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为冠心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常放射至左臂内侧或咽喉、颈项,兼见胸闷、呼吸不畅、汗出等症。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的症状常发生于劳力负荷增加时,持续时间为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类药物后疼痛消失。疼痛发作的程度、频率、性质及诱发因素在数周内无明显变化。多数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研究显示平均年死亡率为2%~3%。
本病多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
根据典型的发作特点和体征,休息或含用硝酸甘油后缓解,结合年龄和存在的冠心病危险因素,除外其他疾病所致的心绞痛,即可诊断。
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疼痛的特点为如下。
1.疼痛部位 典型部位是在前胸正中的胸骨后,而不是在胸部表面。有时疼痛部位可偏左或偏右,偏左者多见,范围如拳头或本人手掌大小。近半数患者胸痛,同时疼痛向左肩背、左上肢内侧和左手小指侧放射,少数可向上腹部、颈咽部,甚至面颊部放射,引起相应部位不适或疼痛。
2.疼痛性质 常呈压迫性、紧缩样或压榨性,伴有发闷甚至窒息感,也可呈烧灼样疼痛,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疼痛时常伴濒死的恐惧感。有些患者仅觉胸闷不适而非胸痛。发作时,患者往往被迫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3.诱因 本病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所诱发,饱食、排便用力、寒冷、吸烟、心动过速、卧位、贫血、休克等亦可诱发。疼痛多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劳累之后。典型的心绞痛常在相似的条件下重复发生,但有时同样的劳力只在早晨而不在下午引起心绞痛,提示与晨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等昼夜节律变化有关。
4.持续时间 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达到一定程度后持续一段时间,然后逐渐消失,心绞痛一般持续数分钟至十余分钟,多为3~5分钟,很少超过30分钟。
5.缓解方式 一般在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可缓解;舌下含用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也能在几分钟内使之缓解,胸痛缓解后患者常无任何不适感觉。
平时一般无异常体征。心绞痛发作时常见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发冷或出汗,有时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可有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是乳头肌缺血以致功能失调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所致。
1.实验室检查 血糖、血脂检查可了解冠心病危险因素;胸痛明显者需查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包括心肌肌钙蛋白I或T、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以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相鉴别;查血常规注意有无贫血;必要时检查甲状腺功能。
2.心电图 包括静息心电图、连续心电图监测及负荷运动实验。这些是发现心肌缺血、诊断心绞痛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3.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检查 包括CTA、冠状动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方法中最可靠的“金指标”。
1.寒邪内侵 寒邪侵袭,胸阳被遏,气滞血凝,发为本病。《素问·调经论》曰:“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诸病源候论·心痛病诸候》:“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素体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亦成胸痹心痛。如《医门法律·中寒门》言:“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类证治裁·胸痹论治》亦认为:“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
2.饮食失调 恣食肥甘厚味,或嗜烟酒,以致脾胃受伤,运化失健,聚湿生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胸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闭阻,而成胸痹心痛。如痰浊留恋日久,痰阻血瘀,亦成本病。
3.情志失节 忧思伤脾,脾运失健,痰浊内生;郁怒伤肝,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痰阻气滞,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如《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曰:“总之七情之由作心痛,七情失调可致气血耗逆,心脉失畅,痹阻不通而发心痛。”
4.劳逸失调 劳倦伤脾,运化失职,气血生化乏源,无以濡养心脉,拘急而痛。或积劳伤阳,心肾阳微,鼓动无力,阴寒内侵,血行涩滞,而发胸痹心痛。
5.年迈体虚 中老年人,肾气自半,精血渐衰。如肾阳虚衰,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运,或阴寒痰饮乘于阳位,痹阻心脉,发为胸痹心痛;若肾阴亏虚,不能濡养五脏之阴,心脉失于濡养,拘急而痛。
1.发病 多因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及年迈体虚,导致心脉痹阻而发胸痹心痛。
2.病位 病位在心,渉及肝、脾、肾等脏。
(1)心 心主血脉,肺主治节,两者相互协调,气血运行自畅。心病不能推动血脉,肺气治节失司,则血行淤滞,发为胸痹。
(2)肝脾肾 肝病疏泄失职,气郁血滞;脾失健运,聚生痰浊,气血乏源;肾阴亏损,心血失荣,肾阳虚衰,君火失用,均可引致心脉痹阻,胸阳失旷而发胸痹。
3.病性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有气虚、气阴两虚及阳气虚衰;标实有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且可相兼为病,如气滞血瘀、寒凝气滞、痰瘀交阻等。
4.病势 胸痹发展的趋势是由标及本,由轻转剧,轻者多为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上乘,阻滞气机,临床表现胸中气塞,短气;重者则为痰瘀交阻,壅塞胸中,气机痹阻,临床表现不得卧,心痛彻背。同时亦有缓作与急发之异,缓作者,渐进而为,日积月累,始则偶感心胸不舒,継而心痹痛作,发作日频,甚则心胸、后背牵引作痛;急作者,素无不舒之感,或许久不发,因感寒、劳倦、七情所伤等诱因而猝然心痛欲窒。本病多在中年以后发生,如治疗及时得当,可获较长时间稳定缓解,如反复发作,则病情较为顽固。若失治或调理失宜,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见心胸卒然大痛,出现真心痛证候,甚则可“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5.病机转化 胸痹病机转化可因实致虚,亦可因虚致实。痰阻心胸,胸阳痹阻,病延日久,每可耗气伤阳,向心气不足或阴阳并损证转化;阴寒凝结,气失温煦,非唯暴寒折阳,日久寒邪伤人阳气,亦可向心阳虚衰转化;痰阻脉络,血行滞涩,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留瘀日久,心气痹阻,心阳不振。此三者皆因实致虚。心气不足,鼓动不力,易致气滞血瘀;心肾阴虚,水亏火炎,燎液为痰;心阳虚衰,阳虚外寒,寒痰凝络。此三者皆由虚而致实。
1.心血瘀阻证
证候: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证机概要: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代表方:冠心2号方加减。
常用药:川芎10g,赤芍10g,红花10g,降香10g,丹参30g,赤芍10g,郁金10g。
2.气滞血瘀证
证候: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心脉不和。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生地黄9g,牛膝9g,川芎5g,桔梗5g,赤芍6g,枳壳6g,甘草3g,柴胡3g,降香9g。
3.痰浊闭阻证
证候: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证机概要: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代表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常用药:瓜萎12g,薤白9g,半夏9g,胆南星(姜制)9g,竹茹5g,人参3g,茯苓(去皮)6g,甘草3g,石菖蒲3g,陈皮6g、枳实(麸炒)6g。
4.寒凝心脉证
证候: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证机概要:素体阳虚,阴寒凝滞,气血痹阻,心阳不振。
治法: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代表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9g,细辛3g,薤白20g,瓜蒌10g,当归12g,芍药9g,炙甘草6g,枳实3g,厚朴12g,大枣8枚。
5.气虚血瘀证
证候: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证机概要:心气不足,推动无力,血行不畅。
治法:益气活血,补虚止痛。
代表方:八珍汤加味
常用药:党参20g,白术10g,茯苓20g,甘草10g,当归10g,生地黄15~20g,赤芍15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丹参30g。
6.气阴两虚证
证候: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面色㿠白,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证机概要: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代表方:生脉散加减。
常用药:党参20g,麦冬10g,五味子2~6g,黄芪20g,炒白术10g,茯苓15g,甘草6~10g。
7.心肾阴虚证
证候:心痛憋闷,心悸盗汗,虚烦不寐,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促代。
证机概要:水不济火,虚热内灼,心失所养,血脉不畅。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和络。
代表方:左归饮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9~30g,山药6g,枸杞子6g,炙甘草3g,茯苓4.5g,山茱萸3~6g。
8.心肾阳虚证
证候: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自汗,面色㿠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证机概要:阳气虚衰,胸阳不振,气机痹阻,血行瘀滞。
治法: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代表方: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常用药:生晒参10g,附子3~9g,肉桂1~5g,熟地黄9~15g,山茱萸3g,山药6g,枸杞子6g,杜仲6g。
1.王鸿士验方:行气活血汤 瓜蒌30g,薤白9g,桂枝4.5g,当归9g,丹参15g,枳壳9g,赤芍12g,川芎6g,檀香6g,桃仁9g,鸡血藤30g,天仙藤12g,甘草4.5g。日1剂,水煎服。功效:行气散结,活血化瘀,温经通络。主治: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
2.路志正验方:健脾涤痰汤 半夏6~10g,陈皮3~9g,茯苓9~15g,菖蒲6~10g,郁金6~10g,瓜蒌10~15g,枳实6~12g,黄连1.5~6g,竹茹9~12g,旋覆花(包)6~12g,甘草3~6g。日1剂,水煎服。功效:健脾涤痰。主治:痰浊壅盛型冠心病心绞痛。
3.邵念方验方:保元丹参饮 黄芪30g,党参20g,麦冬30g,丹参30g,檀香12g,砂仁10g,炒枣仁30g,葛根24g,石菖蒲12g,甘草6g。日1剂,水煎服。功效:补肺益气,养阴活血,理气化痰。主治:冠心病心绞痛,症见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神疲懒言,自汗乏力,面白声低,纳呆,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4.高咏江验方:通脉散 沉香30g,檀香30g,制乳香30g,田三七30g。将四药各等分研细末,每服3~6g,汤水吞服。功效:活血化瘀,通脉定痛。主治:各型冠心病心绞痛。
5.人参粉、三七粉各等分,每次3~5g,1日3次。功效:益气活血。主治: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者。
6.乳香、没药、血竭、冰片各等分为散,每次2~3g,1日3次。功效:益气活血。主治: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者。
1.调摄精神,避免情绪波动 《灵枢·口问》篇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故悲哀愁扰则心动。”说明精神情志变化可直接影响于心,导致心脏损伤。后世进而认为“七情之由作心痛”。故防治本病必须高度重视精神调摄,避免过于激动或喜怒忧思无度,保持心情平静愉快。
2.注意生活起居,寒温适宜 《诸病源候论·心痛病诸候》记载:“痛者,风凉邪气乘于心也。”《杂病源流犀烛》认为“大寒触犯心君”可发生真心痛。均指出本病的诱发或发生与气候异常变化有关,故要避免寒冷,居处除保持安静、通风,还要注意寒温适宜。
3.饮食调节 中医学认为,过食膏粱厚味易于产生痰浊,阻塞经络,“脉道不通,气不往来”,影响气的正常运行,而发本病。故饮食宜清淡低盐,食勿过饱。多吃水果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另外烟酒等刺激之品,有碍脏腑功能,应禁止。
4.劳逸结合,坚持适当活动 发作期患者应立即卧床休息,缓解期要注意适当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坚持力所能及的活动,做到动中有静,正如朱丹溪所强调的“动而中节”。
5.加强护理及监护 发病时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舌、脉、体温、呼吸、血压、精神及情志变化,必要时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及保持静脉通道通畅,并做好抢救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