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胃炎

胃炎(gastritis)是胃黏膜对胃内各种刺激因素的炎症反应,显微镜下表现为组织学炎症。但有些胃炎仅伴很轻甚至不伴有炎症细胞浸润,而以上皮和微血管的异常改变为主,称之为胃病(gastropathy)。生理性炎症是胃黏膜屏障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当炎症使胃黏膜屏障及胃腺结构受损,则可出现中上腹疼痛、消化不良、上消化道出血甚至癌变。

急性胃炎与中医学的“胃瘅”相类似,可与“胃痛”“血证”“呕吐”等互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分别与“胃络痛”和“胃痞”相类似,可归属于中医学“胃痛”“痞满”“嘈杂”“呕吐”等范畴。

一、诊断标准

根据常见的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胃炎大致可分为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和少见的特殊类型胃炎。

(一)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一般指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炎症,组织学上通常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包括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急性幽门螺旋杆菌胃炎和除H.pylori以外的其他感染性胃炎。病因方面包括应激、药物、酒精、创伤和物理因素。临床表现方面常见上腹痛、胀满、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等;重症可有呕血、黑粪、脱水、酸中毒或休克;NSAIDS/阿司匹林所致者多数无症状或仅在胃镜检查时发现,少数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轻微上腹不适或隐痛。急性胃炎的诊断依据临床症状及相关病因可作出疑诊,确诊依靠胃镜发现糜烂和出血灶。

(二)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症病变,临床较常见。其患病率一般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特别是中年以上更常见。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胃炎最常见的病因。目前,胃镜及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和鉴别诊断慢性胃炎的主要手段。病因方面包括Hp感染、十二指肠-胃反流、药物和毒物、自身免疫、年龄因素和其他。临床表现方面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即便有症状也为非特异性。可表现为中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等,也可呈食欲缺乏、嗳气、吞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镜和病理组织学所见不成比例。体征多不明显,有时上腹轻压痛。恶性贫血者常全身衰弱、疲软,可出现明显的厌食、体重减轻、贫血,一般消化道症状较少。NSAIDS/阿司匹林所致者多数症状不明显,或仅有轻微上腹不适或隐痛。危重病应激者症状被原发疾病所掩盖,可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以突然呕血和(或)黑便为首发症状。胃镜及组织学检查是慢性胃炎诊断的关键,仅靠临床表现不能确诊。病因诊断除通过了解病史外,可进行下列实验室检测:①Hp检测。②血清抗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及维生素B 12 水平测定。慢性胃炎的分类方法众多,如基于病因可将慢性胃炎分为Hp胃炎和非Hp胃炎两大类;基于内镜和病理诊断可将慢性胃炎分为萎缩性胃炎和非萎缩性胃炎两大类;基于胃炎分布可将慢性胃炎分为胃窦为主胃炎、胃体为主胃炎和全胃炎三大类。

(三)特殊类型的胃炎

1.腐蚀性胃炎 吞服强酸、强碱、砷、磷、氯化汞所致。强酸常在口唇、咽部黏膜留下不同颜色的烧灼痂;强碱所致的严重组织坏死多呈黏膜透明肿胀。严重者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穿孔、腹膜炎。幸存者常遗留食管和(或)胃流出道狭窄。内镜检查有助于指导治疗,但需小心谨慎。

2.感染性胃炎 大多数非Hp感染性胃炎患者机体存在免疫缺陷,如获得性免疫缺陷性病毒感染,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化疗期间或之后及垂危状态等。

(1)细菌感染 化脓性炎症多由葡萄球菌,α-溶血链球菌或大肠埃希菌引起,胃手术及化疗常为诱因。临床表现为突发上腹痛、恶心、呕吐物呈脓样、含有坏死黏膜、胃扩张、有明显压痛和局部肌紧张、发热。其他可有结核及梅毒等细菌感染。

(2)病毒感染 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发生于胃或十二指肠,胃镜下可见局部或弥漫性胃黏膜皱襞粗大。

3.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可累及整个消化道,但主要见于小肠-回盲部-结肠,也可发于胃。胃克罗恩病多见于胃窦,常与近端十二指肠克罗恩病共存。

4.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罕见疾病,胃壁炎症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不伴有肉芽肿或血管炎症性病变,虽然胃壁各层均可受累,多数病变以其中一层为主。临床表现有上腹疼痛、恶心、呕吐,抑酸剂难以缓解腹痛,常伴有腹泻,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常为自限性,但有些病例可持续存在或复发。

5.淋巴细胞性胃炎 特征为胃黏膜表面及小凹内淋巴密集浸润。其与内镜下疣状胃炎相关,后者以结节、皱襞增厚和糜烂为特征。根除Hp可显著改善胃上皮内淋巴细胞浸润、胃体炎症和消化不良症状。故淋巴细胞性胃炎可能为伴发Hp感染的胃MALT淋巴瘤的癌前疾病。内镜下,淋巴细胞性胃炎表现为胃黏膜皱襞粗大,结节样和口疮样糜烂(疣状胃炎)。活检显示固有层扩大,伴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偶见中性粒细胞浸润。

6.慢性肥厚性胃炎 慢性肥厚性胃炎由于表层和腺体的分泌黏液的细胞过度增生,使胃小凹延长扭曲,在深处有囊样扩张并伴有壁细胞和主细胞的减少。胃镜下见胃体皱襞粗大、肥厚、扭曲呈脑回状,胃黏膜多正常。因胃黏液分泌增多,较多蛋白质从胃液中丢失,常引起低蛋白血症。此症多见于男性,病因不明。诊断本病时,应注意排除胃黏膜的癌性浸润和淋巴瘤。本病无特效治疗,且具有一定的癌变率。

二、病因病机

胃炎是消化系统主要疾患之一,究其成因不外外感、内伤二途。其主要病机为胃失和降,胃络损伤,“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

(一)病因

1.寒邪犯胃 起居不慎,感受寒邪;或恣食生冷,损伤中阳,寒主收引,不通则痛。

2.饮食所伤 饮食不当,食积胃脘,胃气阻滞,故胃脘疼痛,胀满拒按;纳运失司,积而化腐,则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脾胃失和,运化失常,故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

3.情志内伤 焦虑忧思,肝失疏泄,气机阻滞,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导致肝胃不和或肝郁脾虚。肝气郁久化火,可致肝胃郁热。

4.脾胃虛弱 素体禀赋不足,或久病累及脾胃,或误治滥用药物,损伤脾胃,致脾胃虚弱。脾气不足则运化无力,湿浊内生,阻遏气机;胃阴不足则濡养失职。

(二)病机

1.发病 胃炎初起,起病实,病在气分;久病以虚为主,或虚实相兼,寒热错杂,病可入血分。

2.病位 病变主脏腑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

(1)胃 胃为阳土,主受纳,腐熟水谷,性喜润而恶燥,其气以和降为顺。若外邪伤中、饮食伤胃,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则生胃痛。如中阳不足,或胃阴受损,则胃络失养亦致胃痛。

(2)肝脾 肝气久郁,既可化火伤阴,又可致血运不畅,瘀血内结,多因相兼,则病情缠绵,反复难愈。脾与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脾病常累于胃,胃病亦可及于脾。若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以及久病正虚,均可损伤脾气致其运化失职,气机阻滞而为胃痛。脾阳不足者,寒自内生,胃失温养致虚寒胃痛;脾润不及,或胃燥太过者,胃失濡养,虚热内生,致阴虚胃痛。胃痛日久,由气及血,久痛入络;或阳气虚弱,血行不畅,涩而成瘀;或阴虚血脉失充,均可导致胃痛。

3.病性 急性胃炎,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属于实证;慢性胃炎,病久伤正,则见脾胃虚弱之候;素虚之体,则以本虚为主。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兼夹与转化,如脾胃虚弱夹湿、夹瘀,胃阴不足夹气、夹火等。胃炎日久若迁延失治,或可变生他疾。如胃热炽盛,迫血妄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或脾气虚弱,不能统血,以致出现便血、呕血。日久痰阻瘀结,气机壅塞,可变生噎膈、反胃、癥积等重症。

4.病势 胃炎初起病位在胃,日久可损伤正气,痰阻瘀结,气机瘀塞,可以发生噎膈、反胃、癥积等重症。

5.病机转化 病机转化主要表现为虚实的转化。胃炎初期疾病属实,病邪多由外邪、情志、饮食所伤;久病伤正,则见脾胃虚弱之候。虚实之间相互兼杂与转化。

三、辨证论治

1.寒邪客胃证

证候:胃痛暴作,或触感寒邪,或饮食生冷,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病机概要:寒邪犯胃,阳气被遏。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常用药:香附12g,紫苏叶12g,炙甘草3g,陈皮6g,高良姜9g,香附9g。

2.肝气犯胃证

证候: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每因情志不舒而病情加重,得嗳气或矢气后稍缓,嗳气频,口苦,口中黏腻不爽,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6g,陈皮6g,川芎5g,芍药5g,枳壳5g,炙甘草3g,香附5g。

3.饮食伤胃证

证候: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酸腐,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得舒,常有暴饮暴食史,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不当,食积胃脘。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山楂18g,神曲6g,半夏9g,茯苓9g,陈皮3g,连翘3g,莱菔子3g。

4.脾胃湿热证

证候:胃脘灼热胀痛,嘈杂,脘腹痞闷,口干口苦,渴不欲饮,身重肢倦,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阻滞。

治法:清利湿热,醒脾化浊。

代表方:三仁汤加减。

常用药:杏仁15g,飞滑石18g,白通草6g,白蔻仁6g,竹叶6g,厚朴6g,生薏苡仁18g,半夏10g。

5.瘀血停胃证

证候:胃脘疼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入夜尤甚,或有便血,舌暗红或紫暗,脉涩。

证机概要:瘀血内阻,胃络壅滞。

治法: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常用药:五灵脂6g,蒲黄6g,丹参30g,檀香3g,砂仁3g。

6.胃阴不足证

证候:胃脘隐隐作痛,嘈杂,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

证机概要:胃阴不足,失于濡养。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益胃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9g,麦门冬15g,冰糖9g,细生地15g,炒香玉竹4.5g。

7.脾胃虚寒证

证候: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加重,泛吐清水,手足不温,大便溏,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或迟缓。

证机概要:中阳不足,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

常用药:黄芪9g,桂枝9g,炙甘草6g,大枣4枚,芍药18g,生姜9g,胶饴30g。

四、单方验方

1.海螵蛸、浙贝母等分研细末,一次3g,每日服3次。功效:制酸止痛。主治:泛酸明显之胃脘痛。

2.香附6g,高良姜3g,水煎服,每日服2次。功效: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主治:寒凝气滞之胃脘痛。

3.三七粉3g,延胡索粉2g,沉香粉1g,每日分1~2次冲服。功效:活血化瘀。主治:气滞血瘀之胃脘痛。

4.乌梅肉,略焙,作零食吃。功效:涩肠生津。主治:胃酸缺乏之慢性胃炎。

五、预防调摄

预防的重点在于提高脾胃运化功能,增强机体对水谷津液的运化输布能力。

(一)生活调摄

1.慎起居,适寒温,防六淫,注意腹部保暖,遇寒冷环境当及时增添衣物。

2.注意精神调摄,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使心情舒畅;避免孤独劳累和紧张也是预防本病复发的重要因素。

3.要节制饮食,勿暴饮暴食,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辛辣醇酒及生冷之品。胃炎较重者,应在一定时期内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进食宜细嚼慢咽,慎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慎用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西药。

(二)辨证调护

1.胃炎可伴有恶寒、发热,脉实有力,治当祛邪为主;而对胃炎久病常伴精神萎靡、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脉弱无力者,应当扶正为主。

2.寒邪客胃者可局部使用温熨,或饮用生姜红糖水,注意休息保暖,禁食生冷;饮食停滞者初起可催吐,疼痛剧烈时禁食,嗣后再酌情给予易于消化的食物;肝气犯胃者应避免精神刺激,饮食宜清淡,忌食地瓜、土豆、山芋等易产生气壅之物;肝胃郁热者禁食辛辣刺激之物,忌食煎炸、粗糙食物,应多食用新鲜水果;病久者给予白芍粉2g,黄连粉1g,温水送服,伴泛酸者可服用左金丸3g;瘀血停滞痛如针刺者,临时服三七粉、延胡索粉1.5g,有出血者加服白及粉1.5g,温开水调服;脾胃虚寒者注意休息和保暖,痛甚时局部可予热敷,切勿受凉;饭前胃痛,可在饥饿时稍进糕点、饼干,以缓中止痛,可配合艾灸,取穴中脘、足三里。

3.各型胃炎易于转化,必须注意观察患者的症状和舌脉的变化,把握病情的演变。 lILMkEWkX/VJe4ERnlybszpq5dyT1Ix1Ni17CzrMIGvCxfYnv3PC1IRMGPrnBlM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