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温。归肺、胃、大肠经。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的作用。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风湿痹痛,赤白带下,疮疡肿毒,皮肤瘙痒等。
1.《本草纲目》:“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出血,妇人血风眩运,翻胃吐食,解砒毒蛇伤,刀箭金疮。”
2.《药性论》:“治心腹血刺痛,除风邪,主女人血崩及呕逆,明目、止泪出,疗妇人沥血、腰腹痛,能蚀脓。”
3.《名医别录》:“主治风邪,久渴,吐呕,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
白芷与杭白芷的化学成分相似,主要含挥发油,并含欧前胡素、白当归素等多种香豆素类化合物,另含白芷毒素、花椒毒素、硬脂酸等。
小量白芷毒素有兴奋中枢神经、升高血压作用,并能引起流涎呕吐;大量能引起强直性痉挛,继以全身麻痹。白芷能对抗蛇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白芷水煎剂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有解热、抗炎、镇痛、解痉、抗癌作用。异欧前胡素等成分有降压作用。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为“光活性物质”,可用以治疗白癜风及银屑病。水浸剂对奥杜盎小芽孢癣菌等致病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辛,温。归肺、胃经。具有温肺化饮,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治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肢体痹痛麻木,跌打肿痛等。
1.《本草纲目》:“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
2.《药品化义》:“白芥子……横行甚捷……通行甚锐,专开结痰,痰属热者能解,属寒者能散。痰在皮里膜外,非此不达;在四肢两胁,非此不通。若结胸证,痰涎邪热固结胸中及咳嗽失音,以此同苏子、枳实、瓜蒌、杏仁、芩、连,为解热下痰汤,诚利气宽胸神剂。”
白芥子含芥子油苷、白芥子苷,还含有脂肪油、芥子碱、芥子酶及数种氨基酸。
小剂量能引起反射性气管分泌增加,有恶心性祛痰作用。白芥子苷水解后的产物白芥子油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可致皮肤充血、发泡。白芥子粉能使唾液分泌,淀粉酶活性增加,小剂量可刺激胃黏膜,增加胃液胰液的分泌,大量催吐。水浸剂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白芥子油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能引起充血、灼痛,甚至发泡,内服过量可引起呕吐、腹痛、腹泻。
苦,寒。归肺、心经。具有清热化痰,散结消痈的作用。治风热、痰热咳嗽,瘰疬,肺痈喉痹,乳痈疮毒。
1.《本草正》:“大治肺痈、肺痿、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气,善开郁结,止疼痛,消胀满,清肝火,明耳目,除时气烦热,黄疸,淋闭,便血,溺血;解热毒,杀诸虫及疗喉痹,瘰疬,乳痈发背,一切痈疡肿毒……较之川贝母,清降之力不啻数倍。”
2.《本草纲目拾遗》:“解毒利痰,开宣肺气,凡肺家挟风火有痰者宜此。”
3.《山东中草药手册》:“清肺化痰,制酸,解毒。治感冒咳嗽,胃痛吐酸,痈毒肿痛。”
本品含贝母素甲、贝母素乙、贝母辛、浙贝母酮、异浙贝母碱、浙贝母碱苷等。
浙贝母所含生物碱有明显的镇咳作用;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表现一定的平喘作用。贝母甲、乙素能镇痛、镇静。浙贝母生物碱能兴奋子宫,对离体动物心脏有抑制作用,同时具有降压作用。去氢浙贝母碱能抑制唾液分泌,可松弛肠道。
按:卫表及肺病包括感冒、咳嗽、哮喘等病。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故六淫之邪易从口鼻、皮毛而入,首先犯肺。肺位最高,肺朝百脉,故他脏有病亦可影响到肺。若六淫之邪侵犯卫表,则发为感冒,外邪侵袭肺系或内邪干肺,则引起肺系病变,如咳嗽、哮喘等。在基础药中加白芷解表散寒、通鼻窍,以增强药火针开腠祛邪之功;白芥子温肺化饮以治痰饮咳喘;浙贝母清热化痰治痰热咳嗽。卫表、肺病证诸药与药火针基础药物混匀制成小药包,套穿在特制的银针针体上,点燃后点刺颈项部皮肤(包括风池、大椎)及手太阴经、手阳明经经脉腧穴处皮肤,腠理开放,邪气从毛孔发散而出,同时火热之力及药力通过经脉、腧穴透入皮肤,直达病所,既能迫邪外散,又能扶助正气,促进了疾病的恢复。另根据辨病辨证施治原则,邪犯卫表者可配合毫针刺列缺、合谷、大椎,以助开腠祛邪之力,内邪干肺者可配合毫针刺肺俞、风门等以助宣肺、平喘、化痰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