾阴虚、心肝血虚且伴有出血证候的眼部疾病。

何首乌味甘、苦、涩,其性微温,归肝、肾经,能补益精血,兼以解毒乌发,润肠通便。常辅用于精血不足之眼目昏花、须发早白、瘰疬疮毒等症。

大枣味甘质润,入心、脾经,为益脾补血良药,常作食材。在治疗气血不足之眼病方中多用作佐使药。

蜂蜜性味甘、润,入心、脾、肺、肾经,能补血润肺滋肾,为眼科常用补益药,常作佐药。

3.补阴药 阴不足则阳亢,津亏乏则血枯,故补阴药主治由机体阴虚津乏所致的眼目干涩、目暗不明、视瞻昏渺等眼病。

常用药:枸杞子、女贞子、桑椹子、黑芝麻、石斛、麦冬、龟甲、鳖甲等。

枸杞子性味甘、平,归肝、肺、肾经。女贞子性味甘、苦、凉,归肝、肾经。二者均为补益肝肾之阴药,主阴虚所致之视物昏花、视瞻昏渺、内障目暗等眼病。现代研究表明,其二者与决明子、桑椹子等均有恢复眼底黄斑部受损感光细胞功能之作用。唯前者既滋肝肾之阴,又补肝肾之阳,益精明目,生津止渴,其含胡萝卜素等成分,可在体内转变成维生素A,促进视紫质合成或再生,从而维持视力正常;后者专养肝肾之阴,清热明目,补而不腻,但其性略偏凉,所含齐墩果酸、葡萄糖及铜、锌、锰等成分有较好的降血脂、降血糖、抗肝损伤及免疫调节作用。

石斛味甘,性微寒,入肾、胃经。麦冬、天冬性味甘、苦、寒,归心、肺、胃经。三者均有汁质润,滋阴力甚强,多用治阴亏津乏之目睛干涩、气轮红赤等眼病。石斛偏养胃肾之阴,兼治虚热口渴,其所含多糖、生物碱、氨基酸等成分可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的活性,发挥抗炎作用。而麦冬偏滋心阴,天冬偏滋肺阴,可酌情用于心烦肺燥等证。二冬中所含皂苷、多糖、氨基酸、豆甾醇、黄酮及强心苷等成分,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呼吸、消化等系统功能,有抗氧化、抗血栓、抗肿瘤等作用。

桑椹子性味甘、寒,归心、肝、肾经。黑芝麻性味甘、平,入肝、肾经。二者皆能滋阴养血润燥。常用治肝肾阴亏、视物昏花、视瞻昏渺、目涩畏风、须白便秘之眼病。

龟甲、鳖甲性味甘、咸,寒,二者专入肾经,滋阴潜阳力强,且能退热除蒸。唯前者偏益肾养心,后者善软坚散结。常用治阴虚阳亢、内热津乏、目络阻滞之头晕视昏、眼底出血、视网膜渗出、机化物形成等眼部病症。

4.补阳温里药 阳气是生命之根,阳不足则阴血无以生发,脏腑亦无以运化。此类药助复机体阳气,主治阳气虚弱所致溃陷不收、神光难发之眼病。但其药性多甘温,易耗伤阴津,故可适当伍用滋阴之品为宜。

常用药:鹿茸、鹿角霜、紫河车、菟丝子、沙苑子、山茱萸、覆盆子、杜仲、肉苁蓉、韭菜子、熟附子、制川乌、肉桂、干姜等。

鹿茸性味甘、咸、微温,专补肝、肾之阳,且益精血、强筋骨,主肾阳不足之少年弱视、老年青盲、视瞻昏渺等症。

鹿角霜味咸,性温,专归肾经,益肾助阳收敛,补力较小,但不滋腻,多佐用于阳虚气弱、溃陷不敛之眼病。

紫河车味甘、咸,性温,归心、肺、肾经,益阳补精,养血益气,主先天不足、阳亏阴乏、气血虚弱所致之如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弱视等眼部疾病。亦可以羊胎(无病,焙干制粉用)代之,功效略同。

菟丝子、沙苑子均性味甘、温,入肝、肾经,补阳养肝,益肾明目。但前者偏性平不燥,补肾生精;后者偏性温助阳,温肾涩精,皆可主肝肾亏损之内障眼病。

山茱萸、覆盆子二者皆性味甘、酸、微温,归肝、肾经,既可助肾阳,又可益肾阴。多用于肝肾亏虚,固涩失权之内障眼病。

杜仲、肉苁蓉均性味甘、温,归肝、肾经,补肾助阳。前者能平肝潜阳、祛风除湿、养血安胎,主肝肾亏损、风湿侵袭、青盲目暗等眼病;后者兼入大肠经,能润肠通便且温而不燥,补而不峻。多用于老年、产后、病后之体虚、阳虚、阴枯等所致眼涩目暗、神光难发之眼部疾病。

韭菜子味辛、甘,性温,归肝、肾经,补肝益肾,壮阳助精。多用于肾阳不足之内障目暗之眼病。

熟附子性味辛、热,有毒,归心、肾、脾经,补火助阳,散风寒湿,其性燥烈,非阴盛阳衰者不可用。常用于阳气不足、阴寒内盛证候,如翳陷不收、眼底渗出、机化物形成等,犹如温暖之日光照耀于冰瑕阴霾之上,可使凝结之寒痰消散;或佐用于寒凉解毒方中以缓其峻烈直折而增其药效。川乌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母根,附子则是乌头的子根。现代研究,二者均含有乌头碱型生物碱,该有效成分,也是毒性物质,且川乌含量高于附子,故川乌更具温经止痛、祛风除湿功效。对二者须严格炮制,以使乌头碱转化成乌头次碱和乌头原碱,可减低毒性。对阴虚内热证及孕妇应忌用二者,更勿与半夏、瓜蒌、白蔹、白及、贝母等配伍。

肉桂味辛、甘,性热,归心、肝、脾、肾经,功能补火助阳、温运散寒、活血通经止痛。其所含桂皮醛、挥发油等成分,有实验性镇静、镇痛、降温作用,可延迟士的宁所致的惊厥及死亡时间,有中枢性及末梢性扩张血管作用;并有增强血液循环和消化的功能,排除消化道积气及杀菌的作用。其与人参、当归、白术、熟地等益气养血药伍用,有鼓舞气血生发之作用;与鹿角霜、白芥子、麻黄等温阳收敛药伍用,可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与滋补肝肾之阴药伍用,可交通心肾、引火归原。常用治于阳虚气弱证候之色白漫肿、阴疽流注等眼病;或佐用于益气补血及寒凉滋阴之处方中,以助生气血或防寒凉太过。

干姜辛、热之性,归脾、肺、心、肾、胃经,能回阳通脉,燥湿化痰,多佐用于显见三焦虚寒证候的眼病。将其炮至微黑,燥烈性减,长于温经止血。

小结

机体的正常生息,有赖于气血阴阳的相对平衡。在眼科临床,气血阴阳多见不足,少见有余;至于所见阴阳偏盛之候,亦乃其对立面的相对偏衰所致,故而“补其不足”,是纠其所偏之首务。

气血阴阳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附的,所以常见气阴两虚、阴血两虚、阴阳俱虚、气血俱虚等复杂证候。为医者临床施药,当据证之偏而兼相增损用之,以期获得佳效。

八、退翳药

翳者,遮挡也,是中医眼科所独称之名词,临床主要是指黑睛翳障(角膜瘢翳)和圆翳内障(白内障)而言,是指本来清澈透明之角膜和晶状体出现病理性混浊,从而使通光受阻出现的“遮挡”症状,故称之“翳障”。退翳药即可减轻或消除上述组织之混浊性症状。

翳的生成,多与外界风寒燥湿之邪侵袭、机体气血阴阳失调有关,故退翳药须与相关类药物配合方能发挥作用。据本类药之兼有功效,可分为两类。

1.疏风退翳药 此类药疏散风邪退翳,或兼散寒或兼清热之功。

常用药:麻黄、桂枝、川羌活、荆芥(穗)、葱白、细辛、蝉蜕、蛇蜕、全蝎、青葙子、密蒙花、木贼草、谷精草等。

麻黄、桂枝、川羌活、荆芥(穗)、葱白、细辛等,虽属疏风散寒解表药,以其辛温之性再配以专攻退翳之品,有良好的消除寒性翳障之功。

蝉蜕、蛇蜕二者性略偏凉,归肺、肝经;全蝎性平,入肝经,有毒。三者皆有疏风退翳、解痉解毒止痒之功。现代研究表明,几味药均含丰富的锌、钙、钴、硒等微量元素,可阻止角膜、晶状体蛋白的变性,促其透明性改善,为眼科常用退翳之良药。

木贼草、谷精草二者均味甘、苦,性平,归肺、肝经,有祛风清热除翳之功,多用治风热目赤之新翳证。木贼,《本草求真》曾云:“形质有类麻黄,升散亦颇相似,但此气不辛热,且入足少阳胆、足厥阴肝,能于二经血分驱散风热……故为去翳明目要剂……其去翳明目,功虽有类谷精,能驾甘菊,但谷精则去星障,甘菊则止调和血热,于障全不能退;此则能去翳障、调血热也。”唐由之曾认为:眼底的渗出、玻璃膜疣也是一种翳——内翳,木贼不仅能退外翳,更能消退内翳。故在治疗该类眼底病时,常用其以促进眼底内翳的吸收。

青葙子、密蒙花性味甘、苦、微寒,专入肝经;决明子性味甘、苦、微寒,入肝、肾经。三者均能清肝明目,兼以除翳,多用于肝经有热所致之赤痛目翳证。但前者尚能扩瞳,肝肾两虚及青光眼者忌之;后者兼能润肠,目赤翳障而便结者宜用之。

2.平肝退翳药 具有平肝潜阳之功,多用于阳亢上扰所致之头目胀痛、绿风内障、翳膜滋生等症。

常用药:石决明、珍珠母、珍珠、凤凰衣、黑豆衣等。

石决明、珍珠母、珍珠三者性味均咸、寒,归心、肝经,其质重镇潜,清肝抑阳安神,为平肝退翳明目之佳品;而凤凰衣、黑豆衣收敛除翳之力更著,且能镇心定惊,用之当辨。现代研究表明,其均含碳酸钙、氨基酸及钙、硒、锌、锰等多种微量元素,对减轻角膜、晶状体组织的变性,促进混浊吸收,强化视觉传导,促进视神经的轴浆运输,改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代谢,改善视力状况,均有重要作用。

凤凰衣性味甘、平,归肝、脾经,有补益之性,含动物蛋白和甲壳素等,是主治虚翳之良药。

黑豆衣性味甘、微苦,入肝、肾经。含有矢车菊苷、糖类、植物性色素及微量元素等成分,治疗眼目翳障疗效甚良。

小结

翳症,其因复杂,治疗棘手。对初、中期未老化者,可予药物退之,但须治其因,杜其变,除其病灶,应与补益、祛风、清肝、温散等治本之药相配合,以使本固邪去,标(翳)方可退矣。

而对瓷白老化的黑睛翳障及晚期圆翳内障者,再予药物治疗是徒劳的,可选用现代的角膜移植术、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置入术等,尚有复明之望。 waWPtxfGH8A2LcIXTuH+L++VwpnJyjjT150rd5drxC48iuieUVSMrfN9Pn+obE5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