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临床常用治疗方法和药物

第一节
中医内治十法

中医对疾病的内治法包括中药煎剂的口服、灌肠;丸剂、散剂的口服;以及针灸(调理机体内在经气来实现疗效)等疗法。笔者临床总结了常用的中药内治十法如下。

一、疏风祛邪法

1.概述 眼目于高位,心肺居上焦。因“风为百病之长”,善行数变,好犯于上。风邪又常挟热、毒、寒、湿之邪,侵袭眼目之肉、血、气、风四轮而导致眼病。故疏风散邪法是治疗外障眼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风者散之,热者清之。疏风散邪汤方,即笔者家传专为风热侵袭气轮之外障眼疾而设。凡外眼红、涩、痒、痛,或兼头痛发热表证者用此方最宜。若眼内障初发而兼有表证者,应先以此方解除表邪,再治其里,或酌相伍用。

2.组成及方义

疏风散邪汤:桑叶、菊花、连翘、荆芥、蝉蜕、蔓荆子、牛蒡子、薄荷、甘草。水煎2遍,食后温服,第3煎熏洗患眼,1日2次;忌食辛辣。

方义:《温病条辨》曰:“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本方药性轻扬,以疏风清热散邪为主旨。

方中以桑叶、菊花专疏肺肝风热之邪为君。薄荷、蔓荆子疏肺肝风热,清利头目,载药上行;连翘疏风解毒,透热转气;牛蒡子疏肺胃风热,散肿解毒,共助君为臣。外邪袭目,气轮受之,多显红赤眵泪,或影响风轮而致目羞明,祛之宜从表解;故以荆芥疏风达表解毒,蝉蜕疏风清热明目,共为佐。甘草益气解毒,调和诸药,共与薄荷引药归经,为使。如此君臣相协,使肺经风热清,气轮之证痊愈。

3.临床应用 分析本方,乃遵《审视瑶函》之祛风散热饮子化裁而成。主初发或复发之风邪侵袭气轮而致的急慢性结膜炎。临床中可据风、寒、湿、热之邪的侧重给予相应的增减运用。

若风邪较重,显双目干涩痒甚者,可加防风、蛇床子等祛风润燥止痒药用治;或选用益气消风散治之。

若风湿热之邪侵袭气轮,眵泪频多者,可减牛蒡子、蝉蜕,加黄柏、苍术等祛湿解毒药;或选清热除湿汤治之。

若风寒湿邪侵袭风、气二轮,白睛轻红,显见星翳、痒甚及频流清泪者,如病毒性角膜炎、过敏性结膜炎、目痒等症;本方已不宜,可选用温经散邪汤方;或选用八味大发散(《眼科奇书》)等,以使“寒去翳自退也”。

若外感风热所发的内障眼病,如视网膜炎症、水肿、充血,视力下降但表证未解者,切不可妄按“肝肾脾虚”治以补法,而应遵《审视瑶函》所谓“先驱其邪气,而后补正气,斯无助邪害正之弊”的训诫,可以此方加桑皮、益母草先疏风通塞,凉血行水;待风热将清,水肿已除,再酌情或予补肝滋阴,或养血益气,或逐瘀降浊,或健脾除湿等法以治。

处方歌:疏风散邪桑菊花,荆芥荆子牛薄荷,

蝉蜕连翘生甘草,风邪袭目加减法。

二、清脏泻腑法

1.概述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睛。目之四轮受邪或失治,皆可郁热化火而侵及脏腑;脏腑之内热火毒、郁瘀湿浊之邪,亦可循经犯目而生病变。因目为肝之窍,故目病以肝经罹患火热之邪者为多。故明辨侵脏之邪热而清之,辅以通腑而泻之,乃眼病临床中之重要策略。

然而目病病因多变,不乏寒热错杂者。纵然是“实火”,亦不宜一派药用寒凉。

清肝明目汤方,即笔者据家传清肝方研制的专治风热侵袭风气二轮,罹患黑睛翳障之方。大凡眼睛红涩热痛、黑睛星翳眵泪、视物模糊不清之病毒性、细菌性角膜炎症,伴见舌淡红、苔白干、脉象浮数者均可酌予用之。

2.组成及方义

清肝明目汤:柴胡、菊花、黄芩 、紫草、蔓荆子 、丹参、青葙子 、羚羊角粉(代) 、蛇蜕、甘草、大枣等十二味。水煎2遍兑匀,食后蜂蜜水送服;第3煎熏洗患眼,2次/日;忌食辛辣。

方义:肝为刚脏,主疏泄,恶气郁,调畅为顺;肺为清脏,主肃降,恶热恶郁。若金克肝木或木火刑金,邪常相及,致风气二轮罹患。此当邪在少阳,尚未至入里化热,治当以清为则。

方中以羚羊角粉(或用水牛角代替)清肝息风、解毒除翳为君。以黄芩清肺泻热解毒,柴胡疏肝解郁升阳,遵小柴胡汤(《伤寒论》)之意,清解半表半里之邪;菊花疏肺清热解毒;紫草清肝凉血解毒,共为臣。风轮受邪,星翳丛生,按修瑞娟的理论,组织的病变和破坏都与微循环障碍、抵抗力下降、营养缺乏、菌毒侵入、病理产物聚集有关,故以丹参改善微循环兼以养血解毒;风轮之疾,翳生痛痒,以蔓荆子清利头目,减轻角膜刺激症状;以青葙子、蛇蜕等清肝退翳扩瞳,以防瞳神干缺;大枣等益气养血、升阳解毒,共为佐。甘草益气解毒,调和诸药,与柴胡引药入肝达目,共为使者。如此君臣协同,共奏清肝明目之效。

3.临床应用 本方药性平和,顺应肝之性,以清为旨。主邪犯肺肝二轮而脏腑阴阳无明显偏者。于临床可根据风寒湿热邪气的侧重和深浅,酌予加减运用。

若症见抱轮红赤,眵泪频多者,为金克木之重证,如角膜炎、色素膜炎等。可减菊花、柴胡,加金银花、石膏清肺解毒来协助清肝,或酌情选用清脾泻火汤,以取釜底抽薪之效。

若肺经热伤脉络,致结膜下出血,可减蔓荆子、蛇蜕,加桑白皮、鲜茅根以清肺止血;或可选四鲜宁血汤。

若肺肝风热而致内障眼病者,可以此方清除肺肝风热后,再换用治内障方。

若寒湿毒邪侵袭风轮,或心肝肺火炽盛犯目,症见翳障凝脂、花翳白陷、抱轮混赤、瞳神紧小或黄液上冲,如细菌性、霉菌性角膜溃疡等症,本方不宜使用。应急予泻肝解毒清肺,排脓逐瘀,存阴救目,可选泻肝清肺汤治之;或选眼珠灌脓方(《中医眼科学讲义》)等。

若素有肝肾阳虚的风湿痹疾,致黑睛翳障、抱轮黯赤、瞳神紧小等症,本方不宜使用;可酌情选用益肾蠲痹汤或温运明目汤以治。

处方歌:清肝明目柴菊芩,紫草荆子葱丹参,

青葙羚羊蛇枣草,风轮翳障效如神。

三、滋阴清热法

1.概述 由脏腑阴血不足,虚火上炎而致目显热象者,多为虚火虚热之证。

阴虚火热证的特点是:气轮隐赤、目珠干涩、风轮星翳、瞳神干缺,伴有口干心烦、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等。古人云:“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予以滋阴清热之法使虚火下降,犹若浇水救禾使之恢复生机矣。

陈明举教授曾指出:凡内外障眼病,视物昏蒙,外无明显红赤之象,表现为口目干涩、舌红苔干、脉细数者,多为阴虚之证。予滋阴之治酌以清热,使气血津液充足,方可使目得濡养而晶明正视。

滋阴清热明目汤,即笔者根据师传,在家传治疗“阴虚热升目暗”证之方基础上加减而成。无论内外障眼病而属此证候者,皆可用之。

目病以肝肾阴虚者为多,而心、肺、脾阴不足者亦不乏数,当慎辨之。

2.组方及方义

滋阴清热明目汤:熟地黄、山药、玄参、黄柏 、知母 、牡丹皮、龟板 、山茱萸、女贞子 、蔓荆子、青葙子、甘草。水煎3遍,兑匀温服,2次/日。

方义:《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王冰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此即指补阴清热法而言。《医宗金鉴》将六味地黄丸又加黄柏、知母而成滋肾阴、降相火、清虚热之效方。

本方主阴虚火旺所致之瞳神干缺、视瞻昏渺之证,如慢性虹膜睫状体炎、慢性视网膜炎、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阴虚水不足,则内热生、相火动,血滞不畅。方中以《丹溪心法》之大补阴丸加减,滋补肝肾之阴精,壮水之主,清泄相火为君。以山药滋脾肾之阴且补肺益气;牡丹皮凉血活血,祛肝经伏火;女贞子补肝肾之阴且清热明目,共为臣。山茱萸补益肝肾,阴阳兼顾;青葙子清肝退翳且能扩瞳;蔓荆子疏散宿邪又清利头目,共为佐。甘草益气清热,调和药性,兼为佐使者。如此诸药协同,奏滋阴清热明目之功。

3.临床应用 本方治一般肝肾阴亏、虚火灼目之证。具体运用尚须进一步辨证加减。

若证见黑睛翳障,抱轮红赤较重,并伴见身热烦躁、口干便秘者,属阴虚火盛,灼炼津液而舟不畅行者,可以生地易熟地,再加麦冬,以遵增液汤(《温病条辨》)之意用治;或据证选用补肝消翳汤治之。

若证见两眦轻红、胬肉增生者,属心阴不足,虚火上炎,可增加麦冬、生地以增滋阴之力;或选用清心泻火汤以治。

若证见白睛轻红,干涩不润,伴咽干鼻燥者,属肺阴不足而乏津失润,可加沙参、天花粉以滋肺阴,助清热;或酌选玉女煎(《景岳全书》)治之。

若证见瞳神干缺,抱轮不红或轻红,视衣有出血者,多属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可加量用女贞子、墨旱莲等滋肾益阴、清热止血药;或选用和血宁血汤治之。

若见阴虚血少,复受风邪而致的眼肌痉挛、目劄之症,可减黄柏、知母等清热泻火药,加全蝎、蝉蜕等息风止痉之品;或选用滋阴止痉汤以治。

若见口干舌黏、多饮便秘而无热象的视瞻昏渺之证,多为脾肾阴虚津乏,可减黄柏、知母等清热之品,加黄精、葛根以健脾增液用之;或选用健脾降浊汤或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以治。

处方歌:滋阴清热药熟地,玄参知柏龟茱萸,

青葙女贞蔓荆子,丹皮甘草虚火愈。

四、补气养血法

1.概述 气乃人身之根,血乃人身之本,唯有气血充和,方体健目明。正如张景岳谓:“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人之气血犹若源泉,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审视瑶函》亦言:“夫目之有血,为养目之源,充和则有发生长养之功,而目不病。少有亏滞,目病生矣。”

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气血“亏虚”和“郁(瘀)滞”的关系问题。故对补益与导滞之治,应视其孰轻孰重而兼相掌控,以达到气血即补而不致其郁滞之效。《审视瑶函》又曰:“若能视病之轻重,察病之虚实……继导之后,随即补之,使病目者气血无伤害之弊。”这一“开导之后宜补论”,或补益之中佐开导,是有切实临床意义的。

脾主益气散精,肝主藏血输注,唯气血上濡而目明;若气血不足或亏损则目病丛生,而病邪又反会致使气血更加亏虚瘀滞。如此恶性循环,当是某些慢性、失用性、渗出性眼病之本源,这正与上述之论相吻合。总之,补气养血法,以补而不滞邪、导而不伤正为则。

王清任曰:“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补气养血明目汤方原是笔者家传,为“眼目虚浮,怯视不明”证而设。方中补益中佐以理气,凡气血亏虚之内外障眼病,如胞虚如球、干涩无泪、睑肌失用及陈旧性视神经、视网膜病变等,均可酌情用之。

2.组方及方义

补气养血明目汤:人参、当归 、白芍 、白术、茯苓、桑椹、川芎 、熟地、鹿角霜、肉桂、甘草 、砂仁、生姜、大枣。水煎3遍,加蜂蜜服,2次/日。

方义:本方是根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十全大补汤加减而成。既然气血双亏,当益气补血为要。然而气虚多湿滞,血虚常有瘀;血虚多阴虚,气虚常火衰;气血亏虚则多由肝脾失职所致,应明辨而侧重调之。

方中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君”健脾补气,“四物”补肝养血;以桑椹子辅白芍,既补血又益肝肾之阴;以肉桂、鹿角霜辅人参,既补气又益心脾之阳,二者阴阳并调,使气血生化有源。加砂仁、姜、枣者,以理气和胃养脾,生血助运,共为佐。其中川芎行血中瘀郁之气,砂仁醒脾开胃、疏导滞气,甘草益气调和兼为引和。该方气血兼顾,补而不滞,无留寇之弊,能使机体气血充和顺畅,疾病向愈。

3.临床应用 本方主气血不足伴瘀滞之目暗不明证候。

若见脾虚湿盛重者,可加薏苡仁、茯苓皮以增健脾祛湿之力;或选用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之。

若症兼风轮翳障反复发作者,多为肝脾气血虚不抗邪,可加密蒙花、凤凰衣、珍珠粉等益肝驱邪除翳之药;或选用补肝消翳汤、消蒙散治之。

若兼见眼睑痉挛、瞬目频多,多为脾虚肝旺,筋脉失养之证;可减茯苓、桑椹子等利湿滋阴之药,加僵蚕、钩藤平肝息风之品;或选用通络止痉汤治之。

若见气虚溢泪症者,可减当归、桑椹子滋阴活血之品;加五味子、黄芪等补气涩肝、祛风止泪药;或选用益气摄泪汤治之。

若见气虚邪恋之花翳白陷症,可加升陷祛毒收敛药治之;或据证选用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若肝瘀络滞所致鹘眼凝睛、固视偏视证,本方不宜,可选用固本正容汤等。

若证见脾肾两虚,血瘀水停之视瞻昏渺证,如黄斑病变、视网膜陈旧性渗出、出血等,本方不宜,可选用益气通脉汤或平肝逐瘀汤治之。

处方歌:补气养血用八珍,鹿霜肉桂砂桑椹,

生姜大枣和脾胃,气血两旺目有神。

五、和血启闭法

1.概述 血液之常,宜守于脉道,不可越位妄行;又宜流动不息,不可郁瘀滞停。目为肝之窍,得血而能视,故血为目之主,血病则目病。正如《审视瑶函》所谓:“眼乃五脏六腑之精华……内有脉道孔窍,上通于目,而为光明,如地中有泉脉流通……至目日昏……良由通光脉道之瘀塞耳。”

修瑞娟微循环理论亦认为:人体内的血液流动,是一个有规律的循环系统,对生命运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这一循环在人体某部位受到障碍或破坏,新陈代谢受阻,便导致出血、血瘀等病变的发生。同样,人的眼部有着极其丰富的血循环网络,其视功能的发挥,营养的补给,药效的到达,致病毒素和病理产物的清除,均有赖于这一微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行。反之,则生目病或病后难愈。对这一点,中西医的理论颇相吻合。

至于眼部的血证,病机复杂,可归为出血、瘀血、血虚三个方面。唐由之教授认为:因血脉瘀滞而出血者,如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乳头血管炎等,当治以活血通脉,使血运无滞而不再外溢。因出血而致瘀者,如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湿性老年黄斑变性等,治当以祛瘀生新为主。眼底反复出血的核心病机在于瘀血不去,脉道不通,血不归经,溢于脉外。分析认为,当是因视网膜的出血(离经之血则为瘀)致使正常的血液循环受到破坏,代偿性地产生了脆弱的新生血管,从而导致反复出血。对此的治疗,又若唐由之教授所曰:“徒有止血,则不能打破出血—瘀血—再出血的恶性循环;而应化瘀去蓄,使血返常道,不止血而血自止。”

在眼科血证中,除部分是由外伤所致脉道破裂或凝血机制异常外,大多是由外感火热、阴虚内热、气滞血瘀而致的脉络受损,血液妄行而致的眼内外出血证,且多伴有焦躁胸闷、舌黯瘀斑、苔黄乏津、脉象弦滑涩之证候。

本节中所谓和血法,即是针对眼部的出血、瘀血证而言;所谓启闭法,即是针对因“血瘀”而致的窍闭不明而言。

王清任曾谓:“元气既虚……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气行则血行。”故在治疗眼部血症中,常伍用益气行气之药,使气充而摄血不溢,气行则瘀滞渐除。但是,病于临床,证常相兼,权治亦当变,是为策。

2.组方及方义

和血宁血汤:生地 、白芍、白术、三七、仙鹤草、白及、小蓟 、白茅根 、墨旱莲、阿胶。水煎3遍兑匀,食后温服,2次/日,忌食辛辣食物。

该方为笔者家传之方,以凉血止血为治,主内外眼病的急发、新发出血之轻证。急则治其标,止血当先。方中以生地、小蓟、茅根三鲜益阴止血治其标为君。以仙鹤草、白芍、白及平肝养阴,凉血止血以杜出血之源;白术健脾益气,使统血有权,共为臣。三七、阿胶止血活血,养阴敛血,不致留瘀,兼为佐。白茅根凉血利尿生津,使热邪下有出路,兼为使者。临床更可据证适当加减清肺、泻肝、清心之药。

处方歌:和血宁血生地芍,茅根术七蓟鹤草,

白及旱莲阿胶共,凉血止血疗效好。

平肝逐瘀汤:白芍 、当归 、柴胡 、茯苓、郁金、大黄 、夏枯草、槐米 、土鳖虫 、水蛭 、益母草、川牛膝。水煎3遍兑匀,食后温服,2次/日,忌食辛辣。

该方平肝解郁逐瘀、和血活血、降火散结兼备。主肝气怫郁、火性上炎所致眼部出血较久而见有瘀血之证候。

该方遵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意,以大量白芍平上亢肝阳,敛阴气,和营血;当归养血气,活血瘀,使血行不滞,相协为君。阳亢因肝郁,气滞复化火,以柴胡、郁金疏肝凉肝,行气解郁;夏枯草、槐米泻肝通腑,凉血止血,共辅君为臣。离经之血则为瘀,血瘀则湿聚水停,阻碍神光发越,故以土鳖虫、水蛭搜剔逐瘀,化解死血;大黄通脾泻火,化瘀生新;益母草活血利水,四者共使瘀血去、湿浊除,为佐。川牛膝补肝活血,引血下行,兼为佐使。

处方歌:平肝逐瘀归芍郁,土元水蛭枯牛膝,

柴胡川军槐益母,阴敛血活目病祛。

通窍启闭汤:麝香 、川芎 、桃仁 、水蛭 、枳实 、石菖蒲、胆南星、赤芍、葱白、大枣。水煎3遍兑匀,食后温服,2次/日。

该方为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加减而成。主木郁阳亢,气血上僭,痰浊瘀闭目窍之暴盲证。方中以麝香开窍启闭,活血散结,为君。瘀血既停,当破当逐,以水蛭、川芎、桃仁破血逐瘀,行气润燥,以助君活血散结,使“渠畅水不逆”,为臣。肝气怫郁则气机逆乱,痰湿浊闭则目窍不明,故以枳实破气行滞,降怫郁之肝气;以菖蒲、胆星化痰息风降浊,启蒙蔽之目窍;以小量黄芪鼓舞气血,以助血行不滞,共为佐。以葱白温润之性,通阳散结和中,引药入经,又防诸药克伐太过,为使者。

处方歌:通窍启闭芎麝香,桃仁赤芍枳实菖,

水蛭胆星葱白枣,窍启目明复神光。

3.临床应用 上述三方,分别主眼部血证的出血、瘀血、窍闭等三个不同的证型和阶段。

第一方,主眼部新发、急发之出血轻证,如白睛溢血、前房出血、眼底出血等,可选加清肺、泻肝之药;或据证选用四鲜宁血汤、泻肝清肺汤治之。

第二方,适于眼部血证已发或复发,虽有瘀血在,但尚未至窍闭失明之阶段,如玻璃体积血、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以及青光眼术后、巩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等充血较重之证。

若伴见湿邪气郁较重者,可适加苍术、香附等健脾除湿解郁之药;或选用疏肝解郁明目汤以治。

第三方,适用于因眼底血证而致的暴盲之证,及视瞻昏渺失治而致近盲者,或因经脉瘀滞而致偏视、固视之重症,如视网膜动脉阻塞、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玻璃体积血、视神经炎、黄斑出血、水肿、鹘眼凝睛等。

若暴盲而兼见脾虚较重者,可遵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之意,加用黄芪、白术补脾益气以助逐瘀通窍;或选益气通脉汤治之。

若暴盲证显阴亏风动者,可重加龟甲、郁金、穿山甲(代)等滋阴通络之品;或选用逐瘀明目汤治之。

六、解郁理气法

1.概述 肝为刚脏,主怒主气,条达为顺。若肝失疏泄则气机郁滞,气滞则血瘀,血瘀则水停;气郁则生火生痰,上犯则致目病。《素问玄机原病式》曰:“玄府者,乃气之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若目无所见,耳无所闻,悉有热气怫郁,玄府闭密而致,气液血脉,荣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庞赞襄先生认为:六淫邪气、七情内伤皆可致郁。如此说明,脏腑百骸、五官九窍之气血精津液,以流通为顺,若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即为“气郁”。因郁而致腑滞、火升、痰凝、血瘀者,则多为目病之实证;因郁而致虚羸、目暗、神光难发者,则多为目病之虚证。

气郁之病,症状复杂,并多伴见头胀心烦、胸闷恶呕、舌黯苔腻、脉象弦滑;或气短懒言、怯视羞明、舌淡乏津、脉象沉涩等征象。尤以绿风内障、青风内障、云雾移睛、视瞻昏渺、暴盲等内障眼病为多。

郁随气滞而生,瘀可随血运而除,足见郁、瘀的生杀与气血有关。临床可根据证情之不同,再伍用补气、养血、祛痰、利水、化瘀等法,以使人体的气血精津液循环流畅。故对眼部的郁、瘀之疾,予解郁理气之治当为重要法则。

疏肝解郁明目汤,是笔者遵家传疏肝方“疏肝养血”之意研制而成,辨证用治于上述诸证,效良。

2.组方及方义

疏肝解郁明目汤:郁金、柴胡 、枳实 、当归 、白芍 、夏枯草、白术、茯苓、五味子、蔓荆子、车前子、甘草 。水煎3遍,食后温服,2次/日。

方义:肝脾失和、气郁血滞是本证之因,故以郁金行肝气郁滞且活血清心,母子兼清,为君。以四逆散(《伤寒论》)疏肝理脾、解郁益阴,助君为臣。肝郁阴虚则火升,火灼津液则痰成,以当归养血和血,夏枯草清肝泻火消痰;五味子滋肾宁心,培母益子,具缩瞳敛神之功;以白术、茯苓、车前子健脾利水明目;蔓荆子祛久郁宿邪,清利头目,解目珠胀痛,共为佐。以柴胡解郁升阳,引药性上行,与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者。如此,使肝脾相合,郁解瘀去,阴血上濡而目明。

3.临床应用 该方主肝气郁结之眼病,如开角型青光眼、视网膜炎、视乳头水肿等病证。

若兼痰浊上蒙之视神经炎、视网膜动、静脉阻塞等,可加麝香、胆星等通窍启闭祛痰药治之,或据症选用通窍启闭汤治之。

若兼阴虚火升之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血管炎、黄斑区渗出等,可加女贞子、知母等养阴泻火药,或选用滋阴清热明目汤以治。

若兼肝阳不足,郁湿滞留之证,如慢性青光眼、青光眼术后、视网膜炎、黄斑病变等,可酌加吴茱萸、干姜等温阳之品,或据情选用温运明目汤以治。

若属肝经实热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本方功缓,不宜用之,可选用绿风明目汤治之。

处方歌:疏肝解郁郁芍术,柴胡枳实枯草茯,

五味车前归甘蔓,郁解瘀祛昏渺除。

七、补益肝肾法

1.概述 肝肾为母子之脏,乙癸同源,关系密切。肝藏血,开窍于目;肾藏精,主水轮之明。肝肾两脏在眼的生理、病理过程中,起着尤为重要之作用。故一旦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眼睛濡润受限,即可致如干眼症、视疲劳、假性近视、眼底缺血、黄斑病变等视瞻昏渺之证,并多伴有头晕失眠、腰酸腿软、口干舌红、脉象弦细等症状。中医还认为:“肝无补法,补肾即是补肝;肾无泄法,泄肝即是泄肾。”临床对肝阴不足者,可酌补肾阴;对水亏木亢者,可予平肝泄肝以复肾水。故针对肝肾所偏,予以补益肝肾法,可使精充血足,目得濡养而明矣。

临床所遇,虽肝肾阴虚者居多,但属阳虚者亦不乏,须明辨而施治是也。

2.组方及方义

补肾益肝明目汤:熟地黄、鹿角胶、人参、白芍 、茯苓、香附 、山茱萸、菟丝子、龟板 、枸杞子、珍珠粉 、升麻。水煎3遍兑匀,食后温服,2次/日,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方义:本方乃遵龟鹿二仙胶(《医方考》)之意,专事补益肝肾为功。方中龟板、鹿角胶二者为水陆异类血肉有情之品,能通调任督二脉,峻补阴阳以化生气血精髓,为君。白芍、熟地滋阴补血,平肝潜阳;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阴阳双顾,补水涵木,涩肝止泪,益精明目,为臣。珍珠清肝明目,发越神光;人参兼顾五脏,大补元气;香附疏肝理气,使补而不滞;茯苓健脾渗湿,引水湿下行,共为佐。升麻升清,引药性入肝达目,为使者。

3.临床应用 本方特点是:主补肝肾之阴,兼顾肝肾之阳。原乃笔者在家传“益肝明目方”基础上为“视疲劳”所设,临床中发现其更可主肝肾不足之干眼症、未成年人屈光不正、弱视、老视以及黄斑变性、陈旧性视网膜病等内障眼病。

若虚火上扰,目珠干涩,头昏眼暗较重者,可加女贞子、青葙子以补肝清肝明目;或据证选用滋阴清热明目汤以治。

若木病及子,心脾不足而症见目暗头眩、失眠惊悸者,可加用酸枣仁以补血宁心;或选用补气养血明目汤,或归脾汤(《济生方》)调之。

若兼见视网膜、黄斑渗出、水肿等视瞻昏渺之证者,可加牛膝、白术、益母草等补肝逐瘀、健脾利水之药;或酌选健脾降浊汤、补肝降浊汤用之。

若见肝肾不足之溢泪症者,可适加防风、五味子等补肝祛风涩泪之品,或选用益气摄泪汤、千金托里散(《眼科集成》)以治。

处方歌:补肾益肝地苓胶,香附菟丝龟参芍,

珍珠萸肉杞升麻,阴虚目涩视昏消。

八、温运利湿法

1.概述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为气主,气生运化。若阳虚津液失运则为湿,湿聚则为水,日久则聚生痰饮浊结。唯阳主阴从,经脉温通,气运不息,津液环流,则目明,反之则目病矣。

这里就有个“扶阳”问题。在中医界,大概由于受《儒门事亲》“目不因火则不病……能治火者,一句可了”,以及“投凉见害迟,投温见害速,投凉之害在日后,投温之害在日前”之论的影响,故“扶阳、温运”之治法多被人们避忌。

《审视瑶函》指出:“用药如用兵,补泻寒热之间,安危生死之所系也,但需视证之寒热,辨别气血。因寒药伤胃损血……尚不知省,有抱薪救火之患。”

陈明举教授亦曾曰:“大凡内外障眼病,若无红赤热象可察,而显见一派面㿠浮、身乏力、舌淡胖、脉沉濡者,当属阳虚气弱湿停证候,治当用温阳助运利湿之法为宜。”

笔者深受上述思想的启发,在师授方基础上创制了温运明目汤,将“温运、扶阳、利湿”法付诸实践。对阳虚气滞湿停证候的内外障眼病,酌情增减应用,受益匪浅。

此法用药多温热辛燥渗利,故阴虚、血少、津乏者当忌用或慎用。

2.组方及方义

温运明目汤:附子 、黄芪 、桂枝、茯苓、当归 、白术 、枳实 、白芥子、薏苡仁、五味子、穿山甲(代) 、通草、生姜皮、大枣为引。水煎3遍兑匀,食后温服,2次/日,忌食生冷食物。

方义:阳虚气弱多责之脾肾,故遵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之意,以附子、桂枝温补脾肾之阳,以使根固为君。阳虚必气虚,气虚必血滞;气须附血而运,阳须与阴共存。故以黄芪、白术健脾助运,益气去湿;以当归补血活血,使气有所依;薏苡仁健脾养阴性凉,不致温燥太过,使阴阳互济共为臣。气虚则滞,湿停痰结,以枳实、茯苓、白芥子既助君温运脾阳、行水导滞,又燥湿祛痰、散结降浊;痰湿停滞则血瘀滞结(渗出、机化),以山甲(代)“通经络,消痈肿”,逐瘀血渗出,促进机化物吸收;五味子酸温涩精,收敛浮越之阳;通草甘淡微寒,佐上药燥热之性,其“虽能通利,不甚伤阴,且能通气上达”(《本草从新》);大枣养血和营,共为佐。以生姜皮辛温健脾益阳,“破血调中,祛冷除痰,开胃”(《本草拾遗》),引药性入脾肺经,上升达目为使。诸药共成温运利湿、降浊明目之方。

3.临床应用 本方专主属脾阳虚证候的内外障眼病,如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炎、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视乳头水肿、黄斑水肿、妊娠目病、陈旧性视网膜渗出、水肿、机化物形成等症;胞睑虚浮、冷泪频流、胞睑振跳、寒翳、睑废等症;而兼见面㿠肢凉、腰酸溲长,舌色淡、有齿印,脉虚无力等。

若见气虚较重者,可加人参补益元气。

若伴见郁瘀较重,可加郁金、红花、石菖蒲逐瘀解郁。

若见阳虚较重者,可加重附子用量,以肉桂易桂枝,再加菟丝子、山茱萸等阴阳双补之药,或选用右归饮(《景岳全书》)以治。

若见脾经寒滞水停较重而导致的原发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视盘、黄斑水肿等症,本方欠佳,可酌选武苓汤用治。

若因肝经虚寒,出现头目络窍闭郁之目黑症、产后头痛目暗症、更年期目暗昏涩症等,本方不宜,可酌选用温肝解痉汤等以治。

处方歌:温运明目附桂枝,白术芪苓归枳实,

薏苡白芥五味子,山甲通草姜枣齐。

小结

在中医眼科临床中,历来认为“眼病多火证”,形成了“予凉撤火顺稳,予温升阳逆险”之俗念。然而,中医诊病之灵魂是辨阴阳、明寒热而施治。

眼病中既有实热及阴虚火热之证,亦不乏阳虚寒滞之候,更多的则是寒热错杂之证。故不可凡遇目病即一味“消炎、撤火”。纵然是实火之证,亦应遵《格致余论》所言:“凡火盛者,不能骤然用寒凉药,必用温散。”

九、祛痰散结降浊法

1.概述 脾主运化水湿,肝主气机疏泄。若脾虚肝郁,则气滞血瘀湿停,复遇火灼则痰浊结聚。痰瘀者,多由外感、内伤等因,使脏腑三焦气化失司,津液敷布障碍而生。《杂病源流犀烛》曰:“痰为百病之源,怪病皆有痰成。”《景岳全书》亦曰:“血积既久,郁瘀津凝血败,皆可化为痰水。”如是说明,“痰”“瘀”可视为同源异物。

在对痰与瘀的治疗关系上,关幼波老师曾云:“治痰要治血,血活则痰化……治瘀必化痰,痰化血亦治。”临床辨证中还发现,在眼底血证的变化中,或可出现因痰致瘀或因瘀致痰的痰瘀互结证候,从而形成病势的恶性循环。若单行其瘀而痰不化,仍可存瘀成之机;若单化其痰而瘀不行,仍可存生痰之源。遵唐由之教授的“痰瘀同治”理论,既化痰又行瘀,可抑制或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病理环节,较单纯“行瘀或化痰”者,有更大的优越性。

据上论述,临床所见的属痰瘀结聚而非“火热”证候的内外障疑难眼病,如霰粒肿、慢性泪囊炎、动眼神经麻痹,眼底陈旧性瘀血、渗出、机化物等,并常伴见胸闷咽梗、痰壅胃呕、头眩心悸、口腻脉滑等症者,多可归于“痰瘀”证范畴,通过健脾助运、祛痰散结,可使痰水消而瘀结自除矣。

祛痰散结降浊之药多燥热克伐,应注意其乏津伤血之弊。

2.组方及方义

祛痰散结降浊汤:半夏 、白芥子、茯苓、白术 、夏枯草、穿山甲(代) 、皂角刺、陈皮、僵蚕 、连翘、车前子、甘草、生姜。水煎2遍兑匀,食后温服,2次/日。

方义:本方是笔者据家传治胞睑肿核(慢性泪腺炎、麦粒肿、霰粒肿)秘方化裁而成。实践证明,对陈旧性视网膜病变属于痰浊凝结者,效亦颇佳。

本方遵二陈汤(《和剂局方》)之意,以半夏燥湿祛痰,降浊散结,降逆止呕;据陆南山老师之经验,此药可促使角膜后沉淀物的消退和房水混浊的吸收,并能防治视网膜白色渗出之病灶;白芥子祛痰利气,通络散结,利九窍,明耳目,二者相协为君。以陈皮理气消痰、燥湿调中,为臣。痰源于脾虚湿聚,以白术健脾燥湿助运;茯苓、车前子渗湿清肝宁心,俾湿去浊降,痰无由生;痰核之成源于火灼络瘀,以连翘、夏枯草清热解毒散结;僵蚕祛风解毒,散结软空;穿山甲(代)、皂角刺祛瘀活血,通络软坚;生姜温脾升散降逆,既制半夏之毒,又引诸药归入脾经,共为佐。使以甘草益气解毒,调和诸药。如此,共奏健脾燥湿化痰,逐瘀散结明目之功。

3.临床应用 本方为治一般脾虚湿聚痰生,气滞血瘀之内外障眼病之方。

若症兼湿热较重之慢性泪囊炎者,可加薏苡仁、鱼腥草等健脾利湿药,以解毒清热排脓,或据证选用千金托里散(《眼科集成》)治之。

若气虚湿聚较重之眼底病变,如中浆、中渗、黄斑病变、视网膜渗出等症,可减甘草,加黄芪、防己等益气利湿祛痰,软坚散结化浊之品,或选用补肝降浊汤、健脾降浊汤治之。

若兼见肝气郁结之证,如眼底机化物形成、鹘眼凝睛者,可加水蛭、龟甲、牡蛎等软坚消癥散结之药,或合疏肝解郁明目汤加减治之。

若见痰郁血瘀水停夹杂之证,如开角型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等,可加槟榔、益母草等逐瘀解郁利水之药,或酌情选用逐瘀明目汤、青风明目丸加减治之。

处方歌:祛痰散结苓术草,枯草夏陈甲蚕翘,

皂刺车前白芥姜,痰瘀浊结症难逃。

小结

中医学认为:痰者,有火痰、寒痰、风痰、燥痰、湿痰、胁痰之分。治痰,“在腑者易治,在脏者难医,在络者更难搜剔”(《成方便读》)。

眼科之痰证,除在脏即在络,为难医之痰是也。且成痰之因有别,所显证候亦各异,故医之则更不易。医者务须求因、审势、辨证以施治,方可获效矣。

十、阴阳通调法

1.概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如是说明,阴阳的运动是永恒的,平衡是相对的。唯有阴阳平衡,方才体健神康目明,一旦阴阳失衡则罹患疾病矣。故“治病求本”,即是求机体的“阴阳平衡”。张介宾曰:“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诚者,斯言。

《易经》亦曾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即是将乾、坤两卦的哲理融为一体来教育人们:动要像天体的运转不息,静要像大地的宽厚无量。也即是阴阳相济,运行不息;气机豁达,放纳有度之理才是生命的唯一。任应秋老师的一个重要医疗思想,就是重视“阳气”在人体健康、抗病、治疗与康复中的作用。动生阳,静育阴,这充分揭示了人体健康的哲学思想。只有辨别阴阳的盛衰而调之,方乃愈病之根本良策。

在眼科临床中,特别是一些慢性、顽固性的内障眼病,如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变性、陈旧性黄斑病变、弱视等,多与机体的阴阳失调或阴阳俱虚相关。

阴阳无形,乃依脏腑气血而存在,以脏腑、器官之功能而显见。故阴阳的失衡即影响脏腑气血的失调而见其功能衰退,络瘀窍闭,神光受阻之证候。

阴阳通调法即是调整五脏气血的盛衰借以恢复阴阳平衡,使络通闭启而获增视防盲之效。复元明目汤方即是该治法的代表方剂。

2.组方及方义

复元明目汤:人参、胎盘粉、灵芝、女贞子 、山茱萸 、葛根、川芎 、鹿角胶、龟甲 、马钱子 、肉桂、香附 、全蝎 、甘草 等十六味。水煎3遍兑匀,食后温服,2次/日;禁劳思,控饮食,节房事。

方义:本方为笔者家传治青盲之效方。病既日久,神光微弱,乃成目中阴阳衰微之势。故以人参大补元气,生津益血;胎盘补精助阳,养阴益气,二者充养先后二天,补阴助阳,复元濡目,为君。肾中阴阳两虚,任督精血不足,不得上乘濡目而视瞻微弱,故遵龟鹿二仙胶(《医方考》)之意,以鹿角胶通督脉而补阳,龟甲通任脉而补阴;病久常有郁热,视弱为精气散耗,以女贞子补肝肾之阴,兼清肝内郁热;山茱萸温涩肝肾,敛耗散精气;灵芝聚天地之灵气,阴阳双补,五者共助君益阴复阳,为臣。阴阳衰弱,气虚血少不得升濡,必致脉络瘀滞,神光发越受阻而窍闭;以葛根生津升阳,“起阴气”(《神农本草经》);川芎、肉桂行血散瘀,助相火鼓气血、活阳气;香附、石菖蒲疏肝化湿降浊,解郁气;马钱子等“开经通络散结”,以复视神经传导功能,振经气,醒神气;全蝎等搜剔通络,舒挛止痉,解除对视神经的压迫,共为佐。葛根生津升阳,兼引药性入经达目;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为使者。如此,使阴阳通调,气血共治,达窍启光增之效矣。

3.临床应用 本方用药和平,填阴补精,益气养血,解郁活血,通调阴阳,从而通窍启闭,是专为无明显热证、寒证之视瞻昏渺症如视神经萎缩等而设。

若证见郁热重而未清者,可适加柴胡、车前子等清热凉血,引热下行之品。

若见阳虚较重者,可加重附子、肉桂等温阳助运之药,以扶阳气帅阴血而使畅。

若兼瘀滞较重之慢性青光眼者,可加郁金、益母草等解瘀行气利水之品;或选用青风明目丸以治。

若见肝肾阴亏,翳障内生者,如未熟期白内障、视弱等;可减麝香、马钱子,加蕤仁、珍珠等益肝退翳明目之药;或选用消障明目汤以治。

若视衣渗出、出血、水肿、机化较重者,如陈旧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等,本方不宜;可酌选补肝降浊汤、健脾降浊汤以治。

若妊娠血虚气弱,目暗不明者,本方不宜;可选用安胎明目汤以治。

如此,“谨察阴阳而调之,以平为期”,使眼目气血两旺,脉络复通,闭窍重启,神光得以发越而复明矣。

处方歌:复元明目参灵芝,女贞胎盘龟板萸,

芎附葛鹿桂马钱,全虫甘草共参与。

小结

上述中医治病诸法,乃笔者根据家传、师授之方,又依己身实践经验总结而成,是针对各种眼病不同阶段的病位、病性、病理之异所采取的治疗措施。

然而,病位可传变,病性可转化,病机可更迭,并且常多脏相连,多轮相牵,多症错杂。为医者更应审证求因,辨明阴阳,遣方施药。

更应注意的是:凡有表证或解表未尽者,须先解表;热证者,清热泻火中勿太过伤阴;寒证者,温阳散寒中勿助火伤津;水湿积聚者,渗湿利水中勿伤阴损阳;脏腑虚弱者,补益疗损中勿滋腻留弊;气郁血瘀者,活血理气中勿伤血乏气;痰凝结聚者,化痰软坚中勿伤脾损肾;窍闭昏渺者,逐瘀通窍中勿过克伤络。并且,在针对某脏某经施治中,应兼以引经达目之药,可使疗效更著。

总之,目为清窍,神光发越之所,对目疾的辨治,当以调整脏腑阴阳,疏通津液气血,驱邪解郁降浊,从而使精津濡升,睛清晶明为则。 LQ0IMm6Ar/rOa5WNu3MVukAiz0hTSTfiljEtIdhpmAXQxhxnKqfc9niva+C2Ol3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