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指胃肠黏膜发生的炎性缺损,通常与胃液的胃酸和消化作用有关,病变穿透黏膜肌层或达更深层次。消化性溃疡常发生于胃、十二指肠,可发生于食管-胃吻合口、胃-空肠吻合口或附近,以及含有胃黏膜的Meckel憩室等。PU是一种全球性常见病,男性多于女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值计约有10%的人其一生中患过本病。其中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多于胃溃疡(gastric ulcer,GU),两者之比约为3∶1。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青壮年,胃溃疡多见于中老年人。过去30年随着H 2 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治疗的进展,消化性溃疡及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近年来阿司匹林等NSAIDS药物应用增多,老年消化性溃疡发病率有所增高。

本病临床表现为节律性上腹痛,呈周期性发作,伴有吞酸、反酸等症,与中医学“胃疡”相类似,可归属于中医学“胃脘痛”“反酸”等范畴。

一、诊断标准

1.长期反复发生的周期性、节律性慢性上腹部疼痛,应用制酸药物可缓解。

2.NSAIDS服药史等是疑诊PU的重要依据。

3.上腹部可有局限深压痛。

4.内镜检查可见活动期溃疡,具备上述条件即可确诊。

5.不能接受胃镜检查者,上消化道钡剂发现龛影,可以诊断溃疡,但难以区分其良恶性。

二、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常与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所伤、脾胃虚弱等相关,主要病机为脾胃虚弱。

(一)病因

1.外邪犯胃 《素问·举痛论》提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寒、湿、暑、热诸邪,内客于胃,致胃脘气机郁滞,不通则痛。

2.饮食不节 《素问·痹论》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饥饱失常,脾胃受损,气机不畅;或食辛辣肥甘之品,喜酒嗜烟,湿热内生,中焦气机受阻;或贪食生冷,损伤中阳,气血运行涩滞,不通则痛。

3.情志内伤 《沈氏尊生书·胃病》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忧思恼怒,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可致胃痛;气郁久而化热,肝胃郁热,热灼而痛;气滞则血行不畅,胃络不通,瘀血内停亦可为痛。

4.脾胃虚弱 素体脾胃虚弱,先天赋不足,或劳倦所伤,或久病累及,或失治误治,皆可损伤脾胃。中阳不足则虚寒内生,温养失职,胃阴不足则濡养不能,皆不荣而痛。

(二)病机

1.发病 本病多因虚而致病,起病缓慢,反复发作。

2.病位 病变主脏腑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

(1)胃 胃为阳土,主受纳,腐熟水谷,为五脏六腑之大源,性喜润而恶燥,其气以和降为顺,化生精微之气濡养全身,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导致胃气郁滞以致升降失司而为溃疡。

(2)肝脾 肝之与胃,木土相克,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伤胃,致气机阻滞。脾与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脾病常涉及于胃,胃病亦可及脾。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导致胃气郁滞,和降失司。气机郁久,化火乘胃,灼伤胃膜从而导致溃疡的发生。

3.病性 虚实寒热之异,病理因素包括虚实两方面,属实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食积、血瘀。属虚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阳)虚、阴虚。其基本病机为胃之气机阻滞或脉络失养,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失荣亦痛。

4.病势 病势的发展初起在气,久病入血。

5.病机转化 初起多为外邪、饮食、情志等单一病因,亦常相兼为病。病机多为寒邪客胃,胃气不降,寒凝血滞;肝气犯胃,气血瘀阻;食滞胃肠,腐蚀胃壁,均可使胃体充血、水肿,络瘀血败而成溃疡,故临床多表现为实证。发病日久则常由实转虚,由气及血,而因实致虚,或素体脾胃虚弱,气血运化无力,血分瘀阻,致胃黏膜失养溃烂,终成因虚致实之虚实夹杂证。

三、辨证论治

1.寒邪客胃证

证候:胃痛暴作,拘急冷痛,恶寒喜暖,得温痛减,口不渴,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邪客胃,胃有寒凝。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加减。

常用药:高良姜9g,香附子9g。

2.饮食伤胃证

证候:胃胀痛,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内停,脾胃不和。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山楂18g,神曲6g,半夏9g,茯苓9g,陈皮3g,连翘3g,莱菔子3g。

3.肝胃不和证

证候:胃胀痛,或攻撑窜动,牵引背胁,每因情志刺激发作或加重,嗳气、矢气则痛舒,善太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郁脾滞。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6g,陈皮6g,川芎5g,芍药5g,枳壳5g,炙甘草3g,香附5g。

4.湿热中阻证

证候:胃脘灼痛,吐酸嘈杂,脘痞腹胀,纳呆恶心,口渴不欲饮水,小便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中阻,气机不利。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代表方:清中汤加减。

常用药:黄连6g,炒山栀6g,陈皮4.5g,茯苓4.5g,半夏3g,草豆蔻仁2g,炙甘草2g。

5.瘀血停胃证

证候: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食后加重,入夜尤甚,甚至出现黑便或呕血,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证机概要:瘀血内阻,胃络壅滞。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常用药:五灵脂6g,蒲黄6g,丹参30g,檀香3g,砂仁3g。

6.脾胃虚寒证

证候:胃脘隐痛,绵绵不休,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喜温喜按,劳累后发作或加剧,泛吐清水,食少纳呆,大便溏薄,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虚缓无力。

证机概要:脾胃虚寒,中阳不足。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9g,桂枝9g,炙甘草6g,大枣4枚,芍药18g,生姜9g,饴糖30g。

7.胃阴不足证

证候:胃脘隐痛,有时嘈杂似饥,或饥而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无苔,脉弦细无力。

证机概要:阳明热结,胃阴损伤。

治法:益阴养胃。

代表方:益胃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9g,麦冬15g,冰糖3g,细生地15g,炒香玉竹4.5g。

四、单方验方

1.蒲公英20g,用开水浸泡30分钟代茶饮。功效:清热解毒。可促使幽门螺杆菌阴转,溃疡面愈合。

2.地龙粉每次服2g,每日服3次,饭后1小时服,夜间疼痛加重者睡前加服1次。功效:活血化瘀。可以促进溃疡面的愈合。

3.每袋白及9g、黄芩3g,磨成细粉,每次服1袋,每日服3次,饭前温开水送服或冲服。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主治:消化性溃疡。

4.瓦楞子100g,生甘草50g,共为细末,每次服3g,每日服3次,饭前半小时服。功效:制酸止痛。可以促进溃疡面的愈合。

五、预防调摄

预防的重点在于提高脾胃的运化功能,增强机体对水谷津液的运化输布能力。同时注意避免刺激性药物或食物,调畅情志。

(一)生活调摄

1.按时规律进餐,勿进食过饱及睡前进食,戒烟酒,戒大量饮用浓茶或咖啡,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避免过度劳累及精神紧张。

3.慎用对胃黏膜有损害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利血平等。

4.幽门螺杆菌为消化性溃疡病重要发病原因和复发因素之一,故对消化性溃疡Hp阳性者,无论溃疡是活动期或者静止期都应行根除Hp治疗。

(二)辨证调护

1.脾胃虚寒型,以生活起居护理为主,注意保暖,尤其是腹、背、足的保暖,辅以饮食调养,适当进食姜、枣、羊肉等,并忌食凉性食物,如梨、海带,药物也应温服。

2.肝胃不和型,以情志护理为主,消除其郁怒烦恼,保持心境平和。

3.胃阴不足型,以饮食调理为主,忌辛辣、煎炸及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多进食润燥生津之品,如芝麻、山药、百合、莲藕等。

4.湿热中阻型,以饮食护理为主,忌油腻、海腥、甜味之品,进食宜清淡,以细软食物为主。 mcFXmTnYJ81E6zSNtRswL/5ePGd2+zT23s3EprtLivHi1jeOYg6nHNkqC715Ajf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