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呃逆

呃逆是指以喉间频发短促呃呃声响、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西医学的单纯性膈肌痉挛,其他如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胃扩张,以及胸腹手术后等引起的膈肌痉挛出现呃逆,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一、诊断标准

西医学将呃逆称为膈肌痉挛,它是由某种刺激引起膈神经过度兴奋、膈肌痉挛所致。呃逆可由单纯性膈肌痉挛引起,也可继发于其他器质性疾病。

1.单纯性膈肌痉挛 多因吸入冷空气,吞咽过猛,各种原因引起的胃扩张,饮酒、吸烟过多,术中强烈刺激,精神刺激等引起。表现为呃逆声不断、多而短促、声音响亮。健康人也可发生一过性呃逆,多与饮食有关,特别是饮食过快过饱、摄入过热或过冷的食物饮料、饮酒等,很快会自行消失。

2.其他器质性疾病继发膈肌痉挛 呃逆呈持续性、顽固性,一般治疗无效,即使是暂时止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重新发作,迁延不愈。但如果找准原发病因并对症治疗,随着原发病的病情减轻或治愈,膈肌痉挛也会随之缓解或消失。按病变部位分为以下两种。

(1)中枢性 呃逆反射弧抑制功能丧失,病变部位以延脑为主,多为脑肿瘤、脑血管意外、脑炎、脑膜炎,代谢性病变有尿毒症、酒精中毒,其他如多发性硬化症等。

(2)外周性 呃逆反射弧向心路径受刺激。膈神经的刺激包括纵隔肿瘤、食管炎、食管癌、胸主动脉瘤等。膈肌周围病变如肺炎、胸膜炎、心包炎、心肌梗死、膈下脓肿、食管裂孔疝等,迷走神经刺激有胃扩张、胃炎、胃癌、胰腺炎等。

上述疾病引起的膈肌痉挛,可通过询问病史(了解发作的主要原因、时间、频度、既往发作史、手术史、治疗史、伴随症状等)及全面检查(包括X线、B超、CT、MRI和实验室检查等),做出病因和原发病诊断。

二、病因病机

呃逆多由外邪犯胃、饮食不当、情志不遂、正气亏虚等病因,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冲喉而发病。

(一)病因

1.外邪犯胃 外感寒凉之邪,内客脾胃,寒遏中阳,胃气失和,寒气上逆动膈可导致呃逆之证。

2.饮食不当 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药物,寒气客胃,循手太阴肺经犯膈,膈间不利,胃气不降,肺失宣肃,气逆上冲咽喉;或过食辛热厚味,滥用温补之剂,燥热内盛;或进食太快太饱,致气不顺行,气逆动膈,发生呃逆。

3.情志不遂 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或忧思伤脾,或肝郁克脾,脾失健运,聚生痰湿;或素有痰湿;或肝火炼津化痰等,均可形成痰湿夹肝逆之气或肝郁之火致胃失和降,动膈而呃逆。

4.正气亏虚 因大病久病、失治误治,或素体衰弱、产后体虚,而有胃阴耗伤,脾胃俱虚,若复加各种内伤外感因素触动,可使胃失和降;亦或病深及肾,肾元耗损,胃气衰败,肾不固摄,浊气上乘动膈则呃。

(二)病机

1.发病 外邪犯胃、饮食不当、情志不遂所致的呃逆,发病较急;正气亏虚所致的呃逆,发病较缓。

2.病位 以胃、膈为主,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病机关键在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另外,与肺之肃降,脾之运化,肝之疏泄,肾之摄纳有关。

3.病性 有虚有实,因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致胃失和降为实证;因胃阴耗损,或脾肾亏虚致正虚气逆为虚证。

4.病势 偶然发作或属单纯性呃逆,预后良好;若伴发于久病、重病,常属胃气衰败之候。

5.病机转归 寒热虚实之间可相互兼夹或转化。寒客胃中,郁久化热而成寒热错杂之证;因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致胃气上逆动膈,日久不愈,耗伤胃阴,损伤脾肾,正虚而呃逆不止,因实证而转虚证或虚实错杂。

三、辨证论治

呃逆以理气和胃、降逆平呃为基本治法,在临证时首先要分清寒热虚实,分别施以祛寒、清热、补虚、泻实之法,并辅以降逆平呃之剂。对于危重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急当救护胃气。

1.胃中寒冷

证候:呃声沉而有力,胃脘部及膈间不舒,得热则减,遇寒则甚,进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淡苔薄而润,脉迟缓。

证机概要:寒气克胃,循经动膈。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代表方:丁香散加减。

常用药:丁香10g,柿蒂10g,高良姜10g,炙甘草6g,吴茱萸10g,肉桂6g,枳壳10g,香附10g,陈皮10g,莱菔子6g,法半夏10g。

2.胃火上逆

证候: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或燥,脉滑数。

证机概要:胃热炽盛,腑气不行,膈间不利。

治法:清火降逆,和胃止呃。

代表方:竹叶石膏汤加减。

常用药:竹叶6g,石膏50g,人参6g,麦冬20g,法半夏20g,甘草6g,粳米10g,柿蒂10g,生大黄6g,厚朴10g。

3.气机郁滞

证候: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或有嗳气纳呆,肠鸣矢气,苔薄,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

治法:理气解郁,降逆止呃。

代表方:五磨饮子加减。

常用药:木香6g,沉香6g,槟榔9g,枳实6g,乌药6g,丁香6g,代赭石20g,川楝子10g,郁金10g,栀子10g,陈皮10g,竹茹6g。

4.脾胃阳虚

证候: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暖喜按,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证机概要:脾阳气虚,胃气上逆。

治法:温补脾胃,和中止呃。

代表方:理中丸加减。

常用药:人参9g,白术9g,干姜9g,炙甘草9g,吴茱萸10g,丁香10g,柿蒂10g,神曲20g,法半夏10g,陈皮10g,黄芪15g。

5.胃阴不足

证候:呃声短促而不连续,口舌干燥,不思饮食,或有烦渴,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机概要:胃阴受损,上逆动膈。

治法: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代表方:益胃汤加减。

常用药:生地黄15g,麦冬15g,沙参9g,玉竹6g,冰糖3g,橘皮10g,竹茹10g,枇杷叶10g,柿蒂10g,石斛10g。

四、单方验方

1.刀豆适量连壳带子,烧灰存性,开水调,每次服6g,每日2次。功效:顺气解郁,降逆止呃。主治:气郁呃逆。

2.砂仁适量炒黄研末,连皮生姜适量捣烂,热酒泡,每次服6g,每日2次,饭后1小时服。功效: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主治:胃寒呃逆。

3.芦根50g,橘皮、通草各10g,粳米1握,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功效:清热生津,降逆平呃。主治:胃中虚热呃逆。

4.生姜汁1匙,蜜糖15g,大枣5个,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功效:补中益气,温中降逆。主治:虚呃。

五、预防调护

(一)生活调摄

1.预防本病,平时要注意寒温适宜,避免外邪犯胃。

2.注意饮食调节,禁食生冷及辛辣食物。

3.患热证时不要过服寒凉,罹寒证时不要妄投温燥。

4.须保持情绪愉悦,避免精神刺激,频发呃逆者要解除其恐惧心理。

5.若呃逆继发于其他急慢性疾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二)辨证调护

1.呃逆轻症,多能自愈,无须特别护理。

2.呃逆频作,宜进食易消化食物;粥面中可加姜汁少许,以和胃降逆。

3.虚弱患者,服食过多补气药而呃逆者,可用橘皮、竹茹煎水温服。 NhOWACpcWhZwYYFWk8c29MQnBsfNXmC5Yu+pFKlQTe1tpdpBMDKo/6adPv8AE4p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