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临床心血管综合征。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器官功能衰竭。
本病多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范畴。
高血压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根据血压升高的水平,又进一步将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
ABPM(动态血压监测)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平均收缩压/舒张压24h≥130/80 mmHg;白天≥135/85mmHg;夜间≥120/70mmHg。
HBPM(家庭血压监测)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为≥135/85mmHg,与诊室血压的140/90mmHg相对应。
目前我国采用正常血压(收缩压<120mmHg和舒张压<80mmHg)、正常高值[收缩压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和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进行血压水平分类(表3-1)。以上分类适用于18岁以上任何年龄的成年人。
表3-1 按血压水平分类
根据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临床并发症和糖尿病进行心血管风险分层,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4个层次。
1.肝火亢盛 素体阳盛,加之恼怒过度,肝阳上亢,阳升风动,发为眩晕;或因长期忧郁过度,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阳亢风动,上扰清空,发为本病。
2.痰湿内阻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乏源,清窍失养;或嗜酒肥甘,饥饱劳倦,脾胃健运失司,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起本病。
3.瘀血内阻 头部外伤,或久病迁延不愈,久病入络,气滞血瘀,痹阻清窍,发为本病。
4.阴虚阳亢 肾阴素亏,肝失所养,以致阴虚阳亢,均可发为本病。
5.肾精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房劳过度,使肾精亏损,年老肾亏,髓海不足,不能充脑,发为本病。
1.发病 多因情志内伤、饮食劳倦及病后体虚,导致气血肾精亏虚,脑髓失养;或肝阳痰火上逆,扰动清窍所致。
2.病位 病变主在头窍,病变脏腑以肝为主,涉及脾、肾。
(1)肝 肝为风木之脏,其性主动主升。若情志过激,可致阳升风动;或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阳亢于上;或气火暴升,上扰头目,发为眩晕。
(2)脾肾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清窍失养;或脾失健运,痰浊上扰清空,眩晕乃作。肾主骨生髓充脑,肾精亏虚,髓海失充,亦可发为眩晕。
3.病性 有虚、实两端。因肝阳上亢,痰浊中阻,瘀血阻络所致者病实;气血亏虚,髓海空虚,肝肾不足所致者属虚。
4.病机转化 虚实之间可相互兼化或转化,但以虚者居多。若中年以上,肝阳亢逆,化风上扰,往往有中风、晕厥之变。
1.肝火亢盛证
证候: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火热炽盛,内扰于肝,气火上逆,扰动清窍。
治法:清肝泻火,疏肝凉肝。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酒炒)6g,黄芩(酒炒)9g,山栀子(酒炒)9g,泽泻12g,木通9g,车前子9g,当归(酒炒)8g,生地黄20g,柴胡10g,生甘草6g。
2.痰瘀互结证
证候:头昏或头如裹,形体肥胖,面色晦暗,胸闷胸痛,呕吐痰涎,心悸,失眠,口淡,食肢体麻木或偏瘫,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舌胖苔腻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滑或涩。
证机概要: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阻络,痰瘀胶着。
治法:祛痰化浊,活血通络。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4.5g,天麻、茯苓、橘红各3g,白术9g,甘草1.5g。
3.阴虚阳亢证
证候:头晕目眩,头痛,腰酸膝软,五心烦热,面色潮红,心悸失眠,耳鸣或耳聋,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亏,水不涵木,亢阳外浮,上实下虚。
治法:滋阴补肾,平肝潜阳。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药:天麻9g,川牛膝、钩藤各12g,石决明18g,山栀、杜仲、黄芩、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9g。
4.肾气亏虚证
证候:头晕目眩,腰脊酸痛(外伤性除外),胫疫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证机概要:肾气亏虚,阴损及阳,血脉失调,阴阳两虚。
治法:平补肾气,调和血脉。
代表方:二仙汤加减。
常用药:仙茅、淫羊藿、巴戟天、当归各9g,黄柏、知母各6g。
1.炒决明子15g,捣碎加水煎煮15分钟,代茶饮。功效:清肝明目。主治:高血压早期患者。
2.周次清验方:八味降压汤。何首乌15g,白芍12g,当归9g,川芎5g,炒杜仲18g,黄芪30g,黄柏30g。每日1剂,两煎混合取250~300mL,分三次服,饭后2小时温服。功效:益气养血,滋阴泻火。主治:阴血亏虚所致头痛、眩晕、神疲乏力、耳鸣心悸等症为主要表现的原发性高血压、肾性高血压及更年期综合征、心脏神经官能症等。
3.王乐善验方:调络饮。桑寄生15g,生地黄15g,牡丹皮15g,黄芩15g,菊花15g,夏枯草30g,杜仲15g,牛膝15g,桑枝15g,桂枝15g,生石决明30g,甘草15g。每日1剂,水煎分服。功效:调和脉络,降压清眩。主治:缓进型高血压,症见头晕目眩,甚则头胀头痛,每因烦劳恼怒而加剧,脉象弦数有力,严重时手足麻木。
4.郭士魁验方:清肝汤。葛根12g,钩藤12g,白薇12g,黄芩12g,茺蔚子12g,白蒺藜12g,桑寄生12g,磁石30g,牛膝12g,泽泻12g,川芎12g,野菊花12g。每日1剂,水煎分服。功效:清肝平阳。主治:高血压、颈椎病、梅尼埃病证属肝阳上亢、阴虚阳亢之眩晕。
在中医学“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预防调摄,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这两方面。其对高血压患者降低血压,保护靶器官,提高远期生存率,延缓疾病进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方法包括避风寒,预防疾病外感;调情志,避免情绪波动;慎起居,生活起居规律;劳逸结合,坚持适当活动;合理饮食,低盐低脂饮食;保持大便通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