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了多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经检测,这种肺炎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该病毒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2020年2月11日,WHO总干事宣布,新型冠状病毒正式命名为COVID-19,我国将该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亦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简称NCP)。

本病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素问·本病论》中将疫归为“土疫、木疫、金疫、火疫、水疫”五类,后世医家又将疫分为湿疫、寒疫、杂疫三类者,亦有将疫分为温疠、寒疠者,但大多还是以五疫为基础。各地可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及不同体质等情况,参照下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

一、诊断

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结合下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1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

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同时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符合临床表现中的3条。

1.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14天内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2)发病前14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有接触史。

(3)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4)聚集性发病(2周内在小范围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2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

2.临床表现

(1)具有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等新冠肺炎相关临床表现。

(2)具有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

(二)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同时具备以下病原学或血清学证据之一者。

1.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

2.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3.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阳性。

4.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恢复期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

鉴别诊断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型表现需与其他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相鉴别。

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与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其他已知病毒性肺炎及肺炎支原体感染鉴别,尤其是对疑似病例要尽可能采取包括快速抗原检测和多重PCR核酸检测等方法,对常见呼吸道病原体进行检测。

3.还要与非感染性疾病,如血管炎、皮肌炎和机化性肺炎等鉴别。

4.儿童患者出现皮疹、黏膜损害时,需与川崎病鉴别。

临床分型

(一)轻型

临床症状轻微,影像学未见肺炎表现。

(二)普通型

具有发热、呼吸道症状等,影像学可见肺炎表现。

(三)重型

成人符合下列任何一条:

1.出现气促,RR≥30次/分。

2.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

3.动脉血氧分压(PaO 2 )/吸氧浓度(FiO 2 )≤300mmHg(1mmHg=0.133kPa)。

高海拔(海拔超过1000米)地区应根据以下公式对PaO 2 /FiO 2 进行校正:PaO 2 /FiO 2 ×[760/大气压(mmHg)]。

4.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肺部影像学显示24~48小时内病灶明显进展>50%。

儿童符合下列任何一条:

1.持续高热超过3天。

2.出现气促(<2月龄,RR≥60次/分;2~12月龄,RR≥50次/分;1~5岁,RR≥40次/分;>5岁,RR≥30次/分),除外发热和哭闹的影响。

3.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

4.辅助呼吸(鼻翼扇动、三凹征)。

5.出现嗜睡、惊厥。

6.拒食或喂养困难,有脱水征。

(四)危重型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1.出现呼吸衰竭,且需要机械通气。

2.出现休克。

3.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ICU监护治疗。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正气因素 《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虽然“五疫之至,皆相染易”,但有染者,亦有不相染者,其内因在于正气的虚实盛衰,如天之六气异常或疫疠之邪流行,恰逢机体正气不足,卫气不固,正气虚于一时,邪气乘虚而入,正不御邪,故而发病。《温疫论》云:“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凡人口鼻之气,通乎天气,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邪盛正衰,邪进正退。

2.自然因素 疾病发病与外界环境中的自然因素也有密切关系。《金匮要略浅注》云:“天之六气为本,人之六经为标。”温疫戾气是主要病因。《素问·刺法论》云:“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为自然界里的正常气候变化,本不致病,然气候异常,六气太过或不急,当寒不寒,当热不热,邪之极亦可化毒,加之感受疫疠秽浊之邪,当为疾病之本,疫疠疾病发生发展理应重视五运六气之自然规律。

3.社会因素 包括经济条件、营养调配、体育锻炼、卫生习惯、卫生设施、防疫制度等。这与本病的发生和流行也有密切的关系。

(二)病机

1.发病 《说文解字》言“疫者,民皆疾也”,指出疫病的传播特性。《素问·刺法论》云:“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吴鞠通《温病条辨》曰:“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此皆描述了疫病的传染性及其发病特点。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指出“温疫之为病……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杂气为病,一气自成一病”,强调“异气”的种类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也不同。

2.病位 COVID-19早中期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涉及脾、胃。病位以气分为中心。

3.病性 早期多邪实,由寒湿、湿毒病理因素引起,有基础病的年老患者更易正气受损,虚实夹杂。

4.病理因素 王永炎院士团队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属中医学“寒疫”范畴,病位在肺,其次在卫表、脾胃,病因是伏燥在先,寒或湿寒居后,病机特点为毒、燥、湿、寒、虚、瘀。王怡菲等总结了新型冠状肺炎的病因属性具有“湿,毒,虚,闭”等特征。过建春等认为,新冠肺炎的主要病理因素为“寒、湿、热、毒”,多种病理因素常共同出现,可表现为湿热、寒湿、风寒、风热、温热、温毒等。

5.病机转化 国医大师周仲瑛认为,新冠肺炎属于“瘟毒上受”,基本病机演变为湿困表里,肺胃同病,如遇素体肺有伏热者,则易邪毒内陷,变生厥脱。初起邪犯卫表,卫气与邪相争,故见发热;叶天士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湿温疫毒内袭于肺,则肺失宣降,故咳嗽、胸闷;湿邪重浊,困于四肢,故乏力;湿温疫毒兼具湿性、火热之性,故见舌红、苔黄腻。除邪犯肺卫外,可兼有湿困肺脾、气阴两伤之证。《温热经纬》曰:“热得湿则郁遏而不宣,故愈炽;湿得热则蒸腾而上熏,故愈横,多变局。”故因邪气盛衰及素体差异,本病在主症之外可兼夹他症,若疫毒之邪壅盛,或素体肺虚,湿热壅遏于肺,肺气郁闭,可见气喘、呼吸困难等症;若火热亢盛,耗伤阴液,或素体阴伤,复感热邪,阴液更伤,可见口干、咽干、舌少津、苔光剥等;湿温疫毒内陷中焦,或邪气直中太阴,脾胃运化失健,升降失常,故见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便溏等症。湿毒留恋,缠绵难愈,尤其是合并其他疾病或素体虚弱之人,易出现邪气内陷,“逆传心包”,气血逆乱,而出现惊厥、脱证、神昏等危重症。

三、辨证论治

(一)轻型

1.寒湿郁肺证

证候:发热,乏力,周身酸痛,咳嗽,咯痰,胸紧憋气,纳呆,恶心,呕吐,大便黏腻不爽。舌质淡胖或淡红,有齿痕,苔白厚腐腻或白腻,脉濡或滑。

证机概要:外感寒湿,郁闭肺气,肺失宣降。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湿,宣肺透邪。

代表方:寒湿疫方。

常用药:生麻黄6g,生石膏15g,杏仁9g,羌活15g,葶苈子15g,贯众9g,地龙15g,徐长卿15g,藿香15g,佩兰9g,苍术15g,云苓45g,生白术30g,焦三仙9g,厚朴15g,焦槟榔9g,煨草果9g,生姜15g。

2.湿热蕴肺证

证候:低热或不发热,微恶寒,乏力,头身困重,肌肉酸痛,干咳痰少,咽痛,口干不欲多饮,或伴有胸闷脘痞,无汗或汗出不畅,或见呕恶纳呆,便溏或大便黏滞不爽。舌淡红,苔白厚腻或薄黄,脉滑数或濡。

证机概要:湿热蕴肺,肺失肃降。

治法:清热化湿,泻肺开闭。

代表方:新冠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八版推荐方。

常用药:槟榔10g,草果10g,厚朴10g,知母10g,黄芩10g,柴胡10g,赤芍10g,连翘15g,青蒿10g,苍术10g,大青叶10g,生甘草5g。

(二)普通型

1.湿毒郁肺证

证候:发热,咳嗽痰少,或有黄痰,憋闷气促,腹胀,排便不畅。舌质暗红,舌体胖,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或弦滑。

证机概要:痰浊壅阻于肺,邪传于胃,浊毒内蕴。

治法:化湿解毒,宣肺透邪。

代表方:宣肺败毒方。

常用药:生麻黄6g,苦杏仁15g,生石膏30g,生薏苡仁30g,茅苍术10g,广藿香15g,青蒿草12g,虎杖20g,马鞭草30g,干芦根30g,葶苈子15g,化橘红15g,生甘草10g。

2.寒湿阻肺证

证候:低热,身热不扬,或不发热,干咳,少痰,倦怠乏力,胸闷,脘痞,或呕恶,便溏。舌质淡或淡红,苔白或白腻,脉濡。

证机概要:邪伏膜原而未得清肃,湿遏脾阳,闭阻肺气。

治法:芳香化湿。

代表方:新冠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八版推荐方。

常用药:苍术15g,陈皮10g,厚朴10g,藿香10g,草果6g,生麻黄6g,羌活10g,生姜10g,槟榔10g。

(三)重型

1.疫毒闭肺证

证候:发热面红,咳嗽,痰黄黏少,或痰中带血,喘憋气促,疲乏倦怠,口干苦黏,恶心不食,大便不畅,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寒湿化热,壅塞于肺,肺失宣降。

治法:宣肺解毒,通腑泄热。

代表方:化湿败毒方。

常用药:生麻黄6g,杏仁9g,生石膏15g,甘草3g,藿香10g,厚朴10g,苍术15g,草果10g,法半夏9g,茯苓15g,生大黄5g,生黄芪10g,葶苈子10g,赤芍10g。

2.气营两燔证

证候:大热烦渴,喘憋气促,谵语神昏,视物错瞀,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或四肢抽搐。舌绛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数,或浮大而数。

证机概要:感受疫疠之邪,邪毒传变迅速,邪入肺络及心包。

治法:清气凉营,息风开窍。

代表方:新冠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八版推荐方。

常用药:生石膏30~60g,知母30g,生地黄30~60g,水牛角30g,赤芍30g,玄参30g,连翘15g,牡丹皮15g,黄连6g,竹叶12g,葶苈子15g,生甘草6g。

推荐中成药:喜炎平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功效相近的药物根据个体情况可选择一种,也可根据临床症状联合使用两种。中药注射剂可与中药汤剂联合使用。

(四)危重型

内闭外脱证

证候:呼吸困难、动辄气喘或需要机械通气,伴神昏,烦躁,汗出肢冷,舌质紫暗,苔厚腻或燥,脉浮大无根。

证机概要:疫毒深入肺脏,内闭气机,阳气愈弱,内闭外脱。

治法:开闭固脱。

代表方:新冠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八版推荐方。

常用药:人参15g,黑顺片10g,山茱萸15g,送服苏合香丸或安宫牛黄丸。出现机械通气伴腹胀、便秘或大便不畅者,可用生大黄5~10g。出现人机不同步情况,在镇静和肌松剂使用的情况下,可用生大黄5~10g和芒硝5~10g。

新冠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八版推荐中成药:血必净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功效相近的药物根据个体情况可选择一种,也可根据临床症状联合使用两种。中药注射剂可与中药汤剂联合使用。

注:重型和危重型中药注射剂推荐用法。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遵照药品说明书从小剂量开始、逐步辨证调整的原则,推荐用法如下。

1.病毒感染或合并轻度细菌感染: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加喜炎平注射液100mg,每天2次,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加热毒宁注射液20mL,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加痰热清注射液40mL,每天2次。

2.高热伴意识障碍: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加醒脑静注射液20mL,每天2次。

3.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或/和多脏器功能衰竭: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加血必净注射液100mL,每天2次。

4.免疫抑制: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参麦注射液100mL,或生脉注射液20~60mL,每天2次。

(五)恢复期

1.肺脾气虚证

证候:气短,倦怠乏力,纳差呕恶,痞满,大便无力,便溏不爽。舌淡胖,苔白腻。

证机概要:疫毒渐退,寒湿渐化,肺脾气耗。

治法:益气健脾和胃。

代表方:新冠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八版推荐方。

常用药:法半夏9g,陈皮10g,党参15g,炙黄芪30g,炒白术10g,茯苓15g,藿香10g,砂仁6g,甘草6g。

2.气阴两虚证

证候:乏力,气短,口干,口渴,心悸,汗多,纳差,低热或不热,干咳少痰。舌干少津,脉细或虚无力。

证机概要:热病后期,气阴耗伤。

治法:益气养阴生津。

代表方:新冠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八版推荐方。

常用药:南沙参10g,北沙参10g,麦冬15g,西洋参6g,五味子6g,生石膏15g,淡竹叶10g,桑叶10g,芦根15g,丹参15g,生甘草6g。

四、单方验方

1.医学观察期

临床表现为乏力,伴胃肠不适。

推荐中成药: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

临床表现为乏力伴发热。

推荐中成药: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

2.临床治疗期(确诊病例)

清肺排毒汤:麻黄9g,炙甘草6g,杏仁9g,生石膏15~30g,桂枝9g,泽泻9g,猪苓9g,白术9g,茯苓15g,柴胡16g,黄芩6g,姜半夏9g,生姜9g,紫菀9g,款冬花9g,射干9g,细辛6g,山药12g,枳实6g,陈皮6g,藿香9g。

适用范围:结合多地医生临床观察,适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型患者救治中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使用。

服法:每天1剂,早晚各1次(饭后40分钟),温服,3剂1个疗程。

如有条件,每次服完药可加服大米汤半碗,舌干津液亏虚者可多服至一碗(注:如患者不发热则生石膏的用量要小,发热或壮热可加大生石膏用量)。若症状好转而未痊愈则服用第二个疗程,若患者有特殊情况或其他基础病,第二疗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处方,症状消失则停药。

处方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印发《关于推荐在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汤”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函〔2020〕22号)。

五、预防调摄

(一)预防

1.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2.提高健康素养,养成“一米线”、勤洗手、戴口罩、公筷制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打喷嚏或咳嗽时应掩住口鼻。

3.保持室内通风,科学地做好个人防护,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发热门诊就医。

4.近期去过高风险地区或与确诊、疑似病例有接触史的,应主动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二)早期康复

重视早期康复介入,针对新冠肺炎患者的呼吸功能、躯体功能及心理障碍,积极开展康复训练和干预,尽最大可能恢复体能、体质和免疫能力。

(三)护理

1.根据患者的病情,明确护理重点并做好基础护理。

2.对于重症患者,应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重点监测血氧饱和度。

3.危重症患者24小时持续心电监测,每小时测量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血压、SpO 2 ,每4小时测量并记录体温。

4.合理、正确地使用静脉通路,并保持各类管路通畅,妥善固定。

5.卧床患者应定时变更体位,预防压力性损伤。

6.按护理规范做好无创机械通气、有创机械通气、人工气道、俯卧位通气、镇静镇痛、体外膜肺氧合诊疗的护理。特别注意患者口腔护理和液体出入量管理,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注意防止误吸。

7.清醒患者应及时评估心理状况,做好心理护理。

(四)出院后注意事项

1.定点医院要做好与患者居住地基层医疗机构间的联系,共享病历资料,及时将出院患者信息推送至患者辖区或居住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2.建议出院后继续进行14天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佩戴口罩,有条件的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减少与家人的密切接触,分餐饮食,做好手卫生,避免外出活动。

3.建议在出院后第2周、第4周到医院随访、复诊。 6d+auqD+IZ9qogiRspVbmuT8U9FNT+w0Q3r7tJnXBm7QsC+Rek7PfKGKgyrv2Hr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