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脾胃、肝胆病用药

一、白术

【药性、功效及应用】

苦、甘,温。归脾、胃经。具有补脾益胃,燥湿和中的作用。治脾胃气虚,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泄泻,痰饮,水肿,小便不利,湿痹,头晕自汗等。

【古籍择要】

1.《本草通玄》:“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者。土旺则能健运,故不能食者、食停滞者、有痞积者,皆用之也。土旺则能胜湿,故患痰饮者、肿满者、湿痹者,皆赖之也。土旺则清气善升而精微上奉,浊气善降而糟粕下输,故吐泻者不可缺也。”

2.《药性论》:“主大风顽痹,多年气痢,心腹胀痛,破消宿食,开胃,去痰涎,除寒热,止下泻……治水肿胀满,止呕逆,腹内冷痛,吐泻不住,及胃气虚冷痢。”

【现代药理研究】
1.化学成分

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有苍术酮、苍术醇、苍术醚、杜松脑、苍术内酯等,并含有果糖、菊糖、白术多糖,多种氨基酸及维生素A类成分等。

2.药理作用

白术对肠管活动有双向调节作用,当肠管兴奋时呈抑制作用,而肠管抑制时则呈兴奋作用;有防治实验性胃溃疡的作用;有强壮作用;能促进小鼠体重增加;能明显促进小肠蛋白质的合成;能促进细胞免疫功能;有一定提升白细胞作用;还能保肝、利胆、利尿、降血糖、抗血凝、抗菌、抗肿瘤。白术挥发油有镇静作用。

二、木香

【药性、功效及应用】

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三焦经。具有行气止痛,温中和胃的作用。治脾胃气滞,脘腹胀痛,呕吐,泄泻,泻痢里急后重,疝气疼痛等。

【古籍择要】

1.《日华子本草》:“治心腹一切气,膀胱冷痛,呕逆反胃,霍乱泄泻痢疾,健脾消食,安胎。”

2.《本草求真》:“下气宽中,为三焦气分要药。然三焦则又以中为要……中宽则上下皆通,是以号为三焦宣滞要剂。”

【现代药理研究】
1.化学成分

云木香含挥发油。油中成分为紫杉烯、α-紫罗兰酮、木香烯内酯、α及β木香烃、木香内酯、二氢脱氢木香内酯、木香醇、水芹烯等。有机酸成分有棕榈酸、天台乌药酸,其他还有甘氨酸、瓜氨酸等20种氨基酸及胆胺、木香碱等成分。

2.药理作用

木香对胃肠道有兴奋或抑制的双向作用,能促进消化液分泌,木香单味药能通过加快胃肠蠕动促进胃排空,明显拮抗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溃疡抑制率达100%;有明显的利胆作用;有松弛气管平滑肌作用;能抑制链球菌、金黄色与白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有利尿及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等作用。

三、柴胡

【药性、功效及应用】

苦、辛,微寒。归肝、胆、肺经。具有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作用。治寒热往来,胸满胁痛,口苦耳聋,头痛目眩,疟疾,久泻脱肛,月经不调,子宫下垂等。

【古籍择要】

1.《神农本草经》:“主心腹肠胃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2.《本草纲目》:“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目昏、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五疳羸热。”

3.《滇南本草》:“伤寒发汗解表要药,退六经邪热往来,痹痿,除肝家邪热、痨热,行肝经逆结之气,止左胁肝气疼痛,治妇人血热烧经,能调月经。”

【现代药理研究】
1.化学成分

柴胡根含α-菠菜甾醇、春福寿草醇及柴胡皂苷a、c、d,另含挥发油等。狭叶柴胡根含柴胡皂苷a、c、d及挥发油、柴胡醇、春福寿草醇、α-菠菜甾醇等。

2.药理作用

柴胡具有镇静、安定、镇痛、解热、镇咳等广泛的中枢抑制作用,柴胡及其有效成分柴胡皂苷有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与促进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等有关。柴胡皂苷又有降低血浆胆固醇作用。柴胡有较好的抗脂肪肝、抗肝损伤、利胆、降低转氨酶、兴奋肠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抗溃疡、抑制胰蛋白酶等作用。柴胡煎剂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此外,柴胡还有抗感冒病毒、增加蛋白质生物合成、抗肿瘤、抗辐射及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按:脾胃、肝胆病包括胃痛、痞满、呃逆、腹痛、泄泻、胁痛、眩晕、头痛等病。脾胃共处中焦,为表里关系。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脾胃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所以有“后天之本”之称。其病理表现主要是受纳、运化、升降、统摄功能异常。肝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胆附于肝,肝经属肝络胆,肝胆相表里。肝胆的病理表现主要是气机的疏畅、血液的贮藏调节和胆汁疏泄功能的异常。但无论是脾胃病,还是肝胆病,都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临证中应根据病证选取经脉及穴位。

脾胃、肝胆病所用诸药物归脾、胃、肝、胆诸经。所用药物既具有健脾益胃、燥湿和中等作用,又具有行气止痛、温中和胃、理气化痰、解郁升阳等作用。诸药与药火针基础药混匀制成小药包,套穿在特制的银针针体上,点燃后根据病情点刺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经脉及腧穴处皮肤,直达病所,促进脾胃、肝胆功能的正常运行,以达针灸与药物的协同作用。同时结合临床辨病辨证原则,根据病情可配合毫针刺中脘、天枢、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溪、太冲等穴,以助疾病的恢复。 iXNGHmcT+Ws8bnPrUsi6UcPRmFUNJ4FomtVuCXR6G+ch+M3K7Ea3FCJEvChFAQX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