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注重阳气,倡导温通

阳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阳气旺则阴寒不凝,水饮不生,血气流通,万病不生。

李明彦老先生认为痹证为风寒湿三气杂至而致。形成痹证的风寒湿三气,风从寒则为寒风,从湿则为湿风,从寒湿则为寒湿之风,皆为阴邪。阴邪致病,易伤阳气,阳气受损,经脉气血失于温煦,经脉痹阻,气血凝涩不畅,故治当以温通为主,因寒湿可从热而解,温热可以通经络。火性燥而热,属纯阳,药火针之阳,加之燃烧药物产生的热力与药力,通过皮部直接激发人体经气,鼓舞气血运行,温壮脏腑阳气,阳气充沛,脏腑功能得以正常运转,则经络通,气血畅。经络气血通畅,则病邪自然消除。

一、注重阳气的理论依据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此以比类取象的方法,以太阳在天体运行中的重要地位作比拟,强调阳气为生命的根本。明代医家张介宾深得经旨奥义。他在《类经·疾病类》说:“天之阳气,惟日为本,天无此日,则昼夜无分,四时失序,万物不彰矣。其在于人,则自表自里,自上自下,亦惟此阳气而已。人而无阳,犹天之无日,欲保天年,其可得乎?《内经》一百六十二篇,天人大义,此其最要者也,不可不详察之。”并以此为根据,结合其本人的体验撰写了著名的《大宝论》。他说:“阳化气,阴成形。是形本属阴,而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五官五脏之神明不测者,阳气也;及其既死,则身冷如冰,灵觉尽灭,形固存而气则去,此以阳脱在前,而阴留在后”,“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由此可见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阳气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阳气散布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之中,无处不到,时刻发挥着防御、温煦、推动等功能。这也是药火针注重阳气的理论依据。

二、阳气的生理功能

人体阳气在维持生命机能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阳气生理功能正常运行,方可尽天寿之年,如同自然界的太阳和火,具有温煦、推动之功。阳气的生理功能分述如下:

1.防御功能

阳气的防御功能是指阳气有固护肌表,抗御外邪之功能。一方面可以抵御外邪的入侵,另一方面可以驱邪外出。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该文说明阳气具有固护肌表,防御外邪的功能。若阳气充足,抵御外邪功能正常,邪气不易侵入人体,或虽有侵入,但不易发病,即使发病,也易于治愈,正如《素问·刺法论》所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阳气不足,抵御外邪功能减弱,风、寒、暑、湿诸邪乘虚侵入人体而发病,正如《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阳气驱邪外出的功能,还体现在疾病转归过程中,能促使疾病尽快康复。人体发生疾病后,阳气(正气)与病邪抗争,若阳气尚足,驱邪能力尚强,疾病易于恢复,病程短,愈后良;若阳气偏弱,驱邪能力较差,疾病难于恢复,病程长,愈后差。

2.温煦功能

阳气通过运动变化产生热量,温煦人体。即阳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依靠阳气的温煦来维持相应的体温,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也要在阳气的温煦下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需要有相应的体温,才能确保正常的循环运行,故有“血得温而行,遇寒而凝”之说。若阳气不足,温煦功能失常,便可出现畏寒喜热,四肢不温,体温低下,血和津液运行迟缓等寒象。

3.推动功能

阳气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激发和推动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能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如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水行,所以人体的血液运行和水液代谢均赖阳气的推动而完成。如血凭借阳气的推动,才能沿着脉道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津液凭借阳气的推动才能在全身得以布散。若阳气虚弱,推动无力,脉中之血会运行迟滞或瘀阻,津液不能输布而化为痰湿水肿等。

4.固摄功能

固摄作用主要是阳气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固护统摄和控制,防止其无故流失。若阳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则会出现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大量流失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如气不摄血,可出现各种出血;气不摄津,可出现自汗、小便失禁、泄泻等。气的固摄作用与推动作用是相反相成的。这两个方面的相互协调,维持着人体血液的正常循行和水液代谢的正常。

5.气化作用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人体的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均赖于气的气化作用。如气、血津液的生成,需要将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气,然后再化生成气、血、津液等;津液经过代谢,转化成汗液、尿液,饮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其残渣转化成糟粕等,都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人体的气化运动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是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因此,没有气化活动就没有生命过程。若阳气不足,气化功能失常,则发生各种代谢异常的病变。

6.营养作用

阳气分布于人体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中,为其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一部分源于食物所化生的水谷精气,尤其是其中的营气,如《灵枢·邪客》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指出了水谷精气中的营气与津液,在脏腑的气化作用下化为赤色的、具有营养作用的血液,滋养全身各组织器官。另一部分是经肺吸入的自然界新鲜空气。在阳气不足,营养作用减退时,各脏腑组织器官失养,机能减弱而发生病变。

由于阳气具有上述功能,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阳气不足可发生一系列病变。火性燥而热,属纯阳,能温壮阳气。而药火针将针、药、灸的功效融为一体,借助艾火之力及艾火燃烧药物时产生的热力与药力,通过皮部直接激发经气,温壮脏腑阳气之力更强,阳气充沛,则防御、温煦、推动、固摄、气化、营养等功能得以恢复,诸疾便愈。

三、倡导温通

1.温通经络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具有沟通机体表里上下,调节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作用。若风、寒、湿诸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经络不通,则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引起各种病变。正如《素问·举痛论》云:“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人身经脉中的气血,是周流全身,循环不息的,一旦寒气侵入经脉,经血就会凝滞不通,脉气不畅通,就会突然作痛,即“不通则痛”。

药火针中基础药由艾叶、干姜、菜子油等组成。艾叶辛热,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的作用。《本草纲目》:“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干姜辛热,具有温中逐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作用。张元素言:“干姜其用有四:通心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

药火针是“火针”的改良、“雷火神针”的创新发展,是集针、药、灸功效为一体的一种独特针法,具有火针与雷火神针的双重功效。火针与雷火神针均有温通经络的作用,所以药火针温通经络之力更强。用药火针点刺病患部位皮肤及经脉要穴处,由皮肤、经脉、腧穴将火热之力及药物燃烧时所产生的药气直接导入人体,直达病所,能迅速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经络通畅,则气血运行流通而痛止,即“通则不痛”。

2.温阳扶正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与人体的正气息息相关。中医学认为,正气充足,卫外固密,病邪难于侵犯人体,人便不生病,或虽有邪气侵犯,正气亦能抗邪外出而免于疾病的发生,所以《素问·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人体正气相对虚弱,卫外不固时,邪气方能乘虚而入导致疾病的发生,如《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药火针是集针、药、灸的功效为一体的一种独特的针法,火性燥而热,属纯阳,药火针之阳,加之燃烧药物产生的热力与药力,通过点刺患部皮肤、经脉、腧穴,热力与药力通过皮部、经脉、腧穴直接激发经气,鼓舞气血运行,温壮脏腑阳气,脏腑功能得以正常运转,同时药火针中所配的药物亦有温阳扶正的作用,所以,药火针可以借助火热之力、药物燃烧时产生的药力及针刺的作用,共奏温阳扶正之功。 flWKG1NtEDZs5eqmgVWjy/zsh9gbfICLu/lA1foi+T2x/t/A3KF/z3fQQTqisvx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