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对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疼痛的现代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为宣蛰人。作为西医出身的他,擅长用软组织松解术治疗软组织损伤性疼痛,并在手术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他创立了软组织无菌性炎症致痛学说,认为在损害性疼痛特定部位的软组织(特别是肌肉、肌腱)附着处都存在无菌性炎症病变,这是软组织外科学的理论基础。在病因学方面,宣蛰人证实了椎管内外软组织因急性损伤后遗或慢性劳损形成的化学性刺激是头、颈、背、肩、臂、骶、臀、腿痛的主要发病机制。经光镜和电镜的病理研究证实了无菌性炎症是主要病理改变。在发病机制上,宣蛰人认识到慢性损伤性疼痛的发生与两种因素有关:一种是急性损伤后遗或慢性劳损形成的原发性发病因素;另一种是疼痛引起的肌痉挛和肌挛缩。他还观察到人体存在两种奇妙的自身调节机制——对应补偿调节和系列补偿调节,由此还引申出“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前病后治,后病前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的治疗规律,并挖掘出人体软组织损伤压痛点的分布规律。这些压痛点区别于“阿是穴”,它通常不是孤立的一个压痛点,而是由不少具有规律的一群压痛点构成的一个立体致痛区,即所谓软组织病变区。其解剖特点是在软组织(特别是肌肉、肌腱)附着处,病理特点是存在无菌性炎症病变。这些压痛点也区别于“激痛点”或“触发点”,后者的病变部位在神经、肌肉运动点上。因此这些压痛点是软组织损伤性疼痛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在诊断学方面,宣蛰人通过椎管内外软组织松解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病的传统诊断标准有了重新认识,提出了新的概念:按解剖分型,由软组织病变引起的头颈背肩臂痛和腰骶腿疼痛可分为椎管内、外和椎管内外混合型三种诊断。同时,宣蛰人还发现,软组织损伤除了引起软组织疼痛及功能受限等症状外,还会并发头痛、头昏、视力减退、耳鸣、牙痛、口舌麻木、胸闷、心悸、腹痛、腹泻、尿频尿急、二便失禁、痛经、月经不调等多种他科疾病中的一些相似症状。所以在软组织损伤的研究中不但要关注痛,还要关注软组织损伤引起的上述诸多复杂系统的相关症状。因此他提出了软组织外科学的命名,而不称软组织疼痛学。在治疗学上,以手术作为开路先锋,宣蛰人先后设计了从头到足各个部位的软组织松解术,这为软组织外科学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但在手术的实践中,一些具体的问题也显现出来:首先是手术创伤大,患者的接受程度低;其次是感染的机会增加了;再次是易形成皮肤的瘢痕,造成新的局部软组织的不适与疼痛。因此,宣蛰人借鉴了中医的治疗方法,在他外科手术松解入路的基础上,开创了密集型银质针针刺疗法以松解粘连的软组织。他用上海八大伤科之一陆氏伤科的银质针对软组织劳损病变疼痛部位进行密集型针刺,取得了稳定的短期及长期疗效,以针代刀,部分取代了原来的松解手术,由此促成了软组织外科学从松解手术向针刺技法层面的转化。临床观察表明,银质针针刺疗法的功效有三种,即消除炎症反应,增加局部血运,松解肌肉痉挛。肌肉痉挛之所以能被解除,主要取决于前两个因素,即椎管外软组织损伤性炎症反应的消除及损害性病变区域血运较长时间的增加。同时他总结前人理论,确定了“去痛致松,以松治痛”的软组织疼痛治疗原则,从而产生了中西医结合在这个领域新医学派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