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正是总结了临床这种疾病的传变规律,且从生理分布和病理发展的角度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总结。其从生理上概括出参与同项运动的肌肉组织分布规律,又揭示了在病理发展过程中病痛传变的潜在扩延线。经筋系统在形成过程中,曾受到当时盛行的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所以它的命名是根据经筋在肢体前后方位的阴阳衍化而冠名的。从阴阳五行观点来看,一切事物皆可分阴和阳,阴阳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经筋的命名就包含了这层意义。就人体而言,前为阴,后为阳;四肢屈面为阴,伸面为阳。手足三阳经筋分布于人体躯干与四肢背侧;手足三阴经筋分布于人体躯干与四肢前侧。前与后,阴与阳反映了整体的经筋关系。足三阴经筋以厥阴居中,太阴居前,少阴居后,反映了下肢前侧“面”的经筋生理与病理关系。足三阳经筋以少阳居中,太阳居后,阳明居前,反映了下肢、躯干背侧“面”的生理与病理关系。手三阴经筋以厥阴居中,太阴居前,少阴居后,反映了上肢前侧“面”的生理与病理关系。手三阳经筋以少阳居中,太阳居后,阳明居前,反映了上肢背侧、头颈部“面”的生理与病理关系。十二经筋循行线则分别反映了“线”的生理与病理关系。下列十二经筋的循行与分布图。

(一)足太阳经筋循行与分布

足太阳经筋,起于足小趾,向上结于外踝;斜上结于膝部;在下者,沿外踝结于足跟;向上沿跟腱结于腘部;其分支结于小腿肚(腨外)。上向腘内则,与腘部另支合并上行结于臀部。向上夹脊到达项部。分支入结于舌根。直行者结于枕骨,上行至头顶,从额部下,结于鼻。分支形成“目上纲”(即上睑),向下结于鼻旁。背部的分支从腋行外侧结于肩髃。一支进入腋下,向上出缺盆出,上方结于耳行乳突(完骨)。又有分支从缺盆出,斜上结于鼻旁(图3-2)。

图3-2 足太阳经筋

(二)足少阳经筋循行与分布

足少阳经筋,起于第四趾,向上结于外踝;上行沿胫外侧缘,结于膝外侧。其分支起于腓骨部,上走大腿外侧,前边结于“伏兔”,后边结于骶部。直行者,经季胁,上走腋前缘,系于胸侧和乳部,结于缺盆。直行者,上出腋部,通过缺盆,行于太阳经筋的前方,沿耳后,上额角,交会于头顶,向下走向下颌,上结于鼻旁。分支结于目外眦,成“外维”(图3-3)。

图3-3 足少阳经筋

(三)足阳明经筋循行与分布

足阳明经筋,起于第二、三、四趾,结于足背;斜向外上盖于腓骨,上结于膝外侧;直上结于髀枢(大转子部);向上沿胁肋,连属脊椎。直行者,上沿胫骨,结于膝部。分支结于腓骨部,并合足少阳的经筋。直行者,沿伏兔向上,结于股骨前,聚集于阴部,向上分布于腹部,结于缺盆。上颈部,夹口旁,会合于鼻旁,上方合于足太阳经筋——太阳为“目上纲”(上睑),阳明为“目下纲”(下睑)。其中分支从面颊结于耳前(图3-4)。

图3-4 足阳明经筋

(四)足太阴经筋循行与分布

足太阴经筋,起于大足趾内侧端,向上结于内踝。其直行者,络于膝内辅骨(胫骨内髁部);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股骨前,聚集于阴部。上向腹部,结于脐;沿腹内,结于肋骨,散布于胸中;其在里者附着于脊椎(图3-5)。

图3-5 足太阴经筋

(五)足少阴经筋循行与分布

足少阴经筋,起于足小趾的下面,同足太阴经筋并斜行内踝下方,结于足跟;与足太阳经筋会合,向上结于胫骨内踝下;同足太阴经筋一起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阴部。沿脊里,夹膂,向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经筋会合(图3-6)。

图3-6 足少阴经筋

(六)足厥阴经筋循行与分布

足厥阴经筋,起于足大趾之上,向上结于内踝之前,沿胫骨向上结于胫骨内踝之上,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阴部,联络各经筋(图3-7)。

图3-7 足厥阴经筋

(七)手太阳经筋循行与分布

手太阳经筋,起于手小指之上,结于腕背,向上沿前臂内侧缘,结于肘内锐骨(肱骨内上髁)的后面,进入并结于腋下。其分支向后走腋后侧缘,向上绕肩胛,沿颈旁出走足太阳经筋的前方,结于耳后乳突。另有分支进入耳中。其直行者,出耳上,向下结于下颌,上方连属目外眦(图3-8)。

图3-8 手太阳经筋

(八)手少阳经筋循行与分布

手少阳经筋,起于无名指末端,结于腕背;向上沿前臂结于肘部;上绕上臂外侧缘,上肩,走向颈部,合于手太阳经筋。其分支当下颌角处进入,联系舌根;另一支从下颌角上行,沿耳前,连属目眦,上额,结于额角(图3-9)。

图3-9 手少阳经筋

(九)手阳明经筋循行与分布

手阳明经筋,起于食指末端,结于腕背;向上沿前臂外侧,结于肘外;再沿上臂,结于肩髃。其分支,绕肩胛,夹脊旁;其直行者,从肩髃部上颈。其分支上面颊,结于鼻旁;直行者上出于手太阳经筋的前方,上额角,络头部,下向对侧下颌(图3-10)。

图3-10 手阳明经筋

(十)手太阴经筋循行与分布

手太阴经筋,起于手大拇指上,结于鱼际后;行于寸口动脉外侧,上沿前臂,结于肘中;再向上沿上臂内侧,进入腋下,出缺盆,结于肩髃前方;上面结于缺盆,下面结于胸里,分散通过膈部,到达季胁(图3-11)。

图3-11 手太阴经筋

(十一)手厥阴经筋循行与分布

手厥阴经筋,起于手中指,与手太阴经筋并行,结于肘内侧;上经上臂内侧,结于腋下;向下散布于胁的前后。其分支进入腋内,散布于胸中,结于膈(图3-12)。

图3-12 手厥阴经筋

(十二)手少阴经筋循行与分布

手少阴经筋,起于手小指内侧,结于腕后锐骨(豆骨),向上结于肘内侧,再向上进入腋内,交手太阴经筋,行于乳里,结于胸中,沿膈向下,系于脐部(图3-13)。

图3-13 手少阴经筋

每个筋结点和结筋病灶点,都可以反映“点”的生理与病理。各经筋的起止结聚及积累性损伤所形成的结聚病灶点,共二百九十有余。筋结是邪气在人体中聚结之所,在病理状态下具有反映疾病的作用。同时,这些筋结点也是防治经筋疾病的刺激点。具体筋结点与结筋病灶点见附录。从诊治而言,中医经筋理论则更重视沿其经筋循行线上的全面诊查,沿人体某条或数条相关经筋找到其全部损伤点。这就要求临床医生不仅要找出显性的结筋病灶,而且还要发现并处理那些相关的隐形结筋病灶,从整体上进行诊断和处理,其完全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的特点。之所以重点列举十二经筋的内容,就是要强调这种整体观,为后面的中西医融合铺垫。 p/AgziEWbMuynRu1Hu0NIseftIUggg6GMrzttbzpl5OhKc4ZE0LKmWgGKclwTsy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