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某,女,39岁,教师。2019年4月5日就诊。
患者3年前患肝炎,反复发作。近3年来右胁肋部隐隐作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遂来就诊。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1.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2.中医类证鉴别:请与胃脘痛鉴别。
张某,女,28岁,已婚。2019年4月5日就诊。
患者产后3天,寒热时作,恶露甚少,色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口干不欲饮。舌紫暗有瘀点,脉弦涩。
1.根据上述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分析。
2.中医类证鉴别:请与乳痈发热鉴别。
时间:50分钟。
中医疾病诊断: 胁痛。
中医证候诊断: 肝络失养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患者有肝炎病史,并且反复发作,近3年来右胁肋部一直隐隐作痛,中医辨病为胁痛。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为肝络失养证。
病因病机分析: 久病耗伤,肝肾阴亏,精血耗伤,肝络失养,不荣则痛。病位在肝胆,病性属里属虚。
中医类证鉴别: 需与胃脘痛鉴别。
胁痛与胃脘痛的病证中皆有肝郁的病机。但胃脘痛病位在胃脘,兼有嗳气频作、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病位在胁肋部,伴有目眩、口苦、胸闷、喜太息的症状。
中医治法: 养阴柔肝。
方剂: 一贯煎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生地黄15g,枸杞子10g,黄精15g,沙参15g,麦冬15g,当归15g,白芍15g,川楝子10g,制香附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中医疾病诊断: 产后发热。
中医证候诊断: 血瘀证。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患者以产后寒热时作为主症,故中医辨病为产后发热。恶露甚少,色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口干不欲饮,舌紫暗有瘀点,脉弦涩,辨证为血瘀证。
病因病机分析: 产后恶露不畅,瘀血停滞,阻碍气机,营卫失调,故令发热。
中医类证鉴别: 需与乳痈发热鉴别。
二者均有发热症状,但是乳痈发热一般伴有乳房胀硬、红肿、热痛,甚则溃腐化脓。
中医治法: 活血化瘀。
方剂: 生化汤加丹参、丹皮、益母草。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当归20g,川芎9g,桃仁15g,炮姜9g,丹参15g,丹皮12g,益母草15g。五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